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还乡(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托马斯·哈代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托马斯·哈代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这位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的大小说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诗人,久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和欣赏,他的小说和诗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袭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三怪客》、《列王》等,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通过中译本陆续介绍到了我国。哈代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自觉地奉行文学“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的主张;同时又自觉地探寻艺术上的不断创新。《还乡》正是哈代创作中这种双重自觉性的体现。

内容推荐

  青年克莱姆厌倦了巴黎的都市生活,怀着开办乡村小学的美好希望,返回故乡埃顿荒原。没多久他结识了美丽的姑娘尤斯塔西雅,尤斯塔西雅心高气傲,厌恶荒原单调的生活,一心向往都市的繁华,为此她毅然抛弃了原来的情人,转而主动追求克莱姆,希冀能通过他把自己带往巴黎。他俩的婚姻遭到了克莱姆母亲的反对,于是他们在婚后搬出母亲家。后因尤斯塔西雅的过失,克莱姆的母亲不幸死亡,这一秘密最后被克莱姆发现,于是爆发激烈争吵,尤斯塔西雅眼看去巴黎的梦破灭,又去找老情人帮忙出走。在一个风雨之夜,他俩一起跌入了湍急的河流中……

目录

第一卷 三个女人

第一章 茫茫岁月难变其貌

第二章 人物和愁烦携手相伴出现在荒原上

第三章 乡村的习俗

第四章 歇脚收税路

第五章 老实人的窘困

第六章 天际处的人影

第七章 夜之女王

第八章 无人的地方发现有人

第九章 爱使一个聪明的男人采用计谋

第十章 费尽心机苦心劝说

第十一章 诚实女人的一次不诚实

第二 卷归客

第一章 归客的消息

第二章 花落村的人们准备就绪

第三章 一点声音引发了一个美梦

第四章 尤斯塔西雅身不由己前去冒险

第五章 穿过月光

第六章 面对面站立

第七章 美貌和怪异的联盟

第八章 一颗柔弱的心显得十分坚定

第三卷 迷恋

第一章 “我的心便是我的王国”

第二章 新举措造成了一片失望

第三章 一出老戏的第一幕

第四章 一小时的欢乐带来许多小时的悲哀

第五章 话语尖刻,引发危机

第六章 约布赖特走了,裂痕终于出现

第七章 一天的早晨和晚上

第八章 一股新的力量搅起了纷争

第四卷 大门紧闭

第一章 池塘边的冲突

第二章 突遭厄运,他却大唱赞歌

第三章 她为摆脱愁闷而出走

第四章 用上了粗暴的压制手段

第五章 穿越荒原之行

第六章 一次巧合,及其对旁人的影响

第七章 两个老朋友的悲剧性会面

第八章 尤斯塔西雅听说人家的好运,自己却遭临厄运

第五卷 真相大白

第一章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第二章 一道耀眼的亮光使迷茫的内心豁然开朗

第三章 一个的早晨尤斯塔西雅穿戴齐整

第四章 一个几乎被忘却的人的悉心照料

第五章 不经意地重复了一个老动作

第六章 托马茜跟堂兄发生争执,他写了一封信

第七章 十一月六日晚上.

第八章 大雨滂沱,一片漆黑,焦虑的徘徊者

第九章 情景和声音把行走之人全引向一处

第六卷 后来的事情

第一章 不可避免的过程

第二章 托马茜在罗马古道边的绿草地上漫步

第三章 克莱姆和堂妹进行了一场十分认真的谈话

第四章 欢乐又一次降临花落村,克莱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试读章节

至少可以说,这些对地域景致的描写是真切可信的——充分而深刻的证据,令人得到真正的满意。现在的埃顿荒原跟以前一样,依然是那么桀骜不驯,一副遭人遗弃的样子。文明进化是它的敌人;从这片土地开始有植物生长之时起,它就总是披着那身陈旧的黄褐色外衣,一件自然而一成不变的独特长袍。它就以这么一件年代经久的上衣,表露出对人类对衣着的虚荣追求不屑一顾的哂笑。一个身着时髦服饰、光彩焕发的人来到荒原上,总或多或少显得古怪,有不伦不类之感。大地是如此原始,似乎让人觉得人的穿着也越古远越素朴越好。

