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微雨
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窗外有人讲话。我无意间听见一个本地口音说:
“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接着是哈哈的笑声。低的气压似乎被这笑声冲破了。我觉得心境略为畅快。
我初来这里正遇着这样的“好天气”。我觉得烦躁,我感到窒闷。那单调的滴不断似的雨声仿佛打在我的心上,我深夜梦回时不禁奇怪地想: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那同样的声音?
我走在街上,雨水把我的头发打湿,粘成一片。眼前似乎罩了一层雾。我的脚踩进泥水中了。我是在两个半月以前,还是在今天?……我要去找那家书店,看那三张善良的年轻面孔。我以为我就要走到了。
但是,啊,街道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我看不见那家书店的影子。于是一道亮光在脑中掠过,另一个景象在眼前出现了。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扑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没有落雨,但是马路给浸湿了。人在跑,手里提着、捧着东西。大堆的书凌乱地堆在路中间。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对两个伸着手的人说:“人家房子都快烧光了,你们还忙着要钱!”她红着脸把手伸进怀里去掏钱。我在这个女人的脸上见到熟人的面容了。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不,我应该说是见过这张面孔,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这里有悲愤,有痛苦,有焦虑,但是还有一种坚忍的力量……
我再往前走,我仿佛还走在和平的街上。但是一瞬间景象完全改变了。我不得不停止脚步。再没有和平。有的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木头和砖瓦堆在新造成的废墟上,像寒夜原野中的篝火似的燃烧着。是这样大的篝火。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我要去的那家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我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走,走!”警察在驱逐那些旁观的人。黑色的警帽下闪露着多么深的苦恼和愤怒。……我忽然醒过来了。
我又从一个月以前的日子回到今天来了。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眼镜片上聚着三五滴雨点。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磨去。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迎面走过来两三个撑伞的行人。我经过商务印书馆,整洁的门面完好如旧。我走过中华书局,我看不见非常的景象。但是过了新知书店再往前走……怎么我要去的那家书店不见了?还有我去过的一位朋友的家也不知道连屋瓦都搬到了何处去!剩下的是一片荒凉。几面残剩的危墙应当是那些悲惨的故事的目击者。它们将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我站在一堵烧焦了的灰黑的墙壁下,我仰起头去望上面。长的、蛛丝一般的雨打湿了我的头发。墙壁冷酷地立在那里。雨丝洗不去火烧的痕迹。雨落得太迟了。墙壁也许是一个哑子,它在受了那样的残害以后还不肯叫出:复仇!
我觉得土地在我的脚下开始摇动了。墙壁在我的眼前倾塌下来。不。没有声音,墙壁车轮似的打了一个转,雨水一下子全干了。墙头发生了火。火必剥必剥地燃着。……我又回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了。
夜色突然覆盖了全个城市。但是蓝空却有一段红的天。红色的火光舐着天幕。火光升起来,落下去,又升起来。这时风势已经减弱了。但是凉风吹过,门楼、屋梁、墙头忽然发出巨响,山崩似地向着新的废墟倒下来。火仍在燃烧,火星差不多要飞到我的棉袍上面。我们穿过一条尚在焚烧的巷子,发出热气的墙壁和还在燃烧的瓦砾使我的额上冒汗了。瓦砾堵塞了平时的道路,我们是踏着火焰走过去的。一个朋友要去探望他那个淹没在火海中的故居,可是那里连作为界限的墙壁也不存在了。他立在一片还在冒烟的瓦砾前搔着头在记忆中找寻帮助。他很快地认出了地点,俯下身子想在砖石堆中挖出一两件他所喜欢的东西。我帮忙他找寻那只画眉的尸骸,却看见已经失了形的打字机的遗体。他自己在另一处找到了鸟笼的烧焦的碎片,他珍惜地用两根手指提起它,说:“你看,不是在这里吗?”我这时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我到那里去过两次,那是许多朋友的临时的住家,我看见火在巍峨的门楼上舐着舐着,终于烧断了它,让砖石和焦木带着千万点火星向着我们这面坍下来。是发雷的响声,接着又是许多石块落地的声音。火星向四处放射,像花炮一样。但是在废墟上黑暗的墙角里一个男人尖声叫喊:“救命!”
许多人奔过去,人们乱嚷:“拿电简来,拿电筒来!”
电筒!我一怔:我手里不是捏着电简吗?我正要跑过去。但是——我的眼前只有寂寞的废墟,而且被罩在夜幕下面了。我用电筒去照,廉价的小灯泡突然灭了。我才记起来火已经熄了将近一个月了。
“好天气?哼。真正闷死人!我宁肯要晴天,即使飞机来炸,我们也不怕。凭它飞机怎么狠,它能够把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炸光吗?”
