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做事是否总是慢吞吞?你的孩子是否总爱和你唱反调?你的孩子是否精力旺盛,一刻也闲不住?你的孩子是否总是缠着妈妈?你的孩子是否一输就哭?……本书将从科学角度来解释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从亲子互动成长的角度出发,助你轻松面对孩子的恼人行为,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持。
《希望与成长亲子沟通丛书》系列之一,旨在科学地解释孩子的行为,并从亲子互动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接纳孩子的行为,培养和建立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以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持。
对于梦,心理学有不同的解释,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白天所看到的事物暂时被保存在大脑中,到了夜晚大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作为长期记忆保存在大脑中。夜间做梦正是大脑在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另外一种说法是,到了夜间,大部分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进入休息阶段,但还有少部分的皮层没有完全抑制住,仍处于兴奋状态,做梦就是这部分皮层活动的反映。还有一种说法是,从脑电波的角度来解释,认为人在睡眠时大脑处于快波和慢波两种脑电波交替状态,当人处于快波眼动阶段时,人就开始做梦。其实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但只有当你在快波眼动阶段醒来时才能记住刚做的梦。噩梦为什么偏爱儿童
现在还没有一致的解释,只有一些可能的推测。
第一种可能是,在儿童看来,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十分新奇和可怕,用儿童的思维无法理解,尤其是一些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和幻想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将事物按自己的想象去编排扩大,因此,梦中的事物总是被放大变形没有逻辑的。
再有一种可能是与儿童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有关。儿童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和成就,于是在面对许多不理解的事物和现象时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尤其是儿童对有些自然现象,如黑暗、打雷、闪电和一些意外事故等未知的东西怀有恐惧心理。加之,一些电影、电视、广告中的恐怖镜头对孩子的刺激性太大,引发孩子紧张和焦虑,夜间出现梦魇。
还有一种可能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白天所看到的一些事物和感觉,不能很好地表达而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当夜晚意识控制减弱时,会以梦的形式出现。
P13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尤其是童年早期有其自身明显的独特天性,同时,他必然来自某一个特定的家庭。他的行为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撇开孩子与其周围的互动关系,而孤立地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常常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必须要理解孩子的行为。
作为《希望与成长亲子沟通丛书》中的一本,《笑对孩子的恼人行为》旨在科学地解释孩子的行为,并从亲子互动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接纳孩子的行为,培养和建立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以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持。
在这里,我要感谢充满爱心的家长们,是你们对孩子无私的爱,对家庭教育知识强烈的需求激励着我完成书稿。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乐、健康、聪明、幸福……但愿这本书和这套丛书能对所有的家长有助益。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同的,每一位家长也都拥有自己独到的教育体会,期望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本书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本书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鲁杰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