从下午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就像现在这个时刻——一个人斜倚在埃顿荒原中心山谷的一蓬灌木丛上,放眼四望,整个世界除了满披石南的山顶和山腰外,什么也看不到,于是他便知道,四周和底下的一切,从史前到现今一直没发生过变化,犹如苍穹中的繁星一样,这一来,因世事变迁而产生的心神不宁、被新事物的发展而搅得心烦意乱的心绪便顿时会变得平稳沉静下来。这个伟大的未受侵扰的地方具有一种亘古的恒久性,连大海也不具备的恒久性。谁能说某一片大海真有那么年代久远?太阳将海水蒸发,月光将海水轻抚。每年,每天,甚至每个小时,它都在变化不停。大海在变,大地在变,还有那河流、村庄,以及人都在变,惟独埃顿荒原依然故我。它的地形既不是陡峭得要经受风雨的侵蚀,也不是平坦得可以听凭洪水冲刷,淤泥堆积。只有一条年代久远的古道和一座即将要提及的更为古老的古冢——它们本身几乎可称得上是漫漫岁月中自然产物的结晶——而就是这条古道和这座古冢的些微不规则的变化也不是因为鹤嘴锄、农耕和锹铲的挖掘所造成,而是因最近的地理变化的轻微触摸所造成。

上文提及的这条古道在石南荒原的低地部分穿过,从地平线的这一端一直通到那一端。这条古道有许多部分几乎就与相邻的另一条古道相重合,这后一条古道发源于罗马人伟大的西行之路。

P7

序言

托马斯·哈代(1840一1928),跨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子,起先是诗人,最后也是诗人,但中间写了30年的小说。一度,他还子承父业,从事建筑和测绘工作,这样的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不无裨益。1856年,他结识了多塞特诗人威廉·巴恩斯(1801—1886),遂开始诗歌创作,不久又改写小说。哈代一生写了15部长篇小说,出版了14部。1878年《还乡》的问世,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6)的出版,则使他的小说创作达到巅峰。后者问世后受到宗教界和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他一气之下,决定停止写小说,重新投入诗歌创作。

《还乡》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说,也是继《绿阴下》(1872)和《远离尘嚣》(1874)后的第三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哈代大约在1876年年底动手撰写这部小说。次年春天,他对叙述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以便能以连载形式发表。1878年3月,哈代完成全书初稿。这时,《贝尔格莱维亚》杂志从年初开始连载,已刊出三期。史密斯一埃尔德出版社赶在12月《贝尔格莱维亚》最后一期前几周出版了小说。哈代写这部小说时,本人也是一个创作上的“还乡客”,一心想在小说中描写自己童年时的故乡。当时他36岁,结婚两年,已在伦敦和巴黎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又阅读了有关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大量书籍,应该说,创作这样一部描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小说,到了时候。

《还乡》的场景就设置在荒凉阴暗的埃顿荒原,并在一种悲凉凄戚的氛围中展开。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莱姆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尤斯塔西雅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剧烈冲突。青年商人克莱姆因为厌恶浮华的城市生活,从巴黎回到故乡埃顿荒原,打算在这片穷乡僻壤开创一番事业。而少女尤斯塔西雅却恨透了阴郁的埃顿荒原,一心向往大城市。她希望结识克莱姆,想借此摆脱荒原,到朝思暮想的巴黎去。于是她女扮男装混在哑剧演员中参加克莱姆家的宴会。克莱姆果然被她迷住了,而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不久与她结了婚。这一对性格上格格不入的青年男女由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各自对对方的性格浑然不觉,一时冲动地走到了一起,婚后的冲突是意料之中的。果然,冲突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不幸也接踵而至。起初,克莱姆因看书太多,双目几乎失明。接着,尤斯塔西雅与旧情人怀尔德夫藕断丝连,暗地幽会,于是克莱姆和尤斯塔西雅的婚姻裂痕越来越大。到最后,约布赖特太太拜访儿子媳妇吃了闭门羹,在回家路上被毒蛇咬死。克莱姆知道了实情后,和妻子大吵一架,将她赶出家门。尤斯塔西雅在绝望中又去找怀尔德夫,此时正好怀尔德夫意外获得一大笔财产,便让她和自己私奔,结果两人不幸落水而死。

