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气候、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历史文化遗产等主客观条件,因自然地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带来较大的差异。本书通过通俗浅显的文字、30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将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杭州、苏州地区的人居环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从美学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真实的回顾,对现实作客观的展示,对未来作理性的预测。用多情的畅想和坦诚的裸露作美学比较,着力探索形成东西方人居环境差异的历史自然地理和道德文化理念,以告诉人们今天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的继承和保护,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人居环境中的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因而对人居环境研究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科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本书通过通俗浅显的文字、30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将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杭州、苏州地区的人居环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从美学的角度,对历史进行真实的回顾,对现实作客观的展示,对未来作理性的预测。用多情的畅想和坦诚的裸露作美学比较,着力探索形成东西方人居环境差异的历史自然地理和道德文化理念,以告诉人们今天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的继承和保护,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人居环境中的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人类共有的家园--为《东西方人居环境比较美学一欧洲·杭州·苏州》序
从莱茵河、塞纳河到泰晤士河
厚重的欧洲历史遗产
法兰克福/1-2 科隆大教堂/3 海德堡/4-10 啤酒之乡莫尔斯镇/11-12 慕尼黑/73-18 肯普腾古老的建筑群/19-25 新天鹅城堡/26-29 美因茨/30-33 寺里尔的马克思故居/34-38 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39-41 海牙/42-43 卢森堡大峡谷/44-47 布鲁塞尔原子球塔/48-50 巴黎凯旋门/51 埃菲尔铁塔/52 巴黎圣母院/53-57 卢浮宫/58-63 塞纳河/64-72 法国乡村牧场/73-74 伦敦街景/75-78 伦敦塔/79-80 西敏寺/87泰晤士河/82 大本钟/83 皇家艾伯特音乐厅/84-85航海博物馆/86 大英博物馆/87-92 格林尼治村的彩云/93-121 白金汉宫/122-126 温莎堡/127 伦敦的一处地铁站/128 剑桥大学/129-131 牛津大学/132-133 莎士比亚故居/134 雷丁城/135-135 丘吉尔庄园/ 37
从西湖到西塘
天堂杭州不是梦
杭州雷锋塔/141 西湖/142-148 花港观鱼公园/149-162 曲院风荷水景/163 郭庄/164-168 杭州疗养院/169 茅家埠/170-174 六和塔/175 钱王祠/176-179城隍阁/180 太子湾公园/181-182 胡雪岩故居/183-195 云溪竹径/196 西塘水乡/197-221
从山塘、木渎到同里
苏州千年的辉煌
报恩寺北塔/225 苏州市区临水民居/226-228 苏州山塘/229-232 私家花园/233-237 苏州园林/238-247苏州盘门/248-261 古树古亭/262 太湖边的古园林/263-267 太湖大桥/268-269 苏州太湖边的民居/270-272 苏州木渎水乡/273-274 木渎严家花园/275-283苏州同里水乡/284-291 同里私家花园退思园/292-306
作者后记
从莱茵河、塞纳河到泰晤士河
厚重的欧洲历史遗产
欧洲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有幸到过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卢森堡、英国,这些国家不是欧洲的全部,但是可以作为西方的代表。在人居环境方面作比较美学的研究,不同的方法论将得出不同的比较研究结果。因而比较什么,在哪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虽然这种比较因民族的差异而带来审美标准的不同,但对自然美、内在美、劳动创造美的感受是人类共通的,它并不因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不同而有所区别。我看东西方人居环境,并以印象作比较,更多的是看重她的自然属性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以人们的社会劳动创造了美的世界作为比较基础。
就人居环境而言,这些西方国家处在世界上最好的地区,东西方相比,差距无疑是很大的。究其原因,是历史造就了东西方的差距,是气候、自然、地理因素造成了东西方的差距。排除政治因素和道德信仰,我曾经这样对东西方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作过比较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只有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三座雄伟的建筑,而在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两岸有成百座紧密相联、远远超过人民大会堂规模的宏伟建筑,北京人民大会堂是48年前建设的,而伦敦泰晤士河和巴黎塞纳河两岸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古老的,它们的寿命都在一百年或几百年以上;北京只有一条举世闻名、商户林立的王府井大街,而在伦敦、巴黎和德国的慕尼黑这些欧洲的大都会,在市中心都有一个像罗马广场的环形地段,围绕这个环形地段,常常有三条以上最多达到九条建设规模相当于王府井的商业大街。这一切,都是历史和祖宗给人们留下来的。比较后的结论是:历史和祖宗留给我们的底子太薄,薄如寸冰;历史和祖宗留给西方国家的底子太厚,厚如百丈冰。而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王府井大街是1949年战后重建的产物,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再次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为什么能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历史渊源。
