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本书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曾国藩的权威资料,是喜欢曾国藩的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值得大家珍藏!
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从他留下来的浸透着人生哲理的文字中,解析他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的成功之路。此书可谓是曾国藩成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少年立志,目光远大
道光四年,曾国藩十四岁,衡阳的廪生欧阳沧溟先生字凝祉,和曾麟书(曾国藩家父)老人关系很好,常常来家塾,看到曾国藩写的试艺文章,十分欣赏,竹亭老人就请他出题考试,沧溟先生命他以《共登青云之梯》为题,写一首律诗。诗写完后,先生看后称赞说:“这本是金华殿中人说的话”。因而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曾国藩九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十四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也并非他年少志大,他之所以能少年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
二十岁前的曾国藩,其实胸中并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是在道光十年(1830),其父曾麟书觉得自己的才质不及儿子,自己所知的尽教完了,就把他送到衡阳江觉庵先生处学习了一年。
此后,曾国藩眼界大开,助长了一些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又回到本县涟滨书院就读学业时,得到山长刘元堂先生的欣赏,在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痛下决心,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即告别旧我,走向新生之意。
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常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感春六首》中,他这样写道:
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
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
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凡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
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
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
太华山顶一虬松,万龄千代无人踪。
夜半霹雳从天下,巨木飞送清渭东。
横卧江天径十里,盘坳上有层云封。
长发秭人诫一见,天子正造咸阳宫。
大斧长绳立挽致,来牛去马填坑洪。
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
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在写诸弟的信中,曾国藩更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请看原作的译文:
君子立志,有为大众谋求幸福,有内圣外王的事业,而后方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完美无缺的圣人。故而君子的忧虑是什么呢?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而忧虑,是因自己的道德没进步,学问没长进而忧虑。如此,他会为顽固不化的小民固执不知改变而忧虑,会为野蛮的夷族扰乱华夏而忧虑,会为小人得志封闭了有才有德的人上进的道路而忧虑,会为普通百姓得不到自己的关注而忧虑,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这才是君子所应当忧虑的。至于个人的得失、家人的温饱、世俗的荣辱贵贱、流言蜚语,君子是没有工夫想到这些的。六弟科举不顺,就抱怨命苦,我私下以为他所忧虑的事情太小了。
在写给好友刘蓉的信中,曾国藩说:“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
曾国藩就是按照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要求自己,即《大学》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他坚信,只要立志不移,经过发奋图强,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立志虽然不难,但它是一个人成事之根本。任何个人欲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先立志。正如曾国藩在《五箴》中的《立志箴》里说:
“惶惶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一息尚活,永失弗谖!”
P2-4
曾国藩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特别是政治人物的推崇,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韧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字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那在死的文字中跳动着的活着的思想越来越拨动了后人的心弦,在人们平静的心海掀起了层层巨浪。 许多成功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时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创办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清政府赞扬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充分体现了他在领导方面的超越常人的独到之处。
曾国藩在西方船坚炮利面前,以他为代表的实力派力主图强御侮,“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开工厂、办企业、设学校、译科技书,成为发展中国工业化的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全力促成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堪称中华创始之举;是中国人第一次走出国门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首开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开封建贵族之新风,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他言传身教,使其后辈自己不想变成纨绔子弟。曾国藩的家风以封建儒学为中心,以勤俭为根本,造就了杰出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等等,成为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对成功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将这些文献汇集在一起,就是一套生动、系统的成功学。
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从他留下来的浸透着人生哲理的文字中,解析他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的成功之路。此书可谓是曾国藩成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本书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曾国藩的权威资料,是喜欢曾国藩的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值得大家珍藏!但由于时间有限、成书仓促,书中难免有一些纰漏,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