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30余万字的战斗日记,是一个86岁的老军人自己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录入编成的。他笔下记录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战争年代里的亲身经历。日记前配发的十几幅照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下历史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勇敢、乐观、坚定的面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钟玄战斗日记(1943-1953)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钟玄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30余万字的战斗日记,是一个86岁的老军人自己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录入编成的。他笔下记录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战争年代里的亲身经历。日记前配发的十几幅照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下历史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勇敢、乐观、坚定的面孔……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抗日战争时期 一九四三年 从指导员到指挥员 一九四四年 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围困陵川 漂亮的兜击 小底战斗 评选杀敌英雄 道清路南北战斗 一九四五年 收复陵川 大油战斗受挫 参加安阳战役 最后的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 一九四六年 修武大纸坊战斗 白坡战斗 辉县战斗 焦作失守后战斗 赵家厂战斗 一九四七年 鹤壁、袁庄战斗 参加豫北反攻战役 解放清化战斗 中月料战斗 关帝庙、唐沟战斗 宝丰、叶县战斗 夏店、上店战斗 参加平汉路破击作战 一九四八年 诉苦三查运动 洛东战斗 登密战役 两次钳制阻援行动 郑北战斗 参加淮海战役 一九四九年 渡江作战 另一种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一九五一年 参加第5次战役 准备第6次战役 意外的调动 统一对受挫的认识 干部军事集训 一九五二年 一场风波 一九五三年 夏季反击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虽也不断写日记,但前边的都未保存下来,现在还保存的只有1943年10月以后直至最后反攻的日记。1943年9月,太行军区为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建立第8军分区,开辟山西省陵川、高平、晋城,河南省清化、焦作、修武等敌后根据地。当时2团辖5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团长吴思行、政委任小风、参谋长陈皓、总支书记杨廷桃。我任4连政治指导员,连队单独活动于山西省陵川、高平之间,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小股出扰敌人。因连长犯了错误又没有副连长,我兼管军事工作。由于军事工作没有经验,政治工作也放松了,两头都搞不好,受到团里的批评,思想非常苦恼。1944年1月团里决定要我改任连长,另派聂影任指导员,我才集中精力专注到军事工作上来。由于活动积极作战勇敢,10月全团评选杀敌英雄时12个候选人中4连就占了6个,最后我连3排长马振起被选为分区杀敌英雄出席太行军区群英会,我也多次受到表扬。1944年2团领导干部先后进行调整,团长陶国清、政委王立方、参谋长铁夫、总支书记张洪。陶团长非常重视部队战斗作风的建设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随着战争的发展领导2团顺利完成了游击战到小规模运动作战的转变。1945年1月2团扩大为两个营,我被提拔为3营营长。先后参加了围困陵川、小底战斗、安阳战役、道清战役、收复陵川、最后反攻,率领我的营围歼千岛中队、突破焦作敌伪坚固设防、两次攻克修武,为抗日战争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2 序言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初时只是为了备忘,后来觉得写日记好处很多,每日反省,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对思想行为的规范,很有裨益。于是就坚持下来,直到现在,我还保存有自1943年以来的几十本日记,装了满满一小箱。 人老了喜欢回忆过去,大家都在写回忆录,都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些纪念,留下有益的经验教训。