对人居环境作美学比较,必须承认人类追求美学的历史,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历史最文明、最古老的民族,她在发展自己历史的过程中,也为人类创造了太多的世界文明,这已经被全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所公认。至于是用近万个方块字、还是用几十个字母作为文字,哪样更科学、更文化的命题,应该让历史和科学家们去评判。
今天的中国人崇尚欧洲文明,这无可厚非,但是不了解自己在异国他乡所处的社会地位,就有点近乎盲目了。
今年三月份我在英国,曾给在英国留学的女儿朱丹丹及她的同学们作过几次“英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小型演讲。演讲的主旨是告诉他们:现阶段英国分为六等人:第一等人是英国的本土居民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这些人主宰了英国的社会各阶层;第二等人是印巴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从1757年算起,到1849年兼并旁遮普止,共用了92年时间。其后又用了98年的时间,通过战争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把莫卧儿王朝的几代皇帝和大大小小数百个王公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中。1947年8月14曰、15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和印度自治领分别宣布成立,这两个国家才在事实上获得了独立。在英国对印巴实行殖民掠夺和统治长达190年内,英国大量吸纳了印巴地区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专家、学者等知识阶层和下流社会的佣工苦力到英国本土,经过二百多年来的繁衍生息,印巴人在英国比比皆是,印巴人由于他们的勤奋刻苦和聪明,在英国形成了很强的社会势力,百货、小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基本为印巴人控制第三等人是土耳其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战后重建的任务很重,很多男人死于战争,劳动力奇缺,为此英国及西欧很多国家吸纳了大批的土耳其劳工,从事港口、铁路、交通的建设。这些重点工程完成后,一大批土耳其人滞留在英国及欧洲各国,60多年后的今天,土耳其人仍然是英国主要劳动力,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社会阶层;第四等人是美洲及阿拉伯地区浅肤色人种,数百年来英国在对亚洲殖民掠夺和战争的同时,也对美洲及阿拉伯地区实施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为了远离战争和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些国家和地区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大量涌入英国,由于他们的富有和智慧,这些地区的新老移民已经成为英国不可忽视的一支社会力量;第五等人是非洲有色人种的后裔,奴隶贩卖是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副产品,几百年来英国的殖民政策在奴隶贩卖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高额利润,美国总统林肯宣布废除奴隶制后,英国人不得不放松了对黑人的欺凌和压榨,此后一百多年来英国的黑人也成了英国社会重要的社会阶层;第六等人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英国的人员。和以上五个阶层不同的是,中国这些留学生大多是靠昂贵的学费才能进入英国的。我对这批中国留学生讲,如果你没有20多万元对英国的投资,英国人会接纳你们吗?中国和你们的父母养育了你们20多年,所产生的感情,难道不抵你们花了20多万元买来的英国人给你们才几年的感情吗?我的这些演讲后来曾对中国一位著名的外交官谈起,他深以为然。
联系到美学比较中悲喜剧的定位,由此而带来的另一个结论也就产生了: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度,这正是身价万金留学国外的学子们回国展现才华、一试身手的最佳时机和最佳舞台。反之,这些人将成为美学比较中悲剧美的主角。我不希望出现鲁迅先生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所说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场景,因为在人生的戏剧舞台上代表社会先进思想、才能卓绝、业绩显著的优秀人物,因社会客观环境的局限而导致最终不得善果的悲剧情景实在是太多了。
人居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客观环境。日照、雨量、气候、森林、河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属于客观环境;住房、食物、交通、教育、科研、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属于主观环境。对人居环境作美学比较,历来是美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推崇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样愉悦。我无私地爱着美,我喜欢它,如同喜欢亲爱的人一样。”关注人居环境,是因为和谐与美永远都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维护、建设和发展和谐与美的人居环境是当代中国人的职责之所在。
人居环境的质量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极大,因而这一属性成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和长江被称为是中国的母亲河,但是干百年来两河流域迭遭洪水和干旱。有文献记载,黄河、长江在历史上,就混浊多沙、桀骜不驯、难于治理。而欧洲的多瑙河、莱茵河干百年来则以水容量大、清澈温顺而著称。有统计数据表明近五十年来中国对黄河、长江治理的投入是欧洲对多瑙河、莱茵河治理投入的120多倍。这只能说明自然对欧洲的眷顾,对东方的不公。
自然地理因素不仅决定了人居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这个环境中特定的历史文化。我曾做过“大河流域与地方戏剧传承关系”的研究,并就此命题作过多次演讲。大量地方戏剧历史资料表明,中国内陆地区的黄河、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及白山黑水与该地区地方戏剧剧种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黄河流域上游的陕西省、甘肃省共有的秦腔,沿河而下,影响着山西省的山西梆子和山西晋剧,他们在戏牌、腔调、乐曲和音色方面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和传承而山西梆子和山西晋剧又影响到下游河北省的河北梆子和河北高腔而河北梆子和河北高腔又影响了河南省的河南豫剧和河南梆子河南省的地方剧种又对黄河下游山东省的山东柳琴有较多的传承和影响。流域内两个邻近省份的地方剧种在曲调和乐感上的互补及借鉴,不仅在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也有相同的规律可循。