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宣纸上的记忆--中国古代书法人物小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长春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散文笔法书写中国古代书法家心灵史的书稿。

中国书法史上的这些大家,无论是浪漫的诗仙,狂放的文人,落魄的名士,还是失意的皇帝,漂泊的隐者,得道的高僧……他们留在宣纸上的墨迹,或笔力道劲,或洒脱奔放,或纤巧细腻,或行云流水,无不昭示出他们内心世界的高远和幽深,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页独特的瑰丽篇章。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沿着历史的脉络,本书将中国书法史上这几十位书法家,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生际遇、命运流变。他们各自书法风格的形成,以及在历史上他们曾经有过的作为等等,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同身受中国历史的某些侧面折影。

该书文字流畅浑成,文才斐然。在美韵交融的氛围中,纵鉴史实,探幽发微,犹如在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和这些书法大家同游的审美旅程。120余幅书法作品,使该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更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随笔集侧重于写入。从魏晋时代的陆机开始,一直写到清代的康梁,五十多位中国书法史上有代表性的书家群体陆陆续续走进了作者的笔下。一部中国书法史从实用性到艺术性与欣赏性全部意义的展现,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有赖于人的创造、表现与审美追求来完成的。一部书法史,既是汉字书法的演变史,书法艺术的创新史,更是书法家精神跋涉的心灵史、思想史

目录

序一:读刘长春的散文 贾平凹/001

序二:三重缘 熊召政/002

宣纸上的话题/001

说不尽的王羲之/001

酒神的舞蹈/005

法度与颜筋柳骨/007

消遣中的抒情/010

禅意的追求/013

康有为的苦心/017

书非其人和书如其人/019

想起了陆机/023

小者最胜王献之/027

智永的禅思/030

“另类”贺知章/033

寻找李白/036

远望颜真卿/039

醉僧怀素/045

杜牧自书张好好诗/050

大美无言杨风子/054

走近林和靖/058

苏东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062

黄庭坚的定力/065

米癫非癫/069

放翁自放/073

赵孟颊失败的复古者/077

铁笛道人杨维桢/082

矮子解缙/086

白沙先生/090

关于祝允明/094

小记文徵明/098

奇者徐渭/103

董其昌现象/106

“学禅定以求心安”的张瑞图/110

担当,担当人生/116

悲歌人物黄道周/120

倪元璐造像/124

读王铎/128

傅山的世界/133

八大山人/138

金农与漆书/144

说板桥/15l

归于淡的邓石如/156

浓书宰相和淡墨探花/160

南北书派论者阮元/167

猿臂翁——何绍基/173

林则徐:一笔擎天/179

赵之谦无意插柳/184

翁同稣衰年变法/190

杨守敬——日本现代书法之父/195

启超。启超时代/199

吴昌硕有心写“气”/203

宣纸上的岁月风云谢冕/209

后记 刘长春/212

试读章节

酒神的舞蹈

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汉字的起初功能是实用,加上艺术的成分就形成了书法。而书法要表现个性的自由,文字的辨读开始模糊,有点近似山水画家的泼彩泼墨了。

非常喜欢张旭的《古诗四帖》,它让我看到了变化无穷充分展现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艺术震撼力。

张旭生逢盛唐。

杜甫有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这是一幅何等强盛富庶的社会图景。其时,唐玄宗收复沦陷已久的辽西十二州,西域重镇碎叶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向唐称臣,安北都护府得以重建。“开元盛世”创造的太平安定局面,同时也培植了当时文化人一种要求自由、发展与解放的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坐标鼓舞起多少文士诗人的理想风帆。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快马著鞭向长安”的满怀信心,杜甫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踌躇满志……时光恍如梦幻一样地飘过。三年以后,李白失望地走出了长安。杜甫科举落第以后,在长安到处流浪,过着“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张旭似乎比李杜好不了多少。他的好友李颀在《赠张旭》中说:“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应该属于他的真实写照。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做了相当“七品”之类的小官——太子左率府长史。从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的角度看,张旭显然是有着极大的失落感的。唐朝的文人有一个习气,不能做官积极用世,往往改换另一种方式,由儒而入道入佛,追求精神的自由。当张旭仕途不畅无法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他的精神足迹却在酒和书法中找到了栖身之地。

