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尘外的茶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张菁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让这颗在尘世间消磨的倦怠浮躁的心,慢下来,细下来,细到能听见茶芽在水中绽放的声响,能感受到手指与茶具间的每一次触碰。你不必强打精神来读这本书,或倚在榻上,或窝在沙发里,或歪在座椅中,随你。让我们一起走吧,走近那一个个奇妙的茶僧、茶境……

本书以老实的态度和白描的笔法,讲述了17个禅与茶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动作、交往如在眼前。在这本书里,还借助时空的转换,把作者在当今红尘中观察了解的禅茶生活和她的感受介绍出来,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禅意和禅茶一味的文脉传承。

内容推荐

茶中似乎有太多的繁琐与刻意,禅中似乎有太多的玄妙与深奥……其实这二者本就不分彼此,都是直摁生命的当下,如是我闻:查禅一味。

本书用白描的手法,将古代17位著名茶僧与茶之间的轶事细细勾画、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赵州禅师、皎然和尚、虚云老和尚等名僧一起,亲历那一幕幕生动的场景,静心体味茶、禅之真意。

目录

由达摩祖师传承的缕缕茶香

普慧禅师与茶中故旧

诗僧皎然,茶僧皎然

到赵州“吃茶去”

白居易与韬光寺的茶

永忠和尚与大唐的茶

最澄和尚与天台山的茶缘

狂僧一休与茶道开山祖师

大红袍与天心岩的老和尚

老竹铺的大方和尚

《禅苑清规》中的茶与宗赜禅师

苏东坡与两位茶僧

径山佛鉴茶

黄山毛峰与正志和尚

虚云老和尚的茶

时间的灰烬——班禅紧茶

天心月圆,茶香满袖

附:漫谈禅与茶

后 记

试读章节

  马连道有一位川籍茶商赖大侠,大成拳传人。喜食最辣之火锅,饮最烈的酒,喝最好的茶,颇有大侠风范。当然,他眼中最好的茶自然是他家的茶了。每有客至,必以敞口大杯置茶一把,以开水冲泡,其滋味浓爽,在别家不可得。然称赞,大侠必指壁上联语朗声诵曰: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蒙山茶据说是最古老的茶了,白居易有诗赞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渌水琴没有听过,可蒙山茶确是喝过的。随这茶流传下来的优美传说,也同这茶一样耐人寻味……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昨日贡茶刚刚到京,皇上便派出专使去扬子江取水。御水使乘快马来到江畔,沐浴焚香专等夜至。

午夜,一叶小舟悄然驶向江心。一只锡壶“啪”的一声打破了江面的宁谧,沉入江心,尔后,一壶净水被慢慢提了上来。专使马上用蜡印将瓶口封好,快马送入宫中。

净水瓶交接到宫中专司茶的公公手中,御水使这才松了一口气,与来人道了乏,便回家安寝。一觉醒来,妻子早已整治好热酒热饭。

御水使饮食毕,妻子又为他端上热茶,埋怨道:“不知这贡茶有什么好,巴巴的要跑那么远去打那‘扬子江心水’,作践得人几天几夜不得安宁。”御水使道:“你有所不知,这贡茶蒙顶甘露不仅滋味甘醇,且历史久远,据说是仙人赐的茶呢。”妻为御水使添上茶道:“愿闻其详。”御水使便向妻子讲起了蒙顶甘露的传说……

瑜儿是青衣江里的一条小鱼。因为九天玄女曾来青衣江中洗浴,瑜儿沾了仙气及青衣江水之灵秀,在江中修炼了一千年后,终于得成仙道,化身为仙女。

一日,瑜儿还了鱼形去天上的瑶池里玩耍,忽见池边几株茶树结出的茶籽圆实可爱,遂用嘴衔了,到下界来准备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种植。当她飞临蒙山地界,见此处山泽水润,便行至蒙山山顶。正要种茶时,她邂逅了正在山中采药的青年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共同在山上种下茶籽,对着埋下的茶籽互诉衷肠。离别时,吴理真问瑜儿何时方能再见,瑜儿对他说,如果明年的这个时候茶籽发芽了,她就会重来此地,跟他一生相守。

吴理真在茶籽边搭了个木屋,日夜守护。第二年,山上果然长出一片翠绿的小茶苗。鱼仙瑜儿信守诺言,来到蒙山与吴理真结为夫妇。

从一开始,瑜儿就没有对吴理真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吴理真为茶苗浇过水,不知不觉伏在草丛中睡着了。瑜儿飞到山顶上,轻轻落在吴理真的身旁。

几声鸟鸣将吴理真唤醒,吴理真眨了眨沾着露水的睫毛,慢慢睁开眼睛,看到了坐在身旁的瑜儿。吴理真笑了:“你终于来了。”瑜儿点了点头。吴理真坐了起来,拉住瑜儿的手问:“不走了吗?”瑜儿又笑着点了点头。吴理真兴奋地抱起瑜儿在地上打起旋来。

瑜儿收了笑容,道:“但是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先告诉你。”吴理真问:“是什么事?”

