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全面地展示刘绍棠坎坷一生的人物传记,刘绍棠是“荷花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抒写了“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刘绍棠继承了三个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解放区文学的优秀传统,他将“荷花淀源”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信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六百多万字的乡土小说创作和一整套完美的乡土文学理论,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另一部为丰富更为耐人寻味的大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绍棠全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郑恩波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一部全面地展示刘绍棠坎坷一生的人物传记,刘绍棠是“荷花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抒写了“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刘绍棠继承了三个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解放区文学的优秀传统,他将“荷花淀源”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信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六百多万字的乡土小说创作和一整套完美的乡土文学理论,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另一部为丰富更为耐人寻味的大作品。 内容推荐 刘绍棠,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是一位传奇式的大起大落的风云人物,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位才华横溢、佳作迭出的灿烂星座,在新中国的思想史上更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新中国诞生并开启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刘绍棠小小年纪就以“神童作家”的夺目光芒在文坛冉冉升起,表现出丰沛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文学才华,备受党和人民的关爱、培养和欣赏。而1957年发生的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却把他错划为“右派”、开除出党,使之蒙受了20余年的冤屈和困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错误,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刘绍棠再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在文学战线上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刘绍棠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他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他的荣辱与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利钝紧密相连。 目录 序:为伟大时代传神写照/严昭柱001 卷首辞:大运河礼赞/001 卷一青枝绿叶 第一章 聪慧的大运河之子/002 一、大运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儿/002 二、蒲柳人家育英才/006 三、历经三灾八难的神童/012 四、心中的女神和上帝/017 五、最早的艺术细胞/024 六、从小就是共产党的人/027 第二章 美玉也要精心雕/029 一、最早的启蒙老师田文杰/029 二、小小书迷/032 三、《益智周刊》的“专栏作家”/034 四、头名状元/039 五、严师门下/041 六、报童生涯/045 七、“民联”最年轻的成员/048 八、“雄鸡文学社”的顶梁柱/050 九、小戏迷大行家/053 十、小荷才露尖尖角/056 十一、高师的教诲/060 十二、“神童作家”之由来/062 第三章 坐科于河北省文联/064 一、千里马巧遇远伯乐/064 二、魂牵梦绕的小南屋/068 三、十五岁的“大编辑”/074 四、沉浸在《荷花淀》的仙境里/076 五、转祸为福的《红飘带》/078 六、良师益友手足情/080 第四章 辉煌的青少年时代/084 一、跨入久已向往的潞河中学/084 二、《红花》——通向文学殿堂的路标/088 三、一棵好苗众手浇/090 四、《青枝绿叶》——清新独特的田园牧歌/096 五、律己甚严的普通中学生/102 六、同胡耀邦同志的特殊友谊/106 七、在鲜红的党旗下/108 八、一次性成功的婚恋/111 第五章 阳光灿烂的春天/116 一、在最高学府的知识海洋里/116 二、十八岁的文化使者/120 三、当机立断出燕园/123 四、《运河的桨声》和《夏天》的诞生/125 