还是先前那个年轻人,怎么我跟了他们到这里来了?怎么他到现在还谈着那同样的话题?我觉得奇怪。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呢?我想看他一眼。我随手举起电筒,按着电钮。然而没有亮。我才记起我的电简不亮了。我无法看清楚那个人的脸。我想大概不是做梦罢,也就不再去注意他了。
电简不亮,就打消了我再往前走的心思。其实这句话也不对。我有点害怕我会再落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里去,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
回到家里,我看见一个月以前自己写在一张破纸上的潦草的字迹:
“什么时候才是我们的复4,4C~々日子呢?什么时候应该我们站出来对
那些人说:‘下来,你们都下来!停止这卑怯的谋杀行为,像一个人那
样和我们面对面地肉搏’呢?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升到天空去将那些刽
子手全打下来呢?
“血不能白流,痛苦应该有补偿,牺牲不会是徒然,那样的日子一
定会到来!……”
我相信自己的话。
1939年1月下旬在桂林
P42-246
一
巴金(1904—2005)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漫长的文学生涯和20世纪的中国历史几乎是_同走过来的,丰富而又坎坷曲折。
巴金出生在1904年11月25日,那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久,清帝国被推翻,从此中国结束了帝制。但是,两干多年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始终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庭。巴金的童年是在温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的。母爱对于他是幸福、温暖而难忘的。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常常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使他懂得了要去爱一切人,要去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同情怜恤那些不幸的人。这些泛爱的思想像一颗种子播植在幼小的巴金心中,成为他后来人生道路上的起点。
但是巴金也曾在他家的院墙内看到另一种悲惨的人生。他父亲在清帝国最后几年曾在四川北部广元县做知县,巴金常常看到慈爱的父亲铁青着脸审理官司的情形。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乡民还要忍痛叩头,感谢县官老爷打板子的恩典。李公馆的许多男女佣仆也常因为某些过失而被责打。有的因此被撵逐出去,沦为乞丐。有的因为受诬陷,愤而自缢。平时,巴金喜欢到公馆的马房里,和轿夫、佣仆们在一起玩,甚至躺在他们的破床上,看他们打牌,听他们讲述各种古怪的故事。他渐渐了解、熟悉了他们的痛苦的人生。于是,他的脑子里不时生出许多疑问:为什么世界上有些人竟是那么幸福享乐,另一些人竟是那么不幸苦痛;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随便打人,另一些人只能随时挨打。
巴金在这个家庭里还目睹许多年轻女子在封建礼教专制下受苦、挣扎,最后终不免一个个失去了美丽的青春和生命。对于这个封建大家庭,他愈来愈觉得苦闷窒息而难以忍受,因而在精神上愈来愈疏离、厌烦。他宁可和佣仆在一起,感到更为亲切、温暖一些。有一次,当全家人欢天喜地过除夕的时候,这位李公馆的少爷竟然躺在阴冷脏污的马房里躲过了人们的寻找。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了。当时巴金只有15岁。他那热烈而又寂寞的心一下子被这把烈火点燃了。他怀着一种无法遏制的热情和惊喜的心情去阅读各种新书报。这些书报中所宣传的许多新思想,都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这个长期被禁锢的年轻的灵魂。俄国革命家克鲁泡特金的政治小册子《告青年》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和号召人们去和剥削阶级作斗争的激昂呼喊;波兰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中描写一位俄国青年革命者反对专制统治去暗杀总督,正是他的恋人向他发出行动的信号,从而壮烈牺牲。这种种殉道献身精神都给巴金以深刻的影响。他流着热泪反复阅读这些书籍。他好像从中看到,一个幸福的新社会与明天的太阳同时升起来,一切的罪恶就会立即消灭。从此,他立志献身于社会革命。
少年时代的巴金还曾热情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编刊物、写文章、发传单,反对军阀统治。为了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寻找献身革命的机会,1923年,他和三哥李尧林一起离开四川老家,到上海、南京上学。他还参加了学生的“五卅惨案”声援运动。
1927年1月,巴金满怀着忧郁和苦闷,告别了祖国,去法国求学。他在法国住了两年,并未正式进大学学习。每天清晨,他到卢森堡公园散步,白天闭门看书,晚上到夜校补习法文。他大量阅读和研究法国和俄国的历史、哲学著作。这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他敬仰、钦佩这些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为自由、平等、博爱而献身的精神。
在这期间,国内发生了“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屠杀革命党人,老一辈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吴稚晖等公开支持国民党的清党活动,这使巴金非常愤慨。另外两位意大利工人,无政府主义者樊塞蒂和萨柯被美国政府处以死刑的事件曾经引起世界各地的抗议。巴金为此震惊而痛苦。他感到整个世界几乎都沉沦在疯狂的深渊,到处都是压迫、杀戮和流血。
他把这些苦闷、悲哀和探索尽情地宣泄在写作中,这就是他在1928年夏完成的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二年在当时影响最大的著名文学杂志《小说月报》连载发表,从此巴金走上了文学道路。
二
