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逃亡之旅,实际上是一次心灵的探验:希望、恐惧、爱和梦魇都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了比外面的惊险更激荡精彩的传奇。透过大卫的成长之路,每个人也可看见自己寻找生命意义的点滴足迹。正因如此,本书才能超越了时空的距离,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众多读者的热烈回应。
本书获得斯堪地那维亚最佳童书奖,美国国会图书馆杰出书籍,美国男孩俱乐部最佳图书奖,英国路易斯·卡罗图书奖。2005年中国台湾《中国时报》评选为最佳青少年图书,一部激励数百万青少年的伟大小说。
它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作者本国丹麦,销售上百万册。在美国销售上百万册,在英国重印50多次。2003年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是大卫》(又名《送信到哥本哈根》)获得无数大奖。
大卫自幼即被关入集中营,12岁那年,他莫名得到一个人的帮助独自逃了出来。经过多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眼神如同老人般寂寞的孩子怎样才能跨越千山万水,找到远方的母亲和自由?
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优美而深刻地勾画出了大卫在波澜起伏的旅程中心境的挣扎与转变。这个灵魂被人打碎了的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世界除了孤独和苦难之外,还有美、快乐、温暖和安全,而狱中挚友曾念给他听的美丽诗句也成为他全路程奇妙的安慰与引导:“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大卫在黑暗里硬僵着身子,听几个男人低声说话。不过,今晚他们的说话声却像远方模糊难辨的杂音,反正他也不在意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你一定要在今晚逃出去,”那个男的这么跟他说,“别睡着了,这样守卫换班的时候,你才能准备好。我一点火柴,就会停电,你就爬过去——你只有半分钟,不会更长了。”
大卫闭上眼睛,在心里又一次环顾这间他熟得不能再熟的空荡、灰色房间。他看见那个男的,随即发觉自己胃里有股恨意,浓得化不开。每次看到他,就有同样的感觉。那个男的眼睛很小,让人不快,眼球颜色很淡,眼里永远是同样的神情。他的脸肉肉胖胖的,却又有棱有角。大卫打从出生起就认识他了.然而,除非回答问题,他一概不跟他说话。尽管他从小就记得他的名字,但只要提到他或想到他,他永远只叫他“那个男的”。说他的名字感觉好像承认自己认识他,这样的话,那个男的就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了。
不过。那天晚上他还是跟那个男的说了话。他说:“要是我没逃出去呢?”那个男的耸了耸肩膀,说:“那不关我的事。我明天就得离开这里,接替我的人决定怎么处置你,我都管不着。不过,你很快就会长高长大了,这里有很多地方需要壮汉工作。当然,他们也可能觉得你个头还太小,决定继续留你在这里,供你吃住。”
大卫清楚得很。比起他们营区,其他地方根本好不到哪里去。“要是我逃出去了,接下来该怎么办?”他问。
“往矿场的路边有座丛林,里头有棵大树,那儿有一瓶水和一个罗盘。你照着罗盘往南走,一直走到萨隆尼卡,之后再趁人不注意,偷偷跑到船上躲好。船只要在海上,就躲着别出来,那瓶水就是给你在船上喝的。记住找开往意大利的船。到了意大利,就往北走,走到一个叫丹麦的国家,你就安全了。”
大卫差点露出心里的诧异,但还是忍着把感觉藏起来.只说了一句:“我不知道罗盘是什么。”
其实,那个男的之前就拿罗盘给他看过了,还跟他说四个字母代表四个方位,指针会动,但永远指着同一个方向。他接着又说:“停电半分钟就是要让你逃走的。要是你带其他人一起逃,肯定两个都跑不掉。好了,你走吧,免得来不及。”
大卫不晓得自己是怎么回事,竟然这样回答。他从来不向那个男的要东西,因为没有用。更重要的是,他不愿意开口——你不会向你恨的人要东西。但今晚,他却开口了:他走到门边,转过身来。直直望着那张粗糙沉重的脸,说:“我想要一块肥皂。”
有那么一会儿,空荡的灰色房间静得没有半点声音。那个男的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跟往常一样没有开口,径自到角落的洗手台边拾起一块肥皂,丢回桌上,说:“你走吧。”
大卫走了。他走得很快,但是并不特急。
这会儿,男人窃窃私语的声音变轻了——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已经睡着。刚到营区的那个人还在说话——大卫认得他的声音,因为他的声音没有其他人那么单调、刺耳。新来的只要睡着就会做恶梦.把所有人吵醒。昨晚恶梦来的时候,守卫还没换班。要是他今天晚点睡着,大卫或许能在大家醒来之前溜出去。
大卫还不晓得要不要逃。他试着揣想那个男的为什么叫他走。显然其中有诈:等他翻墙翻到一半。探照灯就会突然扫过来照在他身上,好让守卫开枪。说不定明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所以,那个男的想先把他打死。大卫从以前就知道,那个男的就像他恨“他”一样恨他。不过,大卫想不起来,营区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他已经十二岁了——身份证上面是这么写的。
突然,大卫决定了:他要逃。他在心里想来想去,想得脑袋都晕了,还是搞不懂那个男的为什么要他逃跑。大卫不认为自己逃得了,迟早会被抓到。但就算真的是陷阱,就算真的被打死——那也来得快去得快。逃跑、被打死,前后不会超过一分钟。好吧,大卫决定试试看。