五、十九岁的团中央工作组组长/130 六、刘绍棠与肖洛霍夫/131 七、难忘的1956年/134 卷二苦乐岁月 第一章 六月天飞降霜雪/140 一、反右斗争之前刘绍棠的思想状况/140 二、暴风雨到来之前/143 三、在劫难逃/146 四、为绍棠辩诬/149 五、难忘的一支香烟/166 六、强大的精神支柱/168 七、做一个名亡实存的共产党员/171 八、一次刻骨铭心的谈话/173 九、刘绍棠葬书稿/176 十、受株连的无辜者们/178 十一、最高审判官宣布刘绍棠无错/182 第二章 岁月蹉跎路途遥/187 一、再见了,“都市里的村庄”/187 二、深翻土地的风波/190 三、踏在京郊大地上的脚印/195 四、衷心的渴望落了空/200 五、四年三部手抄本长篇小说/201 六、为妻子彩美当助教/203 第三章 被放逐到乐园里/205 一、“小乱进城,大乱入乡”/205 二、从零开始,返璞归真/208 三、父老乡亲是他的保护神/210 四、伟大的女性/215 五、以心发现心/218 六、真正的书记是绍棠/219 七、灵气从村妇身上来/221 八、荒屋寒舍炕沿上/222 九、在那风雨如磐的1976年/232 十、不是兄弟胜似兄弟/236 卷三春回大地 第一章 重呼唤青年时代/242 一、一封充满革命情谊的信/242 二、耀邦同志派人来/244 三、“让我从二十一岁开始……”/248 四、历史性的会晤/255 五、来自五湖四海的祝贺/257 第二章 冲天的创作喷泉/261 一、势如破竹震文坛/261 二、《碧桃》——对人民感恩戴德的代表作/263 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的思考/265 四、一口气写出二十七部中篇小说/267 五、《蒲柳人家》——乡土文学创作的里程碑/269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新时期的田园牧歌/273 七、四年半创作七部长篇小说/274 八、组装长篇小说——绍棠的法宝/278 九、《豆棚瓜架雨如丝》花絮/279 十、《敬柳亭说书》小注/28l 第三章 永恒的乡土华魂/285 一、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285 二、乡土文学理论的内涵/288 三、为宣传乡土文学奔走四方/295 四、全国处处有知音/296 五、在庄严的国际讲坛上/301 六、为大众文学正名/303 第四章 有口皆碑的园丁(上)/306 一、《运河》的开拓者/306 二、芬芳桃李满天下/309 三、花沟盛开绍棠花(之一)/314 四、为《乡土》和《中国》呕心沥血/316 第五章 缤纷的感情世界/320 一、多情重义的品格/320 二、温慈柔媚的鸽子心/326 三、为真理和正义拍案而起/330 四、情深胸广似海洋/331 卷四老骥伏枥 第一章 发生在那一年的八月/336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336 二、该诅咒的“888”/338 第二章 颗颗爱心连着青藤巷/341 一、老友们的心愿/341 二、悠悠师生情/347 三、各级领导的关心/351 四、亲如兄弟的花沟人/353 第三章 尚思为国戍轮台/355 一、病魔吓不倒泥土人/355 二、为没讲完的故事而拼搏/356 三、越过《孤村》登高台/359 四、为了老师的嘱托/363 五、千字文——勇士手中的武器/364 六、回归家庭、回归社会/371 七、新的生活旋律/374 第四章 璀璨的民族之光/378 一、重病中仍为他人操心/378 二、称职的人民代表/379 三、绍棠初圆运河梦/382 四、一个善良的灵魂/385 五、令人钦佩的家风/388 第五章 有口皆碑的园丁(下)/393 一、又是榜上第一名/393 二、花沟盛开绍棠花(之二)/402 三、对《乡土文学》和《荷花淀》的厚爱/404 第六章 最高的奖赏/412 一、“十个最多”的作家/412 二、人民作家光耀乡土/413 三、乡土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421 四、拼命三郎最后的日子/427 五、绍棠在芳菲中永生/435 后记/440 试读章节 一、大运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儿 北运河宛如一条宽宽的银色的飘带,从通州城北向南甩出去,舞动在素称宽旷的河北平原上。她满载着干百万京东人民的汗水、眼泪和希望,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暴跳如雷,不知辛劳地日夜流淌。穿过25里路上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庄,一头撞在几大堆翠柳覆盖、苇草丛生的白沙丘上。于是,她不得不改变一下烈性脾气,绕个大弯儿,圈住一大片沙滩,然后再温顺地向武清县方向流去,直奔天津卫的身旁。 就在这一大片高低不平的沙滩地上,岁月孕育出儒林村、供给店、沙古堆三个小小的村落。其中儒林村又是小中之小,当年土地改革时只有36座门楼,72户人家。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年轻小伙子一娶上媳妇就离开父母,另立门户的今天,全村农户也才只有一百出头。虽然两年前新修的一条高高的30米宽的运河大堤从村中央直插而过,也依然看得出,它比邻近的供给店和沙古堆地势都高出一头。听儒林村七八十岁的白须老翁说,这个小小的村子形成于300年前的清朝初年,全部房舍几乎都盖在一个大沙坨上。村中的土地三分之一被清朝王室跑马圈占,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旗地。三分之一原是财主人家的锅伙,是外来的长工安身立命之处。另外三分之一是运河上的客船、货船和渔船泊岸,船工、纤夫和张网捕鱼者在这里搭起茅草棚遮风避雨,时间久了,自然形成了居留地。 