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这一箱日记怎么办?埋没下去心有不甘。尤其是战争年代的日记,更是血与火的记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们想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斗情况,我的这些日记,是一个很真实的参考资料。 于是就想搞一份"战斗日记",把它保存下来。 费了3年多的时间,我的"战斗日记"基本整理完成了。包括了我从连长到师长,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所经历的主要战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我所参加的战斗,都是15军44师,特别是130团的战斗。朝鲜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记的是180师奋不顾身,忘我拼搏,打翻身仗所进行的战斗。这些战斗日记,是给老部队老战友留下的纪念,也是一个老战士为军史、战史提供的一些资料,完成的一个交代。 整理这些战斗日记,使我对自己的整个战斗历程重新回忆,好像又从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经过了一遍。总的看起来,我虽8次负伤,但仍然健在,是个幸存者。从连长到师长在战斗中的成长是比较顺利的。抗日战争大反攻和我所在营围歼日军拒不投降的千岛中队,突破焦作敌伪的坚固设防。解放战争和我所在团鏖战豫北、逐鹿中原、决战淮海、突破长江。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参与了歼灭美军第2师38团,1953年夏季反击中,和180师首战方形山又战949.2高地,参加金城战役,直插黑云吐岭、白岩山,直打到停战生效前最后两分钟。我们继承发扬了以红军为骨干的老2团的光荣传统,保持了130团15军主力团的荣誉,参与了180师打翻身仗。我的战斗生涯所以能够这样丰富多彩,这样发展顺利,回想起来实非偶然: 首先,在党的领导下我的际遇比较好。当连长、营长时,有个好团长陶国清同志;当副团长、团长时,有个好旅(师)长向守志同志;当副师长、师长时,有个好军长秦基伟和张祖谅同志。没有他们的培养教育和正确指挥,就不可能有我当年的战斗成就。 其次,是我在连队基层单位工作时间较长,对这个战术的基本单位比较熟悉。使我的作战计划,战斗指挥,基础比较稳固,不是空想,而是比较实事求是。 再次,长达四五年的政治指导员的工作经历,为我的政治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坚定,敢于负责。同时也养成了从政治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避免和克服单纯军事观点。 这些是客观形成的原因。从主观上讲:我爱好学习,结合实战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学习苏联红军战斗经验,学习刘伯承合同战术等提高军事理论修养。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注重战斗总结,坚持写战斗日记,虚心听取下边的意见。注意向敌人学习,检查战场,研究敌人,验证自己的措施、决心,接受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指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整理这些战斗日记,使我发觉,从我当连长,打第一仗,直到当师长,打最后一仗,始终都在围绕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顽强战斗和减少伤亡问题。 顽强战斗,是一支坚强部队、一个优秀指挥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完成各种作战任务的基本条件。没有顽强的战斗,就没有战斗的胜利。什么是顽强?就是在最艰难、最残酷、伤亡很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毫不动摇地坚决完成战斗任务。淮海战役张围子战斗,突击连只剩下7个战士还能钻进鹿砦,打下地堡,完成突破任务。红3连剩下十几个负伤不下火线的战士,编成两个班,分别由连长、指导员率领,攻克敌人的核心阵地。渡江作战中,船只刚刚起航,敌人炮火就迎头打来,在30分钟航渡中,面对敌人炮火封锁、机枪扫射、火焰喷烧,虽然遭到重大伤亡,无一只船、无一个人犹豫反顾。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44师渡过昭阳江接敌运动中,遭受敌人炮火、飞机拦击,伤亡500多人,仍然向敌发起穿插进攻,消灭美军第2师第38团。1953年夏季反击战,180师伤亡6000多人,占全师总人数的一半,为了打好翻身仗,打好抗美援朝最后一仗,争取胜利的停战,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后退,没有放过一次战斗机会。以上这些都是顽强战斗的范例,就是部队的这些顽强战斗,为人民、为祖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这些战斗中可以看到,顽强往往是和伤亡联系在一起的。