杜甫在酒中发现了张旭:“张旭三怀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个无视礼教不顾身份借酒挥毫的草圣。

唐代书法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书壁,从文人书斋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直接在粉墙上或是贴了绢素的墙壁上书写,其难度远胜于在书桌上挥毫。开元年间,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正好大画家吴道子、大将军裴曼、大书家张旭都凑在了一起,兴会空前。皇帝一时高兴,命他们各陈其能。于是裴曼剑舞满堂势一曲,张书狂草一壁,吴画人物一壁,都邑人士,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大饱眼福。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舞者、书者、画者与观赏者互动的热烈气氛,从此以后不复见到了,一时传为千古佳话。我猜想,张旭也是喝了点酒然后落笔走龙蛇。不然,又何来“张癫”之名,满城轰动,从文人圈子到平头百姓,穿过时间的隧道从唐代说到如今。

更有甚者,张旭每至酒酣,常常口出狂言并以头濡墨(古人蓄发),然后用手抓住饱蘸浓墨的长发,狂呼大叫,在粉壁和屏障上东涂西抹。那是酒与书的联袂狂欢,线条的舞动如风如龙如疾驰中的野马。一笔狂草,满壁纵横,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欣赏的是一种惊世骇俗的表演——酒神的舞蹈——线的舞蹈肢体的舞蹈灵魂的舞蹈。

酒是好东西。天子赐酒,美人劝酒,曹操煮酒,刘伶醉酒,陶潜菊酒,贺知章金龟换酒……千般万种的人生滋味,也因了酒的滋润而芳香四溢。然而,酒之于张旭,又何为呢?酒,可以哭、可以笑、可以醉、可以醒、可以解忧、可以消愁……他借酒袒露自己的自由个性、怀才不遇的郁闷和牢骚,也借酒开创了醉中狂草的特有书风,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浪漫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新唐书》里另有一段记载:张旭“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是啊,没有酒,哪来的张旭神奇的狂草?因为酒,潜意识中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都一股脑儿地抖了出来,再也没有顾忌,一切规律、偶像,平日必须遵循的法则都被踏倒、推翻,精神获得了大解放。你看,张旭举起了酒杯,喝着,然后跳着、喊着、舞着,把所有的生命力、创造力都灌注进去,这样的作品怎不泣鬼神而惊天地呢?

为张旭草书作理论上的精彩总结,应该是唐代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他在序中说:“往时,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畅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历史上没有人像韩愈这样把主体性情对书法创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得这么具体,这么实在。他高举的是书法“形其哀乐,达其性情”的抒情的旗帜。决定书法艺术高下的,不在技巧,而在感情、性分、气格的充分展现。没有它,不能创造感人的艺术。P.5-6

序言

读刘长春的散文

贾平凹

《美文》创刊以来,开设了许多专栏,这些专栏文章后来都出了书,在社会上影响广大,比如鲍鹏山的《再读圣贤》、韩羽的《信马由缰》、朱增泉的《观战笔记:一个中国将军眼中的未来战争》。刘长春也是在《美文》上开了专栏,也是要结集出版了,作为《美文》杂志的工作人员,我真为他高兴,也为《美文》高兴。

刘长春开的栏目是《人·书·史》。文章不断刊出后,我推荐给文学界的朋友去读,我说,浙江那边的人太会弄文了,行蹈能大方,落笔又灿烂,而且柔密中有一股峻劲。我又推荐给许多书画界的人士去读,读过了也是赞赏有加。我就想,这一类的文章并不是刘长春独自写的,过去也常有人写,要么是压根儿不懂书画,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要么不会写文章,就事论事,味如嚼蜡。刘长春经年浸沉于文学和书画中,他涉猎广泛,因挚爱而对书画史上的人和事弄得清晰,文章就摇曳得开也升腾得起,在再现这些人事中,说自己的读法,发自己的见解。读这种文章又重在读法和见解,在我以前读过的这种文章,常常不满的是有些文章要么用历史的人事套自己的观念和观点,断章取义,强词夺理,以示高明;要么以己之腹揣度他人之心,暴露出小人相来。刘长春的好处是心态健康,是学习的态度,是认识的态度,是梳理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若有话说,那必然不同常语。如果说游名山、读奇文、见伟人可以养我们的浩然之气,刘长春的文章论说的是伟人和名帖名迹,一并读来,实在是开卷有益。