在漫长的岁月里,儒林村曾有过不少别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队常在儒林村安营扎寨,为了迷惑敌人,就给这个小村起了花街、鹊桥、燕窝、连环套、罾罟台、星眨眼、鱼菱村等诸多别名和代号。 如今的儒林村,到处都是青堂瓦舍,每家房前屋后,全被一人多高的桃、李、杏、梨、海棠、柿子、苹果树簇拥着。一座座油漆门楼,闪光耀眼,门楼内外一排排粗壮肥硕的向日葵,更逗人喜爱,时时地散发着扑鼻的清香。村西是一大片足有五里长的浓密树林,杨、柳、槐、桑、枣、榆各种树木蓊蓊郁郁,好似一堵绿色的城墙。暮春时节,青青的麦苗拔节没膝时,你如果到儒林村走一程,那醉人的槐树花香,会让你感觉到从嗓子眼到胸口窝都是清凉舒坦的。柏油路从北京、通州城和郎府乡直接通到村里,那崭新锃亮的嘉陵摩托,凤凰牌自行车,在村子里飞来飞去。“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不知谁家的录音机传出了当代女歌王彭丽媛那嘹亮、甜润的歌声,让人顿时忘记了劳作的疲惫,插上了遐想的翅膀飞翔…… 可是,半个世纪以前,这片土地上却是另外一种阴森可怕、满目凄凉的景象: 每年霜降一过,直到来年的清明节,黄焦焦的风沙,从口外卷过长城,横扫小家碧玉的温榆河、儿马蛋子的箭杆河,直逼通州以南运河两岸的大小村庄。儒林村的沙丘逐年增高,家家的院子里,泥沙也不断加厚,如不勤扫常撮,几年光景,窗台就会被沙土湮没。春季里,出土的小苗嫩绿可爱,然而,一夜狂风过后,一棵棵、一片片的嫩苗便蔫蔫地趴倒在地,活不成了。买得起种子,买不了苗,于是只好破垄再种,有谁惹得起卷沙的风啊! , 到了连雨河涨的三伏天,穷人家更添一层愁。柳枝糊泥巴的房屋,被水泡上三天五日,不塌下房梁,也得倒了山墙。身子骨硬朗的老头、老太太,还可以到河边捡上一抱顺河水飘下来的浪柴,晒干了,熬碗菜粥。体弱多病的老人,无柴烧火,只好凉啃硬咽菜饽饽。老天爷不开晴,穷人的脸上就别想能有个笑容。身强力壮的男子,不是到门头沟下煤矿,就是撑篙开船进京下卫。家里家外的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全都落在女人的肩上。儒林村一辈又一辈的青天,全由女人们顶着呢!P2-3 序言 郑恩波同志新著的《刘绍棠全传》,是一部人物传记,一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为优秀作家立传、为伟大时代传神的佳作。 刘绍棠,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是一位传奇式的大起大落的风云人物,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位才华横溢、佳作迭出的灿烂星座,在新中国的思想史上更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新中国诞生并开启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刘绍棠小小年纪就以“神童作家”的夺目光芒在文坛冉冉升起,表现出丰沛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文学才华,备受党和人民的关爱、培养和欣赏。而1957年发生的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却把他错划为“右派”、开除出党,使之蒙受了20余年的冤屈和困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错误,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刘绍棠再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在文学战线上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刘绍棠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他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他的荣辱与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利钝紧密相连。 郑恩波要为之立传的,就是这样一个刘绍棠,一个对于50岁以上人们可能无人不晓的刘绍棠,一个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相当陌生的刘绍棠,然而却是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必定会流芳百世的刘绍棠,一个由党和人民培育、无论为人为文均堪称楷模的刘绍棠。要写出、写活这样一个刘绍棠,是不容易的,而郑恩波做到了。郑恩波心仪刘绍棠,还是在学生时代。他12岁读到刘绍棠的小说《红花》,就迷上了刘绍棠的作品,梦想当一个辽南小刘绍棠。此后,他一直跟踪刘绍棠的创作、关注刘绍棠的命运,无论刘绍棠是星光璀璨抑或是命交华盖,他都没有转移自己的目光。在郑恩波心目中,刘绍棠从来就不是“右派”;当刘绍棠被错划“右派”的问题一解决,他很快就去登门拜访,一见而成莫逆之交。作为一个崇拜者对刘绍棠心仪神交40余年,作为一个兄弟与刘绍棠交往约20年,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研究、评论刘绍棠的创作约20年,为了写出刘绍棠的传记,郑恩波又集中地重新赏读了刘绍棠的全部作品,查阅了通县“刘绍棠文库”近万封书信和全部剪报资料,作了二十多万字的摘录,同时还发挥他作过《人民日报》记者的素养和才能,追踪刘绍棠的一生足迹、遍访刘绍棠的乡友故知,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确保传记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终于,相继创作、出版了《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刘绍棠传》以及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新著《刘绍棠全传》。 