长江上游四川省的川剧和高腔,对湖南省的湘剧和花鼓戏,湖南的剧种又对湖北省的楚剧、汉剧、花鼓戏,进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省的徽剧、庐剧和凤阳花鼓戏产生影响。而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的花鼓戏,以及源自湖北省黄梅县光大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黄梅戏之间都分别有传承关系及相互作用。流行于淮河流域安徽省的黄梅戏,对沿淮的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淮剧和扬州地区的扬剧,都有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环太湖流域浙江省的越剧和江苏省无锡地区的锡剧和上海市的沪剧不仅音乐和曲调有许多相近之处,连戏剧语言都相互借鉴。白山黑水及山海关内外的地方剧种,东北的吉剧、二人转、二人台(含内蒙)与河北省唐山地区进而到整个华北的评剧,也相互贯通与融合。我这里讲的是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同样,自然地理因素也对人居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它又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差异性及不可逾越性,是人居环境的自然属性。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长年气温平均在20度左右,极少有30度以上的高温和零下十多度的低温地区。而中国气象条件复杂,地区差异较大。全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亚热带副高压地段,春秋两季极短,夏天的高温和冬天的严寒十分明显,并且周期普遍较长。西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冬天不用烧暖气,夏天不用开空调。但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消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8.9%。这样的自然条件说明中国人居环境的基础质量是差的,要想改变人居环境这一劣质状况,投入显然也是大的。
因此我们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如果硬要用政治的和社会制度的框架去作比较和分析,是反科学的。道理很简单,85年前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住的是茅草土坯房,而大多数欧洲人住的是砖石木板房。8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人居环境大大改善,80%的城市居民住上了单元房,农村人口平均住房面积早已超过城市居民,而大多数欧洲人今天仍然住的是砖石木板房。有些西方学者把中国自然条件的恶劣带来的自然贫困说成是社会制度的原因,是不顾事实的历史偏见。中国只有在今天,才能有条件在人居环境方面与西方作比较,并在一些方面处在同等水平或有所超越。今天我们就人居环境把欧洲和杭州、苏州作美学比较,充分说明和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勤劳、更辛苦,付出的更多,我们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方面所花的本钱更大。我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共同关注对人居环境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研究。环境科学应该成为今天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更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当今社会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新兴阶段,可供学习和研究的书籍和资料都非常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未来的社会实践将要求我们,对人居环境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自然条件的继承和保护,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人居环境中的住房、交通、教育、科研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因而对人居环境研究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科学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为了人类的和平,军人不希望战争。在无战争的情况下,去研究战争的同时,为人类的和平、安宁及幸福作更多的贡献,同样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把东西方人居环境状况作美学比较并结集出版,即是我一个有39年军龄的职业军人对世界人居环境研究工作所做的努力。
30多年前我读过英国政治作家马克斯维尔所著《中印边界战争》一书,我虽并不欣赏书中所描述的印军边防司令考尔,但由此形成的以一腔热血效力疆场、献身国防之心至今犹存。我之关注人居环境,而且是东西方的人居环境的美学比较,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改组五角大楼,将主要官员统统换成文职人员,出自于相同的逻辑思考。30多年来的军队工作,养成了一代军人良好的军事素质,直到今天,我每到一地首要关注的是地形,习惯地会找到各级指挥所的位置,以及谋划好通信、侦察、警卫部队的展开。但当代军人的习惯和钻研不仅仅只限于此,本书面世,即为明证。
我不是摄影工作者,所用相机先是有22年历史的尼康(28/80),后是索尼420万像素的家用数码相机,但我却在一个高手如林,大家比比皆是的摄影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着。几次欧洲之行,享誉军内外的摄影艺术家陈立人、李培义的“行行止止”极大地感染着我。我的这本印象集,和他们对摄影艺术的追求,源于一样的对历史的沉思,知识与文化形成一定的积累之后对社会客观印象必然产生的观察和分析大体是相同或相通的。军人擅长的是在于对各种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比较。并由此作出行为判断和行动决策。尤其是一个敬业的职业军人,每天总处在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工作和忘我的牺牲之中,三十多年来天天如此,感觉的、认知的和批判的积累一旦达到某一个程度,想做成什么,决心一定,接着就是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周密细致的实施过程了。所以对于我来说,一生中虽然只有几次认真的摄影,但是一拿起照相机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印象就成为独有的了。我对于人居环境研究,无论是摄影还是美学比较,都是粗疏和表象的,在这两个方面均试图以小见大,供专家们鉴赏。
本书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成,由于时空跨距太大,难免记忆有误,差错之处,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