应该没剩几分钟了。他听见守卫室里有人走动穿衣服。还听见守卫打呵欠,于是便把脚步放慢。这时,传来另一个人的脚步声,于是大卫又再往墙上靠。守卫室灯光泛黄又暗,让人昏昏欲睡,透过窗户映在那人脸上,是那个男的。他走到守卫身边,大卫心里突然一阵空虚。他晓得,自己到时绝对动不了。而他现在就可以想见,要是没能逃出去,未来的日子有多漫长,月月年年没有尽头。到最后,等待会杀了他,但可能得耗上很长一段时间,除非你很老了,否则可能要好几年。他看过那些人,他知道。大卫紧紧咬着牙。咬得喉咙的肌肉都僵硬了。这时候,那个男的点了火柴。
十九、二十……等他慢慢数到三十,半分钟就到了……大卫一只脚跨过通电铁丝网的空隙……探照灯什么时候打过来?守卫在黑夜里很难瞄准打到他……只要没受伤,他就能跨过去了。
不一会儿,他已经落在铁丝网的另一边了。他边跑边气得对自己喊:“你真傻!还有好一段路要逃——这么大片平原,光秃秃的,连可以躲的树桩都没有。他们一定等你快到树丛的时候……他们让你以为就要安全了再抓住你,这样才有趣。”
他们何必急呢?这个想法重重打在他的脑海里,大卫觉得自己脚前的地随时都会亮起来,于是他停了下来。他不跑了。探照灯照到他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他步伐平稳,很冷静。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有趣了,会觉得自己被骗了。这样一想,大卫心里充满了胜利感。
从小。他最想做的就是占别人上风,尤其是对那个男的。这下他做得到了!当他静静走开完全不理他们的时候,他们非得开枪打他不可。
胜过他们的念头占据了大卫的思绪。他没发现自己已经跑了十几公尺。进到树丛里,营区的人再也看不见他了。这时他才惊觉,没有人开枪。这是怎么回事?他转身找到一个树丛稀疏可以偷看的地方,朝远方的低矮建筑望去。远方的房舍在夜色里只剩下轮廓,仿佛是一团比天空还黑的黑暗。他约略可以听见守卫的脚步声,但脚步声没有靠近,跟往常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更远一些。一切看来都跟平常一样,丝毫没有危险逼近的迹象。
大卫在暗处皱着眉头,犹豫不决地伫立了一会儿。会不会是……?他又开始快跑,沿树丛朝大树跑去。到了树下,他立刻趴到地上,疯了似的用双手在树干周围寻找。
P1-5
走进小说里的大旅程
王晓春
《我是大卫》描述一个男孩逃离集中营、迈向自由国度的故事。说到集中营,我们难免会联想到犹太人的历史.然而本书并不是要讲这类的故事。主角大卫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幼年就随着父母被关入集中营,但在十二岁这一年.营中一个暗地里照顾他的男人帮他逃了出来。
故事就是从大卫逃离集中营开始的。这下他自由了!可是十二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的逃亡之旅充满惊险。整个故事就是个大旅程,从南欧的希腊萨隆尼卡开始,一路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波隆纳、米兰,再到瑞士、德国……最后到达终点丹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细腻地创造出大卫这个敏感而善良的角色,也深刻地道出他在旅程中心境上的挣扎与转变。
“有人打碎了他的灵魂。”书中大卫遇见的一个仁慈的女士这样形容他。集中营的幽禁岁月,让大卫对于人的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庆幸的是,营中有一位名叫约翰尼斯的男人一直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大卫身旁教导了他很多语言上的知识以及生命中美善的事物。这对于后来他在逃亡路程中有莫大的帮助。
“我是大卫”这句话,是大卫在自由之后,从心底呐喊出的一个声音。当他用肥皂洗净自己的身躯,才真正意识到:“他是大卫,除此之外,营区、营区的味道和感觉,全都洗掉了。现在,他是大卫,是自己的主人,他自由了。”
旅途中,为了面对外在危险的环境,大卫的内心里,常常思想死去的约翰尼斯遗留给他的话语,作为精神支柱。而约翰尼斯留给大卫的,不只是他对大卫的关爱,更将神的仁慈与力量借由美丽的诗篇,带给了大卫: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当大卫孤独徘徊在海边,他在心底呐喊着:“喔,神啊,神啊……”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喊,因为他根本还不认识神,然而在最孤寂的时候,他本能地想起了这首诗,于是在心里走到了神的身边。当他开始在心中与神说话,他的旅程也进到了更深的生命地带。一开始他依靠神,却也畏惧神.他以为神如果响应了祷告,就应该做点什么回报神。但是最后当他与心爱的狗儿遇到生死存亡的险恶,才经由牺牲与被救的过程而体悟到,原来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每个人都可以白白得到这份爱。这时候,他的旅程也到了最高潮的终点……
作者Holm女士谈到本书时说:“我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小孩子对书的热情明明能比大人还多,却只得到一大堆无伤大雅的娱乐消遣,没有足够真实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可以阅读。”
这本书的确是本很重要而有价值的书,它不单单让人进入一个丰富又惊险的逃亡故事,作者更透过大卫毫无掩饰的单纯意念。让读者看见自己最原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