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借问英雄何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伟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冯伟林的最新奉献,《谁与历史同行》热销后的又一力作。解读千年历史与现实人生的文化精品。

冯伟林的散文,把笔触遥遥指向历史,从那里追寻生命应有的辉煌与壮美,同时又把笔触深深探入自己的内心,荡漾出了对生命的诚挚和感动。

内容推荐

作者用他饱蘸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去品鉴历史人物。这是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受到我们仰慕的杰出人物。他写王安石、周敦颐、岳飞、郑板桥、左宗棠、魏源,写到了他们的坎坷人生,写到了他们的奋发进取,更写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事迹和胸怀天下的凛然大气。

目录

序言/陈建功

长河回望

借问英雄何处

左宗棠之死

亲近长沙

枝叶世界

王安石之死

明月几时有

千年圣洁

静水深流

三棵树

乡村学校

高山仲止

父亲

贞园

昭山拾叶

秋的颂辞

我的周末

冷暖春秋

临湘听雨

南岳风歌

荷塘五景

高咯草叶

域外散记

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使命

潇洒风神:一个人的故事与轶闻

谁与湖湘文化同行

名家评点冯伟林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先是皇室继承人的问题。岳飞希望尽早明确。他曾向赵构多次上奏。这触到了赵构的痛处。赵构曾严厉地对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自古以来,皇室的事情容不得任何外人干预,何况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几年前,由于金兵追杀,赵构惊恐之至,丧失了生育能力。他唯一的儿子,由于宫女踢翻一个铜鼎,也被惊吓抽搐而死。赵构只好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做养子,但还没有明确哪一位继承皇位。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金国人放出话来,要放宋徽宗回去做皇帝。但宋徽宗没多久就死在异乡。金人又说要扶植一个宋家嫡系做傀儡皇帝,以对抗南宋。赵构恼怒不已,岳飞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二是怀疑岳飞的忠诚。岳飞三次提出辞职,让赵构耿耿于怀。一次是得了眼病要回庐山休养;第二次是母亲去世了要回去守孝;第三次是与宰相张浚发生争执,心里不痛快,要回庐山休息。赵构当然不批准,还妄加猜测,你岳飞是不是拥兵自重,要挟朝廷?岳飞还有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朝廷的军队,要叫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

第三是赵构做出了战略调整,不准备收复河山,准备偏安一隅了。岳飞是军事家,是军队的统帅,是坚定的主战派,天天喊要打仗,可赵构准备要议和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专制统治的铁律,这是赵构要杀岳飞的最重要原因。赵构安排秦桧与金签订过两个《和约》,岳飞都反对。岳飞说:“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为堵住岳飞的嘴,赵构一反常态,颁大赦诏书,对提反对意见的岳飞等人大加爵赏。但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不接受,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甚至揭赵构的老底: “比者寝阁之命,成谓圣断己坚,何至今尚未决?”

金国撕毁和议,进攻南宋,遭到了岳飞的坚决抵抗,被岳家军一路追杀,特别是朱仙镇一战,几乎赔掉老本。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皇帝赵构却通过这场战争对局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召集大臣说,两国的战略局势已经形成,我们有了选择的空间。金国的致命威胁下降了,不要再去惹金国了,收复失地的风险太大,承担不起,不如放弃中原。做皇帝要紧,享乐要紧,收复河山的事情留给后辈去做吧!要相信一代新人耳生旧人。《宋史纪事本末》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那么,过去的豪情和热血,过去的承诺和誓言,统统见鬼去吧!赵构决心放弃中原,就必须杀岳飞了,“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或是改变主意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警句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P012

序言

青春年少时,意气风发,无论是感时忧国还是吟花弄月,情感都丰沛得很,对文学写作产生兴趣,世所常见。然而随着韶华的流逝,俗务的纠缠,你要么“白头仍作功曹掾,禄薄难供沽酒钱”,要么“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不管怎样,你还能持续保持对文学的喜好和追求吗?

因此,对那些尽职尽责地从事着自己的一份工作,又熔铸自己的情感,为我们不断奉献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者,我往往抱以由衷的钦佩和敬重。

冯伟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当过警察,从事过机关工作,还做过县委书记,现在主持着一个省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工作的转换,身份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冯伟林对文学创作的一腔热忱。此前不久,我曾读到过伟林同志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我和他素昧平生,但他的才情和文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现在,当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把一本新的散文集《借问英雄何处》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欣慰是不言而喻的——冯伟林为何对写作这般乐此不疲,他与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什么在支撑着、激荡着他的这种持续而绵长的文学热情?

