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生平与创作的档案,本书分四辑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王安忆、贾平凹、苏童、莫言、余华、刘震云、池莉、迟子建、阿来等二十余们作家的创作思想与作品进行了介绍,他们当中既有文坛常青树,也有文学新秀,对当今中国小说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也是文学爱好者们的必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说家档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於可训 |
出版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一部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生平与创作的档案,本书分四辑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王安忆、贾平凹、苏童、莫言、余华、刘震云、池莉、迟子建、阿来等二十余们作家的创作思想与作品进行了介绍,他们当中既有文坛常青树,也有文学新秀,对当今中国小说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也是文学爱好者们的必备!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的生平与创作档案。在这部档案里,有小说家的生平与创作自述,——相当于档案中的自传材料:有小说家与文学博士的对话,——相当于档案中的问讯材料:有文学博士的分析和评价,——相当于档案中的评语和结论。最精彩的小说家,最精彩的档案! 目录 第一辑 贾平凹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我心目中的小说 贾平凹 访谈 传统暗影中的现代灵魂 李遇春 贾平凹 评论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 李遇春 贾平凹主要作品目录 王安忆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我的小说观 王安忆 访谈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 周新民王安忆 评论 个人历史性维度的书写 周新民 王安忆主要作品目录 韩少功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文学传统的现代再生 韩少功 访谈 用语言挑战语言 张均 韩少功 评论 仍有人仰望星空 张均 韩少功主要作品目录 铁凝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文学·梦想·社会责任 铁凝 访谈 对人类的体贴和爱 赵艳 铁凝 评论 罪与罚 赵艳 铁凝主要作品目录 陈忠实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访谈 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 李遇春 陈忠实 评论 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 李遇春 陈忠实主要作品目录 第二辑 莫言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从高密东北乡一路走来 莫 言 访谈 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 周 罡 莫 言 评论 犹疑的返乡之路 周 罡 莫言主要作品目录 余华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在写作和音乐中不断蜕变 余 华 访谈 叙述的力量 叶立文 余华 评论 颠覆历史理性 叶立文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 苏童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小说是灵魂的逆光 苏 童 访谈 打开人性的皱折 周新民 苏 童 评论 生命意识的逃遁 周新民 苏童主要作品目录 张炜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匆促的长旅 张炜 访谈 “劳作使我沉静” 张均 张炜 评论 张炜与现代中国的仇恨美学 张 均 张炜主要作品目录 李锐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我心目中的小说 李锐 访谈 汉语写作的双向煎熬 叶立文 李 锐 评论 他的叙述维护了谁? 叶立文 李锐主要作品目录 @残雪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永远保持精神生活的质量 残 雪 访谈 灵魂世界的探寻者 易文翔 残 雪 评论 执著于梦幻世界的突围与表演 易文翔 残雪主要作品目录 第三辑 池莉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创作,从生命中来 池莉 访谈 “日常生活就是本质” 赵艳 池莉 评论 池莉小说的叙述张力 赵艳 池莉主要作品目录 方方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创作·家世 方方 访谈 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叶立文 方 方 评论 伦理记忆与道德重构 叶立文 方方主要作品目录 刘震云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在写作中认识世界 刘震云 访谈 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 周 罡 刘震云 评论 乡村叙事:戏谑与重构 周 罡 刘震云主要作品目录 叶兆言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我的文学观与外国文学 