所以,毫不奇怪,赏读《刘绍棠全传》很像是欣赏一部分量厚重的长篇小说。刘绍棠传奇般大起大落的身世和命运,使作品的情节起伏跌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而郑恩波以他诗人的激情和那枝散文家富于表现力的彩笔,真实地描绘出当年激荡多变的时代风云、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剧烈转换的人生境遇,使刘绍棠那才华横溢、热情豪爽、多情重义、侠肝义胆的鲜明性格跃然纸上。作品更围绕刘绍棠或因为刘绍棠而引出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及其作为,使作品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一些极为珍贵的历史细节。 掩卷沉思,作品带给了我们一位真性情、大智慧的良师益友,带给了我们这位良师益友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生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艰辛探索、努力创造与忘我奋斗的时代,使我们为刘绍棠、为那个时代,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悲极而泣,时而温馨如坐春风,时而豪壮如临大海。然而,作品带给我们最强烈的情感冲击的、像闪电般划破长空照彻我们灵魂的是什么呢?也许是1958年2月27日刘绍棠被开除出党的当晚,他写给好友许尚武的信中的一段话,刘绍棠写道:“我庄严地对你说,我的心,我的灵魂,还留在党内,我要作一个名亡实存的共产党员。”也许是刘绍棠蒙冤后回到乡间,乡亲们对他的爱护和信任,他们充当了落难中的刘绍棠的保护神,那“一箪食、一瓢饮”式的体贴入微的关怀与历届村支书每遇大事必向他咨询的信任,都同样具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许是在党为刘绍棠恢复名誉以后,刘绍棠说出的那段真情道白,他说:“比起整个革命事业的惨重损失,我的小小坎坷是微不足道的,比起党的山高海深的养育之恩,个人的小小的委屈更是微不足道的。”“让我从21岁开始吧,让我加倍努力为党的事业奋斗,为祖国和人民效力,为社会主义文学劳作,来弥补我21年创作生命的空白。”是的,像这样的一些时刻,是一个人一生中很少遇到而一旦遇到便是严峻考验的那种时刻,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表现。而刘绍棠的回答以及乡亲们的表现却反映了人间最高尚的心性、情感和品质,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愫,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包括克服自己的失误而不断取得胜利的最大奥秘。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无穷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党能够培育出千千万万个刘绍棠式的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战士,他们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和奋斗,即使遭受委屈甚至冤屈也无怨无悔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拥有由这样的坚强战士组成的队伍,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不能战胜?什么样的人间困难不能克服呢?我们党忠于人民,人民热爱我们的党。当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人民支持我们的党;当党的工作出现失误、党的事业遭遇挫折的时候,人民仍然爱护和关心我们的党,并以博大的胸怀保护和关怀像刘绍棠那样蒙受冤屈的战士,努力使失误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并在党纠正了失误时又把刘绍棠式的战士重新送上斗争的前线。这就是我们的党和党的队伍里的战士的历史命运,如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那样,只要有了人民这个大地母亲的支持,就永远力大无穷,就永远战无不胜。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属于它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尽管各不相同,却都是那个时代的“这一个”,都是反映着那个时代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的“镜子”。《刘绍棠全传》写出了刘绍棠满腔忠诚的魂魄,写出了人民群众朴实无私的心性,也就写出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最精妙的神髓。因为只有这个时代,才有我们这个无限忠于人民的党,才有我们党的这支无限忠于人民的队伍,才有我们党和人民战无不胜的崇高事业。《刘绍棠全传》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这个历史的真理,是它取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艺术成就。 