《还乡》同其他维多利亚小说不一样,第一章不写人物,而是专门写埃顿荒原。埃顿荒原在整部小说里似乎是农田林海里的一个荒凉的孤岛,岛上的居民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埃顿荒原的蛮荒状态,从远古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荒原的与世隔绝这一特征最明显地体现在时间的概念上。在第一章,作者描写道:“石南荒原黑苍苍的外貌使夜晚的降临提前了半小时;同样,它能拖迟曙光的降临,使正午显得昏暗”,后来他又写道“有许多日子里,许多星期里,太阳的升起已从东北移到了东南,太阳的西落已从西北移到了西南;然而埃顿荒原的人们却几乎没注意到这个变化”,作者评论道“这个伟大的未受侵扰的地方具有一种亘古的恒久性”。当然,荒原并非是游离于时间之外的世界,只不过时间的意义在荒原上与在别的地方不一样。荒原上的人不用分钟来计时,一年四季的周期变化,在荒原仿佛就是一天的变化,“这个百花盛开的时节表明了,惟有在这片荒原上才可能有的周期表面变化的第二期或者说是正午的到来;它紧随那石南初生的绿茵季节而来,而那个季节代表着黎明,随之而来的便是棕色时期,那时,灰色欧石南和羊齿草便着上了黄昏夕阳的色彩;然后又由冬季的黑色所替代,代表了晚上的来临。”荒原作为一种自然环境,原始、冷漠,冥冥之中似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操纵着一切,左右着每个人的命运。

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认识,着力表现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描写他们精神上的痛苦。尤斯塔西雅就是一个塑造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她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充满欲望、朝三暮四、轻浮虚荣的女子,其实有评论者认为她像苔丝一样,带有现代人雏形的特征,是一尊有着凡人七情六欲的鲜艳夺目的异教女神,“尤斯塔西雅·维伊天生就具有神的禀赋,只要稍加准备,她就能在奥林匹斯诸神之国成为一个出色的女神。她具有的非凡激情,诸多本能,足以使她成为一个模范女神,也就是说,她的这种激情和本能却无法成为一个模范女性。……她有一对异教徒的眼睛,充满着夜间的种种神秘,眼光来回扫睃,却有一部分受到厚实的眼睑和眼睫毛的阻挡……你如果确信男人和女人的灵魂都是能看得见的要素,你倒也可想像尤斯塔西雅灵魂的颜色是火红的。她那黑色瞳入闪射出的火花,同样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哈代赋予她“现代人”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尤斯塔西雅在父母死后,从海滨城市蓓蕾口来到荒原,对这一片蛮荒之地充满厌恶,感觉自己像是被囚禁了,一心一意想从这可怕的地方解脱出来。她错把克莱姆当成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合适人选,匆匆与他结了婚。但是,尤斯塔西雅已然和荒原融为一体,难以挣脱,“处于四下荒原中心点的这个地方是一片死寂,她静静地伫立着,跟这片死寂浑为一体,然而她为什么这样做依然是不得而知。”尤斯塔西雅和荒原的冲突既是个人与环境的冲突,又是两个自我的冲突——社会的自我向往纷繁喧嚣的浮华世界,本能的自我却和这荒原产生难以割断的联系。在她决定私奔的那个夜晚,雷雨交加,尤斯塔西雅站在黑冢上,感觉有一只手把她拽入地下,最后落水而死,永远地留在荒原上。个人只能顺应命运的掌控,若要反抗命运,只会在命运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以毁灭告终。

与尤斯塔西雅相反,克莱姆在理想主义驱使下自愿放弃巴黎的繁华喧闹,回到荒凉偏僻的故土。读者一见到他,便知道他与众不同,用哈代的话说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放弃巴黎的生意,回到荒原,计划开办学校,给穷人当一名教师。但约布赖特太太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计划是“空中楼阁”。但是,克莱姆一意孤行地要把计划付诸实施。他为了准备考试以取得教师资格挑灯夜读,结果把视力损害了,再也没有恢复。他的“教育计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于是就跟着别人去砍荆棘,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但身为读书人,他自然不会在体力劳动上胜任愉快。克莱姆的悲剧在于他的盲目和不切实际。他盲目的性格缺陷在视力衰退这一象征性细节中揭示出来。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人只能部分超前,要是完全超前,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克莱姆的盲目还体现在他和尤斯塔西雅的爱情和婚姻上。克莱姆和尤斯塔西雅性格差别很大,他们的价值观也大相径庭。克莱姆是利他、克己、圣者型的,而尤斯塔西雅是利己、享乐型的。克莱姆自小在荒原长大,他身上浸润着荒原的景象,荒原的物质,荒原的气味。可以说克莱姆是荒原的产物。而尤斯塔西雅向往浮华的城市生活,无法忍受荒原。克莱姆误以为尤斯塔西雅受过良好教育,可以帮助他来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但尤斯塔西雅对此没有兴趣,这为他们婚后的不和埋下了种子。错觉和误解,再加上神秘莫测的命运把克莱姆推到了丧母失妻的悲惨境地,他为此深感负疚,以一种变态的心理自责,似乎从自我折磨中获得乐趣,“该淹死的是我。如果河水淹没我而让她生还,那对生者该是多大的幸事啊。但是我没死。那些该活着的人却死了;可我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克莱姆孤苦伶仃,决定终身不娶,留在荒原,做一名传教士。哈代在许多年后重谈这部小说,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开始喜欢克莱姆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是我所有小说人物里最好的一个,他一点也不像我自己。”的确,克莱姆值得我们同情,因为他受了这么多的苦难,而且他的道德观和哈代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主要体现在非传统的观念,对习俗的怀疑和对故土的系念。哈代在后来的作品里推进了对这类角色的刻画——孤独的不合时宜者,古怪的知识分子和深感内疚的人。

