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构成法(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心理治疗)》明确介绍了它诞生的经过,读者们读完后会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风景构成法诞生时日本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时,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
本书的问世是皆藤章先生责任感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不仅对皆藤章先生本人,对临床心理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今后能够出现更多临床心理学的骨干学者著书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景构成法(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心理治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日)皆藤章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景构成法(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心理治疗)》明确介绍了它诞生的经过,读者们读完后会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风景构成法诞生时日本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时,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 本书的问世是皆藤章先生责任感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不仅对皆藤章先生本人,对临床心理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今后能够出现更多临床心理学的骨干学者著书立作。 内容推荐 风景构成法是由日本的中井久夫先生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艺术疗法,被认为是投射法的一种。《风景构成法(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心理治疗)》作者皆滕章先生第一次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风景构成法是一种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通过患者的作品探索合适的治疗方式的技法,其中包含了一些绘画治疗的元素。近年来,风景构成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现在和罗夏墨迹测试、树木人格测试一样,在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目录 第一部分 风景构成法的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风景构成法 第二章 风景构成法的理论背景 第二部分 对风景构成法的解读方式的研究 第三章 风景构成法的构成过程 第四章 风景构成法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风景中的自我形象 第五章 关于风景构成法的诱目性 第六章 风景构成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第七章 内心成长和绘画变迁 第八章 通过风景构成法看心理疗法的过程 第九章 通过个案研究看风景构成法的应用 第三部分 数量指标的统计学研究 第十章 风景构成法和其他技法的比较 第十一章 通过重测法来考察风景构成法的信度 第十二章 风景构成法中的项目提示顺序 第十三章 数量研究中的解读指标 原著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灵活运用风景构成法,充分发挥它的特点,对解读作品非常重要。在风景构成法测试中,被测者通过风景构成法作品展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解读被测者的风景构成法作品,才能对治疗产生积极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是平常临床治疗时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是,一直没有出现一些具体的解读风景构成法的方法。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风景构成法的特点,本章围绕笔者提倡的“构成进程”解读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 风景构成法的关键就是构成风景。这是其他绘画疗法没有而风景构成法独具的特点之一。下面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平时我们画风景时,比如素描,作为绘画的素材风景就在我们面前。即使是画内心景象,心里也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构图或者对风景有了一个大体印象。但实施风景构成法时,被测者必须根据指导语提示的顺序一个个画出风景项目,然后把它们整合成一幅风景。因此,即使被测者心里已经对风景有了一个印象,但在实施构成法时,他们还是需要有意识地根据提示将各个项目整合成一幅风景,原先心里的风景印象会时刻发生改变。比如说,一开始通过绘画远景群分配空间,然后在分配好的空间里绘画和布置中景群和近景群,最后将这些整合成一幅风景。因此,风景构成法的绘画分为分配远景群和布置中、近景群两个阶段,这就是风景构成法的特点。笔者将风景构成法的这个特性称为“构成进程”。构成进程是风景构成法最独特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在作品解读和分析被测者时,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着眼点。 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先行研究。之前,笔者进行过探索精神分裂症来访者的风景构成进程的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分析构成进程的有效性(皆藤,1988c)。