瑜儿道:“我是一条鱼。”吴理真不解地看着她,瑜儿补充道,“我是青衣江中一条修炼千年的鱼,得道后才能幻化为人形的。你如今已经知道了,还是想跟我在一起吗?”

吴理真道:“我喜欢你是因为你的美丽和善良,你是人是鱼,又有什么关系呢?”

瑜儿放心地笑了,他们手拉着手在茶苗中穿行,所有的茶苗都因为他们的幸福而绽开了笑颜,熠熠发光的露水也映上了他们的笑脸。

后来,瑜儿和吴理真拜了天地,在小木屋里快乐地生活着。一年以后,瑜儿诞下了一双美丽的孩儿,小树苗也长成了小茶树。吴理真靠在山中采药、卖药养家度日,瑜儿就在家中照顾儿女和茶树。

清晨,吴理真背着药筐出去采药,瑜儿送他出门,便摘下肩上的披纱抛向天空。披纱就化为云雾遮庇着那一片茶树,使阳光不能直射,茶树在蒸腾的云雾中生长得越来越茂盛。

茶树和一双小儿女在吴理真和瑜儿的照料下平安地成长着。春天到来的时候,瑜儿教吴理真摘下了茶树尖上最嫩的芽叶,并将其晒干收藏起来。吴理真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摘这些叶片,但他知道瑜儿所为必定是有道理的。

一天,吴理真下山卖药材时,发现山下的村子里发生了很严重的瘟疫。瘟疫来势凶猛,没几天的时间,一些小孩和老人就接连死去,年轻人也病倒了一片,村里已经没有能种田的劳力了。吴理真儿时的同伴们有很多都被瘟疫传染了。

吴理真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难过。晚上回到家里,他想起村中凄惨的景象,忍不住落下泪来。瑜儿看到他伤感的样子,忙询问缘由。

吴理真道:“我今日下山,看到村里瘟疫流行,已死了很多人,大家都没有什么办法,所以心中难过。”瑜儿拿出晒干的茶叶交给吴理真道:“把这个拿下山去,让他们用水煮来喝,不久就会好的。”

吴理真忙连夜将茶叶带回了村里,帮助村民用茶叶煮水给病患们服用,很快便祛除了瘟疫。

吴理真治好了村民们的疫病,心里很高兴。回到家后忙问瑜儿:“这树叶真神奇,它究竟是什么?”瑜儿道:“亏你还是读书人,怎么连‘荼’都不知道呢?”

吴理真问道:“‘茶’为何物?”瑜儿道:“炎帝神农当初为著《本草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现下我们叫做茶的就是了。”

吴理真道:“我们这里穷山僻壤,哪儿知道世上真有茶这一物呢。”

瑜儿道:“当初我们二人初遇时,我以茶苗为信,就是为了祈求上天的护佑。茶是为苍生造福之物,它能为你我而生长,可见我们是因缘早定了。”P16-20

序言

禅是一枝花,禅茶不分家。

张菁居士写的这本《红尘外的茶香》,每一页都洋溢着禅意茶香,文字的平淡质朴,让人全身充满了轻盈欢喜。不知不觉间,窗外的云霞变了颜色,平时看惯了的庭前花木,也似乎都披着一层神秘的光彩,透出一股子灵气。

这9万多字写下的17个禅与茶的故事,让我们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时代。那时的人们遵循着一种秩序,传递着一份礼仪,追寻着一种信仰,而他们的传媒载体之一,竟是简约到在一碗清水里加一种叫做茶的叶子煎煮出来的茶汤。对比今天世界光怪陆离的发明,物欲横流的追求,残忍无止的杀掳,人们不也是同样过着饥来吃饭困来眠的日子吗?何以在一样的时间里,现在的人们的贪嗔痴会如此膨胀,索求无度?

