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文集》共6卷,即魏晋南北朝佛教、隋唐佛教、中国佛教文化、佛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上)、中国古代哲学(下),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佛学家方立天教授在佛教和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记录,体现了作者在漫长治学征途中跋涉的历史足迹,也反映了方教授近半个世纪来的平生志业。这部6卷本的文集试图囊括方先生传遍九州之作,和广大读者一同分享方立天教授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部文集,读者可以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思想历史背景下,深刻体会中国哲学的大智慧,探究佛教哲学的内容调整以及中国化的进程,追寻中国佛教哲学形成、演变、发展的轨迹。本书为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从天道和人道的学说以及闻道之方三个方面展开。本卷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的前两部分:宇宙观与人生观。书中着重就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本体论、时空观、常变观、矛盾观、形神观、人性论、人生理想观以及历史观九个重要哲学问题,分别阐述其本末源流,发展演变,以及每一哲学问题的提出、争辩与解决的历史过程,以彰显重要哲学范畴的创立、分化、融合、发展的轨迹,并体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1
前言/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8
引言/8
第一节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10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10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12
三、《管子·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15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16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18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20
第二节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22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22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24
三、《易纬·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27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28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30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33
第三节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35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35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37
三、道教的“混元”说/39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41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43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45
七、吕坤的气形论/47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49
结语/5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56
引言/56
第一节先秦时代本体论/57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57
二、《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60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辨正/60
四、《庄子》的“本根”论/6l
第二节汉魏晋时代本体论/63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63
二、王弼的“贵无”论/65
三、裴颁的“崇有”论/67
四、郭象的“独化”论/68
五、葛洪的“畅玄”说/71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72
第三节隋唐时代本体论/75
一、智?的“一念三千”说/75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77
三、法藏的理事说/79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81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83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85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87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87
二、二程的“天理”观/89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100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103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106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108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110
结语/114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118
引言/118
第一节先秦时代时空观/119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119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119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120
第二节汉唐时代时空观/123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123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123
三、《列子·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124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126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127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129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130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131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131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132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133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134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135
结语/136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139
引言/139
第一节先秦时代常变观/140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140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142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145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146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148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149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151
第二节汉唐时代常变观/152
一、董仲舒的“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152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155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155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157
五、范缜的“欺”变与“渐”变的观念/160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161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162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164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164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165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167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167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169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172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173
结语/178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183
引言/183
第一节先秦时代矛盾观/184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184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186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187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188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191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193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194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196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199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200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201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202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203
十四、韩非的矛盾和不可两立的思想/205
第二节汉唐时代矛盾观/206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206
二、董仲舒的“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207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209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210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212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213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214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214
二、张载的“两一”学说/215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217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219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221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224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227
结语/235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242
引言/242
第一节先秦时代形神观/244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244.
二、《管子·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
“精气”说/245
三、墨子的“明鬼”论/247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248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250
第二节两汉时代形神观/252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252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254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255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256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259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265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267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267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267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269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273
五、范缜的“神灭”论/276
第四节隋-清时代形神观/284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284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285
三、程朱的鬼神说/287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289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291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
和“鬼神在我”说/292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293
结语/295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299
引言/299
第一节先秦时代人性论/300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300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301
三、孟子的“性善”论/303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308
五、荀子的“性恶”论/312
第二节两汉时代人性论/318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318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320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322
四、苟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324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326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326
二、刘邵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327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329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331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333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334
第四节隋唐时代人性论/336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336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338
三、李翱的“复性”说/339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341
第五节两宋时代人性论/343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343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344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45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349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352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55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360
第六节明清时代人性论/361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361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363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364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365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369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371
结语/374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人生理想观/382
引言/382
第一节先秦时代人生理想观/383
一、老子的“无为”说/383
二、孔子的“仁”学/387
三、墨子的“兼爱”思想/390
四、《周易大传》的“与天地合德”思想/393
五、《大学》的“止于至善”说/394
六、《中庸》的人道原于天道的思想/396
七、孟子的“仁义”学说/397
八、《庄子》的“逍遥”论/400
九、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和人定胜天的学说/405
第二节汉唐时代人生理想观/411
一、董仲舒的“人之命在天”和“三纲”“五常”说/411
二、王充的人生命定论/418
三、徐斡的德艺兼备论/423
四、阮籍的“至人”观和嵇康的“神仙”说/424.
