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号召广大家长和老师:立即行动起来改善环境,改进我们的家教与教学方法,用一颗仁爱、慈爱、博爱之心,来关爱我们的孩子,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别让他们成为失足的下一代,成为令我们失望的下一代。“关爱孩子,握住孩子的手,别让他们失足,别让我们失望”,是我写这本书的真正意图。然而,实现这一意图的方法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详尽地告诉了家长和老师一些施教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科学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正确地预防和矫正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教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法宝与处事的法则,使孩子从容面对和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走出健康、完美的人生之路。
“关爱孩子,握住孩子的手,别让他们失足,别让我们失望”,便是写这本书的真正意图。然而,实现这一意图的方法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本书中,详尽地告诉了家长和老师一些施教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科学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正确地预防和矫正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教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法宝与处事的法则,使孩子从容面对和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走上健康、完美的人生道路。
第一章 谁在影响孩子成长?
第一节 告诉孩子:你不仅仅属于自己
我们要常告诉孩子: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你就不仅仅属于自己。因为,你是爸爸妈妈的全部希望,你是老师辛勤浇灌和培养的祖国花朵,你是社会每个角落都非常需要的根根栋梁。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你肩负的责任很重大。
孩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稀世珍宝。作为父母,我们会欣喜万分地将他们捧在手上看过来,看过去,却总也看不够。那时,他们那双眯成缝的小眼睛还无法睁开,而只能微微地抖动着小嘴,不停地哭叫着。
孩子的第一句哭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有了孩子,二人世界立刻变成了三口之家,一个充满希望与快乐的三口之家。在这个家庭里,处处充满着爱,而这些爱全都给了孩子。
在家里,我们努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改变着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会不停地给他们讲述一些生活的故事,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因为我们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够成为有用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的骄傲。尽管这时他们很幼小,甚至还不太明白我们的这种心愿,但我们要告诉他们:孩子,你不仅仅属于自己,因为你是我们的全部希望。
当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我们的怀抱,离开熟悉而温暖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孩子,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报效国家。
这个道理孩子似懂非懂,但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们很快就会变得懂事起来。在学校,老师就是呵护他们成长的辛勤园丁,为其浇水,为其施肥,为其修剪。其目的就是把他们栽培成一个有用之才,将来报效社会。感动于老师这种辛勤,孩子自然明白,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
当孩子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学生,一下子被推进社会这个大熔炉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孩子,你不仅仅属于你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你。在这个社会上,孩子就是高楼大厦那块尺寸恰到好处的一砖一瓦,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撑和铺垫,或者说少了他们这样的一砖一瓦,这座高楼大厦就会有缝隙和裂痕,或者不牢固,甚至会有倒塌的可能。
这个时候,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我若选择得过且过一生的话,我的生命将会很苍白。只有投身于这座高楼大厦的建设,我的生命才富有意义。只有达到这种认识,孩子才会真正明白:走进社会的我,真的不仅仅属于我自己。
虽然家庭、学校和社会哺育孩子成长,并对他们赋予了深厚的希望,但一些不良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却成为他们成长与成才的绊脚石。稍不留神,他们就会有被绊倒的可能,甚至是跌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因此,我们要握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们真实的一切,好让他们迈过这些绊脚石,从而走出一片光明大道来。P1-2
之前,我没想过要写这样一本反映“孩子问题”的书,然而现在它却面世了。并非是我在半道上一时兴起,刻意去给孩子罗列或搜集一些“问题”,而是在不经意间,“孩子问题”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于是,我便写了这本书。
最初震撼我心灵深处的“孩子问题”是浙江金华市某中学学生徐力弑母案。这个年仅17岁的孩子,因不满母亲的唠叨,竟然手持铁锤活活地将母亲砸死。可怜的母亲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惨死在儿子的铁锤之下。我很难理解,平时一个勤学上进、懂事听话的好孩子,怎能对自己的母亲下此毒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弑君”与“弑父弑母”被看做是罪大恶极,因此这起案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我的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时,马加爵系列杀人案又一次震惊了我。这个马家几代人才培养出的唯一大学生,竟因不满同学在打牌时的一句指责,而对他们顿起杀心。可怜那4个和他一样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一做了他的刀下鬼。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至于让一个孝敬父母、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连毁4条人命吗?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马加爵为何疯狂杀人的答案我还没有找到,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又溜进北京动物园熊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泼向了两只黑熊。那两只可怜的黑熊突然倒地,来回翻滚,口吐白沫,还不断发出“嗷嗷”的惨叫声。令人诧异的是,做完这一切后,刘海洋竟然像个没事人似的走出了人群。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他对那两只无辜的黑熊施暴的原因,竟然只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不敢想象,一个名校高材生,他的思维怎么会如此简单、幼稚?他的行为怎么会如此冲动?
就在社会各界声声不息地评论这件事时,北京海淀区一家名叫“蓝极速”的网吧却被两个少年一把火点着了。大火导致24人死亡,多人受伤,而且死伤的多是网吧附近高校的大学生。令人震惊的是,这起震惊全国的纵火案的始作俑者,竟是13岁的张帆和14岁的宋春。他们因为没钱交上网费,而受到了网吧服务员的羞辱,所以对其怀恨在心,便决定火烧网吧。我真的被这件事搞懵了,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怎么会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他们在做这件事时,就没有考虑过后果吗?
