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手指车厢社会/经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丰子恺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丰子恺的文学创作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30年代的散文随笔。这些作品超越人世的成见,以艺术般的心绪,佛理化的思考,来旁观社会、玩味人生。从身边平凡琐事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乐趣,感悟别人不曾感悟的况味。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内容推荐

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后改子恺,并以此行世,浙江崇德(今属桐乡)人,1921年赴日学画,次年回上海教书。1927年出版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至1937年专事作画著书。抗战爆发后先后任教于桂林师范学校、宜山浙江大学和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常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又生画集》、《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本书收录了他的部分经典作品,以飨读者。

目录

导言/吴福辉

山水间的生活

伯豪之死

剪网

儿女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华瞻的日记

胡桃云片

取名

吃瓜子

蝌蚪

给我的孩子们

作父亲

两场闹

梦痕

随感十三则

我与手头字

车厢社会

作客者言

穷小孩的跷跷板

肉腿

送考

野外理发处

三娘娘

学画回忆

比较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都会之音

半篇莫干山游记

纳凉闲话

手指

西湖船

“带点笑容”

谈壁上标语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养鸭

狂欢之夜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

悼丐师

沙坪小屋的鹅

“艺术的逃难”

沙坪的酒

胜利还乡记

白象

口中剿匪记

生死关头

猎熊

湖畔夜饮

再访梅兰芳

三层楼

上天都

癞六伯

王囡囡

旧上海

试读章节

我们的体操先生似乎是一个军界出身的人,我们校里有百余支很重的毛瑟枪。负了这种枪而上兵式体操课,是我所最怕而伯豪所最嫌恶的事。关于这兵式体操,我现在回想起来背脊上还可以出汗。特别因为我的腿构造异常,臀部不能坐在脚踵上,跪击时竭力坐下去,疼痛得很,而相差还有寸许,——后来我到东京时,也曾吃这腿的苦,我坐在席上时不能照日本人的礼仪,非箕踞不可。——那体操先生虽然是兵官出身,幸而不十分凶。看我真果跪不下去,颇能原谅我,不过对我说:“你必须常常练习,跪击是很重要的。”后来他请了一个助教来,这人完全是一个兵,把我们都当作兵看待。说话都是命令的口气,而且凶得很。他见我跪击时比别人高出一段,就不问情由,走到我后面,用腿垫住了我的背部,用两手在我的肩上尽力按下去。我痛得当不住,连枪连人倒在地上。又有一次他叫“举枪”,我正在出神想什么事,忘记听了号令,并不举枪。他厉声叱我:“第十三!耳朵不生!”我听了这叱声,最初的冲动想拿这老毛瑟枪的柄去打脱这兵的头;其次想抛弃了枪跑走;但最后终于举了枪。“第十三”这称呼我已觉得讨厌,“耳朵不生?”更是粗恶可憎。但是照当时的形势,假如我认真打了他的头或投枪而去,他一定和我对打,或用武力拦阻我,而同学中一定不会有人来帮我。因为这虽然是一个兵,但也是我们的师长,对于我们也有扣分,记过,开除,追缴学费等权柄。这样太平的世界,谁肯为了我个人的事而犯上作乱,冒自己的险呢!我充分看出了这形势,终于忍气吞声地举了枪,幸而伯豪这时候已久不上体操课了,没有讨着这兵的气。

P9

序言

中国现代作家中原本是学美术的,不乏其人。闻一多“清华”毕业赴美留学,他先后读的是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科罗拉多学院的美术系。所以他抗战由湘、黔徒步入滇的时候,一路上所画的百幅速写那是重操旧业。李金发和艾青都是在法国学雕塑、学画。艾青赴巴黎勤工俭学之前读的学校是杭州西湖艺术院,其师是林风眠。叶灵凤是上海美专的学生,他当了作家后仍然画插图、设计封面和藏书票。林徽因跟了梁思成去美国读宾州大学的建筑系,没有想到这个系竟保守得不收女生,她这个一代才女也只好委委屈屈读了该校的美术学院。但这些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没有终生从事美术,要说画家当得大,散文写得也不比画画弱的,当代健在的数黄永玉,现代已逝者,便无出丰子恺右的了。

我幼年时知道丰子恺就是喜欢他风格特异的画。那是不像国画,又似国画,小孩子特别容易理解、爱看的笔调简约的东方味道漫画,在当年的儿童刊物上时时得见。至于读到他貌似平淡的、趣味隽永的文字,那是到了中年之后了。在把那类题材宏大、斗争意志坚强的或抒情绵软的散文读得太多不免伤了胃口的当儿,突然读了《缘缘堂随笔》,读了《车厢社会》,见到丰子恺这样平稳的、非战士的、日常的社会性散文,真是眼前一亮:原来散文还可如此来写。

他是石门人。这个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区的石门镇,现今属于浙江桐乡。所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乘了浙江电视台的车子从茅盾的故里桐乡乌镇做完节目出发,去了丰子恺的石门,去了徐志摩的硖石,黄昏时分打道回府回杭州,还顺道看了海宁盐官的王国维故居。你从这个行程便能感受到太湖南岸一带鱼米之乡的人文之盛。而这些作家、画家、诗人、学者所出生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江南水乡。要理解丰子恺的文学与绘画,如果没有机会去石门,至少也要到周庄、乌镇、同里、西塘这些如今特别火热的水乡旅游地其中的一个,去走一走,看一看,才好认识江南市镇文化是如何养育了这类文化名人的。这之中的石门镇,在丰子恺的回忆散文里自然可以读到,如本书中的《梦痕》、《癞六伯》、《王囡囡》。我觉得石门与其他水乡比,因为不是旅游地就没有那么热闹,没有那么热闹保存下来的市镇本相就比较真切。这个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古代吴越交界垒石为门(即“石门”名字的来源,有“垒石弄”留下来作证),镇上如今有丰家祖传的老店丰同裕染坊、劫后重修的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可供参观。镇民热爱丰子恺,缘缘堂一切都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了,但园子的大门当年被乡亲们冒着风险抢下保存起来,今日才能让后人看见这半面糊焦的门板。这些地方如读了他写缘缘堂前前后后兴亡史的文章,印象定会分外深刻。

