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批英雄(杜利特尔突袭的惊人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克雷格·纳尔逊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人创造的传奇故事,极具震撼力的英雄史诗!作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描绘得淋漓尽致,对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提出了一种充满激情的新视角,提供了这次奇袭背后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秘密,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人心弦的激情戏剧,它以磁石般的感染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暴风骤雨的午夜,太平洋上的连天巨浪,向你展示一个传奇般的真实故事……

内容推荐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为了恢复美国的荣誉和激励人们的必胜信心,立刻采取了猛烈的报复行动:对东京实施轰炸。  1942年4月18日。在以英勇无畏著称的吉米·杜利特尔上校的率领下。80名勇敢的年轻人从太平洋中部一艘航空母舰起飞。执行这次被视为自杀性的突袭使命。他们出人预料地赢得了巨大胜利。使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本书作者根据细致的研究和对仍然在世的20名突袭者的访谈,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惨烈、恢宏的战争场景。

目录

前 言:消逝的历史

机组简况:1942年4月18日

第一部分

 第一章志愿者2

 第二章“一分钟也闲不住的人”24

 第三章“大黄蜂”号40

 第四章“大日本帝国”58

 第五章瘫痪的梦想家79

 第六章海上起飞93

 第七章轰炸东京108

 第八章着陆131

 

第二部分

 第九章虎口脱险152

 第十章被俘184

 第十一章死亡209

 第十二章变形记232

 第十三章和平254

 第十四章尾声275

试读章节

有关珍珠港事件最权威的论述当属高顿·普兰志的《黎明之眠》,书名概述了那一时刻的民族情绪。第17轰炸队的指挥官们正如任何其他人一样,在战争初始毫无准备。24岁的投弹手赫伯·麦西亚回忆道:“我们应召到基地报到。24小时内基地突然又飞来一些战斗机。那天晚上,机组人员全体集合,我们收到的简要指令是:敌航空母舰潜入哥伦比亚河口外,舰载飞机已起飞前来轰炸旧金山,我们要出击应敌。那时,全队刚刚演习归来,领航员没有随行,也没有投弹手,没人熟悉投弹设备,甚至没人知道如何打开炸弹舱门。罗斯·格里宁站出来给我们详细讲解如何操作。他还绘了张草图:‘进舱后,在你右手边,可以看到这儿有一个拨动式开关,你先操作那个,然后是这个,然后是那个。’这就是我们准备去攻击这艘航空母舰时的情形。”

27岁的驾驶员大卫·琼斯也还记得此刻:“12月7日,敌舰来袭时,我们正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市参加海军的演习。我们驾驶飞机。飞到萨克拉门托市去军火库领机枪。该死的库门紧锁,他们费了很长时间才打开门。最后,我们在炸弹舱上安装了50毫米口径的机枪。然后连夜飞往彭德尔顿市,那时已有50或60个战友已在该地待命,我们夜间没有编队飞行。一些飞行员跑来跑去试着装载上250磅的炸弹,他们来自阿拉斯加,要飞往西雅图。那天夜里,来了两个人,是两个飞行员,他们说:‘长官,我做不到。’我们的指挥官——奥托·派克上校说:‘要是拂晓时你们俩还在基地,我就杀了你们。’我不知道最后两人怎样了。你知道,这是真的,我们都吓得直发抖。"  战争之初,美国还在酣睡。近10年的首批新兵配备的是1903年设计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身穿1917年来剩下的军服——劣质帽子和护腿,帆布带子包扎着鞋口以保持鞋子干燥,毛料裤还散发着臭球味儿。他们训练时使用的枪射出的不是子弹而是面粉。因军队坦克不足,他们用卡车训练,假想是在驾驶坦克。即便部分新兵配备了美国最新的装备,也没有什么好自夸的。美国陆军航空兵团的P一39型“飞蛇式”战斗机臭名昭著,飞机有时会突然完全失去控制,从空中坠落,机组成员“要么弃机逃命,要么与机同亡”。同时,P一38型“闪电式”战斗机本应适于高空飞行,但在高空,飞机燃油结冰,机绢人员手脚也被冻伤。P4

序言

的历史

2000年10月14日,我收到一位82岁老人寄来的信,信中字迹之特别实属我平生罕见。每一笔,力透纸背,好似雕凿到纸页上一般。写信人解释道:“年少在乡下时,我每天赶校车前设下陷阱捕点猎物,攒些微薄的零用钱。冬天我给獾、郊狼、臭鼬之类的猎物剥皮时,冻伤了手指。现在我80多岁了,手指关节因而极不灵活。”

信是哈里·麦克库写来的。二战中一次秘密作战行动为美国赢得了二战的首次胜利,哈里是那次秘密行动中4号机的领航员。几近60年之后,我给参与行动的每位幸存者寄去了一份调查表,尽管我是那年年初才听说他们的传奇故事,但我确信,那次作战行动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之一。