《刘绍棠全传》作为传记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它是为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无论在创作实践和文学思想上都有鲜明特色、重要贡献和重要影响的作家写传。因此,它不仅要写出刘绍棠一生的经历、际遇和命运,还要写出刘绍棠的文学创作、艺术生命和精神世界。这是对传记作家的一个挑战。郑恩波不愧是一个功力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不但早就以外国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驰名文坛,而且对刘绍棠文学创作约20年的追踪研究和评论,使他在中国乡土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因此,他能够娴熟地运用和发扬知人论世的文论传统,巧妙地把人物传记与作品评论、艺术研究融为一体,把描述刘绍棠不平凡的身世与讨论刘绍棠的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探索刘绍棠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地阐释刘绍棠艺术现象紧密结合,使刘绍棠的为人与为文相互映照、水乳交融,使《刘绍棠全传》同时成为一部思想深邃、深入浅出、见地精到的作家评传。 为了实现这种结合,郑恩波匠心独运、锐意创新,创造了《刘绍棠全传》独特的结构和独特的笔法。首先,他突破一般传记文学作品的传统结构,在总体上按照人物身世去安排全书结构的同时,在各个时段的具体叙述中其结构往往跳出一般的时间顺序或事件顺序,而服从于对刘绍棠文学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形成与发展的探索,使全书总体结构清晰合理,而微观结构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之美。例如郑恩波在描写刘绍棠童年的篇章里,清晰地叙述了刘绍棠童年的经历,同时他又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着读者到刘绍棠的童年去寻找刘绍棠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原型,讲述刘绍棠儿时的伙伴及友情,讲述他们的性格、趣味以至后来的经历,讲述他们在刘绍棠后来作品中的反映等等;他又引导着读者到刘绍棠童年去寻找他作品艺术特色形成的源头,讲述刘绍棠儿时听到的说书、接触到的杨柳青绘画艺术等等以及它们成为后来刘绍棠作品艺术特色的何种因素。这样的叙述结构,既打破了单纯的生平记载或历史记录的写法,又使读者兴味盎然地同时步入了刘绍棠的童年时代和艺术世界。其次,他行文挥洒自如、自由流畅,时而描写精微、时而叙述婉转、时而雄辩滔滔,笔墨跳脱、思维活跃,这种笔法不仅完全适应了《刘绍棠全传》的特殊要求,而且成就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美,给读者带来难得的精神享受。 《刘绍棠全传》问世了,值得庆贺。郑恩波同志写出了这样好的为优秀作家立传、为伟大时代传神的作品,其影响决不会限于文学或文学研究领域。现在,我们正生活和战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亿万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创造着辉煌的业绩。面对这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希望我们更多的传记文学家像郑恩波同志那样热爱我们的时代、理解我们的时代,像郑恩波同志那样热爱时代的英雄、理解时代的英雄,像郑恩波同志那样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时代英雄立传、为伟大时代传神,帮助人民群众更加精神焕发地推动历史前进。 后记 人越上年岁,越觉得时间过得快,一青一黄就是一年。眨眼工夫,新中国第一神童作家、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者刘绍棠离开我们快10个年头了。10年前,拙著《刘绍棠传》出版时,我在后记《四十年的愿望》中许下诺言:在退休之前,一定再写一本纯学术著作《刘绍棠的艺术世界》。但是,《刘绍棠传》出版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便交给我另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主持院重点科研项目《新时期文艺主潮论》的撰写工作。于是,五六年宝贵的时间,全被又一个50万字的专著所占用,心急火燎要上马的《刘绍棠的艺术世界》,不得不暂时搁在了一边。退休之后,心想这一回总可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在《刘绍棠的艺术世界》里策马扬鞭,任意驰骋了。不料,又被院领导派遣到广州,操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国艺术研究中心。然而,市场经济大潮是残酷冷峻、毫不讲情面的。对把学术研究与市场挂钩、赢利赚钱的一套把戏一窍不通的我来说,这实在是逼着鸭子上架,让我哭笑不得。我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半年多时间,终于一事无成,只好背起行囊走人,酸溜溜地败下阵来,第一次尝到了走麦城的痛苦滋味。 刘绍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传奇人物。他13岁开始写小说,20岁时就出版了7本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苑里最有影响、深得厚爱的神童作家。