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粉墨生涯六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荣琛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粉墨生涯六十年》,原名《宦门之后梨园游》,介绍了著名京剧大师赵荣琛回首粉墨生涯六十年亲历往事,批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逸事,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的活动踪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痕迹。

内容推荐

著名京剧大师赵荣琛回首粉墨生涯六十年亲历往事,批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逸事,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的活动踪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痕迹。

目录

一 我的四代翰林之家

首代翰林——状元、天使/003

二代翰林及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009

三、四代翰林奋力治学/013

二 公子哥儿的童年生活

“翰林府”的“五相公”/017

上海的京剧启蒙/021

三人名牌学府却与京剧结缘

举家北上/026

广看京剧如鱼得水/028

师大附中使我京剧入门/031

国剧研习社结拜六兄弟/034

四 出走山东身入梨园

偶然报考,决定了一生命运/042

高水平的戏剧院校/045

我的学艺生活/050

关于韩复榘/057

在山东期间可记的几件事/059

五 艰苦跋涉进四川

千里大逃亡/065

故里小停叉赴武汉/069

西行入川重庆扎营/072

奇缘天降立雪程门/074

六 程门立雪偿宿愿

同王泊生分手独闯成都/08l

与政要、名流的往来和恒社义演/085

创办大风剧社得程师函授/089

“大风”之盛和为蒋介石演出/094

七 东行寻师求深造与梅、程二位同台

为寻师毅然离四川/101

初谒程师,湖社补行拜师礼/108

解我困难 厚赐行头/11l

随梅、程两大师义演/115

八 十三年后重返北平

到北平烦事不断/133

青龙桥师徒夜话/137

古瑁轩中受益多/140

故都舞台得献艺/142

北平解放前的郁闷和排遣/147

九 新中国成立后首赴东北

与杨宝森合作无缘/150

在东北开始创排新戏/153

“高登甲武装赵荣琛”/158

情况有变被迫离开东北/162

十 无奈返京,退而再树“大风”旗号

哑嗓子——祖师爷赏饭吃/169

“点灯笼”换成开窗户/171

在南京小驻足/173

十一 程砚秋师的生前死后

诀别杨宝森和恩师程砚秋/177

由“纪程”到筹建程派剧团/179

程派剧团响起了锣鼓/183

收徒授艺和中南海“传差”/187

程派剧团由盛而衰/191

十二 不堪回首话“文革”

心惊肉跳的“轻闲”/194

人受折磨家被抄/198

生死系于一念之间/200

暴虐中见到真性情/202

在“黑屋”中煎熬岁月/204

“白公馆”事件前后/208

江青的“恨”与“怕”/212

重见天日后的劳动惩罚/216

诬蔑不实之词决不接受/220

十三 花甲之后传艺忙

三十年后手足重相见 得机缘两女送出国/223

花甲开外重登台 不意竞成“赵一出”/225

传艺教学著书立说 再次被迫离开舞台/230

赴关国巡回讲学 青山州欢度夏天/235

美国各地讲座忙 自制道具上课堂/238

承舆论学者奖掖 谢友人题诗赠画/242

纽约票社晤旧友 耶鲁大学会故交/244

初登宝岛得奇遇 首访香港叙友情/248

把宝岛同胞深情遍告天下/254

师徒京津同台种种/256

南行赴沪录音录像忙/262

发起再次纪念恩师程砚秋/264

十四 最后的演出和授业

传道授业 责无旁贷/270

尽己之力向孩子献爱心/273

再次赴美发扬国粹/275

香港讲学偿宿愿 示范演出有内情/283

南北合演是非多 宵小拨弄反受气/287

在山东中止舞台生活 去西德探亲旅游散心/290

结束本文之前再饶舌/292

试读章节

第二代翰林是我的高祖父赵昀,字芸谱,号岵存,五旬后又号遂园,别称遂翁,家中后辈尊称遂园公。清嘉庆十三年生,光绪三年卒,历经五朝,居官数十载,以翰林数放学政、府道及书院主讲:诗文传世广,门生遍天下,为四代翰林之家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遂园公出生即孤,未见父面,童年艰辛。《遂翁自订年谱》中有:“余生即乏乳,家贫不能蓄乳媪,数月后食益多,因继以糜。”孤儿寡母生活本来艰难,介山公留产不多,又被析产分家,王太夫人率子女单独立户,生活更为困苦。长辈们说过:那时家中饮食清淡,偶有咸鸭蛋佐餐,视如开荤过年,遂园公舍不得把一个鸭蛋吃完,吃半个留半个,王太夫人用纸把蛋口黏封,留下餐再用。尽管生活拮据,王太夫人盼子出人头地,不惜卖田当产延师严教,督促两个儿子苦读上进,绝不倚赖以状元之子、天恩祖德而出道:“学而优则仕”,只能和普通人处于同一起跑线苦读,须靠自己一步步向前迈进。由此也更激励了遂园公奋发图强之心。王太夫人望子成龙,含辛茹苦;遂园公幼年立志,发奋苦读,活脱又一出《三娘教子》了。母子俩劳累过度,先后咯血致病,幸苍天保佑遇难呈祥。人皆重义。介山公卒后,京中同年友好知其身后萧条,聚金奠仪资其眷属;此款未能及时送转太湖,而留京生息,十几年后本息达千两,才专送太湖。已析产分居的张、王两夫人各半。王太夫人有此五百金,得以添田数十亩,窘境有所缓解。