五、《列子》的享乐主义和力命论思想/425
六、道教的“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说/427
七、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和慧远的因果报应论/429
八、何承天的人高于禽兽的思想/435
九、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437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代人生理想观/439
一、邵雍的人“当兆物之物”说/439
二、周敦颐的圣人观/440
三、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学说/442
四、程颢的“与物同体”的命题和程颐的“与理为一”的思想/445
五、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450
六、陆九渊的明心自立说/455
七、王守仁的“致良知”说/456
八、王夫之的“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学说/461
九、颜元、李堞的“践形以尽性”的思想/463
十、戴震的达情遂欲论/464
结语/468
第九章 中国古代历史观/474
引言/474
第一节先秦时代历史观/475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475
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和“百世可知”的思想/476
三、《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主张/478
四、商鞅的变法观念和三世说/480
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481
六、荀子的“明分使群”论和“法后王”说/486
七、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490
八、《礼运》的“大同”社会和“小康”之世说/492
九、韩非的“变古易常”说和人口论/494
第二节两汉时代历史观/496
一、陆贾的圣人史观/496
二、贾谊的“民者,万世之本”的命题/497
三、《淮南子》的分不均则争和时势造圣贤说/499
四、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503
五、司马迁的“利”的观念和“忠、敬、文”循环论/504
六、王充的“昌衰兴废皆天时也”的思想/507
七、仲长统的“人事为本”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观点/509
第三节魏晋-隋唐时代历史观/511
一、刘邵的英雄史观/511
二、王弼的“治众者至寡者也”的命题/513
三、刘知几的“成败以人事为主”的思想/514
四、韩愈的“圣人立教”说/515
五、吕温的“人文化成”论/517
六、柳宗元的“生人之意”观/518
第四节五代-明清时代历史观/519
一、谭峭的“民事之急,无甚于食”的命题/519
二、李觏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学说/520
三、邵雍的“元、会、运、世”循环论和“皇、帝、王、霸”退化论/523
四、司马光的“君心”决定论/524
五、王安石的“归之太古,非愚则诬”的观点/525
六、朱熹的“王霸之辨”和“义利之辨”/527
七、陈亮的气数论和王霸杂用说/530
八、王廷相的“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的思想/532
九、王夫之的“理势合一”论/533
结语/536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①
恩格斯不仅首次提出了自然观这一用语,而且对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了明确的界说。从恩格斯的论断可知: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看法。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包罗万象的物类、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四时的变迁,花卉草木的荣枯代谢,禽兽虫鱼的奇文异彩,以至牝牡男女的异同等,引起了无限的兴趣和思索。又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便产生了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要求。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各类知识的逐渐积累,在哲学理论上,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以及宇宙变化的过程。这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日本译为生成论。它包括宇宙起源论和宇宙发展论的内容。这方面后来也日益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即万物以什么为本原、本性、本质的学说。这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日本译为存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不承认它的后面另有什么本体。“本体”、“本体论”,我们现在已基本上不用了。但是今天仍然保留“本原”、“根源”的概念,仍然使用“实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的范畴。而且在以往历史上,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的本体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探讨,对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研究,“本体”范畴起过显著的历史作用。为了叙述的方便起见,我们仍沿用“本体论”这一用语。这样我们对中国古代自然观即天道观,也就首先着重从宇宙论和本体论两方面来论述。
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本原问题是紧密联系着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两者很难区分。在某些哲学家那里这两方面的思想也是结合着的。有些哲学家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并不平衡,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而在另一方面则比较单薄,为了便于叙述,我们着重论述其主要方面,兼及次要方面。而在两个方面都有丰富而重要的思想的,则分别叙述之。P8-9
2005年元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负责同志和我谈,建议出版《方立天文集》。我顿时想自己与人大出版社真是缘分殊胜: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社就出版了我的《慧远及其佛学》和《佛教哲学》,2002年又出版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其中后两部著作还获得了奖励;如今又要出版我的文集,这对我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确定了两个选文的标尺:一是以专著为主,兼及相关论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因列入“中国文库”已于近期出版则不再收入;二是以佛教和哲学两个专业领域为基本范围,佛教以中国佛教为重点,哲学也以中国哲学为主,至于涉及一般文化和宗教的论文,以及序文、书评、笔谈、感言、治学漫述,以及一些杂忆、纪念和悼念的文章,均不收入。
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六卷本文集,第一卷《魏晋南北朝佛教》,以《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和《慧远及其佛学》两书为基础,再适当增加相关论文而成。第二卷《隋唐佛教》,以《法藏》、《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和《华严金师子章今译》三书为主,删去其中重复部分,另结集有关隋唐时期佛教论文而成。第三卷《中国佛教文化》,以专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为主,再增辑论述佛教文化的相关论文。第四卷《佛教哲学》,以《佛教哲学(增订本)》为主,另行增加论述佛教人生哲学的论文。第五卷《中国古代哲学(上)》为《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前九章,即论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论和人生论部分。第六卷《中国古代哲学(下)》,除《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的后三章认识论部分外,再收集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论述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论文而成。编辑同志和我本人在编订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疏漏和错别字作了改正,对于有的叙述还作了个别文字的调整。
