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家族系列”丛书从家系绵长的先秦诸侯开始讲起,一直到最后悲壮的八旗铁帽子王,试图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一个在中国已经消亡的阶层——贵族阶层,展现他们的家族兴衰和刹那荣华。希望藉此能换个角度看历史,明是非得失。
本书为系列之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长达四百年的伟大战争时代,北方军人贵族的森重萧飒,南方门阀世族的神秀简约,交相辉映,一起构成乱世中的夺目之华。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琅琊王氏、南梁萧氏、鲜卑慕容氏、敕勒斛律氏、宇文氏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贵族的历史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骑猎红尘中(两晋南北朝名门往事)/中国历代大家族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磊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大家族系列”丛书从家系绵长的先秦诸侯开始讲起,一直到最后悲壮的八旗铁帽子王,试图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一个在中国已经消亡的阶层——贵族阶层,展现他们的家族兴衰和刹那荣华。希望藉此能换个角度看历史,明是非得失。 本书为系列之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长达四百年的伟大战争时代,北方军人贵族的森重萧飒,南方门阀世族的神秀简约,交相辉映,一起构成乱世中的夺目之华。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琅琊王氏、南梁萧氏、鲜卑慕容氏、敕勒斛律氏、宇文氏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贵族的历史故事。 内容推荐 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长达四百年的伟大战争时代,北方军人贵族的森重萧飒,南方门阀世族的神秀简约,交相辉映,一起构成乱世中的夺目之华。这一时代并不乏史籍的记载,但我们对它的印象却几近于无。是我们祖先对嗜血杀伐本能的有意抗拒?还是对哀鸿遍野梦魇的房间遗忘?仰望苍天,默然无语。一千五百年过去了,英雄的史诗和悦耳的歌笑,连同中国历史上这个极致的贵族时代,一起颓然风化…… 目录 第一章 乌衣巷里梦一场——琅琊王氏 乌衣巷·王导 衣冠南渡 江南仲父 我不杀伯仁 想忘于江湖·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 若不噬人必被人噬 身后三策 千古伤心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圣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第二章 一个土族的炼成——陈郡谢氏 忘情物外·谢鲲 土族不齿 由儒入玄 永和风日·谢安 高卧东山 江左风流 纹枰谈兵 功高不赏 青燕飞来掠流年·谢灵运 家道没落 放逐之人 历史上的谢姓名人 第三章 何惧遗臭万年——谯国桓氏 英雄泪·桓温 刑门之余 荆州老兵 西灭成汉 北伐中原 简文帝 身后之名 灵宝为尘·桓玄 父为九州伯 刘裕一掷 家族屠灭 历史上的桓姓名人 第四章 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萧氏 皇帝菩萨·萧衍 五十年浮华 瘸猴 铁面军 天下勤王 极兵威于六门·萧绎 风雨如晦 平灭候景 才子焚书 历史上的萧姓名人 第五章 前仆后继的英雄们——鲜卑慕容氏 日暮途远·慕容翰 羁旅之人 百步射环 天才与制度·慕容恪 少年天才 勇气与谋略 残缺的命运·慕容垂 身不由已 判亦有道 历史上的慕容姓氏名人 第六章 刹那之荣光——秀容尔朱氏 天柱大将军·尔朱荣 边声四起 平灭葛荣 元颢人洛 殒于帝手 秀容第一武士·尔朱兆 雷波律令 纵虎出柙 秀容落花 历史上的尔朱姓名人
第七章 风姿绝伦——北齐高氏 神武·高欢 六镇流民 霸府风云 断龙·高澄 继承父业 欲侵帝位 英雄天子·高洋 初政清明 凶淫发作 风姿绝伦·高肃 兰陵王入阵 天颜岂可再见 历史上的高姓名人
第八章 射雕英雄传——敕勒斛律氏 敕勒歌·斛律金 雁臣 玉壁歌声 富贵之忧 射雕英雄·斛律光 落雕都督 踏雪邙山 盲人弄权 历史上的斛律名人