那次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从开始绘画到绘画完成单幅作品的过程分析上,并没有放在对已经画好的作品的解读上。解读完成后的作品方面,之前有过对风景整体构图、风景构成情况的研究(中井,1971;弘田,1988),还有从发展角度分析风景构成的研究(宫肋,1983),这些研究都是对完成后的作品进行的研究,没有涉及构成进程。 虽然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时构成进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但却几乎没有人研究过它。因此,本章想以完成后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风景构成进程。 这次研究的对象是逃学儿童所画的风景构成法作品。之前,有过以逃学儿童为对象的先行研究,我们考虑到可以和之前的研究进行比较而采用了这样的形式。本章首先从中、近景群的布局角度出发和先行研究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研究远景群的构成进程。 在实际治疗时,被测者和旁边的守护者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构成进程。这个问题需从各个事例出发进行分析,这方面可以参考笔者之前的研究(皆藤,1988c)。这里想事先声明的是,这次研究采用的风景构成法作品并不是笔者负责的来访者绘画的作品,笔者没有成为环境因素对这些作品产生影响。笔者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分析这些作品的。虽然必须重视环境因素,但这并不会影响本章的研究。在临床治疗时,笔者经常会就自己负责的来访者的作品向其他临床咨询师征求意见。本章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这种时候为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提供帮助。 P43-44 序言 因为咨询师中井久夫先生的灵光一闪,风景构成法诞生了。迄今为止,在临床治疗中风景构成法已经被使用了二十余年。通过这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风景构成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现在和罗夏墨迹测试、树木人格测试一样,使用频率很高。在医院、大学心理咨询室、儿童咨询所等地方都能见到风景构成法的广泛使用。很多学心理咨询的学生、研究生也对风景构成法有很大兴趣,常常用它来写毕业论文或硕士论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等研究学会上发表的风景构成法的研究报告也日渐增多。风景构成法在心理临床上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笔者觉得非常欣喜。 风景构成法说白了,就是用绘画来表达自我。绘画这个东西并不新鲜,古时候就有,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人们心中是有着这么一种愿望——想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一些感情、传达一些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绘画发现一些绘画者的信息,甚至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难以言喻的感动或绘画者自己也无法觉察的信息。 我们之所以在心理咨询中使用绘画疗法,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共同绘画理解来访者。但是理解来访者并不容易。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不过,即使理解别人很难,我们咨询师也抱着想要去理解来访者的态度的话,我们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能获得成长。 解读风景构成法就和理解来访者一样。实际上采用风景构成法的时候,我们都会深深感到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真的很不容易。目前很多咨询师解读来访者的风景构成法作品时都是凭感觉。虽然感觉在心理咨询中很重要,但是解读作品时如果总是依靠感觉,我们很有可能会像在一片昏暗中行走,而手头又没有照路的火把,只好凭感觉四处乱窜,误入歪曲或误读来访者的歧途。行走在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的道路上,终归还是需要一些解释系统做路标的。这么说的话,目前为止进行的风景构成法的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现在有一些零零碎碎的风景构成法作品解读方法的研究报告发表出来,但都没有上升到解释系统的高度。距离建立风景构成法的理论基础还差得很远。 其他心理测试,如罗夏墨迹测试有1921年出版的罗夏的著作《精神诊断学》作为理论基础,树木人格测试有1952年科赫的《树木人格测试》以及后面出版的很多著作作为理论基础。但是,还没有见到任何一本系统介绍风景构成法的著作作为它的理论基础。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一种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已经建好了、完善了,但是如果我们纯粹照着解释指标进行解读的话,又会变成这个样子:看到某种绘画我们马上想到它反映了某某信息,看到另外一种绘画我们马上又想到它反映了别的什么信息。这样解释就会很僵硬很死板,如同固定的计算机程序一样。其实绘画者蕴含在作品中的信息非常多样,如果我们完全照着解释系统来做,最后得出的分析结果肯定会很单一。这个情况处理起来其实很微妙,或许这就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在现在这个科学时代碰到的一道逃避不了的难题吧。 笔者在使用风景构成法等绘画疗法或沙盘疗法时,总会切实感受到自己时刻面临着这道难题。