春风得意时,他下定了“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的决心,建立了神童的辉煌。沦落乡野时,誓以革命先烈“莫因逆境生悲感,且把从前当死看”的教诲为座右铭,在荒屋寒舍土炕上,创造出一个“贱民”的奇迹。中风偏瘫后,又冒着国内外卷起的狂风险浪,勇猛地拼搏在捍卫社会主义文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战场上。他那“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风骨与气节,博得人们特殊的爱戴与敬仰。“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的荣誉牌,是人民对他最高的评价和奖赏。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创作,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同时也广泛地吸收外国乡土文学的宝贵营养,我早就想扩展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的领域,在富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鹰之国,也找上一块乡土文学的沃土良园,与绍棠的那片丰腴的乡土文学庄园一块儿耕耘。我估摸着,过上三年五载,定能搞出一块土洋结合、中西交融、风格颖异、景色独好的乡土文学丰产田,供人们观瞻;在广阔的天地里,实现绍棠生前多次对我讲过的“我们一起建立乡土文学流派和学派”的夙愿。 说来也怪,多少年来,每到关键性时刻,总会有人对我伸出有力的关爱之手,或使我梦想成真,或使我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正在津津有味地做着赴阿重游的美梦,忽然有一天,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给我发来赴阿工作的特别邀请。对于我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尽管自己早已迈入雪发霜鬓的花甲之年,但依然还是像年轻时那样,打起背包就出发,翻越八千里路云和月,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我这大半辈子,虽然三次变动工作地点,但志趣、爱好、情感却一刻也离不开文学,似乎离开文学的滋润,我的生命立刻就会枯萎。抵阿之后,在完成这家公司的翻译任务的同时,我尽量找机会与首都地拉那和文化古城爱尔巴桑文艺界的新朋旧友多交往,常沟通,很快就摸清了阿尔巴尼亚文学花园里的纵横小径,搜集到许多十分珍贵的文学资料。然而,天下哪有那么多遂人心愿的好事!正当我甩开膀子,使出拼命三郎般的全部力气,准备正经八百地开辟乡土文学研究的第二战场时,血糖指标骤然上升到300,不到一个月,体重下降了30余斤,摇晃了几年的糖尿病大帽子,终于沉沉地、牢牢地扣在了我的头上,原来设计的美好蓝图,一时难以实现了。我望着苍天长叹,依依惜别了阿尔巴尼亚那方热土,又壮志未酬地回到了北京。 走运的人话多,倒霉的人梦多。自从戴上糖尿病这顶腻味人的破帽子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做梦,而且是令人恶心、气怒的噩梦居多。可是,有一天夜里我却做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催人上进的梦:又是枝青叶绿的时节,绍棠还是真真切切地坐在家中的写作室里,认真地写着稿子。我还像从前到他家里那样,坐在他旁边喝着彩美大姐给我沏的碧螺春茶。突然,他停下笔,笑吟吟地对我说:“恩波,在桌子最下边的抽屉里有件东西,我哈不了腰,你自己拿去看看。”我高兴地打开抽屉一看,好家伙,一颗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臊得我双颊差点变成了两块红布,原来抽屉里放着他为我的文集写的序言,是用蘸水钢笔写的,字迹比平时写的稿子还要工整漂亮。 我很纳闷:我写的东西并不多,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怎么能出文集呢?再说我从来也没对绍棠提过要出文集的事儿,他怎么可能有为我的文集写序的想法和做法呢?惊喜中我出了一身冷汗。稍微平静一下,便有所醒悟了:绍棠这是在提醒我不要懒惰,要想想自己的年龄,对要做的事情赶快去做,不然可就来不及了。 醒悟到了这一点,我便立刻行动起来,将写作计划及时作了调整,决定在纪念绍棠诞辰70周年、逝世10周年之际,对10年前出版的《刘绍棠传》进行修订,删去一些与传主关系不大的段落,补写上绍棠在最后的日子里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再配上一批非常珍贵的照片,使其成为一部真正、全面、生动地反映绍棠整个一生的全传。 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绍棠夫人曾彩美大姐的恳挚支持和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有力帮助,对此我心里对他们是感念不尽的。与此同时,我还要把近年来(《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出版后到现在)陆续写的一批研究刘绍棠乡土文学的文章集结成册,另出一本《“刘学”新探》。不过,这是另一回事情,这里就不赘述了。 绍棠逝世后的头三年,按照我故乡辽南盖州的习俗,每年3月12日前后,我都写下万余字的文章纪念他、缅怀他,表达我对他无尽的哀思。这次纪念他诞辰70周年和逝世10周年,更应该有点大的举动。现在,我想把这两本书献给他。愿在天有灵、地下有知的绍棠师兄能理解学弟的一片真情…… 丙戌年春于寒舍“山鹰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