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丹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奥利维叶·罗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丹港》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A将自己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友身上。两人的结合,不就是因为女孩子对他当年豪迈之举深表敬佩与同情,对他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表现出足够的理解与赞扬吗?于是,女友的离去,对他来说构成了双重的背叛:在个人情感遭到背叛的同时,A的理想与希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茫茫人世,谁还能理解他、同情他,与他交流?他想到了一个人:流亡黑非洲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当年“战友——我”。

内容推荐

“我”在非洲的苏丹港担任港务长,一天突然收到自己少年好友A自杀的消息。在六十年代的巴黎,年少轻狂的他们曾经一起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公正,更带冒险性和更有诗意。A后来成了作家,而“我”则到苏丹港从事航海工作,两人做的都是逃避世事的职业。离开法国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我”重返巴黎,去寻找A自杀的真相……

试读章节

A死了。消息是在苏丹港得到的。在这些国家里,从事某项工作,常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我的朋友离开人世很长时间了,噩耗方才传到我这里。那是一天下午,时近黄昏,走来一名衣衫褴褛的公务员,把信递到我手里。来人脸上不见嘴唇,耳轮像公鸡的顶冠,凹凸不整,显然是个麻风病患者。他腰问挎着把大号手枪,外表黑黢黢的;枪套用几根辫起来的水牛皮鞭条拴住,系在腰带上。那神情,看上去总在朝着你冷笑,像是一尊跳死神之舞的木雕,令人毛骨悚然。 

在这座城市里,当公务员而能够活下来,其主要事务恐怕不是敲诈勒索就是图财害命,此人自然莫能置身其外了。至于他是如何得到那封信的,本人无从知晓;有没有可能是从死神那里偷出来的呢?

写这几行字,我拿笔的手一直抖个不停。那一天真倒霉:一帮警察把我叫去询问,没完没了地纠缠,还嫌分量不够,左一个威胁右一个要挟。回来之后,坐下来写东西;用的是从喀土穆买回来的练习本,纸质十分差劲。笔画不听使唤,本子上的横线根本管束不住它们,不是从上面冒出来,就是打底下突出去。我大汗淋漓,额头上的汗珠落到纸上,化做一个个透明的圆点,墨迹向四面散开,像被撕扯出来的神经,带着众多分枝,最后生成一团团难以名状的淡蓝色云朵,停留在那个地方。有朝一日,拿起来再读,还能辨认得清楚吗?很难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写作是为了活下去。我想象不出来,写作还有什么别的理由。我这么说,这么写,心里却弄不明白。话说回来,有什么事人能弄明白呢?

太阳特别红,像我的手一样抖个不停,眼看就要落下。落日下面的非洲大地,广袤无垠,也在不停地抖动。雾气透着亮色,却把苏丹港这些铁皮的或者石头的屋顶笼罩在暮色之中。每座房子上面都有一个不大的储水塔;整座城市在它们黑色侧影的点缀下,像是罗马帝国衰亡后遗忘在红海岸边的一座兵营,要不就像一处布满岗楼的少年管教所。我心情沉重,坐在阳台上,喝着一种毒性很大的茴香酒。此酒是很久以前一艘希腊货船走私运进来的。这里的防波堤泥沙淤积,进入港口的希腊船只非常稀少。那封信的到来,标志着我一生中某件事情的终结;然而,应当承认:看完它后最初时刻里,我的心情却并非沉重,而是感到轻松。

与A相识,那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俩志趣相投,心里充满了一些泛泛的宏伟理想,不外是改造这个世界,其中当然也掺杂着追求冒险生活的愿望。我绝不会蔑视那个时代,也不会附和某些人对它的嘲弄。我俩在一起认识到许多严重而敏感的事情;我们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忌妒,什么叫软弱。我们不信神,也不信鬼会有那么多资产阶级的化身。我们勇气十足,单纯又多情。仅仅为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贬损我们的年轻时代。后来,事情不得不告一段落。世界的惰性占了上风,我们的青春活力渐渐不支了;信仰的狂热蜕变成为谋略与权术,恐怕任何时代都有这种情况。斗争显然有了结局,引得看客们发出一片掌声。记得我最后同A见面,是在一个秋日。两人走进卡尔地奈桥头上的一家小酒馆,每人要了一杯啤酒——年轻时候,人们大多是喝啤酒的。阵阵凉风吹过,像一只只染着血污的手掌劈下来,把树上的枯叶打落到地上一片片黑糊糊的积水之中。我们俩可能都哭了。后来,他决定搞文学,我则从事航海工作。这恐怕是因为,他和我一样,都认为此类边缘性的工作,尽管充满不确定的因素,却不会完全背叛如此长时间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无边梦幻。我们的想法当然有道理,不过所选择的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这种职业能有什么前途?将来是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的。