因此,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两种偏差,在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时,笔者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在现在的临床治疗中,风景构成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测试它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笔者越发觉得出版一本系统介绍风景构成法的书,以此作为它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因此,笔者将自己之前的研究汇总起来编成了这本书。如果读者读了这本书后,能进一步深化对风景构成法的理解,能进一步活用风景构成法,更好地研究风景构成法,笔者会感到非常高兴。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风景构成法的概况和理论背景;第二部分介绍风景构成法作品的解读方法;第三部分介绍风景构成法数量指标方面的统计学研究。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到第五章,围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己独创的解读方法展开论述,研究和讨论它们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后面的第六章到第八章是个案研究。第九章中,笔者把独创的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的方法和个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讨论。第三部分的第十章中,笔者把风景构成法拿出来和其他技法进行了比较。第十一章中,介绍了风景构成法的“信度分析”。第十二章中,对风景构成法的构图方面的“风景项目提示顺序效果”进行了讨论。第十三章“数量研究中的解读指标”中,介绍了一些由于字数限制无法全部收录本书中的研究结果,并且汇总了一些有效的解读风景构成法作品的方法(分析指标)。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挑中间的任何一个章节出来进行单独阅读,都没有问题。 笔者想尽量地把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因此有些地方简化了统计数值,这并不对本书的专业性造成影响。另外,笔者对本书中引用的自己以前出版的其他著作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了很多修改和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结尾,对数量研究中的相关分析指标进行了总结。 第二部分的个案研究中,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在不影响个案本质的前提下对一些事实进行了修改,同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临摹和拷贝。 最后,感谢下列同意出版本书的出版社:培风馆、日本评论社、日本心理临床学会、日本艺术疗法学会、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教育学教室(顺序不分前后)。 皆藤章 1994年春 后记 衷心感谢在人生途中与许多有识之士相遇,这种意义深远的相遇成就了我的人生。我的内心始终认为,如果没有你们也不可能有这本书,我自己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河合隼雄先生。恩师是我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胸怀宽广、值得尊敬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深深地觉得,与恩师的相识给我长久沉默的灵魂吹进了生命的春风。确实我是被什么引导着进入了心理疗法的世界,恩师是连接我和心理疗法之间的存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恩师是我进入心理疗法世界的导师和领路人,而且通过他,我体会到了人类存在的奥秘和深度,至今仍然如此。 1977年我进入京都大学工学部,与恩师相遇是在我转入教育学部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我虽然对临床心理学感兴趣,但是总下不了踏进那个领域的决心,因为我对人类生存的竞争的世界感到恐惧。恩师在课上提到的“所谓临床就是与死亡正面相对”的这句话,对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时至今日,我觉得是托恩师的福,能从一开始就对临床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持有精确的印象,但是我当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习惯了理科学习的我,认为自己在科学心理学方面可能更有竞争力一些,于是最初选择了生理心理学。但是,我在边做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同时,也持续关注着临床心理学,就这样站在和别人有点不同的立场上学习了三年多。对此,恩师没说过任何应该怎样做的建议,只是在论文指导中提到了把这两个领域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宗旨,然后,温暖、严厉地看护并关心着我摇摆的内心世界,我至今也不能忘记恩师和蔼可亲地向穿着白色实验大褂、正在摆弄测谎仪的我打招呼的情景。真心感谢恩师指导平凡的我走到今天。恩师还强烈建议我把有关风景构成法的研究总结出来并正式出版,而且他在百忙之中为我写了序文。这本书出版以后,最重要的事是将它敬赠给我的恩师。 重读本书,觉得本书的基本思想与我刚接触心理学时的三年多的体验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风景构成法并不只是单纯的测量人的一个技巧,而是一种反映灵魂创造过程的技法,为此我的研究发现所具有的必要的客观性,就是在那个时候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但是要持续保持这样的客观性,不仅在风景构成法等绘画法中,而且在心理疗法的实践中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风景构成法与其他技法相比,历史比较短浅,有被轻易地评价为缺乏科学研究的危险。本书就是对此危险性的说法提出的疑问。而且,最近我对“心理治疗是试图用小伎俩操纵人”的说法感到担心和忧虑。近代医学的专业细化产生了人类被“物化”的危害,结果导致了人类自身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的讽刺现状,我认为心理疗法不能走同样的道路。