丰子恺青少年时代就读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校的前身即晚清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沈钧儒、沈尹默、许寿裳、鲁迅等人都在这里任过教职。鲁迅教的是化学和生理学,为了反对封建顽固的学堂监督夏某人而参加过所谓的“木瓜之役”。丰子恺读书时,校长是知识界教育界知名的经亨颐,夏丐尊教他国文,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教他音乐图画。夏、李两位对丰子恺一生的影响之深,只须一读《悼丐师》、《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等文便知。夏丐尊影响于丰子恺写作的是他的《平屋杂文》,这平屋指夏在家乡上虞白马湖的瓦舍。白马湖的春晖中学曾集聚了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和丰子恺(加上叶圣陶、俞平伯)一批人,后被称为“白马湖派”或“立达派”的散文,正是具有这种平屋、平民、平和、平淡的精神的。丰子恺跟了老师在“春晖”教书所住的“小杨柳屋”也是平房。他散文中的平民立场十分显然,如《穷小孩的跷跷板》、《野外理发处》、《纳凉闲话》、《肉腿》等,赞美市民阶层简陋的玩具、理发和消暑方式,对农人抗旱车水的辛劳寄予颂扬,这都是沿袭着这派质朴、率真、诚实做人为文的风格下来的。《三层楼》一篇简直是个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寓言。李叔同则影响了丰子恺的作画及投身艺术人生,连同对真正佛教佛理的崇敬。据丰子恺回忆,他是在李叔同“凡事认真”的一席话后,才确定专门学画的。丰子恺虽没有出家,却是居士。他说他的老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他是真正的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愚迷,要彻底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而‘行大丈夫事’的”(见《悼丐师》)。受此耳濡目染,丰子恺悟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将宗教与哲学、艺术并列,作为自己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剪网》)。在他的散文中,崇尚自然,爱护生物的文字比比皆是。本书第一篇所选《山水间的生活》,就是拿白马湖与上海的生活相比,说出“我往往觉得山水间的生活,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的话来。其他如《“带点笑容”》、《三娘娘》等都写自然之美。《都会之音》、《旧上海》斥人工社会之恶(恰将《旧上海》作为末篇,与《山水间的生活》一头一尾)。《取名》、《吃瓜子》、《作客者言》借日常生活细节,批判中国文化的虚伪性、不真实性。《我与手头字》的观点与一般书法家喜爱繁体字正相反,认为简单皆美,这是自然美的合理引申。关于动物的散文如《蝌蚪》、《养鸭》、《白象》,充满对生物界的喜欢,《猎熊》一篇更渗透佛教伦理,是他《护生画集》的缩写本。《手指》是他的名篇,用艺术的眼光来打量人人都有的平凡肢体,从中看出大千世界。在这些作品里,丰子恺真真实实,直面人生,他的看法你尽可不赞同,但你不能不被他表达的真性情所感染,所打动。

丰子恺多子女,这仿佛是上天的赐予,因他喜爱孩子。对于他,儿童并非是好玩好看的洋囡囡,而是各有其独立生命的个体。儿童世界是未经成人世界污染的一块净土。儿童是成人的“教师”。这些思想是如此的彻底,以至于丰子恺成为“五四”之后长久坚持“儿童本位思想”的一个艺术家是如此的显眼。我特别要推荐本书所选的丰子恺关于儿童的散文,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作父亲》、《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诸篇,认为它们值得当今的年轻父母们一读。所谓发现了儿童(也发现了妇女)的“五四”已经过去快90年了,鲁迅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在1919年当年,可看看中国目前从作威作福的父亲到为培养“小皇帝”鞠躬尽瘁的父亲,实际上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哪里有尊重孩子人格地位的一丝现代思想呢?而且全社会进入了一个怪圈,每天在赶着自己孩子做作业、补功课、上英语班、学钢琴绘画舞蹈的家长们,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拼命摧残下一代?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散文的儿童视界是他的重要审美特色,也是他的思想特色。

一般容易认为,像丰子恺这样只写个人身边琐事的散文家,一定是个追求平稳,满足于小康的人。这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江南市民的儿子,这江南是个富足有余的地方,激进、造反的情绪,似乎在这里也会小些。但等到抗战降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即便是丰子恺这样的温婉之士,也会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其时,丰子恺仓促间率亲族老幼十几口人,逃出火线,经杭州、桐庐、兰溪、衢州、常山、上饶、南昌、新喻、萍乡、湘潭、长沙、汉口,以至桂林。他有了逃难的实生活和实感受。本书中所选《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艺术的逃难”》、《胜利回乡记》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如《辞缘缘堂》、《桐庐负暄》、《还我缘缘堂》、《宜山遇炸记》这些带着国难家仇的情绪所作普通百姓流亡生活的叙述,都是郑重的历史记录。这时丰子恺的文字有了变化,是时代留下的烙印。不过即便是战争条件下的丰子恺,他还是与众不同,他的愤激是沉着的,是绵长的。

综观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丰子恺这个人,和丰子恺所作的文。

吴福辉

2006年4月23日于京城小石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