叶兆言 访谈 写作,就是反模仿 周新民 叶兆言 评论 叶兆言小说的历史意识 周新民 叶兆言主要作品目录 刘恒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达到自己最大的限度 刘 恒 访谈 把文学当作毕生的事业 胡 绿 刘 恒 评论 对人生宿命的解剖与探询 胡 碌 刘恒主要作品目录 第四辑 林白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在写作中安放自我 林 白 访谈 虚构的记忆 叶立文 林 白 评论“她们”的命运 王均江 叶立文 林白主要作品目录 陈染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个人化”与我自己 陈 染 访谈 写作: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 杨 敏 陈 染 评论 论陈染小说人物的心理困境 杨敏 陈染主要作品目录 徐坤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创作谈:光荣与梦想 徐坤 访谈 坚持自我的写作 易文翔 徐坤 评论智者入世的游戏 易文翔 徐坤主要作品目录 迟子建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访谈 “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 闫秋红 迟子建 评论 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艺术 闫秋红 迟子建主要作品目录 阿来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 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 阿 来 访谈 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 易文翔 阿 来 评论 历史与人生的诗化寓言 易文翔 阿来主要作品目录 陈丹燕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自述城与人 陈丹燕 访谈 快乐涨满心灵的时刻 周颖菁 陈丹燕 评论 俗世与宗教情怀 周颖菁 陈丹燕主要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自其变者而观之,在贾平凹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流程中,读者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那颗如奔腾的州河水一样躁动不安的心灵。这是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灵,拥有它的贾平凹就如同《白夜》中握有“再生人”钥匙的夜郎,他们都属于那种精神梦游症患者,终其一生都在生命的荒原上寂寞地寻找着安妥灵魂的栖息地。迄今为止,在贾平凹的小说话语中大体上出现过三种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其一是启蒙话语,致力于重铸国民的灵魂,《浮躁》等80年代中前期的“改革小说”系列是其代表;其二是生存论话语,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境遇,以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土匪系列”小说最为著名;最后是现代性反思话语,自《废都》以降,在90年代的长篇小说系列中,重新审视现代性话语的合法性一直是贾平凹小说创作关注的中心问题。由此决定了贾平凹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述范式或话语模式,即启蒙叙述、生存论叙述和现代性反思叙述。不难看出,善变的贾平凹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中还是有着自己相对固定不移的精神和艺术探索领域。 一 《山地笔记》(1979)汇编了贾平凹的“少作”。初登文坛的贾平凹专意模仿孙犁,文风固然清新可喜,但作品表现的不外乎是“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本质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十七年”时期盛行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拘囿。此后贾平凹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态度逐步从微笑转向了沉思。但转变之初的贾平凹并没有及时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视野。在“文革”后最早涌动的“伤痕一反思文学”大潮中,贾平凹也袭用了当时流行的“政治一人性”叙述范式,创作了《纺车声声》、《头发》、《二月杏》、《冰炭》等典型的“伤痕一反思”小说。这些作品或书写了十年浩劫给自己的父母亲人所带来的政治苦难,或揭露了极“左”政治所酿成的人性扭曲和异化问题,但从根本上都没有跃出“政治文学”的窠臼。 不过贾平凹80年代中前期的大部分小说作品并不是那种偏狭的“政治——人性”叙述范式的产物。早在80年代初,贾平凹就已经开始了挣脱政治叙述视角的努力。在《上任》、《下棋》、《山镇野店》、《夏家老太》、《年关夜景》等一系列短篇小说(1980一1981)中,贾平凹显然择定了从文化视角反思国民性的写作思路。众所周知,这种“文化一国民性”叙述范式是由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文学先驱所正式创建的。正视我们民族的集体文化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写作的精神旨归,以便最终完成“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文化工程,这是现代中国启蒙文学话语的经典法则。