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社会契约论/经典通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作者 (法)卢梭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国家只能是自由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自由一旦被强力剥夺,人民就有权进行革命,以暴力夺回自由。

内容推荐

法国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社会,全国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僧侣构成第一等级,贵族构成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均属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而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地位。

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最初产生于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并迅速波及荷兰、比利时等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当时,法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著作,它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向人们提供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最为先进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诸多思想,构成了启蒙主义思潮。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同时也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使得卢梭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倡导“自由”、“平等”,是卢梭所追求的,而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也是卢梭为人类社会所思考的。卢梭的伟大就在于:他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寻找方向。

卢梭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把原始社会描绘成黄金时代,指出人类的不平等源自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财富的不平等造成了社会的一切罪恶,并且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的,好像一个“世外桃源”。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有年龄、健康、体力、智力等的不同,但这些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不会因此而造成精神的或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找不到任何社会不平等的基础。

但是,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这成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卢梭是关心人,并要努力来拯救人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促使人权高奏凯歌,那么人类的福祉便终是南柯一梦。”

在卢梭看来,生活在公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无不陷于自我分裂的困境之中: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受自利的感情驱动;而作为一个公民,他又担当着公共的义务。这种正义与自利的人格分裂,正是现代人(民)之人性异化的本质。卢梭所关注的问题实质是:如何摆脱现实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的困境!他用以解决整个问题的钥匙是自由,不过不是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式的自由,而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的自由。卢梭的政治思想的中心课题,是尝试设计一种共同体生活,使人重享他们曾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那种自由。

卢梭赞美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其目的绝不是回复到自然状态。他认为:“人类社会既然以铁的必然性产生私有制,这一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原始自然状态既然无法复归,那么对于生存在政治社会制度下的人类只有通过一个途径,寻找政治社会中的自由。”

虽然国家支配着个人,但它的支配范围仅限于公民安全和一切福利的事务,如果它僭越了这些权限,契约就无效,公民与国家就重新处于自然状态。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卢梭开始着手建构主权理论。作为情感和“心灵权利”的真正倡导者的卢梭,却不得不在他有关法律和国家的理论中激烈异常地否认情感的重要性。

只有在特定的个人和团体不再要求去统治其他个人和其他团体时,真正的“社会契约”就算达成了。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执行“公意”,即共同体的意志,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公意通过全体公民的会议而得以运行,并通过会议的决议将其意图昭示天下。议会表达全体人民的意愿而不是部分人的意愿,但是,它仅仅要求大多数的声音,虽然它也认真地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并公正地加以考虑。

公意不可能心地不良,公意永远是公正的,并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卢梭的理想国是这样的:它的幅员以自治为限,其中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卢梭把目光首先投向优秀的立法者,认为他应“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他要为人民提供道德起点,进行道德灌输,改变人性,消灭人类固有的天然力量。卢梭还十分重视公民宗教的作用,他说:“人们进入政治社会之后,就要靠宗教来维持。没有宗教,一个民族就不会、也不可能长久存在。”在他眼里,无神论者谈不上道德生活,唯有宗教才能培养公民如何效忠于国家与国家的守护神。

目录

编者的话

非凡的经历与不朽的思想

 ——《社会契约论》导读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本部分的主旨

第二章 最初的社会

第三章 最强者的权利

第四章 奴隶制

第五章 我们必须经常回到最初的契约

第六章 社会契约

第七章 主权者

第八章 社会的状态

第九章 真正的所有权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第二章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章 公意是否会出错

第四章 主权权力的范围

第五章 生与死的权利

第六章 法律

第七章 立法者

第八章 人民

第九章 人民(续)

第十章 人民(续)

第十一章 各种各样的立法体系

第十二章 法律的分类

第三部分

第一章 一般意义的政府

第二章 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

第三章 政府的分类

第四章 民主制

第五章 贵族制

第六章 君主制

第七章 混合政府

第八章 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国家的政府形式

第九章 一个良好政府的标志

第十章 政府权力的滥用与政府变坏的倾向

第十一章 政治共同体的死亡

第十二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

第十三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续)

第十四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续)