翻开《借问英雄何处》,我被作者浓厚的英雄情怀和人文追求所吸引。作者用他饱蘸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去品鉴历史人物。这是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受到我们仰慕的杰出人物。他写王安石、周敦颐、岳飞、郑板桥、左宗棠、魏源,写到了他们的坎坷人生,写到了他们的奋发进取,更写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事迹和胸怀天下的凛然大气。 “借问英雄何处”,是慨叹,也是问询。这感喟深长的诘问,使我们不难触摸到作家浩茫的心迹。作家在寻觅和呈现的,决不是白头宫女的闲话,他在对先哲前贤的品评和领悟中,探究和领悟人生应有的价值,他是在对生命的壮美做出历史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的文学努力,就是他的人生努力,是他的情感与哲思的凝聚,感性与理性的升华。一个人,当他把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归于精神向度上的寄托和追求,他的文学,也就有了雄浑的历史根基和勃勃的情感力量。正是这根基和力量,带给了我们历史的纵深感和情感的征服力。冯伟林的历史散文,往往能使我们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襟。用这样的心襟和视野来观照我们的现实人生,就多了一份丰厚,多了一种秉持,也就平添了人生的高度和厚度。作者对历史的热情,对文学的热情,是由衷地出于对生命的热情,对不断认知人生价值的热情。这样的写作显然不同于一般,因此,冯伟林的历史散文,在史实和认知之上,更自有一份骨力和心气。

出于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的写作,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大境界,是一个作家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冯伟林的文字,质朴而纯正,发乎心而形于言,绝少功利和虚饰。记得有一位评论家这样评价冯伟林,说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温度。他的文字的确带着体温,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怀去捕捉历史的光芒,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温度相融合,不能不焕发出灼人的力量。

与冯伟林历史散文的沉雄壮美相比,本书中还有另外一种文字,风格迥异。这便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所生发的感触。这些文字很灵动、很鲜活,喜怒哀乐毕现,情怀意趣尽呈。你看他写“三棵树”,情真意切,相信不少读者读过会产生冲动,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这三棵树现在的模样吧。读完《冷暖春秋》,即便与作者未曾谋面,你也能想见他的做事和为人。在这些作品里,有对乡村小学启蒙之时的追记,有对田园水井般少年生活的留恋,有对父母之爱的深挚怀念,有对师长、朋友、领导、同事的真切感激,有对儿女情长的细腻描绘和对以往岁月的温馨回忆。用“静水深流”来形容作者的这类作品,我以为颇为适当。这些作品笔墨平实,行文简洁,格局不大,但富有感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气、一份感动。我读冯伟林的这些作品,读到了诚挚和真切,读出了情意和感兴。

冯伟林的散文,把笔触遥遥指向历史,从那里追寻生命应有的辉煌与壮美,同时又把笔触深深探入自己的内心,荡漾出了对生命的诚挚和感动。正是对生命之美的执着探寻,成就了冯伟林的散文写作,也使我们对他新的创作抱以更多的期许。

是为序。

于2006年4月15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后记

2005年的冬天特别漫长。北风呼啸,阴雨绵绵。

忽然有一天,我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周明先生的电话,说我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荣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恰在这时,台湾《世界地理》杂志出版公司总监孔繁铎先生的电话,越过台湾海峡告诉我,《谁与历史同行》已在台湾面世。我心头一震,历史文化,原来是两岸的血脉之亲。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佳音。

这是让人兴奋的事情,是寒冷季节的灿烂阳光。

随后,《文艺报》等媒体做了报道。

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李晓虹博士也给我写来书信:“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挤时间写作,为文坛献上这样大气的作品,在你的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样态:纷繁嘈杂的现实与悠远的历史对话的安静的夜晚。行走在白天和夜晚之间,你的心灵旅程比一般人长得多,丰富得多。”

大姐的话很亲切,令人感动。

儿子从海外回来,说起西方的教育,深有感触。他说,学校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教育切实有效,震撼心灵。孩子们在查资料的过程中,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揭开那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历史。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研究历史的视角。

而我们的民族是否有这样的“集体记忆”?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在街头五光十色、歌舞升平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亮剑》,让无数人夜不能寐。原来,岁月流逝,人们还有激情,人们在呼唤真的英雄,人们在怀念这块土地上有过的辉煌与沦落,在缅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与光荣。

儿子一定要我将《亮剑》的光碟找给他看看。

我想对他说,历史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加快前进的步伐。

我还想对他说,在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前,“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能无动于衷的。比如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作诗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比如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比如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黄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我从学生时代开始,读《二十四史》,读《资冶通鉴》,执着地求索,渴望山坳上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性之路。二十多年来,我不懈地奋斗,不懈地努力,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

