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之一。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最为世人所知,被称作自传三部曲,次外,就是本书的原著《母亲》了。本书就是根据他的该作品改编而成的。该书保留其原著精华,故事精彩至极,语言通俗,适宜中小生阅读使用。
母亲住在工厂区,一生受冻挨俄,还要忍受酒鬼丈夫的暴力。后来,丈夫去世了,她的儿子也开始到工厂上班。艰苦而无望的生活。使他步入了父亲的后尘。然而有一天,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看一些神秘的书籍,家里也开始有一些陌生人来访。儿子告诉母亲,他爹加了革命,和他交往的都是一些懂得事理的人。在儿子的带动下,母亲也加入到这个伟大的洪流之中。有一天,儿子被抓走了,母亲勇敢地担起了儿子的重担……
《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还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作品,积极地探索生活的意义,并赋予了人物特异的精神力量。而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和色彩斑斓的语言,则给他的小说带来一种激情洋溢的艺术效果和诗歌般的语言风格。
这是一个寒冷的清晨,天还没有亮透,灰色的空中散发着刺鼻的煤烟味儿。
这时候,汽笛声呜呜地响起来了,工人们开始起床准备上工。他们走在街上不住地咒骂着工厂:因为在那儿,他们的耳朵中总是充斥着轰隆隆的机器声,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油渍,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只有在干完一天活后,他们疲惫的脸上才有一丝喜悦。
那时,他们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满心想的都是早点回家吃饭。
那时的天空也特别美:太阳快下山了,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树梢上、屋顶上、街道上……一切都像镀上了一层金光。
等家家户户都用过了晚饭,天色就完全暗下来了。街边小酒铺里的灯光闪闪烁烁,使人昏昏欲睡,里面一团团的烟雾一个劲儿地往外飘。
工人们在这儿尽情地抽烟、喝酒、唱歌、骂人、打架……凡是能消除疲劳、发泄不满的事,他们都会干。
有的喝醉了酒,满嘴酒气,摇摇晃晃,大喊大叫;有的像一个火药桶,一点点小事就能点燃“导火线”,使他们爆炸:他们揪住伙伴的衣领,大打出手,常常打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
他们喝够了、打累了,就回家,一头栽到床上呼呼大睡。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一天辛苦的劳动。
工人们的生活就这样单调、枯燥、乏味,像钟摆式的机械重复,毫无变化。日子一久,他们也就习以为常,懒得去改变了。
弗拉索夫是一个钳工,力大无穷,因此别人都叫他“大力士”。他有一双毛茸茸的手,眼睛又细又小,牙齿黄黄的,脸上长满了浓密的胡子。他非常野蛮、粗鲁,碰到所有的人都“混蛋、混蛋”地乱叫,而且总是打人。
周围的人对他很不满:他的上司克扣他的工资,他的同伴联合起来要打他。但是他从不害怕,如果发现有人要打他了,他马上抓起石头或木板,叉开两条腿,稳稳地立着,等着对方的进攻。同时低沉地喝道:
“滚开!混蛋!”
对手被这阵势吓呆了,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走开了。
在家里,弗拉索夫也同样地残暴。他常常为了一点儿小事就打妻子,比如吃完饭后妻子迟了一点儿收拾饭桌,他就“噼里啪啦”地把所有的碗碟都摔碎了。他的妻子哪里敢抱怨呢,只好默默地扫掉碎片。
可是他的儿子巴维尔却敢于反抗残暴的父亲。
有一次,父亲看见儿子走过来,想一把揪住他的头发,儿子却敏捷地抓起铁锤。
“不准动!”他命令父亲。
父亲缩回了手,睁大了那双小眼睛,狠狠地瞪着儿子。
“嘿嘿……”父亲冷笑着,一步步地逼近儿子。那巨大的身躯马上就要扑向瘦小的儿子了。
“别过来!”儿子举起了铁锤,脸憋得通红通红。
“小子,算你厉害!”父亲停住了,他气得“咯咯”地咬着牙齿,嘴角的肌肉不停地抽动。
父子俩对视了几分钟,最后儿子扔下铁锤哭着跑了出去。
从此以后,父亲再也不理儿子,更不再和他说一句话。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