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早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刊物之一,发表的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书选录了其中关于冷战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十八篇,内容包括冷战起源刍议、英国与冷战的起源、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冷战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历史研究编辑部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早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刊物之一,发表的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书选录了其中关于冷战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十八篇,内容包括冷战起源刍议、英国与冷战的起源、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等。 内容推荐 《历史研究》是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委员会”倡议创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1954年2月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就创办《历史研究》首次提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郭沫若直接领导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组建工作。第一届编委会成员有郭沫若、尹达、白寿彝、向达、吕振羽、杜国庠、吴晗、季羡林、侯外庐、胡绳、范文澜、陈垣、陈寅恪、夏鼐、嵇文甫、汤用彤、刘大年、翦伯赞。历任主编有尹达、黎澍、庞朴、徐宗勉、田居俭、宋德金、李新达、张亦工等。 《历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双月刊。主要栏目: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史家与史学、讨论与评议、书评、读史札记、学术述评、国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 《历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权威历史专业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部分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 (英文版)翻译介绍到国外。 目录 “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 陈兼 余伟民 /1 冷战起源刍议 霜木 /38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李世安 /53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 叶 江 /74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张盛发 /94 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 沈志华 /12l 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 崔 丕 /154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崔 丕 /178 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贝利亚在1953年 时殷弘 /204 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杨奎松 /218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沈志华 /254 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 杨奎松 /285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张小明 /317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牛 军 /338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牛 军 /367 “蒙古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刘晓原 /401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戴超武 /434 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 李丹慧 /476 编后记 /515 试读章节 “冷战”在理论和逻辑上不科学、不严密,实际上也不能反映当时大国之间关系的实际状况,而且,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战争与和平是相互依存的:和平中潜伏着战争,战争促成和平。然而,它们又是两个截然不同而对立的范畴和现象。它们之间是排它的,非此即彼。两者之间存在模糊甚至胶着的现象:和平状态下的局势紧张、武装对峙,乃至战争期间的近乎和平的休战、停战等。但是,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清晰而毫不含混的:无战争即是和平。一旦发生武装冲突,和平局面即被打破而转为战争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和平是较长期的现象,而战争是相对短暂的和平间的插曲。这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看来,首倡“冷战”用语的人或许是为了以此警示人们防止战争。而后来的西方政治家和学者逐渐默认了这一概念并用来概括当时东西方和平对峙的局面。 从所谓冷战的整个时期来看,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频仍,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说世界总体处于和平状态并不是否认国家之间在利益和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争斗。至于备战乃至战争,那是各国军方始终考虑的永恒主题,是他们的职业,而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全面和经常的题目。P40 1961年上半年,苏联哈萨克广播电台恢复了1950年自动撤消的对新疆维语广播节目,录制返苏侨民和逃苏人员赞美苏联的讲话、访问记等,频繁播放,其频率和播出时间都与中国的维语广播电台相近,极易为新疆地区的听众所接收。尤为严重的是,1963年至1964年,返国侨民中一些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在广--播中挑拨民族关系,激化民族分裂情绪。如有人通过广播宣扬所谓“ 三区革命精神”,说“三区革命以前,人民受不了国民党之苦才起来推翻国民党。但解放以后,在各个运动中追查三区革命英雄,问他们把汉人杀了多少,结果将这些英雄以负有血债为名,都给整死了”等等,挑起新疆各民族对汉族人的仇恨。甚至露骨地宣传“一切伊斯兰教徒,都是土耳其的后代”,直接鼓动民族分裂情绪。此种分裂宣传与物质引诱相比,其负面影响更为深远。有的边民在接受了这种宣传后切齿地说:“我要把汉族杀完!”有的散布说:“去苏的人有几十万,都联名向赫鲁晓夫申请,说他们在新疆成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有的民族宗教上层人物则声称:“新疆、西藏独立的问题苏联已经同意了,在联合国也通过了,苏联政府已经宣布,把塔什干以东的地区,成立维吾尔区,现在看从中国去的大人物,也不会睡觉,他们会为新疆独立付出代价的。”有的干脆就认为:中苏分歧“太好了,对我们有好处。”如此等等,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民族分裂氛围。 第二,苏联送回部分逃苏人员和回苏侨民,以及一些逃苏、回苏人员潜行回国,给新疆地区增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1963年,苏联方面拟交回500名新疆外逃人员,中方予以拒绝。P511 序言 冷战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才告结束。