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揭秘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又一远东暴行!日军对放下武器的美菲联军展开的疯狂屠杀震惊了美国和欧洲,也必将震动中国人!
列斯特·坦尼博士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本书是其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材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列斯特·坦尼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内首次揭秘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又一远东暴行!日军对放下武器的美菲联军展开的疯狂屠杀震惊了美国和欧洲,也必将震动中国人! 列斯特·坦尼博士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本书是其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材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材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该书在1995年由巴拉斯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波托马克出版公司2000年再版该书,2007年又推出第三版。 目录 英文版序言 中文版自序 前言 第1章 B连的噩梦 第2章 日军偷袭 第3章 巴丹陷落 第4章 巴丹死亡行军 第5章 奥唐奈战俘营 第6章 游击队生涯 第7章 巴丹工作队 第8章 甲万那端战俘营 第9章 地狱航船 第10章 大牟田煤矿 第11章 17号战俘营 第12章 1944年的歌舞大王齐格菲 第13章 “砍头,以示敬意” 第14章 两个英雄 第15章 战争结束了 第16章 “美国和日本已是朋友” 第17章 寻找美军 第18章 遇见兄长 第19章 重返菲律宾 第20章 终于回家 第21章 再访日本 译者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1941年12月8日12点25分(马尼拉时间),我们连正在克拉克空军基地附近宿营,忽然远处传来飞机马达的轰鸣。我感到非常安心,以为这是我们的飞机在进行巡逻。几小时前(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人刚刚偷袭了珍珠港,我们有很多兄弟遇难,太平洋舰队的好几艘主力舰都被炸沉了。我们想,日本人的偷袭不可能接连得手,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国空军会保护我们。所以,当我抬头看到远处飞来的54架漂亮的轰炸机的时候,一点也不慌乱,还有同伴对着机群欢呼。大家都以为这是执行完任务返回基地的我们自己的飞机。 当炸弹呼啸着从我们头顶上掉下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完全错了。我只感到大地在剧烈地颤抖,重磅炸弹急速掉落,与空气摩擦的怪声,让我毛骨悚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找地方躲起来,可是我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跑。日本人在进行地毯式轰炸,上千枚炸弹同时落到机场上,平整的跑道被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弹坑,好多枚炸弹直接命中了我们停在跑道上的飞机。 日本人比我们快了一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飞机就会起飞去轰炸日本在台湾的空军基地。我们的飞机都加满了油,挂满弹药,与超级炸弹无异,航空燃油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瞬间就摧毁了毗邻的飞机;数以百计的兄弟被烈焰吞没,霎时血肉横飞。我趴在地上,紧紧地抱着头,一块弹片擦着我的头皮飞过。重伤未死的兄弟,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仅仅在几个小时前,大家还在兴高采烈地谈论说,在狠狠地揍小日本一顿之后,好好地享受回国的乐趣。 日本高空轰炸机的第一波攻击就使克拉克机场陷入瘫痪,我们残存的飞机所剩无几。随后,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大批零式战斗机从东南方向突入机场上方,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身上喷涂的大红色的太阳标志。零式战斗机迅速抛下携带的炸弹,随后开始扫射整个机场。兄弟们四散开来,慌乱地寻找掩体,躲避枪林弹雨,很多人中弹倒下。 轰炸大约持续了15分钟左右,扫射却好像进行了好几个小时,而事实上也就不过30分钟。我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在远东地区扭转战局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日本人摧毁殆尽,太平洋西岸的战争天平继续向日本倾斜。我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场悲剧。我们的高层获悉了日本人即将动手的情报,却没有迅速采取行动。