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文化生活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薇思瓦纳珊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内容推荐

萨义德,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东方学》(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巴勒斯坦问题》、《开始》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造诣深厚,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是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

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导言

对话·交流·反思——萨义德谈论萨义德

前言

绪论

第一部 表演与批评

第一篇 开始

第二篇 在西方的阴影下

第三篇 重叠的疆城: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第四篇 处于公众生活十字路口的文学理论

第五篇 批评、文化与表演

第六篇 批评与政治的艺术

第七篇 野兰花与托洛茨基

第八篇 文化与帝国主义

第九篇 《东方学》及之后

第十篇 萨义德:在两个文化之间

第十一篇 人民的权利与文学

第十二篇 语言、历史与知识生产

第十三篇 我总是在课堂中学习

第二部 学术与行动主义

第十四篇 巴以两国能否共存?

第十五篇 学者、媒体与中东

第十六篇 流亡者的流亡

第十七篇 美国知识分子与中东政治

第十八篇 自我评估的需要

第十九篇 如何制造出更多的萨达姆·侯赛因

第二十篇 巴勒斯坦在美国的声音

第二十一篇 知识分子与战争

第二十二篇 美国人对伊斯兰的认知是愚蠢的陈腔滥调

第二十三篇 欧洲与他者:一个阿拉伯的观点

第二十四篇 象征VS实质:原则宣言一年之后

第二十五篇 踽踽独行

第二十六篇 回归我们自己

第二十七篇 一个国家,是的,但不只是属于巴勒斯坦人

第二十八篇 《东方学》、阿拉伯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与马勒斯坦历史中的神话

第二十九篇 我的返乡权

附录一 权力、政治与文化:三访萨义德

附录二 萨义德著作提要

附录三 萨义德年表大事记

出处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发觉布鲁姆对古老的影响那种说法的重新加工既有力又高雅,就像贝尔格(Alban Berg)的小提琴协奏曲把巴赫的赞美诗重新加工,使它既高雅又有力到搅扰人的程度。然而,布鲁姆的方式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显示创作是一种处理过去的形式,可说是以一种原创或开始的方式来重做,由于我是维柯的忠实信徒,因此在布鲁姆作品里发现像“知道就是创造”(knowing is making)这种主题,以及早期诗人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很特殊的经验。

然而,我一向都觉得,布鲁姆暗示——并没有真正说出来——创造就是诗,反之亦然。看不出他对小说或戏剧的兴趣,而这两者都和历史与社会有着无法撇清的关系。再者,布鲁姆主要感兴趣的是诗人之间的缠斗,而没有必然显示还有其他的缠斗(比方说,诗人和语言之间的缠斗,这是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情况)在诗的创作中也扮演了某种角色。但这些反对意见成为其他人可能针对这个理论的强调面和应用面。我与布鲁姆在理论上的主要差异是性质上的不同,而我认为这也是你问这个问题的用意。

如果批评布鲁姆忽略了你所谓的散文世界,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至少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他并没说他对此不感兴趣,或说其不存在,或任何类似的话。他只是说——我不是想为他辩护,而只是试图处理理论——他认为诗人首要关切的是诗,诗是他们身为诗人的元素和生命;此外,他说,创造是面对强有力的先行者一个主动、充满焦虑而且颇具模式的斗争。为了描述这个斗争,布鲁姆不只设计出一套复杂而且极富创意的词汇,也设计出一整个系列的方法论教条。

P14

序言

这本访谈录涵盖的年代从1976到2000年,主题也很广泛。除了发表于康乃尔大学期刊《析辨》(Diacritics)上的第一篇是我和编辑们之间的书面往返之外,其余全都是当面的对谈,因此必然反映了这种遭逢的临场感、你来我往、非正式的问答语言、迂回、形成和重新形成论点或主张、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挑战和反挑战。这些访谈最早经由原先进行访谈并刊登的期刊、报章、杂志编辑;其次经由薇思瓦纳珊教授(Gauri Viswanathan)和汪格(SheHey Wanger)修订;第三次则由我自己修订,因而综合了直接的论述和后来的澄清。没有谁特别花工夫去整饰这些访谈录,使它们看起来更像“书写的”(“writefly”)。因此,这些访谈主要是不同场合的记录,涉及许多不同的时空、出版物、访谈者(美国、欧洲、中东、印度),以及许多不同的情境、心情和关切。