小说结尾时,隐约可见克莱姆的身影站在夏日午后的荒原上,和当地人谈着互敬互爱的重要。我们从远处看着他,就像维恩在小说开始时打远处看着尤斯塔西雅一样。“叙述者”说这两幕的重要差别在于黑暗让位于光明。在此之前,小说笼罩在黑暗中,故事发生在黑暗中,尤斯塔西雅尤其喜欢漫步在黑暗中,获得了黑夜女王的称号。她死后,小说的色彩要明亮许多,但同时伴随着尤斯塔西雅的激情也消失了。埃顿荒原一片宁静,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一对新人喜结良缘,克莱姆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但那股压抑着的激情,那股尤斯塔西雅和荒原共有的激情,也随之而去了。

哈代建筑方面的才能使他的小说在结构上匠心独运。他的小说结构匀称、严密,情节富有韵律感,步步为营,引入入胜,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还乡》前几章主要描写荒原的景色和女主人公的外貌,节奏舒缓。但是到六七章以后,人物间的三角关系拉开帷幕,节奏加快,人物关系纷繁纠缠,直到高潮。小说结尾,尤斯塔西雅与怀尔德夫淹死,孤独的克莱姆陷入自责的痛苦之中,最后决定继续留在这片荒原上,做一名传教士。故事就此收尾。除了小说整体结构的把握,哈代对人物出场的描写也显示出建筑描图般特征,采用了由远及近、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手法。以尤斯塔西雅为例。在第一卷第二章,她只是远景中荒丘顶上一个小黑点。在第六章,镜头逐渐推近,人影逐渐放大,直至天地间。到第七章,才出现了她身体的特写镜头。然后随着情节逐步展开,作者才着手刻画她的内心世界。

哈代擅长运用象征手法,如前文所述,他描写的自然景色灰暗,晴朗的天气不多。他喜欢用阴沉的黄昏、漆黑的夜空作为背景,营造悲剧的气氛,“美丽的景色要同美好的时光愉快地结合在一起;可是天哪,就怕时光并不是那么美好!环境气氛过于凄冷固然会令人感到压抑不快,然而出于人们自身的原因,一个过于明妍欢快的环境却会更经常地让人觉得受到嘲讽,令他们更感痛苦。惟有具有一种更细腻和更稀有的本能,一种新近才受激发的激情,才会感受到埃顿荒原的峻冷莽苍,那种只爱柔艳姣好之美的情感对此是无法体会的。”在这里,埃顿荒原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阴暗象征压抑着的激情,沉郁而又凝重。

哈代受达尔文影响,是生物进化论者;又受斯宾塞影响,是社会进化论者。他认为,自然界生物的演变规律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而非上帝决定。他还认为,社会是逐步向更高一级转变的,在转变过程中也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理智上相信,但转变真的来临时,哈代又对已逝的一切感到痛惜,充满依恋之情。当时的多塞特,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文化遭到侵蚀,许多建筑遭到破坏。哈代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小说家,有义务在作品中保存那正在逝去的氛围和生活方式。于是他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在社会转变过程中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和一幕幕悲剧。哈代的小说里弥漫着一股天意不可违的宿命论的气息。哈代认为,天地间又一道冷漠、无情、超然的神秘力量,主宰着大自然,掌握着人的命运。这种神秘的力量往往以巧合和偶发事件的形式出现。人的性格如果顺应环境,就会安然无事;否则,就会受到命运的捉弄,招来凶险,以至于遇到灭顶之灾。小说里尤斯塔西雅和荒原格格不入,结果淹死了。而维恩与托马茜以荒原为家,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当然,有评论者说有时候小说中的巧合太多,显得作者故意让命运捉弄人,缺乏可信性。比如,小说里约布赖特太太吃闭门羹一幕,就太巧合了。虽然如此,瑕不掩瑜,他的小说总体上的真实把握得很好,情节衔接得也很紧凑,戏剧性很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顾韶阳

200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