这种启蒙文学精神传统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起逐步遭到了革命文学话语体系的挤压和排斥,但在“文革”结束以后,它开始在少数优秀的小说家,如高晓声和王蒙的笔下得到了回归。作为曾经被压抑的启蒙文学精神的延续,在贾平凹的上列小说中,人们同样可以发现作者对中国国民奴化人格的严厉拷问。如《山镇野店》就让一群中国民众的奴隶心态——“拜官主义”进行了穷形尽相的表演。正当一群山民为争占店铺而发生激烈内讧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位大领导要来住店的消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山民们顷刻间判然有别,先是争先恐后地让出了店铺,接着却又互不相让地争睹领导的尊容,那情形真仿佛皇上驾临一般。小说最后通过一个天真小儿的窥视,揭露了那位领导无比丑陋的睡态,从而使作品的文化启蒙主题得到了辛辣的深化。 P11-12 序言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产生了无数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家作品不但忠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现代社会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和心路历程,而且也为我们的民族文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现代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早就应当为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编制一份足以记载他们的文学功绩的历史档案。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现代小说家为中国现代小说本身的发展,也做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这就是通过他们的努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因其现代特色而有别于中国古代作家给我们留下的同样丰富的小说创作的艺术资源,同时也因其民族属性而有别于影响它的发生和发展的东西各国的小说艺术经验。这种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独特经验,最终就使得中国现代小说在这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步完成了对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品性的铸造,也因此而使中国现代小说最终不是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在现代的自然延续,也不是成为东西方各国现代小说在中国的艺术翻版,而是成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也许按照我们说惯了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标准,有人会说,现代中国小说还不具备“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而还不能算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须知,小说和任何艺术的现代品质与民族特性,是不能仅仅以读者的阅读趣味来衡定的,更何况中国老百姓连同他们对小说的阅读趣味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就更不能以一个固定不变的趣味标准来衡量变动不居的小说艺术了。从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人,习惯于以受其影响的东西方各国的现代小说为参照,近一个时期以来,也受西方学者的影响,复又返回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去寻找现代中国小说的艺术渊源,这当然都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路,但我以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新鲜经验。因为在这经验中,不但有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积淀,也有东西方各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投影,中国现代小说作家正是在融铸中西方小说艺术经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不断地创造和积聚着现代小说艺术独特的“中国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现代中国小说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是在逐步地铸造自己的现代品质和民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逐步地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 这就有必要加强对中国现代小说这份独特的“中国经验”的凝聚和研究,尤其是被我们称之为当代“文学新时期”以来的更新的小说创作经验。编制这期间的小说家档案,无疑是进行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本书,就是我在《小说评论》杂志主持的一个同名栏目的各辑文章的结集。以下,我想就《小说评论》开设这个名为“小说家档案”的栏目的缘起和经过,略作说明。 2001年底,现任《小说评论》主编李星来武汉参加一个作品研讨会,见到我,问我明年能不能为《小说评论》新开的一个栏目“小说家档案”帮忙组稿,同时兼作这个栏目的主持。李星是我的老友,像这种帮朋友敲敲边鼓的事,自然责无旁贷,当即就应允下来。