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论/经典通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英)休谟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人性论》主张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由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种种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人性论》中找到解答。

内容推荐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休谟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产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上升为统治阶级,它既要维持同封建贵族的联盟,同时又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也要对本阶级内部关系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本阶级内部发展的需要,还要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保守性交织在一起,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休谟。

休谟总结了自笛卡儿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成果,其最直接、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休谟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作为西方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是许多哲学思潮和观点的理论来源。休谟的研究能力、深刻见解和道德品格赢得了康德的高度评价,康德曾多次称休谟为“见解高明的人”,认为“休谟乃一世罕与匹之锐利思想家”。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赞成休谟的不可知论,认为这种不可知论表明了用理性方法认识世界本质的不可能性,为把直观当作认识的普遍原则开辟了道路。尼采也特别肯定了休谟对因果推理的怀疑主义论证,把它作为否定客观因果规律性的存在,反对理性主义认识作用的一个证据。罗素也明确指出休谟的怀疑主义摧毁了一切理性的信念,为非理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他认为,休谟哲学代表了近代重理精神的破产,在对理性精神的破坏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非理性理念的爆发。他说:“整个19世纪内以及20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的发展,是休谟破除经验主义的当然后果。”

休谟对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

当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休谟哲学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人们发现,虽然休谟是18世纪的哲学家,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实际是现代的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于处理当今哲学的复杂问题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经验哲学方面,休谟比以往任何哲学家更彻底、更全面地考察了经验知识的内容,揭示了它的内容、局限和内在矛盾,因此,休谟对于后来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的各类哲学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休谟哲学不仅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属于从那个时代起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不论后人对休谟哲学的瑕瑜有何评说,都不能否认它对人类哲学思维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休谟正因其哲学的价值而被纳入西方哲学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之列。

目录

编者的话

休谟的人性哲学

 ——《人性论》导读

第一卷 知性

第一章 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

 第一节 人类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

 第三节 观念间的联系或联结

 第四节 关系、样态和实体

 第五节 抽象观念

第二章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第一节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的无限不可分性

 第二节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可分性

 第三节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的其他性质

 第四节 反驳的答复

 第五节 反驳的答复(续)

 第六节 存在观念和外界存在观念

第三章 知识和概然推断

 第一节 知识

 第二节 因果观念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永远是必然的

 第四节 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从印象到观念的推断

 第六节 观念或信念的本性

 第七节 信念产生的原因

 第八节 其他的关系和其他习惯的效果

 第九节 信念的影响

 第十节 机会的概然性

 第十一节 原因的概然性

 第十二节 非哲学的概然推断

 第十三节 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十四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的标准

 第十五节 动物的理性

第四章 怀疑主义哲学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第一节 理性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二节 感官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古代哲学

 第四节 近代哲学

第二卷 情感

第一章 骄傲与谦卑

 第一节 骄傲与谦卑的对象和原因

 第二节 印象与观念的联结关系及其对骄傲与谦卑的影响

 第三节 体系的限制

 第四节 恶与德

 第五节 美与丑

 第六节 外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七节 财产权和财富

 第八节 名誉的爱好

 第九节 动物的骄傲与谦卑

第二章 爱与恨

 第一节 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

 第二节 证实这个体系的几种实验

 第三节 疑难的解决

 第四节 对亲友的爱

 第五节 对富人与权贵的尊重

 第六节 慈善与愤怒

 第七节 怜悯

 第八节 恶意与妒忌

 第九节 慈善、愤怒与怜悯、恶意的混杂

 第十节 尊敬和鄙视

 第十一节 性爱或两性间的爱

 第十二节 动物的爱与恨

第三章 意志与直接情感

 第一节 自由与必然

 第二节 自由与必然(续)

 第三节 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第四节 猛烈情感的原因

 第五节 习惯的效果

 第六节 想象对情感的影响

 第七节 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远隔

 第八节 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远隔(续)

 第九节 直接的情感

 第十节 好奇心或真理的爱

第三卷 道德

第一章 德与恶总论

 第一节 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

 第二节 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

第二章 正义与非义

 第一节 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德

 第二节 正义与财产权的起源

 第三节 财产权的规则

 第四节 依据同意而进行的财产转移

 第五节 许诺的约束力

 第六节 正义和非义的进一步考虑

 第七节 政府的起源

 第八节 忠顺的起源

 第九节 忠顺的限度

 第十节 忠顺的对象

 第十一节 国际法

 第十二节 贞操与淑德

第三章 其他的德和恶

 第一节 自然的德和恶的起源

 第二节 伟大的心情

 第三节 仁善与慈善

 第四节 自然才能

 第五节 关于自然才能的进一步考虑

 第六节 本卷的结论

试读章节

第五节 抽象观念

心灵想到的观念是一般观念还是特殊观念呢?一位哲学家认为一般观念附着在特殊观念上,它使特殊观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当我们想到一种特殊观念时,同时也会想到它所具有的一般观念。我认为这位哲学家的观点是近年来学术界最伟大、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我也希望以我的论证证实这一观点。