在珍珠港悲剧发生几个小时之后,我们还是成为了又一场可耻的偷袭的受害者。 当时我刚满21岁,感觉命运把握在手中,“人生能有几回搏”是我的座右铭。在参军之前,我就梦想着复员以后,找一份好工作,和漂亮的劳拉长相厮守,白头偕老。日本人的空袭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梦想。我为前途担忧,理智告诉我,继续待在菲律宾凶多吉少,我第一次感觉到命运无常。 现在讲这些事情,毫不费力。可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不确定感,却会在不久的将来陪伴了我差不多四年时间。我当时甚至后悔,18月之前在满腔爱国的激情刺激下做出的冲动抉择。 高二那年我辍学了。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继续读高中纯粹是浪费时间。我一直在芝加哥莱恩男子职业高中旁听航空动力学——一门对高中生而言十分高深的课程。18岁的时候,我就想在商界闯荡。当时我已经开始和劳拉谈恋爱,不想读大学,想尽快挣钱,因为劳拉她爸希望女儿能嫁个有钱人,或者是个有体面职业的人。 当时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小五金工厂上班,这家工厂生产装饰盘挂钩、水管支架之类的小玩意。我也在那里谋了个差事,当推销员,把这些小玩意推销给百货公司和小商店。我真是经商的料子,第一年就赚了不少钱。钱多得我可以自立门户,于是我开了一家类似的小工厂,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工厂生产我自己研制的产品。20岁的时候,我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我看到了美国政府下达的征兵草案。征兵草案上说,要征集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入伍,对比了一下条件,我发觉自己非常适合。 我身体条件很好,体重185磅,身高5英尺10英寸,肌肉发达。我的头发乌黑闪亮,眼睛是灰色的,皮肤颜色很深,因此好多朋友把我当成了意大利后裔。一些意大利裔的朋友发觉我从来不跟他们说意大利语觉得很奇怪。其实我们一家都是犹太人,祖父母是德国犹太人,外祖父母是波兰犹太人,他们很早就来到美国定居。我父亲是纽约人,母亲是费城人。我们家姓坦尼伯格。我哥哥在19世纪30年代是摔跤好手,为了让自己更有气势,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野小子比尔·坦尼”,“坦尼”比“坦尼伯格”叫起来,提气得多。 参军的时候,我用的姓是“坦尼伯格”,不过我很多同伴都叫我“坦尼”。1947年9月,我正式地把自己的姓改为“坦尼”,随即发现好多战俘朋友在芝加哥找不到我了。 就在我决定参军的时候,《读者文摘》上面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的义愤,并因此坚定了我参军的信念。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八道,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我们美国的青年人,是战争婴儿,他们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还不能担负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神圣使命。他们自由散漫,毫无生活目标,不够坚强,心智还不成熟”。 1940年9月,我决定主动参军,我要自己选择部队,而不是被莫名奇妙地与很多陌生人分在一起。我要以志愿兵的身份承担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我要在战争中证明,自己并不是《读者文摘》上所说的那种人。 我准备参加芝加哥的国民警卫队,跟老乡一块当兵,多少有个照应,服完一年兵役后就回家重操旧业。我挨个地参观我家附近的国民警卫队,这些部队没给我什么好感,他们对我的简历也不是很满意。于是我怀疑自己参加国民警卫队的想法是不是错了,直到我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读到了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队第192坦克营B连的理查德·E.丹卡中士写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为自己能够报效祖国而感到自豪。祖国母亲哺育我长大,现在到了我挺身而出,捍卫母亲尊严的时候了。” 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为应征服役感到自豪,这种积极的态度我很欣赏。我随即搞清楚了这支部队的位置以及行车线路。这支部队离我家并不远,就在芝加哥以西22英里外的梅伍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发,看看这支部队里的其他人是不是也像丹卡中士那样。周四晚上,我早早地动身了,转了两次火车、两次汽车,花了一个小时一刻钟,到了这支部队的所在地—梅伍德军火库,找到了第192坦克营B连的指挥部。 P1-3 序言 我很荣幸,在范国平先生的精心翻译、史雪莲小姐的认真校对和胡孝文先生热忱的帮助之下,我的回忆录能够在中国大陆出版。我只是想告诉中国人民,在日寇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的同时,日军也以同样的冷血和凶残对待美军战俘。巴丹死亡行军是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在远东地区制造的三大暴行之一。