遂园公十年寒窗,业有大进。介山公同榜探花帅仙舟丁忧返里,从太湖跨省到湖北黄梅,见到18岁的年侄,试其作业诗文,大为惊喜,慨叹:“介山不死矣!”命将文字随时寄阅,详加指点。遂园公更加刻苦,“与仲兄(我伯高祖赵唆)互作窗课,夜漏三下始寝”,“自五月患疟至十月始痊,然未尝一日旷课也”。19岁县试第一名,兄唆公人府学,府学史汪巽泉是介山公同年榜眼,见故友之后,甚为欣慰。可是,遂园公的科举之途,也是蹭蹬颇多:早中秀才后,乡试举人却屡屡落第,直至道光十五年28岁时才考中举人,之后会试仍不顺利,又过了六年34岁时才得中二甲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科举赴考,遂园公几次入京,因贫借住于介山公门生汤金钊家中,边教馆边读书,还考任八旗官学教习,以维生活。王太夫人守节抚孤,曾受旨旌表;盼子成名,祈天保佑,摆香案叩响头竟使前额隆肿,其情殊悯。

遂园公37岁授翰林院编修,39岁补国史馆修撰官,以40天写成《漕运志》。41岁任国史馆总纂官,先后放顺天府、四川省乡试学政:中进士后返里祭祖,就被聘为安徽最高学府敬敷书院主讲官。因家境不裕,遂园公在京居官,开始不携眷,不赁房,一度借住在宣外永光寺中街五显财神庙中,“一岁俸银及生徒修金、文字润笔约四百金。岁用总在三百以内,朋辈或面加非笑,不顾也。”道光帝曾两次召见,一次是授编修后于圆明园,知其为前朝状元之子,慰勉有加:另次是四川学政归来,道光帝病中召见于慎德堂:“尔曾召见,知尔可用。何在记名与否?”指本年京察,因外放学政未得功保举。咸丰帝即位后,遂园公亦受重用,几次召见,授上书房行走、《宣宗(道光)皇帝实录》总纂官;命为圆明园作书画,派写数十件,最大联幅长丈五宽九尺;居圆明园司胪,后派云南等地学政,政声文名得以远布。

此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先是外敌人侵的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夙以天朝自居,视外国为夷邦,不谙外事,几乎没有外交活动;咸丰初年,遂园公受命编纂《筹办夷务始末》,是为我国较早的外交典籍。后是太平天国从两广兴起,发展甚快,国家根基受到动摇。遂园公咸丰二年云南学差归来,经湖南常德,适遇太平军久围长沙不克,分兵陷益阳,攻襄阳,形势险峻。他沿途察访军情,见“兵畏贼,不畏将;将畏兵,不畏法。军威日挫,贼势日张,东南半壁大局可虑”。归来面奏:“目前急计惟在申明军法,力选将才,惕以严刑,歆以重赏,庶几稍可挽回。”这是从巩固清室江山的立场谏奏进言,亦系忠于皇朝的封建士大夫所必然。而这也导致他走上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路。  本已简放广东潮州道遗缺知府的遂园公,突然被任命帮办安徽团练防务。立即驰任。因为太平军席卷长江两岸,安徽省城失陷,形势危急;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维持防务,已取得成功经验,皖省也照此进行。遂园公和袁甲三(袁世凯伯父)帮办安徽巡抚办训团练,赞划军务,奔波于安徽各地,劳心瘁力,持续三年。安徽战事激烈,太湖赵氏故居房舍被毁,存书、杂物遭焚,赵氏宗族死伤三十余,王太夫人率眷属入深山避难;遂园公只身军旅,无暇顾之,中间曾几次授广东、湖北、甘肃府道职,皆未到任,专心军务。皖事初定,吏争又起,遂园公退步抽身,赴广东惠潮道任,一任四年,政务艰难,神劳力拙,决心交卸,奉母回湖南寓所赡养。