这本书中的故事以老实的态度和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动作、交往如在眼前。如大方和尚的那些粗茶淡饭、土陶碗、自晒的笋干和自锄的野蔬,丝毫无碍与一位皇帝的真诚平等相待;又如形狂意怪的一休宗纯和纤细专一的村田珠光师徒俩,在心与茶的观照下又契合得那么完美。在这本书里,还借助时空的转换,把作者在当今红尘中观察了解的禅茶生活和她的感受介绍出来,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禅意和禅茶一味的文脉传承。

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自身之雅,在近二十年来复苏发展中活动频繁,顺应着人民内心的渴望。种种茶书出版的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可谓史无前例,但仍见少数内容芜杂、重复讹错者混迹其中。

这本《红尘外的茶香》犹如一朵枝茎挺立、素雅清芬的莲花,在众多的茶书中亭亭玉立,动人心魄。作者以一位年轻女性的灵慧之心,在编撰内容上独僻蹊径,这让我想到她为迎接2005年10月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举行国际禅茶会议前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编出了图文并茂的《天下赵州吃茶去》一书献给大会的专诚精神。

“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湖州的妙喜寺住持皎然。他和喜佛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帮助陆羽完成了《茶经》。茶道由此经寺院传入宫廷而遍布民间,然而赵州和尚所说的“吃茶去”三字禅,是陆羽未曾达到的更高的境界。

我想,随着茶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人们一定会从茶中汲取更多的味外之味、茶外之茶,来不断丰富自己,并深深理解茶的精神世界。我也希望在茶界活动的人们,像茶一样让大众身健心宁,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安。 

寇丹 

2006年重阳节写于湖州 淡茶斋

后记

流年似水。在似水流年中,我们可能错过了太多。我们可能错过白昼,可能错过黑夜,可能错过寂寞,可能错过怜惜。但没有人能错过生死。短暂的生死之间,纵有宿命的况味,纵有生死的离苦,但那苦中毕竟也有一些趣味——在无知与无记的夹缝中,在不知是梦是醒的辗转里,有一缕茶香,穿越红尘,冉冉而来,于是轮回中似曾相识的朱颜,在那香气中显现出一个个不清晰的轮廓,仿似将那记忆的封印微微撼动了一下,在这香气中,孟婆汤也失了效。

我不知要怎样感谢,感谢这一生中使我遭逢茶,遭逢禅。与她们相处时获得的快乐胜过一切,也使原本茫然无依的人生找到了最坚定的依靠。在瀹茶或坐禅时,我也常常自问,茶禅一味,到底味在何处?答案是还早,喝的茶还太少,坐禅时打的瞌睡却多。然而禅堂里那香板与茶杯的气息,无名的小寺中僧人煮茶时宁穆庄严的表情,都使人感动,于是越发感受到茶与禅所深蕴的慈悲的力量,也越发受益于茶与禅带给内心如在定中的安详。这一切我都想与你分享,真的,我相信你的心中其实也藏着一份与我相同的、与茶禅相通的感动,这样的感动,是让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地去爱整个世界的。

在我写下这本书中的17位僧人的故事时,也仿佛经历了17种不同的人生。我将自己带入那些或远或近的年代,与那时的人物与情境相逢,身处其中,让我感到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尽量使故事纯然若水。然而我想,受益最多的应该是我自己,我在这17种人生中领会到另一种似水流年,岁月如水般从身边流过,岩石与草叶却没有改变。这17个故事中,不止17位茶僧,不止17种精神,这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在读懂之后,更是值得我们用一生致敬的。

在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帮助,来自中国佛学院的体恒法师、觉尘法师、戒毓法师,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的明海法师、明影法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济群法师,他们为我提供了史料及学修方面的指导。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和对外经贸大学的包胜勇老师,以及茶道界许多茶人、专家都提出了很多学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使我受益匪浅。

此外,还要感谢真际禅林的明憨法师赐写书名,中、日、韩三国茶道理事会会长寇丹老师在百忙中不吝赐序。也要感谢北京读书人公司为这本书的问世所付出的心力,谢谢你们。

总之,这是一本带给我成长的书,希望能让你在阅读中获得轻松与乐趣,如果在轻松与乐趣之外,你还尝试着想要了解和接触一下茶道、禅学,那就再好不过了。感谢读过和正读着这本书的读者,感谢成就这本书的一切因缘。

张 菁

2006年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张菁写的这本《红尘外的茶香》,每一页都洋溢着禅意茶香,文字的平淡质朴,让人全身充满了轻盈欢喜。她犹如一朵枝茎挺立、素雅清芬的莲花,在众多的茶书中亭亭玉立,动人心魄。

—— 中、日、韩三国茶道理事会会长寇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3: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