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农民子女怎样教育才有出息
分类
作者 李志革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勇气、创新能力……孩子贪玩怎么办、厌学怎么办、马虎怎么办、犟脾气怎么办如果你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当今最聪明的农民,应该是重视并善于教育子女的人。饱含着对农民的深情,作者精心编著了这本专门写给农村家长的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农民子女怎样培养才有出息为主题,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贫困农民要想改变家庭命运,靠自己奋斗是一方面,把孩子培养教育好则是更重要,更长远的一方面。

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我提出了一些有别于城市青少年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家教侧重点是非智力因素教育;提出了一些与农村传统教育方法和习惯不同的东西,也许有些观点对农村家长原有观念提出了挑战。但本书观点是基于农民子女教育的特殊性,基于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于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提出的,我坚信,农民朋友这样去教育孩子。是会有成效的。

目录

第一篇 啥也不如孩子有出息重要

 一、农村娃怎样才算有出息

 二、怎样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孩子

 三、农村娃有出息是由什么决定的

第二篇 妨碍孩子有出息的“错误做法”

 一、错误做法一:教育孩子全凭一片“好心”

 二、错误做法二:孩子“不打不成才”

 三、错误做法三: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四、错误做法四:“为了孩子学习好,啥活都不让他干”

 五、错误做法五:家教使用最多的词——“听话”

第三篇 家教的重点——非智力因素教育

 一、怎样使孩子有坚实、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四、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五、怎样培养孩子的勇气

 六、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特点

 二、家长怎样配合学校教育

 三、勇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第五篇 家长怎样摆正角色定位

 一、家长与孩子的多种关系和角色

 二、家庭教育中角色定位的误区

 三、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和方法

 四、家长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第六篇 怎样解决家庭教育最头疼的问题

 一、孩子贪玩怎么办

 二、孩子大学怎么办

 三、孩子努力学习但成绩一般怎么办

 四、孩子马虎怎么办

 五、孩子犟怎样教育

第七篇 孩子成长“三阶段”家教方式的转变

 一、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

 二、少儿阶段的家庭教育

 三、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第八篇 父母外出打工子女教育怎么办

 一、“双离子女”的家庭教育

 二、“单离子女”的家庭教育

试读章节

若干年前曾流传一个真实故事:有人问一个放羊娃:“你放羊干吗?”“挣钱。”“挣钱干吗?”“长大了娶媳妇。”“娶媳妇干吗?”“生娃。”“生娃干吗?”“放羊。”这个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前,体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传统思维。

几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知识,重视子女教育,重视子女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用他们的话说,农民最大的事就是让子女有出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特别是农村父母,更是寄希望于后代。有人把这概括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种概括似乎有些过分,农民希望孩子有出息,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错。细想,有几个父母不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呢?对于农民来说,无非是希望自己孩子这一代改变家庭的命运,不重蹈父辈“放羊”的覆辙。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处于社会低层的家庭更是寄希望于孩子,期望他们出人头地,冲入社会高层。而处于社会高层的家庭则希望孩子成为普通人,有颗平常心,一辈子平安、幸福、快乐。这是由于所处地位、角度不同,需要也不同的缘故。

一、 村娃怎样才算有出息

农村娃怎样才算有出息?一般认为,考上大学、当了干部、当上老板就算是有出息。

应当承认,考上大学、当上干部、成为有钱老板,证明昔日的农村娃有了出息,确实让家长欣慰,旁人羡慕。

但是,依此标准衡量农村娃是否有出息,还不够全面。因为,农村青年能上大学的特别少,许多农村娃由于贫困,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念高中的不多。

农村娃当上老板挣了大钱的确实有,但比例更少。

是不是没考上大学、没成为干部、没当上老板就没有出息呢?绝对不能这样说。

我住的小区居民刚入住时,来了一位17岁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她租了一间小屋,开起了理发店。三年后,与她同时租房做小买卖的都干不下去了,她竟然又租了两个房间,招收了5个农村姑娘,既搞美容美发,又搞足疗按摩保健,很受小区住户和附近消费者欢迎,生意搞得很红火。后来,她在专业方面还获得中等技术职称,在北京找对象安了家。你能说这个农村娃没有出息吗?

