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其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古今中外,闻所未闻。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像火炬一样,照耀着红军将士,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历尽千山万水,冲破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世界军事史上树立了一座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不朽丰碑。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上有敌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和缺衣少粮的绝境中义无反顾、前仆后继?
《铁流二万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一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场景。内容选材严谨,史料翔实,写作风格既规范又灵活多样,具有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铁流二万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一书是纪实性著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场景。本书选材严谨,史料翔实,写作风格既规范又灵活多样,具有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引子
一 长征情结:毛泽东一生未了情
二 败战长征:蒋介石竭力“剿共”未竟全功
三 秋收起义:唤起工农千百万
四 革命摇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五 诱敌深入:中央红军粉碎蒋军四次“围剿”
六 拒敌国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七 有力策应:红六军团配合中央红军反“围剿”和西征
八 抗日先遣:红七军团向敌后挺进
九 绝密文件:中央红军长征计划提前
十 生死未卜: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十一 浴血湘江: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役
十二 处境艰难:红军要向哪儿去
十三 避实就虚: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十四 跨越天险:中央红军摆脱阴影
十五 智取遵义:毛泽东以奇取胜的范例
十六 遵义光芒: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十七 初见转机:围歼敌吴奇伟部,再渡乌江抢先机
十八 巧渡金沙:周恩来亲自调兵遣将
十九 彝海结盟:中央红军通过彝族区
二十 不辱使命:十七勇士壮举建奇功
二十一 大渡桥横:十三根铁链劈开了胜利路
二十二 翻越雪山: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意外相逢
二十三 北上风云:红四方面军的艰难征程
二十四 初次会师:毛泽东冒雨迎接张国焘
二十五 风波骤起:被迫放弃松潘战役
二十六 别无选择:茫茫草地生死行
二十七 草地惊变:“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二十八 俄界之争:坚持北上迎北斗
二十九 横空出世:雄关漫道真如铁
三十 历史机缘: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走向
三十一 力争统一:张国焘南下分裂活动终失败
三十二 应命北上:任弼时、贺龙率部长征
三十三 巾帼壮歌:长征路上的女红军
三十四 转战千里:红二十五军的英勇长征
三十五 出击陕甘: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三十六 旗开得胜:红军取得直罗镇大捷
三十七 东征战役:红军突破黄河防线
三十八 西征战役:打出红军的威风
三十九 会宁会师:红星照耀中国
后记 长征精神:民族之魂
四 革命摇篮:星星之火可以燎囔
1928年4月,蒋介石调集湖南、江西两省的部队,围攻井冈山,并且狂妄叫嚣:“要把赤匪消灭在井冈山上。”年轻的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用游击战术,和敌人周旋于井冈山上。井冈山,方圆五百多里,山高崖陡,树密林深,从山下到五井,得走整整一天。在拖着敌人打的日子里,战士们虽然心里都充满了胜利盼快乐,但由于行军作战极其频繁,于是“翻山怕苦”、“打向城市”的思想也就在一部分同志中产生了,有时流露出来,便开始埋怨起井冈山。毛泽东对这种情绪立刻察觉到了。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思想,一天,毛泽东将全军集合在一个山脚下,讲建立革命根据地问题。他说:“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不愿意再爬它,想打到城市里去。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做根据地,便于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同志们不是都有了一条经验吗?我们每爬它一次,就打一次胜仗,消灭一些敌人;如果我们多爬它几次,就会多打几次胜仗,多消灭一些敌人。所以说,这座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不要害怕多爬山,更不要讨厌它。既然我们有了这样的一座革命的山,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又有我们全体同志的坚决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敌人的吹嘘就会变成一句反话——不是敌人把我们消灭在井冈山上,而是我们把敌人消灭在这里。”毛泽东还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毛泽东的一番话,澄清了部分同志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大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认识。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发动湘南起义后,带领1万多人向井冈山转移。