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进,也深刻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本论文集收录了1999年至2003年期间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18篇论文,它们是中国学者在冷战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冷战”这种源于西方的对战后现实世界的描述,只是在凝结成历史范畴之后才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对冷战问题的研究也以其终结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作为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冷战从其起源时起就受到美国及西方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很长时间,这项研究可以说是他们的专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主要是东方国家的学者在研究战后国际关系时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冷战问题,但基本是将其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东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遏制”政策的一种行为。 直至80年代,中国人还很少使用“冷战”这个词汇;但以回顾的眼光来看,我们却无法否认冷战与中国的纠葛:一方面,美苏两个大国在亚洲的冷战是围绕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展开的,冷战不仅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使得中国周边地区长期成为“冷战”中热度最高的地区,出现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冷战时代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另一方面,中国内政外交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冷战的进程,不断改变着美、苏之问的力量对比。中国因素在冷战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非无足轻重,其间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最近十几年,冷战史研究已成为中外历史学界的热门课题。促成“冷战热”出现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冷战已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入历史研究领域;二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东欧各国大量档案的解密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料;三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学者们互通信息、共享史料、交流学术成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现在,冷战史研究不仅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参与,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跨国分工与合作,中国学者也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不可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本集子收录的论文大体可分为三组:一是关于冷战史研究的状况及其面临的一些理论问题,二是对冷战初期一些重大事件的考察,三是冷战背景下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这些论文相当典型地反映出近年冷战史研究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研究者力图从后冷战的历史高度重新考察和审视冷战的过程,其重点不仅在于对史实的重新考订,更重要的是开拓新的视角和更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二,注重案例研究,以此加深了对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了解;第三,强调历史过程中复杂的互动关系,而不再满足对某个过程的一般性描述;最后,所有的论文都大量使用了新史料。 上述这些特点表明,冷战史正在成为一个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如果将冷战史研究的前后两个阶段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以往的冷战史只是战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专题,而现在冷战史研究的触角已伸延到战后世界史的各个方面,无论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地区和国别。冷战史既可兼收并蓄,又可为我们研究和理解战后世界的演变提供一条比较清晰完整的线索,这便是它独特的诱人之处。 章百家 2004年11月 后记 《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早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刊物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历史研究》共发表文章约4000篇,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新中国几代史学工作者的成果结晶,作者涵括从郭沫若等20世纪上半叶即已名扬天下的史学巨匠,直至新世纪方始崭露头角的学界新秀,体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研究发展的最高水平及演进路向。因此,从学术史发展与演变的意义来讲,《历史研究》的五十年,也即是新中国史学发展的缩影。为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丛书,以纪念《历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限于篇幅,众多精彩文章只能割爱。“文革”期间发表的文章不在入选之列。 全套丛书共分6卷10册,各卷题名及选编者分别为: 理论与方法 2册,王和 近代中国 2册,马忠文 社会史 1册,仲伟民 冷战史 1册,姚玉民 二十世纪史学回顾 3册,宋超 书评 l册,徐思彦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只对个别错漏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正,不同时期的编辑规范差异甚大,变化较多,这亦是学术发展变化之一角,故一仍其旧。 庞朴先生为本套丛书题写书名,徐宗勉先生、田居俭先生、宋德金先生、章百家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套丛书作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慨然将丛书纳入出版计划,杨群先生、宋月华女士为丛书的出版出谋划策,辛勤编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薛超玉女士、孔雅君女士、曹雪燕女士、倪琳女士负责书稿的校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图书馆郑宪生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闵杰先生不厌其烦,提供各期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世杰先生承担了全部复印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香港金城营造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及金城营造集团行政总裁王国强先生,没有基金会及王国强先生的大力资助,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设想今天也许仍然是一纸计划而已。 《历史研究》编辑部 2004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