第十五章 议员或代表

第十六章 政府的建制不是契约的结果

第十七章 政府的建制

第十八章 如何防止政府篡权的行为

第四部分

第一章 公意是不会毁灭的

第二章 投票

第三章 选举

第四章 古罗马的平民会议

第五章 保民官的职位

第六章 独裁官的职位

第七章 监察官的职位

第八章 公民的宗教

结语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主权是意志的体现与执行,而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主权是意志的体现与执行,而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么就只是这个共同体一部分的意志。在前一种情形之中,这种意志一经宣告,就已经成为一种主权者的行为了,同时也就构成了法律。而在第二种情形之中,它仅仅就是一种特殊意志,或者是一种地方行政官的行为——最多也不过就是一道行政命令罢了。

可是,我们的那些政治理论家们,虽然不能从原则上把主权区分开来,却从对象上把主权进行了拆分。他们把主权分为暴力与意志,也就是把主权分为立法权与行政权,把主权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还把主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不同的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它们区分加以利用。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碎片所组成的奇怪的事物:主权者好像是政治理论家们用几个人的肢体所拼凑成的一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的眼,一个人的胳膊,另一个人的脚,而每一个部分彼此之间的搭配显得很是别扭,因为这些肢体都不同时属于同一个身体。据说,日本那些玩手技杂耍的人能在观众面前把一个孩子进行肢解,把他的肢体一个接一个地抛向半空,然而,当它们再掉下时,又成了一个完整无缺的活生生的孩子。这倒是与我们那些政治理论家们所耍的伎俩如出一辙。他们通过用一种虚假的骗术,把社会共同体加以肢解了,随后又居然莫名其妙地把各个部分重新联结在一起。

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类天生就有合群的性情,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必然与自己一样的人交往,并结成社会,才能谋得生存,才能实现自然赋予它的生活目的。这个道理是亚里士多德通过一个比喻来告诉我们的:当身体毁灭的时候,一只手就不再是一只手了。也就是说,一只手是被它的目的——即拿取——所规定的,唯有当手与一个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完成它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这一错误的产生,可以归结为缺乏一种关于主权权威的准确概念,同时,也可以归结为把仅仅是从主权权威中所流溢出来的部分误以为是主权权威的主体构成部分。例如,人们因此就这样把发动战争或和亲的行为看作是主权者的行为。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这样理解,说到底,这些行为并不构成法律,而仅仅是法律的应用,因此,它们也只是一种决定法律如何运用的特殊行为而已。也只有当我们把“法律”一词所附有的观念确定下来,我们就会看得更明白了。

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考察其他分类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当人们认为主权好像是分立的时候,那仅仅是一种幻觉。而被人当作是作为主权各个组成部分的那些权利,都只不过是从属于主权而已,它们永远要以公共意志为前提。而且,那些权利都只不过是最高意志的执行罢了。

那些研究政治权利的作家们,自己已经确定了关于政治权利的相关原则,当他们想要根据这些原则来判断国王与人民各自相应的政治权利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估计,上述因缺乏确切性的权利划分结果,会给他们所做的各种结论带来怎样的混乱。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在格劳秀斯著作的第一部分的第三、第四两章中,这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及其著作的翻译者——巴贝拉克,是怎样地纠缠并迷困于他们自己所编织的各种混乱的诡辩之中的。他们唯恐把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说得太多,或者说得太少,又唯恐冒犯了他们想要加以调和的各种不同利益。作为在法国避难的格劳秀斯,他对自己的祖国牢骚满腹,并有意讨好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他的书本来就是要献给这位国王的,所以他就不遗余力地剥夺了属于人民的一切权利,并且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要把它们奉献给他的国王。这一定也非常投合巴贝拉克的倾向,巴贝拉克把自己的译书迅速地献给了英格兰国王乔治一世。然而不幸的是,随着詹姆士二世遭到驱逐——他称之为“逊位”——迫使他不得不大打折扣,闪烁其词,改变了自己的立场,竭尽全力地避免把威廉说成是一个篡位者(威廉三世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二世的丈夫。1688年11月,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自由议会邀请威廉j世登陆英国。1689年1月,英国议会宣布国王詹姆斯二世逊位,立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为国王,并通过《权利宣言》)。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这两位作家如果能采取那些真实的权利的原则,而不曲意逢迎的话,一切难题就都不会存在了,而且他们也就可以始终如一进行论证了。然而,他们本来应该是坚韧地忍住痛苦而把真理说出来,本来他们只是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但是,真理毕竟是真理,是不会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的,当然,人民无法给予他们以驻外大使的头衔、教授资格以及丰厚的报酬。

P30-32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