访谈录扮演的角色与文章、书本不同。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它们大多来自于回应我在书本和文章中所写的,因而反映了访问者的兴趣。但我必须说,它们在我身为不断有作品问世的教师和公共批评家的生活中,都已经成了固定的特色。不管我到哪里演讲或出书,我都很感激那些仁慈而且在知识上慷慨大度的个人,给我机会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当场回答,没有事先准备。访谈录在许多方面是持续的发现的行动(sustained acts of discovery),不管是对被访问者,甚至对准备充分的访问者,都是如此。因此,经常发生的状况就是,仔细写妥一长串问题的人放弃了原先的单子,当场直接与我对谈——从我们的讨论中衍生问题,而不是根据事先备妥的那张清单——然后经常有更多的发现,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每个情境都反映了特殊的环境,而且由于我以政治活跃分子以及知识分子、学者的身份涉入公共领域,所以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挑战,而我试着去面对。无论如何,尽管这些访谈具有非正式的成分,而且性质相当广泛,但我希望它们也能回应另一个时空的读者的兴趣和关切。

萨义德

纽约

2001年5月20日

后记

继《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Bectual)之后,本人翻译的《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Power,Politics,and Culture:Interviews with Edward W.Said)再度由北京三联书店印行简体字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备感荣幸。

在台湾演讲时,经常有人问我,萨义德著作等身,一般读者该如何着手。我的建议是:先读《格格不入》(Out of Place),再读《知识分子论》,然后是这本访谈录;当然,学者和学子也宜阅读《东方学》(0rientalism)和《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lism),至于其他作品,则可依个人的兴趣与需求选读,多多益善。我的理由主要如下:《格格不入》属于回忆录,以叙事性的手法呈现萨义德的前传,既生动深刻,描绘出众人不熟悉的阿拉伯世界,也让人体会到一位世界级公共知识分子早年的心路历程。其次,知识分子的议题一向为许多社会所关注,而《知识分子论》原为六篇三十分钟的演讲稿,篇幅较精简,文字较浅显,不会造成读者太大的负担。至于本书的二十九篇访谈与对话,则精选自萨义德一九七六至二00O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呈现出受访者丰富的面向,多元的关怀,杰出的表现,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周全且平易近人的,读者可依序细读,也可随兴翻阅,各有不同收获。因此我们不妨把《知识分子论》的英文标题稍加转换,称此书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再现”(“representations of apublic intellectual),因为它不但是访问者对萨义德的再现,也是受访者萨义德的自我再现。

中译本当然是对萨义德的另一种再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特殊机缘和出版者大力配合,先前出版的《知识分子论》除了原书译文之外,还增加了译者序、两篇访谈录、萨义德著作书目提要、索引与后记,比原书更为丰富,也是此书在全世界不同语文译本中所仅见。本书依照相同的作业模式,增加不少资料(含萨义德年表大事记),校订原著若干错误,尤其附加原书出版一星期后我于纽约与萨义德的访问记录,其中不少内容系针对此书,提供了受访者萨义德自己对这本“再现之书”的看法与再现。

译者三度访问萨义德,两度翻译他的专著,缘分可谓不浅。二oo三年四月,为了庆祝《东方学》出版二十五周年,他任教四十年的哥伦比亚大学特别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与会。我因母亲重病,无法与会,缘悭一面,孰料该年九月萨义德去世,四个月后母亲也辞世。先母生前因为我的译介,很佩服他的道德文章。因此,对我来说,纪念两人最好的方式便是通过中文再现,让萨义德的理念得以广为流传,供读者各自继续再现。

此书繁体字版于二oo五年二月由台北麦田公司出版,很高兴简体字版依然由三联书店推出。社科院外文所的陆建德先生曾帮忙校阅了部分译文,让书中专有名词更符合大陆的习惯用法,在此表示感谢。

单德兴

2005年1O月

美国加州柏克莱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

——埃里克·方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