如果说以上这些事件,是孩子用自己的手毁灭别人的话,那么另一些事件则是他们自己在毁灭自己了——自杀。这是些令人心痛的事件。在我们周围,的确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忍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情绪的困扰和精神的折磨时,他们就用自杀的方式来摆脱这一切。仅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1~6月,该市就有14名高校大学生从高楼上纵身跳下……这些天之骄子,他们如此不负责地毁灭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简直就是毁灭了祖国和人民对他们这一代人的殷切希望。
一项统计结果骇人听闻:我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而在自杀的人群中,青少年高达20%!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少年儿童(5~14岁)的自杀率占自杀总人数的2%!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么如此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然而,人们越是震惊,关于孩子自杀事件的新闻报道越是不绝于耳。于是,我的心被震碎了,碎得好一阵子心痛;我的视线被模糊了,模糊得看不懂现在的孩子。
也许是接受这些恶性事件和悲观事实太多的缘故吧,近些年来,我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其他一些问题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在我们眼中,孩子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与他们“毁人灭己”的事件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以至于当孩子伸手盗窃、拦路抢劫时,我们仅斥责他们这是没有道德、不守法纪的行为表现,既然做出了这样的行为,那就付出相应的代价好了;以至于当孩子吸烟、酗酒、赌博、吸毒、上网成瘾时,我们仅认为这是他们的不良嗜好,改正就好了;以至于当孩子情绪抑郁、烦躁、愤怒、痛苦时,我们仅认为这是他们的多愁善感,过段时间就好了;以至于当孩子失眠、厌食、神经衰弱时,我们仅认为这是他们的通病,调整一下状态就好了;以至于当孩子表现出孤僻、内向、暴躁、任性的性格缺陷时,我们仅认为这是他们的个性特点,慢慢完善就好了;以至于当孩子心存嫉妒、报复、多疑、胆怯、浮躁、自卑、依赖时,我们仅认为这是他们的正常心理,长大后就好了……
然而,以这种“麻木不仁”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以上问题是十分可怕的。正是因为我们的麻木不仁,才会使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性格、精神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所以,我们只有重视孩子这些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大问题”的发生。因为这些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发生“大问题”的根源和导火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理就在于此。
但是,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事实而扪心自问:对于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除了心灵被“震撼”或“震惊”之外,除了一味地斥责孩子、拷问孩子,并试图从孩子身上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外,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说真的,我们做错了,而且,该做的工作我们做得也太少了。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斥责孩子、拷问孩子,更不应该从他们的身上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毕竟,他们还很小,不应该让他们来承担“问题”的全部责任。因为孩子涉世不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缺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缺乏对事物是非标准的判断能力,再加上他们思考问题简单,并缺乏行为自制能力,所以他们常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难道“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仅限于此吗?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要想揭开“孩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就要透过“问题”的现象去寻找本质。就拿前面的几则案例来说吧:
徐力弑母,并非是他一气之下的结果。原来,妈妈一发现他踢足球,就逼着他去学习,还不停地唠叨:“如果你学习不好,妈妈活着就没多大意思。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将来就没有什么出息……”这些话,妈妈常挂在嘴边说,她整天就是让儿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对此,徐力简直有些心烦意乱,他觉得自己不再有什么快乐,连唯一踢足球的爱好也被妈妈剥夺了,真是没意思。正是背负这种沉重的压力,徐力才开始走向疯狂,最终失去理智将母亲杀害。
马加爵杀人案也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家庭和学校过分注重他的成绩,而忽视了对他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来自农村,上了大学后,马加爵的一些生活习惯常受到城市学生的嘲笑,所以,他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产生这种心理后,又没有得到家庭和学校及时地教育疏导,所以他最终将自卑变为仇恨,悲剧也因此发生。
其二,家庭和学校给他创造的人际环境过于封闭,因而使他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别人的感受,做事不考虑结果。由于人际环境相对封闭,个人空间非常狭隘,个人需求常得不到满足,所以他对社会、对别人的理解只能从网络游戏中获得。
刘海洋伤熊事件也并非是他突发奇想这么做的。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的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并对他管得很严,甚至连“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明确规定,致使他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当母亲这种过分的压抑使他喘不过气来时,他的自我意识就爆发了出来,而行为;中动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毫不例外,宋春和张帆纵火案的背后,也有着其深层的原因。
宋春出生一年后,父母就离异了。在离婚后的13年里,父亲身边曾经有过3个女人,前两任继母对待宋春刻薄、狠毒,而且经常对他施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宋春怀着一颗仇恨的心,艰难地成长了起来。 张帆同样有着不幸的经历。张帆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离异后的父亲曾因故意伤人罪被判入狱,他被判给了母亲,但母亲一直没有管他。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网吧纵火犯罪嫌疑人时,母亲便从自己的住处消失了。
父母的离异以及对他们的不管不顾,使这两个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孤独感。他们不仅对未来感到绝望,而且对周围充满了敌意。如此一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学会宽容和妥协,而只学会了抱怨和报复。那么,在网吧服务员的一句辱骂下,他们愤然点火的这种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照这种思路来分析“孩子问题”,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孩子问题”的产生并非完全是其主观原因所致,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这个答案可以说是比较客观、比较公正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在逐渐增多。所以,寻找“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既然“孩子问题”多源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改善环境,改进我们的家教与教学方法,用一颗仁爱、慈爱、博爱之心来关爱我们的孩子,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别让他们成为失足的下一代,别让他们成为令我们失望的下一代。
“关爱孩子,握住孩子的手,别让他们失足,别让我们失望”,便是我写这本书的真正意图。然而,实现这一意图的方法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本书中,我详尽地告诉了家长和老师一些施教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科学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正确地预防和矫正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教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法宝与处事的法则,使孩子从容面对和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走上健康、完美的人生道路。
竭诚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权为序。
梁纪锋
2006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