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不怕伤亡,经得起伤亡,才能称之为顽强。但仔细研究这些战例,就可以看到,伤亡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却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这就是指挥员的责任。以上重大伤亡战例,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淮海战役攻打张围子,突击连的伤亡原因,主要是连长的错误指挥,把突击队和工兵同时送了出去,工兵爆破步兵卧倒,伤亡在敌人鹿砦外边。团指挥上,为什么事先未严格检查他们的突击程序呢?渡江作战,伤亡大的主要原因,是华阳河口便桥未拆除,船只堵塞,造成混乱,延误时间,暴露企图,以致我们刚刚开船,敌人也就开炮了。这个便桥是友军架设的,我们在江边侦察还从这个桥上走过,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到,这个便桥应该事先拆除呢。朝鲜第5次战役,为了争取时间,利用阴雨白天接敌。渡过了昭阳江,天气突然晴朗,被敌机发觉,飞机、大炮向我两个团的纵队猛轰。那时我是副师长,在前边指挥,若能抓紧一点,是可以在天晴以前使部队通过这一段封锁区的。而夏季反击,180师伤亡最大的是金城战役,占领白岩山、黑云吐岭后,志司、兵团要求守住这一线高地,前边2个团,在敌3个师反扑下,在野战防御中,用阵地防御那一套打法,处处坚守,频频出击,既无炮火支援,又无阵地依托,伤亡之大,自不待言。这种由阵地战到运动战,由阵地防御到野战防御,战术思想的转变没有转好,责任只能由我这个师长来承担。 回首过去,无限惭愧。我当连长时,全团5个步兵连,我这个连伤亡最大。我当营长时,团里只2个营,也是我这个营伤亡最大。我当团长时,师里3个团,还是我这个团伤亡最大。我当师长时,夏季反击中,60军3个师,又是我这个180师伤亡最大。 整理战斗日记时,抄到我还未当连长,只是因连长不在由我指挥的寨坪战斗,受到伤亡大的批评,当时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当然,对于上级所给予的战斗任务,应该硬,应该坚决,不应该滑,但伤亡大却又难以避免,这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在坚决勇敢完成战斗任务中,使自己的伤亡小一些。除了努力学习,接受教训,提高指挥能力外,加强部队教育训练,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坚决勇敢完成战斗任务,尽量减少部队伤亡。"这个问题,伴随着我的整个战斗生涯,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决好。这是我主观上偏重顽强,不怕伤亡;客观上战争的发展,战斗更加残酷,情况更加复杂,组织更须细密;而我在指挥上,却粗枝大叶,未能与时俱进所产生的结果。现在这种错误我自己已无法纠正了,愿留给后人,作前车之鉴。 这本战斗日记,除了明显的错字和无关的问题有所删改外,基本上是原文照抄。有些地方涉及到某些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有些地方和现在的某些叙述有所不同,也都尊重历史,保持原貌,不当之处,请予谅解。 李钟玄2004年10月22日于北京 后记 《战斗日记》出版了,在我87岁的时候能够看到这部书送给老部队、老战友和一些有兴趣的读者,对当年的战斗生涯作一个应有的交待,心情异常兴奋。 我曾把前言部分的稿子给我的老师长向守志司令员看,当时还想把书名改作《前车》,取"前车之鉴"的意思,他说:"还是老老实实叫《战斗日记》好。"这个书名就这样最后定下来了。 我曾将初稿陆续打印给孟伟哉同志征求他的意见,并且一度想把抗日战争前段去掉,因为在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之后再看那时的战斗,就觉得是小打小闹不值一顾了。他说还是编进去好,编进去才完整,这是历史,这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看出一个军事指挥员发展的全貌,这样才能包揽了游击战、正规战、运动战、阵地战的全部作战样式。我采纳了他的宝贵意见才有了今天这个版本。他还亲自为我改正了许多文字方面的错误。 摘抄整理这本日记,前后费了3年多的时间。老伴把一切事情都揽起来,排除干扰,使我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工作。女儿加里、凯平、静平和儿子跃飞给我买了电脑、安装了汉王笔、打印机,教我在电脑上摘抄、写作,帮我修改、打印,联系安排出版事宜。这本书能够问世,可以说是家庭的合力。我的老战友李尚文、张苏影的孩子李中子、罗历歌夫妇也给予了慷慨的资助。 最后,完成这部《战斗日记》,得到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大力帮助,他们对原稿多次通读审阅,提出许多修改补充和体例方面的重要意见。经过再次修改,才把"毛坯"变成了"成品"。 这里谨向支持、帮助、审查、出版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5年2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