二战中,我父亲服役于空军部队,驻扎在新几内亚岛,母亲是亚特兰大的一名空中交通管制员。后来我的一位叔叔成了职业空军领航员。我听着英勇突袭、秘密行动的故事慢慢长大,很久以后我才得知,这些惊天动地英勇行为的主角竟是才二十多岁的少年们。而后,越南战争爆发了,我们不再经常谈论我叔叔的工作或我父母的军旅生涯。直到我在一本过期的《美国历史》杂志上偶然读到哈里及其战友们的事迹,童年时代的故事才豁然体现出其深含的历史意义。那次行动造就了美国空军——与我父辈的历史息息相关——而我对此却一无所知。

 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不已,于是开始四处询问调查。结果我发现,几乎所有历经二战的人对此都有着清晰的记忆,正如我们这一代美国人能准确记起约翰·肯尼迪遇刺时自己在哪儿。然而现在除了那些痴迷的二战学者和二战迷外,大部分其他美国人似乎已完全淡忘了那段光荣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在遗忘过去,而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却亟需我们的关注。我认为二战的首次胜利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历史之一。

 我把这个传奇视为凡人蜕变为英雄的传奇,然而在采访时,不少当事人显然持相反的观点:“我们从不自诩为英雄。”副驾驶员迪克·科尔坚持道。而领航员诺兰·赫尔登反应更为激烈:“实话告诉你,我希望让英雄之类的想法都见鬼去吧。我们只是在尽我们的职责。”他们所说的职责就是去执行那次秘密飞行任务。许多人断言,让这群仅仅受过基本训练的人去,这无疑将是自杀性飞行任务,有去无回。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也前所未有:数千海陆新兵首次联合作战;全新的飞行方式,骇人而又令人兴奋,这一方法以往从未有人尝试过,以后也不会再有;遥在地球的另一端,在暴风雨猛袭的午夜,几乎每位参加行动的飞行员都因燃油耗尽而被迫弃机:他们机智灵敏,设法与不会听说读写英语的本地人取得联系,从而逃出敌占区。

其中几位年轻人在交战区着陆,不幸被日军俘虏。他们度过了几年单独监禁的铁窗生涯,受尽折磨,被迫在假供状上签字。其中三位作为战犯庭审后被日本人执行枪决,一位飞行员饿死在监狱中,而战争结束时获救的幸存者都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一位遭受了无以复加的酷刑,苦难中他皈依了上帝,随后在一次宽恕运动中重返日本。另一位精神失常,死于美国本土军队官僚主义的束缚。降落在苏联的一个机组被苏联当作敌人扣押,并被偷运到现伊朗境内。一位从马背上开始军人生涯的飞行员被纳粹捕获,后参与了“胜利大逃亡”,幸存了下来,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工作至退休。现今,所有的史学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突袭立即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儿时我在书上学到,历史是由帝王将相、教皇、总统创造的,他们指引着宗教和非宗教的国民永远前进的道路。成年后我认识到,另一截然相反的观点也常常是正确的——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也同样取决于寻常人在不寻常时刻的行为。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告诉斯蒂芬·安布罗斯,“是希金斯为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安德鲁·杰克逊·希金斯是新奥尔良的造船商。他发明并生产了大量数以千计的、平底斜面的胶合板汽艇,这给了美军在意大利、诺曼底和南太平洋海滩上的登陆很大帮助。艾森豪威尔还能提到更多其他幕后英雄,如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亚历山大·沃森一瓦特,他研制了能监测敌机的雷达;美军信号情报部门的威廉姆·M·费德曼,英国政府代码及加密学校的阿兰·M·特宁和美英的德日密码破译员;国内数千可敬的普通铆工们,他们生产的坦克、飞机、轮船和枪弹比任何其他国家曾期望生产的还要多;还有这些传奇故事的主角们,在战争初期黑暗的日子里,使美国公众坚信,盟军最终会战胜那时看起来不可战胜的敌人。美国现今是全球的超级大国,但二战初期,美国整体力量太薄弱,整个海岸线都受到攻击,却只能被动挨打,无计可施。那一时期美英军队屡战屡败,四处挨打。多数美国人以为战争要结束了,轴心国最终会赢得这场战争。

我刚着手进行研究,准备撰写此书,不料母亲却去世了。我回家参加她的葬礼时,尤其想看的一样东西,就是她的相册。保存这些相册,记载70年的历史,曾是她众多嗜好之一。相册内有认真拍摄的家庭聚会照片,也有大量随意拍的快照。战争期间,她逃离威斯康星州乡下老家,来到亚特兰大,成为一名空中交通管制员。在那里,她发现自己身边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军人。那时的照片常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尽管世界可能会崩溃,但她不经意间地摆出一副那个时代典型的神态:双目直视,嘴角的微笑流露出坚定而又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相册间夹着我父亲从新几内亚岛寄来的照片,相片边缘呈锯齿状,是用勃朗尼相机拍摄的。他身穿卡其布料的军装,低头垂肩,身形削瘦,酷似罗伯特·米彻姆。这些照片令人惊叹,两人都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但都是我想要了解的人。