过后不久,真的就见有比较正式的“策划并约稿书”寄来,上写着:“为使《小说评论》更能切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小说美学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内涵,增加刊物的可读性和资料性价值,体现我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品格和风貌”,拟在这个栏目中“每期集中介绍一名当前创作比较活跃、艺术成果比较突出、社会和读者比较关注的小说家”,内容包括:一篇“层次比较深入的访谈录或对话”,一篇“作家个人自述——包括作家自己谈自己人生经历、创作道路、艺术追求的专稿或代表作的前言、后记”(这一项还附有说明“可以是发表过的”),一篇“该作家的生活、创作札记及书信等有关资料”,一篇“该作家的创作年表或主要作品目录”,如此等等。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这封“策划并约稿书”上的内容基本照录下来,是因为后来的工作完全是按照这封“书”上的要求去做的,这结果也便是读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这个体例和格局。这原本是李星他们策划的功劳,倘有可称道之处的话,我不敢掠人之美,让读者误以为是我这个“主持人”的设计。至于我这个“主持人”和我的“主持”工作,在这儿也得交待几句:因为第一期的稿件要得急,在当年的11月底以前就得寄出,所以就在李星提供的“首批拟选”的名单内,挑出我的老同学方方,请她就近配合一下,由我的学生、当时已留校当了老师的叶立文博士主笔,作了这个栏目的第一期。第一期的材料和文章集拢以后,觉得还差了一个类似于古代话本小说的“入话”之类的东西,于是就想到了由我这个主其事者说上两句,就好比一个会议的开始,虽然精彩的发言在后面,但主持会的总要“简单说两句”开个头,这就有了读者现在看到的这个“主持人的话”,也就是一个“引子”的意思吧。好在李星兄给了我完全作主的自由,所以这个“主持人的话”也就不受什么要求的束缚,我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随心所欲,兴之所至,举凡与该期介绍的作家有关的情事、想法、过往、印象等等:不论深浅粗细、文白雅俗,就这么写将下来,所以读者不必把它当回事,也可以完全不看,权当是说书人的一个“候客”、“垫场”的把戏吧。 我这个人办事刻板,说好听点是有点儿书生气,加上教书的行当干久了,凡事总讲个系统、全面。在这个栏目做了几期之后,尤其是听到了几句肯定和赞扬的话之后,就想到要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当代小说家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以不负这个栏目的“小说家档案”之名,借此,也给当代小说创作乃至当代文学立一个历史的“存照”。于是,就开始按照这个系统、全面的设想,在李星提供的“首批拟选”的名单之外,扩大和增加收录介绍的对象,这样下来,历三四度春秋寒暑,共积有22位当代小说家的“档案”资料。我把这些作家编成了四辑。第一辑除陈忠实外,大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名且创作比较活跃的作家,这些作家大多有知青生活的背景,虽然他们创作的生命力一直长盛不衰,有的还是此后的一些文学倡导的始作俑者和一些文学浪潮推波助澜的力量,但作为经历过“文革”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首先引人关注仍然是他们在“伤痕”和“反思”阶段的文学活动,包括他们以知青作家的身份创作的“知青文学”。以下三辑尤其是第二辑、第三辑的作家,虽然也大多有知青生活的背景,但第二辑作家主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比较活跃的新潮作家,多少都带有一点先锋和前卫的性质,是“文学寻根”和现代主义实验的中坚力量。第三辑作家虽然在前此阶段早已成名,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多产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浪潮兴起前后,是这股创作潮流的中坚力量。第四辑显而易见,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活跃的一些文学新秀,他们的创作大多带有“跨世纪”的背景。如此等等。这种分类当然是相对的。好在任何分类都不免是相对的,都不免有某些特例存在,且一二三四只是编书人搭造的一个空间结构,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这点说明就算是一种自我解辩,也是我无法处理这个复杂的分类问题的一番托辞吧。好在这里面不寓含任何臧否褒贬,想必当事人也不会介意。 我得感谢在做这个栏目的过程中,作家们所给予的支持、配合和帮助。这22位作家,有的是我的同学或朋友,有的是我比较熟悉的,有的只有过在一起开会或参加活动的交往,有的则从来未曾谋面。但不论属何种情况,这些作家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支持、配合和帮助。老实说,没有他们的支持、配合和帮助,这个栏目是办不起来的,即使勉强开张,也是维持不下去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个栏目的访谈,提供配合和帮助,我想,这里面或许有我个人的薄面,但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做这个栏目时那点儿书生气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因这点儿书生气给读者带来的那点儿实实在在的感觉和印象。 我对做这个栏目的各期主笔的要求,是首先要比较系统全面地研读该期选定作家的全部作品,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该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深度的访谈提纲,然后再联系访谈,访谈尽可能地是面对面的直接对话(个别因为主客观原因,也有经作家本人授权同意,或由作家本人提供材料综合改写而成),在访谈完成之后,再综合对该作家的评论、研究资料,包括该作家提供的“自述”材料或其他相关资料,选定一个特定角度,将自己在做这个栏目的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评论或研究文章。