P9-11

后记

2006年3月25日是已故的京剧程派大家、戏曲教育家赵荣琛先生冥寿九十;转眼间,他辞世也已经10年了。今承他的最后遗作《宦门之后梨园游——赵荣琛粉墨生涯六十年忆往》单独出版之际,作为与他相识交往近40年、又皆出自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是相差17年的“师兄弟”,还与他有过16年的文字合作关系,又是荣琛大兄此作的执笔者,还是有几句话要向读者说一说。我想,读者朋友看完此书,在赵先生自述之外,或许还想多知道一点赵先生的情况,故再饶舌几句,或许对读者还略为有益。

当我在敲击此文时,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他生前的种种:温文尔雅、宽厚对人的学者风度;面露微笑、喁喁而谈的传艺情景;伏案挥笔、深夜不眠的殚精竭虑精神……我在他过世后,曾有两文追念他,称之为“儒伶”,与乃师程砚秋先生的“义伶”之称(康有为诗赠,赞程厚葬其师罗瘿公)交相辉映。这个说法并不为过。因为在老一辈的京剧艺术家中,他确是文化修养较高的,诗词、文史、书法以至英语兼通——说赵通英语绝不夸张,因为昔年他就学的师大附中,英文要求很高,有些理科课程在初中就使用英文原本讲授。笔者1946年入学,此时的英语要求已非比赵在校时;但仍使我打下了坚实基础,至今受益。故赵说他在美国讲学和后来移居美国后的社会交往中,语言没有太大障碍,我信其实。因为他身上具有浓郁、高雅的书卷气,而绝少在梨园行多见的粗俗的戏班之风;初见却不知其详者,可能会想不到他是一个驰骋于舞台的京剧伶人,而以为他是某一学科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我与荣琛先生初识于1959年暮春。那是纪念程砚秋逝世一周年演出后不久,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陈北鸥先生介绍认识的。那天,四十出头、身着藏蓝色华达呢中山装的他,到我供职的《戏剧报》找我,洽商他写的一篇《荒山泪》的文章。此文由我编发在《戏剧报》上。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风度翩翩、气质非凡,为京剧界中少见。我们从此订交。

20年后的1979年,经过“文革”残酷迫害的赵先生终于获得平反复出。他意识到自己已年逾花甲、白发满头,舞台生活已余Et不多,有意整理一下自己的艺术经验写些文章,约我在文字上做点协助。

赵先生是能写文章的,1959年那篇《荒山泪》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写的。他们那一辈京剧艺术家幼而失学的较多。.尽管舞台实践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有独到的见解,但大多握笔困难,能谈不能写还是好的,不少人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赵先生这一辈,能自己执笔写文章的,除赵外,仅言慧珠、张云溪、李玉茹、新凤霞、云燕铭等不多几位;其中,张、李、新、云又与赵、言不同:他(她)们从小学戏,读书学文化是后来的事,练习写作很艰苦,常常通宵达旦;但有志者事竟成,这几位的文章都写得很好,还出了书。赵、言上过学读过书而后从艺,文化水平较高是有利条件。但赵先生写文章很慢,花费的时间精力要比一般手快的多得多。所以他找我协助,目的是寻找一个多出活快出活的方法。

从1979年到1995年,我们合作了16年。我利用工余协助他撰写发表了近50万字的著作,其出包括20万字的本书和几十篇文章。这个数字在京剧艺术家中是不算少的。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初、二、三稿制。成文前,我们共同研究文章的内容,赵先生讲述他的艺术经历和见解,由我写出初稿交他阅改。这时他就完全自己动手了,在初稿上,有时他修改的很多,有的大段删去,有的地方又大段增补,如何遣词用字、表述精当,他都反复推敲易改,遂成二稿。这二稿,他所花费的心思,绝不比我的一稿少,且进度不快:万把字的文章初稿,我只需几天就可给他,他修改往往需要两三周甚至更多。白天诸事驳杂,他多是夜深人静时伏案工作,一干就到两三点以至东方现曙。这也是他约我协助的原因之一:若他完全自己干,花费的时间精力还要更多,速度只会更慢。他对亲手改出的二稿,可能还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大满意,又一时没想出更好的文字表述,我们再商谈怎么改得更好些,由我再整理出三稿。所以他的署名之作,绝不是只动口不动手的。

十几年的共事,我们的友情日厚,相知较深,艺术观点比较一致,故合作默契,写稿为文也越来越顺利,但这三稿历程一直没有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赵的多年挚友、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兄,建议他写回忆录,出一部书。这也是他和我的想法。但赵先生是个慢性子,什么事都不着急,再加上他的教学和社会活动多,此事一直拖到1993年初夏才动手,而且还是由香港《大成》杂志主编、已故的沈苇窗先生在香港当面约稿,并在刊物上发了预告给逼出来的。由于我们已有十几年的合作,对他的出身经历、家庭、艺术道路很熟悉了,但我们还是整整聊了一个夏天,他口述外,还提供了许多文字材料,包括两巨册台湾出版的、记述他祖上四代翰林的经历和书文的《赵氏家集丛刻》。仍是三稿制,我写一节,他修改一节。初稿我是稿纸隔行而写,留出他修改的地方,他有时还觉得不够用,有的修改补添文字只好写在稿纸背面上,一写好几页,或另写几页粘在初稿旁,或干脆打个记号,我们再商量怎么改,如何措辞、增删。我写全部书稿,只用了几个月,而他加工修改二稿却将近两年。之间,他往返于北京、洛杉矶,箱中总带着厚重的原稿,到美国去修改,回京时再带回交我。这就是此部书稿的诞生经过。十几年来,全部几十万字经他修改加工的各种原稿,大多存放在我处,翻看他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感慨良深:他真是个不惮其烦、精益求精的人。