P3-5

序言

一个巴黎男子的爱情与命运

这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说得更确切一些,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它发生在法国巴黎,而不是在非洲红海岸边那个不大的海港城市苏丹港。在小说开始的时候,故事的男主人公A已不在人世。

噩耗传到他青年时代的好友“我”耳中。“我”浪迹黑非洲二十多年,最后定居在苏丹港,担任有职无权的港务长。“我”闻讯后,毅然返回巴黎,决心将老友A的死因弄个水落石出。这是“我”流亡非洲四分之一世纪后第一次返回法国。

此人的姓名,读者并不知晓;在小说里,他充当着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角色。随着调查的深入,故事情节逐渐展开,一个人的爱情与命运在社会变迁的画卷上一步步地显现出来。

A与“我”身处两地,二十多年不曾谋面,他们的友谊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在一九六八年的学生运动中,两人风华正茂,并肩斗争,共同向往“改造这个世界,其中当然也掺杂着追求冒险生活的愿望”。然而,事件的结局令人失望,宏伟的理想成了泡影,两人各奔前程:A潜心写作,当了作家;“我”则选择了航海,流落到非洲。两人选择不同,动机却是一致的:拒绝融人当前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干家务的女钟点工、看门老妇、精神病院女医助、公园里喂鸟的老者以及其他人的接触,“我”终于查明了A的死因:因失恋而自杀。

原来,几年前,年过四十的A结识了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孩,两人很快便同居了。谁知过了几年,姑娘却弃他而去,从此不见踪影。女友的出走,使本来就离群索居的A顿时失去了生活的寄托,精神与肉体都彻底垮了下来,自杀成为必然的结局。

然而,A的女友究竟为什么不顾一切后果离他而去?“我”通过调查出来的蛛丝马迹,做出了自己的判断:A和女友的结合,源于两人各自不同的想象与追求;他们其实不是一路人,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思想、感情与追求并不一致,却对对方产生了幻想,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后来,分歧无法调和,姑娘再也无法从他那里得到幸福,二人的关系终于以悲剧告终。

可是,这样一段没有离开巴黎一步的恋情,为什么要借用一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非洲小城的名字?“我”在那里居住多年,显然对这座城市有深入的观察与感受。书中透露,“我”从巴黎返回苏丹港,并在那里以小说的形式写出了老友爱情故事的原委,或者称为调查报告也未尝不可。小说对那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都有情景交融的生动描绘。苏丹港诚然是“一座地狱”,但它那“一派蛮荒景象”、层出不穷的暴行与堕落都摆在明处。与苏丹港相比,巴黎虽然是个现代化的时髦之都,被“五光十色的广告包装起来”,却使人在舒适中变得痴迷而贪婪,“无论什么事情上,人们都在游戏,疯狂地、无休无止地游戏、玩耍……赢家是运气好的、会投机取巧的、擅长坑蒙拐骗的主儿……苏丹港那些公开发生的残暴事件,比起这里为了千方百计地熄灭思想而通过巨大、柔软的机器所进行的交易来,可以说是正经多了,正派多了”。

《苏丹港》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A将自己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友身上。两人的结合,不就是因为女孩子对他当年豪迈之举深表敬佩与同情,对他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表现出足够的理解与赞扬吗?于是,女友的离去,对他来说构成了双重的背叛:在个人情感遭到背叛的同时,A的理想与希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茫茫人世,谁还能理解他、同情他,与他交流?他想到了一个人:流亡黑非洲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当年“战友——我”。

这里便涉及一九六八年震撼法国的那次风暴了。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是年三月到五月,巴黎高等学校师生反对当局的教育与管理制度而举行罢课,并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学生的行动得到工人、农民的支持,五月中旬演变成全国性大罢工,参加者达一千万人。学生、工人占领学校、工厂,构筑了街垒。交通邮电中断,工商业停顿,日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全国陷于一片混乱。五月底,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动很快趋向瓦解,全国逐渐恢复平静。