关于这篇评论文章的写作,我很注意评论者对评论对象所持有的某种特别的兴趣。我认为这种特别的兴趣,对阐释和评价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正是来自评论者对这一小说家的小说创作所涉及的思想和艺术问题的这种特殊兴趣,可能隐含了这一小说家的小说创作所包含的民族特性和现代品质的某些要素,因此基于这一兴趣对这一作家的小说创作所作的阐释和评价,也就成了凝聚和提升这一作家的创作经验的一个有效的方式。我们为此而放弃了对一个作家的创作的四平八稳的所谓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而专注于评论者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这个原因。在完成了这篇文章之后,最后编定所有项目,就算是完成了该作家的“建档”工作。所以在这些“档案”里面,既有当事人(或日档主)的生平和创作自述(类似于人事档案中的自传材料),也有当事人与访谈者的对话(类似于人事档案中内查外调的问讯材料),同时还有建档人的分析和评价(类似于人事档案中的评语和结论),因此是该作家的一份比较全面的生平和创作活动的记录。现在已收入本书中的22位作家,相对于不同时段、不同的创作潮流和作家群体的小说创作而言,应该说也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当然,也正是相对这些不同时段、不同创作潮流和作家群体而言,在这22位作家之外,又有一些重大的遗漏,因为编书在即,也因为一些暂时无法克服的主客观上的困难,这些重大的遗漏只有留待我们在这个栏目的后续各辑中去弥补。与此同时,我们也想征得《小说评论》主编们的同意,将这个栏目选录的作家对象,进一步扩大到近几年“创作比较活跃、艺术成果比较突出、社会和读者比较关注的”新锐小说家这个更年轻的作者层面,如果可能的话,积数年之功,或许读者还可能看到这部名为《小说家档案》的陋书的续编。 担任这个栏目的各辑主笔都很“敬业”,真正配得上我这几年为学生填表写评语时常用的一句套话:踏实认真。没有他们的这种敬业乐事的精神,和执著认真的态度,这个栏目同样是很难做好的,更难在三四年之间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我颇感欣慰的是,这个栏目自开办以来,不但受到了《小说评论》主编和整个编辑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界和学术界同仁的热情关注,在如今的大学里很有权威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就多次转载过这个栏目的文字乃至整个专辑的文章,一些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也选录过这个栏目的一些文字,我也见到了许多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者,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和参考这个栏目中的文字。这些,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满足,我们都是俗人,这种鼓励和满足无异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了一件好事或表现好时得了一朵小红花,说一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话,这比如今时兴的重金奖赏和高薪聘任要来劲得多。 做这个栏目的除个别已毕业的外,当时大都是我门下的在读博士生,后来又陆续有人毕业,现在则大部分都是正式的博士了,有些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以我作为联系教授(或日合作教授)的博士后张均和我的博士生易文翔作了大量联络和编辑工作,易文翔最后从各辑主笔那儿集齐了所有稿件,并作了必要的编校和统一体例的工作。即将进入我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的汤敏欢同学,编制了所有作家的生平创作简介。虽然古人曾经说过“有事弟子服其劳”的话,但用现代的观点看,这是剥削他人的劳动,依照知识产权的规定和劳动法的要求,是应当慎重地配上一笔的。 这篇前言说的都是大实话,没有半点文饰和提升,也不想用新词大话糊弄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入话”的把戏,就权当坐在书场子里瞅说明书,在开场之前调整调整你的情绪和注意力吧。 于可训 2005年6月20日改定于珞珈山两不厌楼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时候,文学就是要使很多不可理解的东西变得可以理解,使很多无声和失语的东话进八言说。这就是发现的责任。 ——韩少功 我觉得“女性化”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即”温柔”。最好的男作家也一定具备这种”女性化”的温柔。这个”温柔”我很难表达,它是一种很温暖的情感,最好的作家都会具有这种情感,无论男女。这不是性别特征,是人性特征,是人性最好的东西。 ——王安忆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 ——莫言 我想,一个没有虚无感的作家不会是一个好的作家,这说明他缺乏高贵的精神。 ——残雪 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余华 好在文学收留了我,我无根的病态和焦虑以及与人隔绝的空虚感,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安放。 ——林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