为这本书我专门到一家报纸档案馆进行调查。一篇报道上列出了这次秘密行动的幸存者和他们的住处,列出的顺序暗示了他们在轰炸机队协会地位名望的高低。我利用网上电话号薄找到他们的电话后,开始按名单顺序与他们联系。每天有1200名二战老兵过世,我设法要寻找的人也不例外。

我给名单上的第一位打电话,但他已去世了。第二位老兵也去世了。第三位到了重病晚期,无法再在电话里交谈。第四位说事情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他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第五位去世了。第六位的女儿接的电话,她很有礼貌地解释道:“他现在无法来接电话。他下星期要做脑科手术,现在去检查身体了。您可以别的时间再打过来吗?”这位先生的生活实在是太丰富繁忙,我打了11次电话才约着他见了一面。几星期后我再给他打电话想复核一些细节,才得知他突然去世了。正是这些病人描述了60年前发生的一切,决心要把他们的故事留给世人。

大约在这时,我不得不出两趟门,一趟是去马萨诸塞,另一趟是去加利福尼亚。完全出于偶然,在地处国家两端的南塔基特岛和约塞米蒂谷,我都信步走进了当地的公墓。那儿的墓碑都是无字的,刻在大理石碑上的姓名与年代,起初目的是为永志不忘,然而现已被200年的历史风云完全湮没了。墓碑沦为了坚如磐石的遗忘之碑。

11号机的投弹手威廉·比尔奇说:“我希望你的书会使后辈人熟知50多年前美国人的顽强精神……使他们了解到,飞机与船厂的工人们为打败野蛮残忍的敌人,努力生产出所必需的飞机、轮船……农民与学生在短短的几周内学会使用武器,充实防御堡垒的力量……是他们的决心与勇气确保了最后的胜利。他们面对数量、经验与装备俱占优势的侵略者,奋不顾身。牺牲个人来换取胜利。”我衷心希望此书能满足他的心愿,充分展示出多数“各尽其职”的普通美国人如何改变历史的进程。

书评(媒体评论)

“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作者以全新的视角洞察这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场二战题材的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新鲜,令人欲罢不能。”   ——《科可思评论》   “杜利特尔突袭行动是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对珍珠港事件的反击。此次行动影响之大,震憾日本、轰动全美,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如果你想了解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挫的美国是怎样奋起打败强大的日本帝国的,这本书就在你手中。在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二战中所创造的奇迹,了解到义无反顾的无名英雄,了解到二战中所有的第一批英雄。”   ——詹姆斯·布拉德雷,《父辈的旗帜》作者  “《第一批英雄》是一部史诗,杜利特尔空袭故事跃然纸上,与其他任何传奇故事一样。内容丰富,让人爱不释手。作者演绎二战生活中戏剧性的故事。简直是一部举世震惊的伟大作品——故事再现现代战争和动乱岁月的全景,哪怕是勇士们英勇作战的那些细微动作。纳尔逊不愧为故事大师。”  ——多格·斯坦顿,《在危险之中》作者   “人们难以忘怀这段历史。而作者提醒我们美国人对珍珠港事件的反应并非不温不火。而是演绎了一幅正义反击日本偷袭、英勇作战的战争史。”  ——哈姆普登·赛德,《鬼战士》作者    “令人敬畏……纳尔逊展示了美国战俘在臭名昭著的日本秘密警察组织中的境遇。而且告诉我们针对中国军民曾经帮助美国士兵躲避空袭一事,日本人所采取的报复行为。”    ——华盛顿邮报   “小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美国人士气锐减,而随后美国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捷报传来时,美国人兴高采烈!现在作者对我们讲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秘密,以及袭击背后的每一个故事。这些都教育了感到不安全的国民:我们可以打击敌人。并最后战胜敌人。”  ——约瑟夫E.皮尔斯科,《罗斯福的秘密战争》作者  “纳尔逊深深挖掘……把极大的热情和第一人称的叙述结合起来……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历史。”  ——《出版者周刊》  “克雷格·纳尔逊创作了一部易读而又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第一批英雄》具有磁石般的感染力,扣人心弦。我真希望这部作品流芳百世。”  ——雷昂·冰格, 《要么行动,要么灭亡》作者  “《第一批英雄》是最佳的历史小说:意义重大,富于见解。引人入胜。克雷格·纳尔逊写得好极了。他把二战中美国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如身临其境。”  ——苏珊·艾萨克斯, 《静观其变》与《妥协立场》作者  “令人着迷,内容丰富,描写入微……好极了,无论你是否知道杜利特尔奇袭一事。都值得一读。”  ——《明星论坛》  “纳尔逊写得太好了,从各个角度描写了袭击之战,包括机组人员、海军、日本陆军及其军事指挥部,经过时间的沉淀,《第一批英雄》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圣彼得堡时代》  “纳尔逊选择了多种描写的线路,从训练到飞行员康复……在所有描写二战的重要作品中,这本书都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书馆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