当这个消息传到酃县中村后,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八一起义的部队来了,井冈山这回可要如虎添翼,革命力量又要进一步壮大了。我们一定要做好接应工作,使起义队伍能够顺利到达井冈山。”这个时候,敌军因害怕八一起义队伍和毛泽东会师,派了两个师向东沿途围追拦截起义队伍。毛泽东在得悉了这一情况后,便决定亲自率领井冈山农民革命军阻击、牵制敌人,接应起义部队。当时,毛泽东正患重感冒,一直发烧咳嗽,身体十分虚弱。许多同志劝他就地休息,但他坚决不肯,说:“这么一件大事,我不亲自去还行吗?”工农革命军当即兵分两路向湘南出击,毛泽东和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为左翼,从酃县经桂东到汝城;袁文才、王佐和何长工率领第二团为右翼,由酃县直插资兴。第一、二团到达湘南后,分别在桂东、汝城交界处和资兴滁口与尾随湘南起义部队的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紧紧地牵制住敌人,有力地掩护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的转移。朱德得知毛泽东亲率部队下山,拖住了敌人,掩护了他们,便率领起义军日夜兼程向井冈山前进,于22日在酃县沔渡与陈毅带领的湘南起义军会合。25日,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到达宁冈砻市。28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顺利完成牵制、掩护任务后也到达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着几个团以上干部前去会见。毛泽东要来的消息,早有人报告了朱德。当毛泽东来到书院门口时,早已在门口等候的朱德立即抢前几步;毛泽东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这两双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巨手,此时紧紧地握在一起。
开国上将陈士榘曾在《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实》一书中撰文《朱毛井冈山会师亲历记》,记载如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经过三湾改编,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但他一直关心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当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均告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难思良将。”上山不久,毛泽东就委派何长工去湖南省委及衡阳特委联系,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寻找朱德,相机也同附近地区的革命力量取得联系。
何长工和我当初同是卢德铭警卫团的战士,我们俩又是同班战友,他当我的班长。参加秋收起义后,我们又一起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何长工接受任务后,曾先后两次下山联系,3次见到朱德和陈毅等。第一次是1927年10月上旬从井冈山出发,到达长沙,同湖南省委取得了联系。根据省委指示,他又绕道粤北,于12月中旬辗转到达广州。由于赶上广州起义,湘、赣两省敌军大都向广东集中,镇压起义。他在群众的掩护下到了韶关,不意在澡堂洗澡时从两个敌兵的对话中得到了朱德在犁铺头的消息,便星夜赶往犁铺头,见到了朱德、陈毅,还有蔡协民和朱德的参谋长王尔琢。
何长工作为毛泽东派遣的联络员,第一次见到朱德、陈毅等,时间大约是在1927年12月下旬。何长工向朱德报告了来意,并将朱德也正要找毛泽东、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联系和将要举行湘南暴动的消息于1928年1月上旬带回了井冈山。
毛泽东得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遂于1928年3月上旬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陈毅上山:一路由何长工带领第二团(即收编的王佐、袁文才的部队),经彭公庙向资兴前进;一路是毛泽东亲率第一团作为左翼,入桂东、汝城之间。那时我正在第一团任副连长(即副大队长)。当时的背景是不令毛泽东乐观的。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连续派来代表周鲁、杜修经等,批评毛泽东右了,即不执行所谓“以红色恐怖对抗白色恐怖”的大烧大杀的“左”倾盲动主义政策。毛泽东根本就不同意,并做了耐心的说服工作。怎奈两委代表态度傲慢,不予理睬。毛泽东很生气,在集合部队前讲话时气愤地说道:“我们犯了个大错误,没有执行烧杀政策。我们这次下湘南要大烧(房子)大杀!……”果然,在从遂川撤回井冈山向湘南出发时,沿途写的标语都是“烧!烧!烧!烧净一切土豪劣绅的房子。”“杀!杀!杀!杀净一切土豪劣绅!”真是一片烧杀的气氛。当时我们都疑虑重重:中国的革命这样烧杀下去能够成功吗?但是,谁也不敢流露真言,否则就有被梭镖杀死的可能。当时子弹奇缺,为节省子弹,平常杀人时多用梭镖执行。一些受“左”倾盲动思想影响严重的同志却不以为然,在经过酃县、中村镇到桂东的路上,连烧了几把大火。到了桂东,毛泽东专意看了看八面山,这是他率部上井冈山后经常提到的地方。八面山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地跨湘赣粤,距广东东江和潮汕海口较近,东江地区有革命基础,也可以取得海外联系。这里地势险要,也是个适于军事割据、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在桂东得知朱德率湘南暴动的部队已经离开后,毛泽东便决定原路返回,也为朱德的部队断后掩护。当部队回到中村镇时,连住的房子也找不到了,那正是我们部队去桂东时自己烧掉的。面对一片断壁余烬的惨状,毛泽东就以这一事实教育大家,说:“你们看,我们比兔子还蠢。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哩,我们竟把自己的窝都给烧掉了!”这使一些有“左”倾盲动思想的同志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途中获悉何长工已回到彭公庙,毛泽东指示,要他立即撤回井冈山,由毛泽东率第一团在后掩护朱德。P44-47
当厚厚的书稿摆在眼前时,我们少不了高兴与激动。尤其回想写作的艰辛过程,有一大堆的话要说。