《灭亡》是巴金构筑文学之梦来代替青年时代革命之梦的转折,也是两者的连接点。他原想从事社会革命运动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奋斗献身。现在他对于社会运动的现状开始感到幻灭。他觉得写小说表达自己的信念也许更合适些。像《灭亡》那样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思考、情感充分宣泄出来,也是一种满足。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是巴金创作的旺盛期。他几乎日夜不停地写,忘了疲倦,忘了健康,没有娱乐,没有休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约8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写了约三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如《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爱情三部曲》、《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神》、《鬼》、《人》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尤其是《家》的发表轰动了文坛,特别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抗战初期,巴金热情地参加了爱国救亡运动,他和茅盾等一起发起筹办了一个宣传救亡运动的文学刊物,名为《呐喊》,后改为《烽火》。这本刊物规模虽然不大,印刷装帧也很简陋粗疏,但却洋溢着爱国热情和抗日救亡的正义呼喊,因此极受读者欢迎。不久,上海陷落,这个刊物也不得不被迫停刊。顽强的巴金并不因此气馁。到了第二年,他几乎是单枪匹马,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进行筹办工作,使《烽火》在1938年5月得以在广州复刊。因为他把编辑出版《烽火》看成是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1938年10月,广州陷落的前夕,巴金和未婚妻萧珊、弟弟李采臣、朋友林憾庐等人,随身除了携带简单行李外,还带着代靳以编辑的《文丛》杂志纸型,坐上一只木船。在昏暗的暮色中,听着寂寞单调的桨声,离开了这座即将变成空城的广外I。他们辗转经过梧州、桂半、柳州,一直到12月才到达桂林。
整个抗战期间,巴金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常往返在桂林、贵阳、昆明、成都、重庆等后方。战争期间,物资缺少,生活艰难,但他仍和朋友们坚持进步的文学出版工作。同时,自己又连续写了反映抗战生活的《火》三部曲、《还魂草》,描写抗战期间底层人民悲惨生活和畸形精神面貌的《第四病室》,继续批判封建传统礼教戕害美好生命的《春》、《秋》和《憩园》等著名的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1946年冬,他又完成了一部新的长篇杰作《寒夜》。这部小说淋漓地描写了旧时代的黑暗和绝望,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和困境浸透了作者深沉的悲哀和愤慨,也预示着长夜已经逼近终点,人们正盼望着、期待着温暖和光明的来临。
在1929—1949年整整20年的文学活动中,巴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多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数是在困难艰苦环境中,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和火一样的热情写成的。因为他有一种真实坦诚的写作态度。他说:
“我愿意它们(他的作品)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的憎恨。”
“自从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 因此,他的作品里尽管写了许多悲苦的故事,忧郁的情绪,但总是鼓舞人们去向旧制度旧势力作斗争,去争取美好的未来。他坚定地深信:“春天是我们的。”
三
巴金的小说艺术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作品中英雄传奇色彩很浓烈,回响着为众人幸福献身的激昂的革命呼喊。他写的青年革命者,常常因为统治者的残酷高压和革命屡受挫折而带有一种病态的激进的悲剧性。《灭亡》中的杜大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类作品主要凭借作者的热情、想象和信念,以及外国历史,文学资料,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语言汪洋恣肆,酣畅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冲击的力量。
后来,以《家》为代表的长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作家风格渐渐趋向写实。《家》主要取材于家族和社会现实的生活素材,都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见闻和深切体验。艺术上注重人物个性、心理和环境、细节的真实描写,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史的一块丰碑。但是,这些作品仍然同时兼有鲜明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喷薄汹涌的激情。而且,在30年代中期,这两类风格不同的作品对巴金来说几乎是同时并存的。作者在创作现实主义的《家》的同时,也创作了浪漫主义为艺术基调的《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
抗战以后,由于长期颠沛漂泊在战乱和流亡生活中,他愈来愈把目光投向那些不为人注目,挣扎沉浮在死亡线上的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心理、精神和物质生活形态和命运,相当深沉地体现了巴金的人道精神和爱心。短篇集《小人小事》、《第四病室》、《憩园》以及《寒夜》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那种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向旧生活挑战的革命英雄故事已不复再现。
1949年以后,巴金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很多时间用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也还参加了许多国际政治、文化交流活动,他也曾两次到朝鲜体验战地生活。他写了许多散文、报告文学,也写了一些短篇小说,歌颂新的建设成就,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记述了一些国外政治、文化生活。但是,渐渐地,他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种种畸形现象开始有所保留。偶然,在他的文章中也透露了一些他的困惑和质疑。他内心感到寂寞和孤独。尽管他已是一位有着数十年丰富写作经验和卓越文学成就的老作家,他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高度责任感,他对社会生活也有相当的了解和体验。但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文艺思想影响下,他却和他的同时代许多老作家一样在十多年中终于没有能写出一部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在《巴金全集》中,1949年以前的20年创作的小说、散文约有十三卷之多,而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中竟只有三卷。可以说,这是巴金文学生涯的一个低谷时期,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所写的一些作品不再像前期那样能够经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文革”发生后,巴金未能逃脱这一可怕的残酷的劫难,饱经诬蔑、屈辱和迫害。他的妻子萧珊含冤惨死。