第九章 乱世的终结者——宇文氏 人中之龙·宇文泰 谁身犹箭 逆势强击 府兵制 灭佛弥勒·宇文邕 宇文护 灭佛 高延宗 历史上的宇文姓名人 试读章节 王敦,字外仲,小名阿黑,王敦是丞相王导的堂兄,光禄勋王含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婿。王敦为人刚狠,就是坚忍狠辣。王导曾经劝告他不要太刚狠了,但王敦不听,反而嘲笑了王导昏聩。 王敦在长安时,曾与王导一起去拜访当时的长安首富石崇。石崇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以胡椒刷墙,以蜡烛烧饭,以黄金砌厕所。在酒席上,石崇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便杀掉美人。当一美人向王导敬酒时王导恭敬从命,而这美人向王敦敬酒时王敦就是不喝,于是石崇就把美人杀了。换一个,王敦又不喝,石崇又把美人杀了。一连杀了三个美人,美人皆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不视,王导在旁看不过去了,埋怨王敦太过分了,王敦道:“他杀他自家人,关你何事!”石崇家的厕所里有美人服侍客人如厕后换新衣,客人怕羞,都在他家憋着,王敦则旁若无人,照放照换,美人们都说:“此客必能做贼!”事后,石崇对人言:“王家兄弟唯王导能做大事,王敦乃豺狼也!可惜我不能看到他的下场!” 王敦有个外号叫“田舍”(也就是乡巴佬的意思),说话也带南方口音,他不喜追求时尚,性格粗率,只喜欢读《左传》。有一次,晋武帝与大臣们共谈京都流行的音乐艺术,别人都知道点,唯王敦一无所知,没人理他,所以很是压抑。武帝注意到了,问他会什么,王敦说我只会打鼓。武帝就让人拿鼓给他。王敦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高亢,神气豪迈,旁若无人,别人都大惊失色,从此再也不敢轻视他。 王敦年轻时候就娶了晋武帝的公主,加上王衍的提携,西晋末年,便成了一方封疆大吏。与魏晋世家大族的清谈家最大的不同,王敦本人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当时南方颇有些“乱匪”,势力很大。王敦以及他手下的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同叛匪苦战数载,由此,王敦得封汉安侯,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成为东晋最大的军区司令长官。 ■若不噬人必被人噬 王敦年少时长相不凡,有相者评价他:“王敦蜂目以露,但是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说他将来可能要吃人,同时也可能被别人吃掉。历来都说这是表明他本性奸诈,但笔者认为这更是对他后来处境的一种预测。 在历史上,绝对没有永世长存的政治联盟。王氏和司马家的关系也不都是“单边”的,而是一种双边互惠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王氏,也没有司马睿的今天;但是没有司马睿的倚重,王家也不会如此权倾江南。但皇帝毕竟不会永远容忍别人与他平分天下,“孤家寡人”司马睿对王氏的权势感到寝食不安,暗中逐渐下手抑制。同时,王敦并不是非常安分之人,他身边也颇有几个奸佞之徒。 不过,王敦与东晋元帝司马睿之间产生嫌隙,直接起因是堂弟王导在朝中受到压制。司马睿从前做琅琊王时的两个王府旧人刘隗和刁协,常常以强化皇权为借口,不断怂恿元帝打压王氏等大族势力。王导因此被疏远,但他仍能保持常态,不作计较。 王导不计较不等于王敦不计较。王敦认为他们王氏有大功于司马睿,他又控制上游荆州,握有重兵,闻知司马睿此举,自然觉得他是过河拆桥,一气之下上书朝廷,为王导打抱不平。王导在建康先收到这份奏章,见信中王敦有冲动之语,怕惹出祸事,就封还给王敦。王敦正以为应当让皇帝看到这种怨气,于是固执地又派人直接送达元帝司马睿。 同时,王敦也派人送信给王导的政敌刘隗,在信中王敦推诚相见:“圣上信任和重用阁下,阁下应该看到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北方胡人,我王敦只想和您努力辅佐王室,希望能早日恢复中原。如果大家同心,帝业可得以兴隆,否则,天下就永远没有指望了!”刘隗漠然以待,回信不逊:“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意思是你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王敦见信嘿然冷笑。 司马睿本来就对在外带兵的王敦不放心,见王敦在信中如此激烈抗议,心中甚为不快,与王敦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为以防万一,晋元帝到处安插心腹牵制王敦。