日军对放下武器的美军战俘的疯狂杀戮丝毫不亚于南京大屠杀。能活着经历巴丹死亡行军,乘坐地狱航船到日本,为日本财阀充当奴隶劳工并最终获得自由的盟军战俘寥寥无几。我所在的第192坦克营,活着回到美国的兄弟们只有八分之一。 日本军队制造了很多有悖于人类战争法则的暴行,不管男女,不加区分军人和平民,他们随意地进行野蛮的拷打甚至残酷的杀戮。很多暴行的残忍程度,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社会的想象。 菲律宾保卫战期间,我和B连的兄弟们顽强地阻击向巴丹推进的日军。弹尽粮绝之后,向日军投降,日军不顾我们的死活,强迫我们长途行军。在行军途中我见证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辗转了几个菲律宾战俘营之后日本工业巨头又把我们当作了无偿奴工。为了正义和尊严,我们向奴役我们的日本工业巨头提起了诉讼,开始了另一场战斗。我们与日本加害者的战斗已经进行了64年,但至今还没有结果。 我们这些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战俘,并遭受种种非人虐待之后得以幸存的老兵,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求和等待一个正义的判决,让我们重新获得人格尊严,抚慰我们伤痕累累的身体,让我们能够抬起头面对那些混账的嘲笑和奚落。 我们这些被日军强征为奴工的战俘,所进行的法律斗争是正义的。我们要那些曾经剥夺我们基本人权的禽兽低头:他们只给我们少量低劣的食物,我们忍饥挨饿;他们剥夺了我们的医疗,我们缺医少药;他们驱赶我们进入危险的矿井,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毫不在意我们的生死。 如果我们没有对凶神恶煞的看守逆来顺受,如果我们不承受着良心的谴责,对很多暴行熟视无睹,那么我们就活不到今天。我们并不想屈服于日军的虐杀,尽管这个国家曾经称美国是“好邻居”。日本人在战俘营中的表现完全与友谊背道而驰。一个真正的朋友不会强迫我们做昧着良心的事情。 我常问我在美国国会和国务院的朋友:“面对勒索的时候,你愿意支付巨额的资金吗?”他们的答案是“不”。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他们准备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你准备牺牲你哪方面的权利呢? 我们对日本的索赔,并不是为了钱。我们的要求涉及尊严、人格,我们要追究日本的责任。我们这些战俘老兵,对日本并无恶意,只是要求这个国家恢复曾经从我们身上剥夺走的尊严。我们强烈要求惩戒那些剥夺我们基本人权的日本工业巨头。 事情已经过去64年了,日本仍然不愿意承认它对我们犯下的暴行并为它的施虐行为道歉。日本的工业巨头在二战期间奴役了成千上万的无辜战俘以及来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平民。他们从来不为他们制造的种种非人道的暴行,向盟军战俘以及被他们伤害、奴役和杀害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平民道歉。我认为,对日本来说,说一句“很对不起,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补偿”,现在还不算晚。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当有公论。不管作孽者如何狡辩,不管他们如何给暴行罩上“金光闪闪”的外衣,我们这些被日本俘虏、奴役的美国老兵,坚信日本必将为它的耻辱行为付出代价。 后记 我翻译列斯特·坦尼教授的这本著作有两个初衷。第一个初衷是向国人披露坦尼教授的不幸遭遇,尤其是他在巴丹死亡行军当中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个初衷,就是为了向张纯如女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她写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部佳作。 张纯如女士被创作《兄弟连》的美国著名二战史学家史蒂芬·安布罗斯誉为“近代最卓越的年轻历史作家”。她的《南京浩劫》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和学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广泛关注。我有同样的愿望,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在坦尼的这本书中了解巴丹死亡行军的真相,知晓坦尼在暗无天日的战俘营和矿井中奋力求生的故事。 首先,向读者朋友们明确一点。这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位不幸沦为战俘的美国老兵真实的战争回忆。坦尼花费了50年时间,以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为线索,向亲友和战友征集了大量原始材料,广泛查阅档案文献资料,呕心沥血完成了这部战俘生涯实录。 美国权威书评杂志《科克斯书评》认为,坦尼讲述了一个“英雄从地狱中奇迹生还的传奇!”。这句评价恰如其分,但是不如史蒂芬·安布罗斯说得精辟。他在给坦尼的信中如此写道:“……感谢你完成了如此出色的著作,让我们可以分享你在地狱中挣扎时所表现出的坚忍、决断,你用善良助人的美德战胜了邪恶。”我不想对书中内容再作更多阐述,每个观众眼里都有一个莎士比亚,还是留待读者朋友自己去体悟吧。 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当中确认的日军战争暴行。