这部文稿,我原拟题《宦门公子走梨园》,他斟酌再三,改为《宦门之后梨园游》,又加了副题《赵荣琛粉墨生涯六十年忆往》。书稿从1993年11月到1995年6月在香港《大成》杂志连载了18个月,其内容、尤其是标题颇受海外人士赞赏。开始连载时,我手头只有5节定稿,为免“断炊”之危,我们流水作业,无论在北京或洛杉矶,他改好一节,就交我或寄我,由我整理出三稿寄发。在北京可就近相商,他在美国,只有靠绿衣信使了,直到1995年3月初,他返回美国送别他患肝癌不治的四哥,行前抓紧时间改定最后一节。为了不误发稿,他又不断熬夜。说他为这部书稿损耗了健康而致病也不为过。行前,他把最后一节的二稿交我,笑语:“总算完稿了,一切拜托。这次我去送别赵四郎,底下就该我赵五郎了。”虽为玩笑,不想竞成谶语:1995年6月《宦》文连载结束,他在美国发现了晚期肺癌,9月返京,多方治救无效,丁亥年除夕(1996年2月18日)辞世,竟未经年。

而最后他住在协和医院已不能动,说话已很困难,还在给来探望他的弟子们说戏指点,要把身上的东西力求留下来。张火丁要争梅花奖,赵先生让她在病床前一遍又一遍走出她要参演的剧目,打起精神看。之后把火丁叫到床边,让她低下头,耳朵几乎贴着先生的嘴,昕他声音低微、断续喘着气地指点,他想示个范,胳膊已无力动了。这种最后的传艺,一直坚持到他临终前一星期。我在旁看着实在心酸!又佩服之至。以至我在他逝世前夕,看到一切皆已无望,而他的临终前把艺术献给人民、后辈的高尚品格,实让我感动万分,竞不顾禁忌,写了短文《临终之前犹诲人》,把人所难知的他在最后阶段表现出的高尚无私的精神品格,告诉大家;让群众更了解这位他们景仰的艺术家高尚的精神世界。文章刚刊出,他就走了。

他也不是仅对他的弟子学生如此,就是同辈的程派,如有需求,他也照样帮忙说戏;这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于北京、上海都是常有的,有的还是王瑶卿老夫子对他这个再传弟子亲口布置的,因为他是尚小云的业师、清官内廷供奉孙怡云先生的得意门生,基础好,会的戏多,程派的艺术实践时间早和长。对同辈的弟子学生以至业余爱好者,若有需要,他也照教无误,倾囊相授。真应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名训,和他自己的“搞艺术不搞权术,搞流派不搞宗派”的信条。这也与他独特的出身、经历、教养和做人原则分不开。  返40年友谊、近20年的合作,我们之间的友情是深厚的。赵先生长我18岁。由于有师大附中先后同砚之谊,我们一直兄弟相称。我们的笔墨合作是友谊、道义、事业当先,双方都不计较名利。赵先生发表了几十万字经我手撰写的作品,作为执笔者,我从来没有也根本不打算署名,今天还是这样。对我来说,这不是大事,何况我自己已有不少文字著作问世。

这纯粹是朋友问互相帮助。而且与赵先生的近20年的合作中,我也是受益匪浅的:对我研究程砚秋和程派艺术以至写出专著和论文,他给了我不少帮助。

在《宦门之后梨园游》于香港发表10年后,得以全文单独结集以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百年文化丛书”之一出版,作为执笔者和赵荣琛先生的好友,我觉得这是纪念他诞生90周年、辞世10周年的有意义的心香一瓣,而且也感谢出版社编者慧眼识珠。这里我仅是就我见到和经历的略做说明,还感谢赵大嫂和几位侄女,在荣琛大兄西行后,对我仍是一如既往,颇为关照,这也体现了赵荣琛先生的为人和家风的下延传承,令人欣慰。

本书在香港《大成》杂志连载时的题名是《宦门之后梨园游》;现在新版,书名改为《粉墨生涯六十年》,似比原名更明朗贴切,想泉下的荣琛大兄也会同意的。

胡金兆

2006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