抽象观念是对一定数量和质量对象共同本质的表象,“人”这个抽象观念代表着许多身材不等、性格各异的人们。那么这种抽象观念是如何获得的呢?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表象所有身材不等、性格各异的人获得;二是根本不表象任何特殊身材和性格的人获得。第一种途径是荒谬的,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有限。第二种途径可以具体化为抽象观念既不表象任何特殊的数量,也不表象任何特殊的质量,那么第二种途径也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第一,如果任何数量和质量没有让我们形成明确的观念,我们就无法设想这个数量和质量。首先,一切有差异的对象都是可以区别的,对象可以被区别也就可以被想象和思想分离;一切可以分离的对象也是可区别的,一切可区别的对象也都是存在差异的。一条线的确切长度和那条线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观念是不容分离的。不管我们如何思辨,对一条线的一般观念(抽象观念)都是和它的数量和质量结合在一起的。其次,对象作用于感官,使得我们心中出现印象,印象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确定的,没有以特殊程度或比例存在的印象。一切观念都来自印象,上述两个解释只要其一为真,另一种也为真。一个观念不论来自微弱印象还是强烈印象,都必然有确定的数量和质量,印象也是如此。再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特殊的,这是哲学界公认的公理。我们不能形成没有确切程度的数量和质量观念,也不能形成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限制和界限的观念。所以,尽管抽象观念显得在表象一般意象,其本身是表象特殊意象的,我们心中的意象只是对特殊对象的意象。

第二,心灵的能力虽然有限,我们也能对某种程度的数量和质量形成观念,这一观念足以达到思考和谈话的目的。如果发现各个对象之间有某种类似的关系,不管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多大差异,我们都会赋予它们同一个名称。当我们听到这个名称时,就会唤起一个具体的观念,同时也唤起了形成观念时的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又会唤起需要的任何其他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想起关于这个名称的全部观念,所以推理中的这种简化不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在推理中心灵产生了一个具体观念,如果我们偶尔形成与这个观念不相符的推理,习惯会提出异议。例如,听到三角形这个名称,我们可能把三角形的观念首先赋予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这一类,这时习惯就会提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其他个体,这样我们会察觉自己的错误。

习惯还可以使同一观念附着在不同的名称上,如一个高度一寸的等边三角形观念就包含了三角形、有规则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名称。当使用某一名称时,形成的是个体观念,我们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的个体;当需要时,我们会借助习惯唤起余下的个体观念。这就是抽象观念和一般名称的本质,即某些观念在本质上是特殊的观念,但其表象形式却具有一般的性质。因为特殊的观念附着在具有一般性的名称上,当我们唤起这种观念时,习惯会同时唤起多个特殊观念,从而使其具有了一般性。

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习惯在我们心中是如何活动的,下面以一些相似的例子来解释。第一,对大数字1000,我们一般不会形成准确的观念,但习惯会借助一些十进制数形成这种观念,这一缺点不会影响我们进行推理活动。第二,单个的字就可唤起某些习惯,例如,当一个人想不起曾经背过的诗句时,提示一个字往往会使他想起全篇。第三,只要考察一下我们在推理时的心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所使用的名称不一定总附有明晰和完整的观念(如政府、征服等名称),虽有这样的缺陷,我们在谈论的时候却也不会出错,这也是习惯在起作用。第四,根据类似关系把个体集合起来,并归纳在一个一般名称下,当需要的时候,想象就可以迅速地呈现。这就构成了我们思维和推理的一般过程,这一过程的速度和广度令人称奇,但其原因是我们无法解释的。

我运用抽象观念的假设对一般观念的不可能性做了证明,我的结论是:观念的本质是特殊的,数目是有限的,只是由于习惯,观念在表象时表现出一般性,而且包含无数其他的观念。

最后我想用抽象观念来分析理性的区别。通常认为形象和物体是不可区别的,根据不可区别就不可分离的原则,形象和物体也是不可分离的。但理性的区别使我们的心灵自发进行区别。例如白色大理石球可以给我们一种白色圆形的印象,这种白色圆形印象是同时给我们的,不能把这一印象分离开。但是当看到黑色大理石球和白色大理石立方体时,我们会自然与先前的白色大理石球相对照。多次反复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理性区别,把颜色和形状区别开了。其实,在看到白色大理石球时,我们会形成颜色和形状复合在一起的合并观念,潜意识里又会同时考察有类似关系的对象。实际上,在形成观念的过程中有一个反省的过程,由于习惯的作用,我们通常是觉察不到的。

P8-10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