2004年9月,经美国拉各斯大学李培德教授(全球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会长)同意,我开始翻译他主编的《日本战争罪行:为了追求正义》。该书第七、八两章都提到了巴丹死亡行军,而且都提到了坦尼博士。我希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巴丹死亡行军的真相,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相关材料。 我发现,在英文网站上,巴丹死亡行军是一个热门话题,亲历老兵创办的网站就有好几个,在美国出版的书籍就有十几本。而国内关于巴丹死亡行军的研究,可以说还是空白,即使是介绍性的成果也很有限。除了网络文章之外,我仅仅在《奉天涅槃:见证二战日军沈阳英美盟军战俘营》和《俘虏痛史:美国人出卖盟友的故事》中发现部分内容涉及巴丹死亡行军。 作为译者,我所能为读者朋友所尽到的最大努力,就是为读者朋友呈献一个尽量好一点的文本。翻译学对于翻译优劣的评价标准是“信、达、雅”,而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虽说也看过一些翻译学的书籍,但是我的经验主要还是来自翻译实践。在这本书当中,我采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字——“读”。这是我毕业之后在《世界军事》编辑部从陈虎总编辑那学到的。“读得顺的,就是好的翻译”,是陈虎老师的翻译之道,也是我在编辑部的最大收获。在此,先向陈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在直译之后,做了必要的润色加工,以求让过渡更加自然,场景更加生动;对于某些段落也进行了调整,以求在一个章节内,论述主题更为集中;补充了一些必要的参考材料,比如在第10章补充了三池煤矿的说明材料。 本书的人名主要参照新华社译名室编写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地名主要参照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写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部分日本地名参照傅昌文主编的《日本地名词典》。无法找到标准译名的人名地名的,音译。书中多次出现的赞美诗、祈祷词等,都与《圣经》进行了对照;武器装备统一以毫米为标准;而英文计量单位未换算成中国公制计量单位,在于文中多次出现诸如“几英尺”、“数百码”这样的略数,为保持文本的统一故不换算。 本书有部分章节涉及采矿知识,以第10章最多。我把相关内容摘出来,请我的好友、重庆市水溪煤业有限公司的刘垶佺安全副矿长校对,前后三次。一校结束之后,胡孝文主任特意问我,该章节是不是漏看了,可见刘垶佺副矿长的工作卓有成效。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关于本书的翻译,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初稿由我和陈园园、石维军、李静、刘仕遥、冀思宇、马静静、战子秋、王霞等共同完成。当时临近毕业,我一直在等待北京方面的实习通知,没有给师弟师妹们充足的时间。因此,初稿文本不够成熟,尚有大量章节存在英文单词和句子没有翻译。 2008年12月5日,我将定稿提交给出版社。在此之前,文本一共经过了8次修改和变动。第一次修改历时较长,我重新翻译了除4、11、12章之外的其他章节。第二次修改,对全稿进行修改润色,因在第4章中发现数据错误,重新翻译。第三次修改,继续校订翻译错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编辑工作,补充了部分材料。第四次修改,翻译坦尼中文版序言以及多伦斯先生寄来的样书中的192坦克营营部以及B连罹难成员名单,为统一语言风格,重新翻译第11、12章。第五次修改,对涉及采矿的文本进行修改,并编订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对照表。第六至八次修改,对全稿进行进一步修改润色,修改了部分地名。 虽然定稿与初稿在文字上有着质的差别,但各位同学的工作为本书文本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必须明确一点,此书是我与上述各位同学共有成果!我要向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上述的各位同学之外,还有很多师长、好友给我提供了热忱的帮助,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日本一桥大学的今井就稔博士,在我四处寻觅坦尼书稿未果的情况下,从日本给我带来了坦尼全书的复印件,并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供帮助。史维会的发言人丁元先生,给我提供了坦尼博士的电子邮件,让我顺利地联系上坦尼先生。美国波托马克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山姆·多伦斯先生,为我寄来了英文版样书。国浩律师集团的张丽欣女士出力颇多,帮助翻译了美方的出版协议。《世界博览》杂志社的李强编辑多次帮助推敲英文难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日语系讲师刘俊,帮助我确定了数个日语名词的译名。 我的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国内知名的南京大屠杀史专家张连红教授给我的翻译提出很多中肯的指导建议,并积极联系专家为本书撰写推荐语。