可以想象,在那场急风暴雨里,A及他年轻的朋友们是怎样自由驰骋翱翔的。在四分之一世纪后出版的《苏丹港》里,一九六八年风暴的影子无处不在。评论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书中表达了对“背弃的诱惑”之拒绝及对“庸俗时代”的失望;有的说,《苏丹港》表明一九六八年那一代的青年经过四分之一世纪岁月的磨炼,抛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大家都不否认:那次风暴在一代人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对法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苏丹港》也被公认为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第一部“六八之后”的文学作品,毕竟那次事件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历史,是值得所有法国人进行反思的。

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是《苏丹港》的一个闪光点。“我”久别回乡,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人和事,在作者笔下都有生动的描写。不动声色之中饱含着犀利的讽刺,貌似天真幼稚的言词间充溢着感人的批判意识。当然,A也好,“我”也好,他们的理想、梦幻、希望、向往、不满、批判,都是朦胧的,并非明确的见解与主张。这一点,连作者都是意识到的,直言不讳的。

一部好作品,可以有多种读法。在《苏丹港》中,除了爱情与理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外,有的人称赞作者对忠贞不渝的友情的酣畅表现;有的人指出,《苏丹港》继承了法国近代文学里流亡的主题(小说里提到诗人兰波、作家保尔·尼赞等人的流亡生涯),把这一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富有时代特色。还有的人认为,奥利维叶·罗兰在《苏丹港》里写的不仅仅是一代法国人(一九六八年时二十岁左右的那一代人)的心态,更突出的是,在文学作品所允许的极限之内,发挥小说体裁的优势,以不无浪漫主义的笔触,使自我凌驾于一切阻滞力量之上,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价值。也有人觉得,《苏丹港》最感人之处,在于对失落的描绘;那撕心裂肺的失落感,在前人的作品中都是少见的。

《苏丹港》的作者奥利维叶·罗兰出生于一九四七年。他曾投身于一九六八年的学生运动风暴,据说还是某左派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未来的现象》发表于一九八三年。后来又发表了《黑浪酒吧》(1987)和《创造世界》(1993),从而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苏丹港》出版于一九九四年,当年即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并获得了具有很大影响的“费米纳”奖。据法国《世界报》当年十一月四日报道,前一天该文学奖项的评委十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苏丹港》以八比二的高票获胜。

之后,奥利维叶·罗兰又发表了《我的灰帽子》(1997)、《梅洛埃》(1998)、《初始的景色》(1999,分别论述海明威、纳巴柯夫、米肖、博尔赫斯、川端康成等五位作家的童年生活对他们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纸老虎》(2002)以及《水晶旅店的套间》(2004)等作品。

在《苏丹港》之后发表的作品中,《梅洛埃》、《纸老虎》及《水晶旅店的套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特别是前两部,得到了更高的评价。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可以说是和《苏丹港》一脉相承。在《梅洛埃》里,“我”来到了苏丹首都喀土穆,待在一家旅店里,独自回忆在巴黎得到并失去的爱情:那位在卢森堡公园里结识的姑娘,弃“我”而去,踪影全无。之后,“我”又跟随一位考古学家前往古城梅洛埃,探索埋没在沙漠里的古文明遗迹。“我”没有绝望,在对往事与历史(书中对英国驻苏丹总督、曾经在中国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戈登被起义群众处死的描述,是十分精彩的段落)的回顾中,“我”并没有做到像在《苏丹港》结尾时所说的那样:“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今后什么也想不起来,永远也想不起来了。”

果然,四年以后,在《纸老虎》中,“我”又回到了巴黎,在郊区向一位故去的战友的女儿讲述当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斗争的经历。当然,反思中不无自嘲——时代不同了。不过,历史毕竟是不能更改的。

奥利维叶·罗兰尚未被中国读者所了解。经过反复考虑,我们选择了《苏丹港》,首先将其译成中文,向中国读者推荐。这部小说篇幅不长,却能别出心裁,以独具魅力的文笔,反映现代法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和某些人的心态。为了更全面了解当代法国社会,《苏丹港》值得一读;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法国文学,《苏丹港》不可不读。奥利维叶·罗兰是当代法国文坛上一颗正在上升的星。

郭安定

2006年9月改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