还有一个小伙子,叫韩飞,是山东农村的,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变形,成了残疾人。1985年初中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没人要。两年后,因当地政府照顾,到镇福利厂干活。他人残志不残,看到农村文化生活太贫乏,就想为群众放电影。他借了镇里多年不用的旧放映机,花了1000多元修好,又花了200元租电影拷贝,再花每日10元钱雇个朋友帮忙,开始了义务为群众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时,群众像过年一样高兴,非常热闹。韩飞深深感受到一个残疾人活在世上的价值。但是,无偿地义务放电影,经济上难以长期维持。他受电视广告的启发,就去拉广告。开始人家不愿意理他,经他再三登门,人家见他是残疾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仅答应给他100元做广告试试。没想到,由于广告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许多厂家、商家都愿意出广告费做电影放映广告。韩飞除了支付租胶片和工资等费用,每月还能收入五六千元。

2004年7月。韩飞组织另外7名残疾人成立了枣庄市峰城区福利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足迹踏遍了40个村庄。韩飞两次被选为村主任,现在是区福利文化中心主任。

有谁会认为韩飞不够有出息呢?  那么,衡量农村娃是否有出息,标准是什么呢?可以说,农村娃情况千差万别,农民的期望值各有不同,这个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统一的答案。笔者根据当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提出几条,看农民朋友是否认同。

第一,有突破平庸的志气。人有出息肯定要超越一般,突破平平庸庸。目标和志气,是决定人有没有出息的动力和灵魂。人只要立志改变贫穷和落后的现状,自强不息,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即使暂时没实现目标,终究有成功的一天。没有这个志气和追求,条件再好,也不会有出息。

第二,有一技之长。出息是靠本事获得的,不管什么文化基础,只要肯学习,肯用功,都会学到一技之长,并把技术精益求精。有了技术就会有用武之地,就会创造价值,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会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而言。

第三,获得理想的经济收入。不仅要使自家人摆脱贫穷,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且回报父母,孝敬老人,使老人享受幸福晚年。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想孝敬父母也力不从心,肯定算不上有出息之人。

这简单的三条标准,更为现实,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依据它农村娃追求成为有出息的人,更有可能性。“老三条”标准(上大学、当干部、做老板)对多数农村娃来说高不可攀,缺乏实际的激励作用,一旦没法实现,便可能觉得这辈子完了,从此气馁、消极起来。有些本来能够有出息的人,只是由于当初目标定得太高,无法实现时情绪便一落千丈,到头来窝窝囊囊一辈子,不仅没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给父母和后代添累赘。P1-4

序言

我生于东北农村,当地曾是全国贫困县。八岁前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儿时的记忆大都是农村的事情。虽然后来到了北京,成为军队师级干部,但是农村情结还是断不了,对依然贫困的父老乡亲寄予着绵长的同情、理解和期盼。

我退休后同朋友到西北找矿,开矿。矿山所在地虽然有着城里人欣赏的自然风光,但却是全国贫困县前三名之一。多数农民很穷,教育极其落后,孩子上到初中就算高学历了。在两个矿山,我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经常和他们探讨如何脱贫致富,如何使子女有出息,改变家庭命运等话题。农民朋友听说我出过十几本书,还拍过电视专题片《活佛转世》,把我看成了不起的大人物,殷切地希望也给他们写本书,指指路。

我本是搞学术研究的,出版过《士兵心理学》等心理、教育类书。我曾经长期在野战部队,两地生活影响了女儿的教育、成长。我调到北京后,女儿只考上四流初中学校。从那时起。我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我担任了女儿所在学校家教委员会主任,对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教学方式、方法、教育创新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有幸的是,该校校长和老师们非常相信我、支持我,他们非常敬业。三年后该校发生了破天荒似的变化:我女儿考上了北大附中;一批学生考上了一○一、八一等重点学校。我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获得双硕士学位。这使我和众多家长认识到,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在于怎么培养和教育。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还对七个有问题的孩子做过个别教育辅导,这些孩子曾导致父母互相埋怨、吵架,甚至闹离婚。有的孩子与父母不说话,甚至离家出走。家长们没想到,我与他们的孩子只是聊一聊,谈谈心,然后要父母改变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孩子很快就变样了。这不是我有什么神奇的本事,而是孩子本不是坏孩子。是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起了作用。

本书以农民子女怎样培养才有出息为主题,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贫困农民要想改变家庭命运,靠自己奋斗是一方面,把孩子培养教育好则是更重要,更长远的一方面。

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我提出了一些有别于城市青少年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家教侧重点是非智力因素教育;提出了一些与农村传统教育方法和习惯不同的东西,也许有些观点对农村家长原有观念提出了挑战,但本书观点是基于农民子女教育的特殊性,基于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基于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提出的,我坚信,农民朋友这样去教育孩子,是会有成效的。

在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得到军事科学出版社总编麻广武、军事科学院师职研究员赵功德、矿山所在地村委会及许多农民朋友的大力帮助。作者谨向以上人员表示深切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