以文会友,刘长春在专栏上写了很多文章后我们才得以相见。他绝然不是江南人的模样,块头很大,气饱势壮,我笑着说:“好,南人北相!”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者都不是庸常之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见到的事实是这种人能把南北的长处集于一身。我历来喜欢读外国人写中国事的书,也历来欣赏浙江水乡里的那种白墙黑柱房子,欣赏翁同酥和沙孟海的书法,本来是很柔的地方能生出硬的东西,这就十分的厉害了。我是北方人,我害怕我的文章粗糙呆板,我喜欢刘长春的宁要雄泰华不意小玲珑。二十五年前我在华山遇着一道人,书赠我四字斗方:海风山骨。这四个字我一直记着,并书写了赠与几个朋友,若再见到刘长春,我会再赠他一幅的。

2005年8月29日于西安

后记

写作《宣纸上的记忆》纯粹是一种因缘。

那是二00三年的一个秋天,忽然接到从武汉来的电话,作家又兼书法家的兰干武兄自报家门并约我为《书法报》开个专栏。他说,写书法家品评其作品像你这样写法的还没有见过,真是独创。我听到了知音。所谓“知音”,自居易说:“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诗)。我是既得意于一时间,又为干武兄的知音而欣欣然了。随后,《墨缘堂随笔》如飞鸟出笼,借《书法报》的一枝横斜而莺啼而绿映焉。专栏开了一年,意犹未尽,再应西安《美文》,北京《中国国土资源报》之邀,分别以“人、书、史”与“纸上消息”为题,又开了一年的专栏。其间,吉林的《作家》杂志集中刊出有关篇章,《新华文摘》、文汇报《新书摘》、《美术文摘》、《中国书法》、《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又先后选载。业内业外,颇多好评,那好像是一个长跑者在途中、在到达终点后的几声掌声,却让我分外地珍惜。香港三联书店执行总编陈翠玲女士、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董兆林先生打听得我的联系方式,与我商量此书出版的有关事宜,电话不断,感人至深。现在,这本书将以繁、简字本分别在香港与天津两地推出,幸甚。

可以说,这本书的写作、发表与出版都是一种缘分的结晶。

回顾这两年多时间的写作,我仿佛踏上一条愉快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是书中的人物、众多的读者、编者,还有像陈翠玲女士、董兆林先生这样的出版者一路伴随着我走完了这段旅程。

这本散文随笔集侧重于写入。从魏晋时代的陆机开始,一直写到清代的康梁,五十多位中国书法史上有代表性的书家群体陆陆续续走进了我的笔下。我不敢说我已经囊括了全部,但他们肯定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里,我特别强调代表性这个词语,这大体上缘于这样一个思考:即这个人物与其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与影响。以我的看法,一部中国书法史从实用性到艺术性与欣赏性全部意义的展现,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有赖于人的创造、表现与审美追求来完成的。一部书法史,既是汉字书法的演变史,书法艺术的创新史,更是书法家精神跋涉的心灵史、思想史。从这个定义出发,我选择了他们,一如他们也选择了我。为了安排他们的先后出场,我又采用了编年的方法。于是,我们结伴而行,走过了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天空和天空下的日出日落,风风雨雨。

在这段历史里,我以存世墨迹为线索,或者说,是以纸的发明为起点的。因为,纸的最晚出现,却同书体笔墨一道成熟于魏晋时代。因为纸的出现,让书法家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昔时应春色,引漾泛清流。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薛道衡《咏海苔纸》)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在此同时,作为书法艺术创造者的人,也更加自觉地有了对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的追求,并产生了时代特征和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

但是,话又得回过头来说。中国古代书法遗迹,又可分为两大类,除了墨迹,还有甲骨刻辞、彝鼎敖识、石刻、砖刻等等。然而,面对它们,遗憾的是人的身影却隐于文字的背后。我们透过苍茫的历史时空,已经无法寻觅他们的姓名和事迹(唐代碑刻除外),这样,也就失去了一种可能,让我有机会与他们认识、握手,然后坐在一起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写的这本书所涉及的也只是半部书法史。

这也是我跟书法界的朋友戏称要重写半部书法史的缘由。

为了方便读者,书中有《宣纸上的话题》一篇若干章节,是我对书法史上重大现象的一种思考与概括,读者诸君是可以当作导言来读的。

透过宣纸的墨痕,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丰富而又有声有色的一截历史啊!