六卷本文集,是笔者个人在佛教和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记录,体现了笔者在漫长治学征途中跋涉的历史足迹,也反映了笔者近半个世纪来的平生志业。
回首昔日的人生历程,一直生活在社会不断大变革的不平凡岁月里,深感个人的命运与历史演变密切相连,个人的学术活动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以往的个人经历中,有三次重大转折对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我得以较早地投身革命,经受革命锻炼。二是1956年我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校期间我对中国哲学史兴趣最大,五年的学习,除了本系的课程,我还听了历史系的通史课程,自学了一些中国文学知识,这为我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三是1961年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在一次讨论研究工作重点的分工会议上,我确定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哲学为重点研究对象,也就是以中国固有哲学和佛教作为今后的专业研究方向,我自己戏称之为“双耕”。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佛教构成我的学术事业、学术生涯的基本内容。
我在研究中最着意的,一是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思想历史背景下,探究佛教哲学是怎样调整内容,怎样中国化的,追寻中国佛教哲学形成、演变、发展的轨迹;二是总结佛教哲学对中国固有哲学的刺激、推动和影响,彰显中国佛教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有助于丰富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推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
为了研究佛教及其哲学,我的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中国佛教思想家、哲学家的个案研究;中国佛教典籍的整理、校点、注释和今译;中国佛教文化的探索;佛教哲学思想的宏观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取得的相应成果,构成为文集的重要内容。
阐扬中国哲学智慧,是我的一大志愿。我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深化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吸纳佛教哲学研究成果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以丰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涵。我把《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卷)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视为姊妹篇,包含了追求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初衷。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文化问题与宗教问题日益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兴趣。在“双耕”的基础上,我稍稍扩展了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在中华文化的研究方面,我强调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尤其是人生理想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解脱主义是中国儒、道、佛三家的文化传统,也即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国学之魂。在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我比较重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并对中国宗教观展开了初步研究,撰写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4)],归纳、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十个创新观点。最近几年,我对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兴趣极浓,但因杂事繁多,研究进度有失期待。
我自幼年踏进故乡小学门坎,后进初级中学,再入干部学校、北京大学,最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没有离开过校门。在弹指五十多年来的治学生涯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诸如:
(1)树立志向。我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以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为自己的志业。治学贵在立言,重在创新,即要在学术上作出新贡献。治学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从事人文科学工作关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问题,更需要适应时代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为此我要求自己有一份良知和真诚,以回报祖国、人民对自己成长的培育之恩。
(2)不畏困难。如,佛学自古号称难治,要求具备较多学科的知识和相应的条件,而且有时舆论气氛不好,成果发表也受到一定限制,但我认为事情有它的另一面,正是因为研究有难度和不利条件,研究才会更有意义,而且成功的机会也许会更大。我的佛教论著可以说就是排除和克服困难的一些成果。
(3)勤奋不怠。治学不仅要不畏困难,而且还要勤奋努力,有恒心,有毅力,甘于寂寞,耐于坐冷板凳。《荀子·劝学》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常勤精进,百倍用功,才能天道酬勤,有所创获。
(4)好学深思。要步入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的殿堂,研读有关古典著作是基础性的环节,为此我要求自己虚心体会并反复琢磨古典著作探索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苦心深虑,以理解其内在意蕴,力避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司马迁说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我治学的座右铭。
(5)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治学的生命。学术创新离不开独立思考,学术创新也离不开实事求是,而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独立思考,两者相辅相成。我每当反思以往学术生涯时,深感有时因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而给自己带来窒息思维、桎梏思想的困境,影响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开展,这种深刻教训是值得自已.永远记取的。
以上所述编订文集的缘起、文集的要目以及学术道路,意在与读者交流沟通,聊供读者参考而已。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同志,组织高素质的人力投入文集的编校出版工作。我要感谢李艳辉、杨宗元、王磊、郭晓明、吴冰华、田淑香和符爱霞同志,他们在审读、编辑过程中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细致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热情关注和辛勤劳动,保证了文集的顺利出版,他们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高尚品格,令我铭诸肺腑,一并深致谢忱。
2006年6月8日 于京西时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