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奇生教授为了写推荐语,花费了两个整天的时间阅读书稿,第一天晚上一直看到凌晨两点,第二天又起早阅读书稿,令我感动!著名的军事战略专家彭光谦将军,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内著名的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苏智良教授,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诉讼团团长王选女士和《国家历史》杂志唐建光主编,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认真阅读了书稿,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评语。在此向以上提到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世界与中国研究所工作的、我的女友史雪莲,平时写作任务较重,但是她一直支持我的翻译工作,抽出大量时间,对文本进行了精心的校对。每次校对的时候,她都用不同的颜色将需要修改的部分标示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既保存了我的文本,又看起来一目了然。 另外,《人文时代》杂志辛丰主编、人民出版社的张兆刚编辑、《国家历史》马兰编辑、《董事会》郭洪业编辑、《作家文摘》的孟醒编辑都曾给我提供了巨大帮助。于琨奇教授、王立新教授、任李明副教授是我本科阶段的启蒙恩师,经盛鸿教授在硕士阶段对我关怀备至。我的师妹顾碧、范裴裴,在我撰写《巴丹死亡行军命令发布者的考证》一文时,提供了帮助。借此机会,向他们,还有一直理解我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坦尼教授。他一直与我保持联系,指导本书的翻译和修改工作,并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中文版序言,另外,他积极推动美国波托马克出版社给予世界知识出版社中文简体版权,大大加快了本书的出版进度。谨以他的著作的中文简体版,作为他90岁生日礼物。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34工作室胡孝文主任,他的运筹帷幄、严格把关,加快了本书的出版进度,保证了本书的出版质量。他的努力工作,为本书增色不少。 翻译当中还有几点遗憾。第一,192坦克营营部以及B连罹难成员名单当中出现的zensgi,今井和刘俊都说不符合日语拼读标准,日语地名无法音译,故保留。第二,书中未给出三井财团的老板的名字,我曾请今井在日本帮助查询,他未查到。我暂时翻译为“三井老板”。第三,对于书中出现的菲律宾的几种本地食物,我暂时音译。 翻译坦尼教授的回忆录,让我获益良多。在阅读的时候,在翻译的时候,在修改的时候,在校对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我都被坦尼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我甚至总结出一句话:“活着是一种力量!”2008年春节,我刚到北京,经历了生平最严重的一次流感,高烧40度,一连烧了5天。我在病中联想到坦尼面对强暴的积极态度,突然生出这样的感慨。 这场反反复复的高烧让我对坦尼的书稿体验更深。唐建光主编说得一点都不错,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只有足够强壮的心灵才能拯救自己,驱逐“使人绝望的魔鬼”!日军战俘营和矿井的残酷程度绝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除了运气,还要有超常的毅力与耐力,活下来是一种奇迹! 我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学者和读者对于中国以外的日本战争暴行的关注。目前在这个领域,特别是对盟军战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比如说,缅泰死亡铁路、“地狱航船”、马尼拉大屠杀等。本人智识有限,经验有限,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热切地期待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你讲述了一个无以伦比的故事。尽管我以写作为省,可是拜读了你的传奇经历之后,我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感谢你完成了如此出色的著作,让我们可以分享你在地狱中挣扎时所表现出的坚忍、决惭,你用善良助人的美德战胜了邪恶。” ——《兄弟连》作者 史蒂芬·安布罗斯 这本以血和泪写成的书,再一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把日本军国主义者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捧读此书,心灵污浊者,得到净化;头脑健忘者,得以清醒;闪亮的人们可以进一步分清是非;正在生活征途顽强跋涉的人,将从中获得巨大激励。 ——中国军事战略问题专家 彭光谦 本书生动地再现了战俘生涯的苦难与传奇,施者的脆弱和受害者的高贵。在对日军暴行入木三分刻画的同时,讲述了战俘们乐观互助、笑对死亡的故事,能给读者以精神力量。这是一册彰显生命价值的励志书! ——上海师大历史系主任 国内著名慰安妇问题专家 苏智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