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通俗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影响世界的哲学体系,从尼采到柏格森,到罗素,到维也纳学派,到维特根斯坦,到海德格尔,等等,展示出一幅幅人类文化史上独具魅力的画卷,也让我们了然于现代西方人文思想与智慧的极其重要的探索之路。
本书是广受读者欢迎的《西方哲学的故事》之续集。作者依然以通俗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影响世界的哲学体系,从尼采到柏格森,到罗素,到维也纳学派,到维特根斯坦,到海德格尔,等等,展示出一幅幅人类文化史上独具魅力的画卷,从而也让我们了然于现代西方人文思想与智慧的极其重要的探索之路。
正如我在上卷《西方哲学的故事》结尾所言,这一卷我将以尼采作为全书之始。
尼采是德国人,但他自认为是波兰人,因为根据他的谱系,他乃是波兰贵族的后裔,尼采为之而深深自豪。
尼采1844年生于德国萨克森地方的勒肯。他的父亲名叫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由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任命的勒肯教区的牧师,尼采的出生日与威廉四世国王的诞辰是同一天,因此,老尼采便将儿子取名为弗里德里希·尼采。
似乎有许多因素注定尼采一生不会有多幸福。首先是他的身体,他从小体质就非常孱弱,就像他可怜的父亲,经常忍受着神经痛、近视、头晕目眩等带来的痛苦。其次,他从小就失去了父爱,他的父亲因为脑组织麻痹症死于1849年,这时候尼采不到5岁。
父亲死后,尼采的生活中便充满了“女人气”,他是整个家庭里唯一的男性,其余的是5个女人:他的母亲和妹妹、外祖母和两个尚未出嫁的姨。在这些人中,妹妹无疑是与尼采关系最为密切的。由于尼采身体太差,无法与其他健康男孩儿竞争、相处,只会受到他们的嘲笑、戏弄,因此,妹妹几乎成了他唯一的玩伴。
如果不与妹妹在一起玩儿,小尼采的唯一爱好就是读书,他很小的时候就像一个学者一样手不释卷了,他总是沉浸在书籍与知识的海洋之中。
父亲死去的第二年,母亲携全家搬到了萨勒河畔的瑙姆堡。在那里,尼采进入了一所预科学校,他在学校的成绩相当不错,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这使得他的母亲感到应当让儿子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就是位于萨勒河畔的普尔塔学校。
普尔塔学校是一所在全德享有崇高声望的新教学校,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2世纪,一些想使斯拉夫人改信基督教的天主教教士们就在萨勒河畔建立了这所学校。后来,到了16世纪,新教接管了学校,将之建成了德意志最好的教会学校之一。德意志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诗人诺瓦利斯、批评家与思想家施莱格尔兄弟、伟大的哲学家费希特,都来自这所学校。尤其是费希特,这位著名的德意志爱国者与哲学家是普尔塔学校最大的骄傲。
尼采是在1858年进入普尔塔学校的,由于它是一所寄宿学校,尼采便像其他学生一样住校了。由于出众的成绩与天赋,他得到了学校的奖学金。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