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从事教学科研多年,有丰富的播音主持教学和实践经验,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善于思考。这部专著涉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又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这是作者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他对播音主持乃至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的贡献。
绪论/1
一、主体与主体性概述/1
二、传播主体及其生存境况/7
三、生命活力与主体生存/15
四、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22
五、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1
第一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取决于传播中传播者主体意识的自觉/36
第一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植根于传播主体的生存体验/39
一、体验是一种领悟/40
二、体验的关键在于“移情”/42
三、体验是传播生命活力的源泉/44
四、在传播中更新体验/47
第二节 传播身份的自觉启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49
一、自我意识与身份自觉/50
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重要性/52
三、传播身份的自觉/57
第三节 话语责任的承担推进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60
一、话语责任的社会层面/61
二、话语责任的传播层面/64
三、话语责任的个体层面/66
第四节 主体意识的内部整合激活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68
一、自我实现者的特征/68
二、“传播之我”与“生活之我”的割裂/70
三、理想的情形:“我意欲”就是“我必须”/72
第二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有声语言传播的创作中/77
第一节 积极高妙的有声语言创作彰显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80
一、状态是积极的/81
二、功力是高超的/89
三、声音是运动的/92
四、语言是高妙的/95
第二节 传播个性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注入灵魂/100
一、个性的系统辨析/102
二、播音主持的个性/108
第三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根本在于创造/114
一、创造性之于主体的重要意义/115
二、创造的实质及创新的内涵/118
三、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创造性/120
第三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增殖于主体间的交流与共建/133
第一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是一种“生存的交往”/135
一、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往行为/135
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如何成为一种“生存的交往”/140
三、以“生存的交往”来引导和提升大众传播的现实必要性/145
四、生存交往与生命活力/148
第二节 以诚感人,心灵对话/150
一、真诚与目的设置/151
二、真诚表现为尊重/154
三、真诚在于真实、自然/156
四、真诚的灵魂是体贴/159
第三节 传受主体生命活力的“超循环”形成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场/165
一、不是偶然的“相遇”/165
二、以生存交往的方式相互“呼唤”/168
三、传受主体间生命活力的交汇、激发和辉映/172
四、“超循环”与“生命活力场”/176
第四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融会于有声语言传播的整体和谐/180
第一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整体性内涵/182
一、生命活力的传递和生命活力的循环/183
二、生命活力的传播意义和社会意义/185
三、生命活力的多样性和目标性/186
四、情感与表达的一致性/188
第二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多重性内涵/189
一、传播主体身心状态的多重性/190
二、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间关系的多重性/191
三、传播主体与有声语言大众传播间关系的多重性/194
第三节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生长性内涵/197
一、“和实生物”/197
二、“胜乖以达和”/199
三、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时空变易性/201
第四节 “度”——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实现整体和谐的关键/205
一、把握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整体目标/206
二、适切节 目类型和整体风格/210
三、协调话语表达与语境间的关系/213
结语/216
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反映人的生存状态/216
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反映审美取向/217
三、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反映时代风貌/218
四、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影响文化建构/220
五、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呼唤生存质量的提升/221
参考文献/223
后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