从魏晋时代“博哉四庚,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壮观的场面开始,代不乏人的书法家群体中走来了名士风流、山中隐逸、民间布衣、忠臣英烈、九五之尊、文人骚客……他们或得意、失意,或放浪、怪诞,或痛苦、无奈,或抒情、悲歌,或生、死,或浮、沉,或幸与不幸,曲曲折折,一路走来,走进他们各自的人生,走进书法的天地,走进波澜起伏的历史。我接触着他们的悲欢、歌哭,同时也接触了他们留在纸上的精彩的书作,每一个瞬间,我感觉着他们并没有远去,而好像就在眼前,并生活在那个时代中。

凡是经过时间的汰选能够留下来的让人旧话重提的作品都是不朽的。朽,或是不朽,总是后来的事。

书法是什么?是艺术、是语言、是境界、是载体、是形式、是哲学、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生的意义?另外,又有新的一说的:中国书法是约化到最后的文化活动、精神寄托,是比哲学更远的一境,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我找不到惟精惟一的解释。就像我们面对他们的作品,无法重拾作者心中的所有意念一样。

因为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书法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而且生动。

杜尚说,是观看者在创造一件作品。 

作为一个观看者,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毫不讳言,我甚至无法排除我对他们的误读的可能。“但在现代文学的理论里,误读(misreading),乃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每一个读者读过阅读而再次诠释了作品;通过阅读而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徐小斌《钢琴教师:从电影到小说》)接下去,应该是读者自己的创造了。

也许,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心目中的哈姆雷特。这样,每一个已经死去的书法家们,有了呼吸,有了性情,有了音容笑貌,并在我们的阅读中复活了。

感谢所有的阅读完本书最后一页的读者。

同时,也感谢贾平凹、熊召政、谢冕先生美文一样的序跋。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在宣纸上展开的风云画卷,谈的是与中国书法有关的话题,是一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那些浪漫的诗人,那些狂放的文人,还有那些失败的皇帝、落魄的官吏。名士和僧人,隐者和醉客……那些曾经在宣纸上通过黑的线条和白的空间,纵横交错地、浓浓淡淡地、深深浅浅地“弹奏”出世界文化史上最独特、最神奇、也最瑰丽的无声的(却往往撞击着人的心灵的)交响乐——中国书法——的人们。——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于“大散文”开辟新领地。纵鉴史实。上下求索,探幽发微,独步文坛。我有个感觉,刘长春颇得“太史公”精神。读大作犹如读“列传”,这不就是中夏艺文《史记》中的“书家列传”吗?  ——阎纲(署名文学评论家)

作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用散文笔法书写中国古代的书法心灵史,从大处讲,是对民族国家命运之关切;从小处讲,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张扬;从具体讲,是对艺术之自由精神的礼赞。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俯察天下,评点古今,涉足于史学、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学、社会学、宗教之间,大开大阖、纵横驰骋。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若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的基础,则势难提炼出醒世警人、新颖独到的深邃审美旨意。——顾骧(著名学者)

正由于刘长春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深厚的修养,以及驾驭文字的运用自如的艺术,就使得他笔下的那些篇章流畅浑成,文采斐然,有时给读者波澜壮阔的感觉,有时又给大家水平如镜的印象,真是在此种壮美与优美相交融的氛围里。完成了一次审美的旅程。  ——林非(著名学者)

作者从魏晋时代、从“二王”写到康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看书法家,不仅站得高,而且深入到每个书法家的灵魂里面去并与之对话,这就很难。这就需要一种功力了。需要一种广博的知识,需要一种很深厚的修养。我觉得从散文的角度来讲。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会长远地流传下去。——袁鹰(著名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