王敦当然知道皇帝这是针对自己的,越来越生气,在酒后经常吟唱曹操的乐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唱还一边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被打出了一个个缺口,可见其心中愤懑。 双方摊牌的时候终于到来了,王敦举荐自己的心腹做某重要官职,晋元帝当众拒绝,这样司马睿和王敦的矛盾就激化了。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武昌,率五万大军东向,号称“清君侧”。在起兵期间,他曾给司马睿上疏多次,其中历数了司马睿的亲信刘隗、刁协的罪状。 南京城自古易攻难守。由北往南,一般两个突破口,一是取上游,顺江而下;二是直接强渡长江。前秦攻晋取的是后者,失败了,后来南宋时金兵南下就攻占了临安。蒙古灭宋取前者,攻襄阳不克,先下四川大理,迂回灭宋。王敦坐镇荆州,顺流而下,跟司马氏以前灭东吴一样。 王敦不负其名,两万精兵打得刘隗率领的几万朝廷军溃不成行,很快就兵临建康城下。晋元帝一看不好,一边命刘隗、刁协逃跑以为后计,一边又忙着对王敦封官抚慰。这时的王敦真的就是“相忘于江湖”了,丝毫不给皇帝面子,引兵攻入建康。 王敦的行为使堂弟王导很艰难,一有不当便能引来杀身之祸,一个是自己拥立的皇帝,一个是自己的哥哥。王敦兵入健康,大肆杀戮抢掠。终于也把皇帝住宅攻破,王导以自己的身体保护着皇帝,对叛兵大声喝道:“圣驾在此,不得无礼!”叛兵见是丞相以身保护皇帝,也有所畏惧,就持刀退去了。王敦见到王导后说:“不杀了他,是会被灭族的!”王导也对他说:“你这样干才会被灭族!”王敦又说:“司马睿是咱们兄弟拥立的,我们再废了他不好吗?”王导怒斥道:“此等事可是人臣所言!” 见自己的弟弟拥护皇帝,王敦大肆抢掠了一番就回武昌了。王敦回到武昌后,王导又给他主动寄来信件,要他尽忠王室,不要存在非分之想,并且在信中明确了自己的态度。质问王敦为何做叛军之首为逆节之臣负先人的平素之志,死后怎能对得起祖宗。 ■身后三策 王敦在占领建康之后,没有篡夺皇位,也没有为难其他大臣,只是杀了曾经骂过自己牵制过自己的周伯仁等人。在京中做完了他想做的事情之后就退回了江陵。当年,司马睿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王敦似乎意识到局势对自己可能会不利,便暗示小皇帝让自己入朝。晋明帝年轻果锐,危急时刻坦然不惧,亲笔写诏书让王敦入京,这样一来,反让王敦难堪。王敦想谋逆,但其宗族诸人并非一味跟随。王导一直是以整个王氏宗族的安全为最高利益,拥戴帝室。王敦堂弟王棱屡次劝谏,被王敦派人暗杀;另一个堂弟王彬为人忠直,“谏之甚苦”,差点被杀。荆州刺史王舒也是王敦堂弟,知道王敦要起事,马上和王导站在一起,秘劝东晋明帝加紧准备,谋讨王敦。 就在这时候,王敦却病倒了。他病得厉害,就以其兄王含为元帅,因为王敦自己没有儿子,就传位给王含的儿子王应。他的亲信钱凤等人问他后事,王敦说:“非常之事,非常之人才能做。王应年少,不堪大任!我死之后,最好解散军队,归顺朝廷,这是上计;退还武昌,收兵自守,保持上缴朝廷租税,这是中计;下计是趁我还活着,侥幸攻破建康,控制中央,这是下计。”可见王敦并不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乱臣贼子。可是当时势已如此,解散军队那下场实在难卜,加上钱凤等人利令智昏,最后终于下决心把王敦的下策当作上上策! 此时王导的心情是复杂的。当时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王敦必然失败,决心与朝廷站在一起,并宣布“王敦已死”,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士气大振。当时王含以水陆军五万陈于建康南岸,在一个夜晚,王导命甲兵千余人渡江偷袭,王含的军队被杀得大败。王敦得报以后,气急败坏地大骂王含:“这个老婢,坏了我的大事!”不久就愤恨而死,时年五十九。继子王应也不给他发丧,只是用草席包起来,涂上蜡,埋在议事厅里,日夜与属下饮酒淫乐。这等叛军当然很快就被打败了。王敦的头也被悬到了建康城墙上。 当初拥立琅琊王筹建东晋时,王导与琅琊王的名声加在一起也没有王敦一人大,所以处处都要借助他的声名,然后才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 其后,王导在政治上革新东晋朝政,王敦则在军事上巩固这个新兴政权。如王导拥立琅琊王过江以后,东晋政府势力所及,仅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的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这样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因为他曾先后两次起兵“清君侧”,被人认为是不忠的表现,因此才威名大减。所以他的名声没有垂于千古,遂掩于历史尘埃之中。 P11-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