闲暇之余,我选择了读书和写作。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期待英雄时代的来临,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真的英雄。这方式,是我的独特人生经历,是一个年轻人的奋斗历程,有过成功与失败,有过喜悦与悲伤。但至今信念坚定,青春无悔。

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从来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后悔,就是走对路了,就是自信,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就有了读者面前的这本《借问英雄何处》。

在《谁与历史同行》产生一些影响后,我的朋友聂茂、谷良、唐朝晖等都鼓动我再出一本书。他们看过我过去的一些作品,看过我过去的一些老照片,看过我新近写的一些文章,觉得整理出来很有意义。我就尝试着做这件事情。

我想一件东西,一项职业,抑或一生的选择,并不在于它是否美丽奢华,被人羡慕,关键在于对自己是否真的合适。回过头来看看,我的选择很适合我。所以,编这本书,是对我这段岁月的温暖回顾。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达二十余年。最初发表的文字虽显稚嫩,却能见出真性真情,何况那是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故不忍割舍。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少篇章曾被《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和《中国年度散文》等选载过,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书中有关我的评论文章也大都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其中多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引起学术界的一些关注。

我将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长河回望》,收录了这些年发表过的和未发表的文化散文新作。为什么写这种题材的作品?是因为我怀着一种深深的责任,是因为我所写的历史人物,都是我的楷模,都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可比度。我总认为,文学应该是有精神的。作为一种人文精神,除了表现对知识真理的重视和追求外,还表现为对道德人格的看重与寻找,表现为对平等正义的渴望与呼唤。为此,我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始终怀着勇往直前的执着与努力,始终睁着一双“发现精神的眼睛”。

第二部分是《静水深流》。翻开老照片,我好像回到了从前,那青葱岁月的喜怒哀乐,那份幼稚和反复,历历在目。我为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成绩不分大小,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向前迈进了一步。我曾经为战胜挑战而感到骄傲,曾经为结识了新朋友或读了一本新书而感到高兴,曾经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到幸福。总之,这一切都值得我珍惜。《静水深流》让我完成文化人格的构建,给我带来力量和信心。

应当说,我是一个公务员,一个“仕”,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当初并不指望在文学上出人头地,所以在文坛的朋友并不多,但有一个是一个,扎扎实实,以心换心。2004年初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 《散文海外版》分别在北京和长沙召开我的作品讨论会,很多文坛的前辈和史学界的师长出席,共同推荐我的作品,让我心存感激。这些前辈、老师和学长关心我的成长和进步,他们热心指点、帮助和扶植我,令人难忘。比如最初把我引入文坛的著名散文家、评论家李元洛先生,待我非常慈爱;比如著名作家李国文、陈建功、谢冕、李存葆、林非、谭谈、李敬泽、唐浩明、甘以雯等等,对我鼓励有加。我在书中摘选了他们对我的作品的一些评论,以示我的尊敬和感激。

春天来了,柳芽绿了,花儿开了。

严冬再漫长,春天终究要来。现在,阳光从窗口照进书房,暖暖的,甜甜的。我想,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两干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孔子说了一段话流传千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也是孔子生命成长过程的精辟写照。

人的生涯是职业生涯。如今我已是不惑之年。曾经一步步走过来,还要一步步走下去。由冬到春,由感性到理性,由幼稚到成熟。我发现,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好比春天的阳光。敬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我一直将我的选择和职业视作自己的生命信仰。世间有生命的万物,都被赋予了各自生命的职责。而我以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职业生涯方面的成功与成就。我当初选择的职业生涯,造就了我自己。我们这一生,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幸福还是不幸,可能无法选择。但我们却能够选择去履行职业生涯中的职责。不惜一切代价和甘冒一切风险地遵从职责的召唤,是最高尚的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我热爱生命,热爱职业,热爱读书,热爱写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神圣的职业值得我为之奋斗,为之神往,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生命之美。

2006年阳春三月于长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珍视冯伟林的作品,他所描绘的每一个高大形象,都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可比度。

——李国文

冯伟林先生就像一个当代儒生,他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他所写的正是他的楷模。

——李敬泽

冯伟林的作口叩特别值得张扬的是对历史的同情感,是他在对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对被述对象的一种尊重。

——孟繁华

传统文化能否进行现代转化,冯伟林的作品更能接近这种本质的东西,这是一个仕对社会存在的责任。

——贺绍俊

在冯伟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触摸到的是曾经热血为国为民的灵魂,听到的是今日文化勃兴和为国为民的呼声,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不息的激情。

——阎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