儿时,是长征的故事、长征的电影、长征的歌曲等有关的长征物语在伴随着我们成长。可以说,忆长征,学长征,重走长征路,作为我们青少年的成年礼一点也不为过,长征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亏不亏,想想红军老前辈’’就是多年来人们对这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崇高精神的讴歌。在军校读书期间,一篇《为什么蒋介石能打败雄霸各方的军阀,却无法消灭弱小的红军?》的论文,让我们对长征有了较深的认识,激发了对长征的强烈好奇与浓厚兴趣,同时也开始了与长征长达十几年的不解情缘。10年前,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就在思考:为了这个特殊意义的庆典,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为长征胜利70周年做点什么?怎样延续红军长征精神?……这大概也是我们精神上重走长征路的最好方式吧!
长征,其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古今中外,闻所未闻。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像火炬一样,照耀着红军将士,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历尽千山万水,冲破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世界军事史上树立了一座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不朽丰碑。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上有敌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和缺衣少粮的绝境中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感触颇多。
没有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没有延安宝塔的万丈光芒,就没有天安门上空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既照亮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也照亮我们的理想和前程。
虽然我们个人的努力显得那么渺小,但长征的精神可以使我们变得异常强大。只有以理想作先导、精神作鼓舞,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于成功。5年来,我们就是以长征的精神来写长征的,先后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采访了几十位红军老战士,通过点滴积累,终于汇成了涓涓细流,进而成为滔滔江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穿越时空的隧道,长征精神更加彰显得伟大,我们的情感随之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释放,精神境界也不断得到升华。
长征塑造的是英雄之魂、民族之魂。精神上重走长征路的实质不是在于形式上的简单纪念,而是让我们的民族完成一种伟大的精神图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长征。我们现在做到了,也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念。精神上的重走长征路,是用思想走,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走,用“心”去掂量这部史诗在今天的价值,用“心”去领悟坚定的信仰对一个当代共产党员的重要性,用“心”去承担一个当代军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用“心”去悟一个当代年轻人应当树立的坚定理想与信念以及如何磨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是精神上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真正意义和内涵。长征精神是激励我们永远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应该以红军将士为榜样,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在新长征中创造新的奇迹,书写新的史诗。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和精神动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感动千万人。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将永远燃烧信念之火,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在我们无限感叹长征伟大和崇高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长征精神实现伟大的超越,跨越时空与历史的界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长征的实景,虽然那些人物和故事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长征精神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们创作《铁流二万五》中精神上最大的愉悦。
最后,除了精神上感动,我们还有道不尽的感谢。感谢王世昌老将军、陈明先生、刘之昆老师、崔普权老师的热情鼓励,谢卫华、孙新、许君芳等十几位同志为本书出版搜集、提供资料,参与编写,排版录入,核对资料,查证资料,感谢于悦洋同志牺牲大量时间无私地帮助核对。因此,该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
科学和知识的进步总是总结前人的成果与经验。书中引用了大量资料,经过作者的理解已变动较大,没有一一标注和说明,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智慧工作室为本书配上了大量的图片。受条件所限,图片作者也无法一一注明,请作者及时与青岛出版社联系并领取有关稿费。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及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