对于人类的存在是不能用随便的价值观看待的,要持续地持有谦虚且真诚的姿态,而这种对人类存在的谦虚态度在研究生每周举行的个案研讨会中被反复多次提到。 在当时的个案研讨会上,研究生每周一次从自己负责的个案中提出一个进行报告。以报告者为中心,河合老师和山中康裕老师坐在右边,三好晓光老师坐在左边,河合老师说:“开始吧”,于是报告者开始报告个案。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之后展开讨论,老师们不断发表意见以深化讨论。那种气氛完全是以谦虚和真诚的姿态来对待人类的存在。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即使是刚入门的我也被那种压力和热情所感染。回首反思,个案研讨会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以一年为单位记录了我自己的变化和成长,甚至有着浓厚的所谓仪式的色彩,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化的熔炉”吧。真的很幸运能够亲身体验这样的方式。之后齐藤久美子老师,还有我离开京都大学之后冈田康伸老师也加入了进去。如果没有那个方式和老师们的存在,我就不可能在体验心理疗法这个所谓的人类生存的奥秘世界里生存发展下去。 而且,这些老师对本书的出版也做出了贡献。三好晓光老师对本书中记载的一个个案进行了非常宝贵的指导,齐藤久美子老师也就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极其细心的指导。而且,冈田康伸老师听了我的学术报告,并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些老师的指导,就不可能有这本书,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之所以知道风景构成法,是因为有山中康裕老师的教导。与山中老师相识是在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那一年老师来京都大学赴任。记得当时,为《少年时期的心灵》而感动的我因为山中老师来学校赴任而欢呼雀跃。山中老师的赴任和我考入研究生几乎是同一时期,我在临床心理学训练的第一年便得到了山中老师的指导。其中,在出席山中老师的心理治疗辅导时,我亲眼见识了风景构成法的实际使用,这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山中老师是从风景构成法的创始者中井久夫老师那里直接学习了这个技法,可以说我是从山中老师的亲自示范中领悟了这个技法的精髓,而且他也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指导,真的非常感谢。多年前他曾经对我说:“一起写一本有关风景构成法的书Ⅱ巴”,虽然老山中师给了我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没有得到实现,可贵的是山中老师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想先出版此书的愿望。在此向山中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风景构成法的实践操作基本是在京都大学的心理教育咨询室以及我当时兼职的几个实习地点进行的。其中,承蒙现蓝野医院的院长东英雄医师的关照,因为医师的照顾,我在医院里作为心理咨询专家可以自由地展开活动,而且横山博医师教给了我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面谈方法的基本知识,这对于几乎从未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接触过的我来说,真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医院的诊疗部门的医生们都对我这个门外汉给予了热烈欢迎,所以我可以相当自由地参与有关精神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讨论。当时接触到的这些非常宝贵的知识及经验,至今都仍然支撑着我。而且,在那里遇到的近畿大学医学部精神神经科的向井泰二郎老师,他教给我使用电脑进行统计处理的方法,本书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得到老师的指点而得出的。 衷心感谢这些珍贵的相遇。 回想一下,作为心理临床家的最初十年里,以京都大学为中心,我和很多老师有许多幸运的相遇。虽然不能——列出每个人的名字,但是我衷心向随时激励我的前辈们表示感谢。而且,以研究会和学会为契机,我能够与京都大学以外的许多心理临床前辈相识,特别是教育分析专家吉本千鹤老师,还有去年在洛杉矶接受教育分析的时候认识的荣格派分析专家马宾?施皮格尔曼老师,另外还有一直给予我关注和鼓励的森野礼一、淹口俊子、藤原勝纪、一丸藤太郎等各位老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是我在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教育学科就任的第七年。赴任的当时,作为心理疗法专家的我对教育学有点不适应,但是现在能够在“如何活着”这个视点下认识到所谓的共通性。而且我把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为博士论文提交了,并于1994年3月24日取得了博士(文学)学位。我从给我进行学位审查的石附实、梅本守、丰田久木三位老师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指点,再一次表示感谢。 最后,向编辑部的松山由理子女士表示感谢。她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本书文稿,并给予了准确的指点。感谢她的工作,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本书的结构几乎都是她辛勤劳动的成果,这对于第一次出版专著的我来说真是太感谢了。 有相逢就有离别。切实觉察离别的体验一直锤炼着我,使我在心理临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人类总是不断从失败中培育新生,从经验中萌生新的理念,我认为这也是心理疗法的核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我在心理疗法的领域中最初十年经验的结晶,我将在心理疗法领域中继续我的相逢与离别,现在已经是第二个十年的第三年了,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1994年4月 皆藤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