这对巴金感情上的打击是沉重的。他知道,在这样恐怖统治年代,他巴金是一个字都不可能出版的。但在“文革”后期,稍有空隙时间,他就顽强地从事译著工作,决心把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巨著《往事与随想》翻译出来。这是一部长达一百多万言的巨著,内容相当丰富,通过各方面的叙写,反映了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的黑暗恐怖时代。巴金寄希望于未来,要把译著留给后人。他在翻译过程中,就像同赫尔岑一起行走在19世纪俄罗斯的黑夜里,他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现实生活中的法西斯专政。他把自己的愤怒悲痛的感情完全寓托在这个翻译工作中了。他深信,黑暗终将过去,恐怖统治不会太久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76年10月,万恶的“四人帮”被打倒了,那种半幽禁的“反革命分子”生活彻底结束了。被剥夺了10年的说话、创作的权利又重新回到巴金手里。他又夜以继日地写作起来。他写小说、散文、随想录、创作回忆录。他要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和文艺的看法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告诉读者。他年迈有病,但他还是顽强地写。从1979年到1986年,他完成了近50万字的新著《随想录》。
《随想录》涉及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道德观念、个人思想情感、文化秩序等等广泛范围,形成对旧秩序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它和各阶层潜在的和鲜明的变革要求相呼应,因而吸引着广大的知识界人士和普通民众。《随想录》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痛苦的反思和觉醒的结晶。他大声疾呼“讲真话”成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呼声,他也被人们誉为20世纪中国人民的良心。《随想录》被认为是可与二三十年代鲁迅杂文相媲美的新创造。
四
就文学体裁而言,巴金一向是以中长篇小说的成就而著称的。人们一般也都以《家》、《寒夜》等为其代表作。本书本也应将这些名著优先选入。由于篇幅所限,这些数十万言的作品只好忍痛割爱。有心的读者也还可以比较方便寻找到这些作品的单行本来阅读。
其实,巴金也是“五四”以来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大家,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内容相当丰富。这里选了他写外国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人物的、历史题材的……各种不同样式的短篇小说,都是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像《洛伯尔先生》、《第二的母亲》是他的早期作品,过去不太为人们注意,却是很有特色的佳作,本书特别选入并作了诠释,想会受到读者喜爱。巴金的散文作品更是各种体裁兼备,如自传体、回忆录、序跋、游记、通讯、随感、杂文、散文诗等等都有独特创造。他的旅途记事,固然记述他对社会生活的见闻,但又寓有自己的感慨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的悲哀和欢乐。他的散文诗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常常把哲理思考、炽烈情感和某些生活片断的细致描写融汇在一起,通过优美抒情的文笔,创造出一种深邃、充实、富有诗意的境界。他的回忆怀念文章,不仅记录了自己走过的道路和亲友的事迹,而且渗透了他的血和泪。本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各种作品都有所选录,并分为散文、小说二卷,大致构成一个绚丽丰富的艺术画卷,使读者可以从这一个小小的选本中略略窥见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某些侧影。
巴金70多年的文学生涯都是他的一颗燃烧的心的表达。他写作是为了使人们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使生活变得美好和幸福。至于他自己,他愿意像春蚕,“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上一点温暖”;他也愿化作泥土,“留在人间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共写作了近80种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共约六百多万字,连译作和其他政治历史著作多达一千多万字。他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先后授予他各种荣誉奖,给予极崇高的评价。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各种文字,多达28个国家或民族。
五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应邀参加本书赏析文章撰写工作的都是巴金研究专家,在繁忙的教学和写作中拨冗撰写稿件,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刘麟、南开大学教授刘慧贞、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牟书芳、山东省作家协会研究员宋日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张挺、宁波师范学院教授张沂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慧珠、福建教育学院教授辜也平。因为他们的支持,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谨在此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丹晨 1995年元月10日
2006年9月15日改定
名家析名著丛书是和平社品牌经典读物,它以崭新的面貌奉献给新老读者朋友。季羡林、周汝昌、袁鹰、苏叔阳、陈丹晨、浦漫汀、于是之、舒乙等名家为我们解读名著精髓,走进大师的世界;几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再现作家风采,一展时代风云。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本书是名家析名著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著名文人们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评析。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够解读巴金名作的精髓,走进文学大师的世界,而且,书中几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也为我们再现作家风采,一展时代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