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陆侃如和冯沅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志杰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反映陆侃如和冯沅君两位先生或学术或生平的书。他们对学术、教育、社会作出极大的贡献,像《中国诗史》已有多家出版社再版,印数屡创新高。一本初版于70多年以前的学术著作,至今依然活力十足。还有,《卷施》再版,《春痕》再版,《中古文学系年》再版,《陆侃如冯沅君全集》将出版。书中大量地引用了陆侃如和冯沅君的原著原文,就是想让现在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人的原始思想状况,以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判断。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反映陆侃如和冯沅君两位先生或学术或生平的书。书中大量地引用了陆侃如和冯沅君的原著原文,就是想让现在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人的原始思想状况,以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判断。

目录

当知识分子成为往事(代序) 韩青

第一章 冯氏三兄妹

第二章 陆侃如师从王国维、梁启超

第三章 胡适之师

第四章 留法三年

第五章 鲁迅和冯沅君

第六章 冯沅君和她同时代的女作家们

第七章 《中国诗史》和《中国文学季刊》

第八章 共赴国难

第九章 改造自己彻头彻尾

第十章 一级教授急剧“坠落”

第十一章 藏书泪

第十二章 晚年之痛

第十三章 陆侃如与刘大杰的一桩文案

第十四章 人师

陆侃如、冯沅君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冯氏三兄妹

家学深厚

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小妹冯沅君,先后考入北大,再出国留学,被称为“唐河三冯”。冯氏三兄妹出生在河南唐河县祁仪镇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冯玉文善诗文,遗有《梅村诗稿》一部。父亲冯台异,清光绪戊戌(1898年)进士,有《复斋诗集》,伯父冯云异留有《知非斋诗集》,叔父冯汉异也都是秀才。他们有一个姑姑冯士钧,天资聪颖,极善诗文。冯士钧病逝,家人把她生前留下的诗稿辑为《梅花窗诗草》。唐河,位在中原大地南边,与湖北交界,远眺武当。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到祖父冯玉文掌家时,冯家已有了1500亩土地,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是个封建大家庭。据大哥冯友兰回忆:“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以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书,我们的家里也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叫做《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

考中进士后不久,父亲冯台异在武昌得到一个固定的差事。大概是清光绪三十年左右,在武昌做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他办了一些洋务和新政,其中有一样是办新式教育,在武昌办了一所外语学校,叫“方言学堂”。学校的监督(相当于校长)由当时的大名士梁鼎芬担任,冯台异被委派为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务长),实际是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冯氏三兄妹在母亲的带领下,从老家迁往武昌居住。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几个孩子的上学,他们的父母经常讨论这件事。考虑到兄妹三人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决定叫母亲在家监督孩子们读书。遇见母亲不认得、念不出的字,就记下来,等父亲晚上回来再教。一般学校都要做的事,父亲也要他们做。当时武昌的学校,无论大小都要穿制服。父亲也叫母亲给孩子们做一套,还教他们唱《学堂歌》。

同入北大先后留学

1915暑假,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暑假,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当时的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名教授黄侃的课,并做一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圈加点,还写了赞赏的批语。冯友兰回忆,“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我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自从湖北返回唐河老家之后,冯沅君就不上学了。大哥冯友兰从北大放假回来,在家中常念诗念文章,沅君听了很爱慕,就叫大哥教她。大哥照着黄侃先生的样子,选了些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小妹沅君真是聪明绝顶,在一个暑假的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不但会讲会念,而且会写,居然能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章。等到大哥第二次暑假回家,小妹沅君的学问更大了。这时候,北京传来消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要招国文专修科。这个学校是当时北京女学的最高学府。家人都主张沅君去应考。沅君也坚决要去,她对母亲说:“如果是说我花钱,我将来什么也不要。”意思就是说,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当时的地主家,出嫁一个女儿,陪送嫁妆,是很大一笔花费。父亲在的时候,已经把沅君许婚于当地的一个人家,所以她说出了这样坚决的话。母亲本来是喜欢叫女儿读书的,也就同意了。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母亲毅然决然,不顾别人的议论,让兄妹三人一同进京。到北京报考,果然考上了,于是冯沅君就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道路。1923年夏,冯沅君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兄妹三人同入北京大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兄妹三人走出国门,更是少见。1918年夏天,冯景兰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19年9月,大哥冯友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冯景兰获硕士学位,大哥冯友兰也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随后,兄弟二人和其他同学一道,经过加拿大回国。冯友兰从此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一代宗师,冯景兰则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这时候,小妹沅君正在北大读研究生,1925年夏天毕业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32年与著名学者陆侃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到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P1-4

序言

写陆侃如与冯沅君两位先生,似乎,是许志杰藏书经历中的偶然缘起。不过,如今读到它的品相构成——作品的新闻纪实风格和历史文献品质,对照着作者的现实处世策略和人文精神关怀,其实,有着一脉相承的风生云起之处。

平素,在省城某四星级写字楼里,享有专门玻璃屋的许志杰,总是一身休闲装,面部表情与装束格调一致。他之于现代都市里的时尚生活,也当真有过一些生动活泼的舆论引领。早些年,他的《言午看球》专栏,是本埠最大发行量报纸的招牌栏目。有一次,曾看到他与朋友在小饭馆里,被球迷认出来,要求签名:“在电视上看到过你评足球,讲得真不错,给签个名吧。”此刻,他神情一如既往的随意,言辞熟络地聊起刚看过的某场球,三五句就把对方盘带进球场,再三五句又寒暄着握手作别了,签名呢?仿佛都忘记了。这好像就是许志杰社会文化时尚观的简笔速写:态度热忱,举止随和,不落痕迹。

然而,在这一副宽松处世的休闲行头下面呢?大抵,还另有一颗在喧嚣浮世里卧底的心,仿佛内心别有情怀。偶尔,从许志杰给报纸文学副刊写的,关于对王统照、王献唐等文化名人往事的抒怀文章里,稍稍露出端倪。到底,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科班出来的。那只写足球嬉笑怒骂皆时尚文章的笔,落向往昔文人,立马,另有一种沉甸甸的春秋成色:笔墨淋漓,情感深厚,有史料,也有诗性。经由现实看历史的折光,难免会有些半明半暗的情绪,他好些文辞淡然而寓意浓重的句子,读起来也颇令人思绪纷飞,想起本雅明概括的某种独特文风:一个拉辛和一个法兰西第二帝国新闻记者的组合风格。  

许志杰属于出手极快的才子型作者,球评不隔夜,被邀约做社会文化现象评说,也是一挥而就。常常的,他这边写着,编辑们那边则说着闲话候着,好像他是宝丽金相机,能立等可取。而这一次,从听说他要写陆冯两位老先生,至读到书稿,大概,不足一年也差不多了。与写作相比,可能在心里发酵的时间更长。

印象里,著述人物,通常的路径,是要么知其心,要么知内情。许志杰则于知心知情之外,另会其意,别具一格,纯然置身局外,让史料说话。学历史的科班素养,兼之新闻媒体间的多年沉浸,行文从容而立场沉潜,有着一种新闻纪录与历史透视不动声色的契合。擅长评论的他,此番在史实面前,相当克制,多陈述,少描述,几乎是不评不论,只偶尔,依着人之常情,在不忍不吐之处,提出一个问诘,那角度,也是旁观的,历史的正反面之外,像是第三只眼睛看到的旧城廓遗址:线条清厉,轮廓冷峻。

当知识分子成为往事,这往事,有两种可能,一如过眼烟云,二是成为经典。陆侃如和冯沅君先生,一代学问大家宗师,亦是象征,仿佛知识分子在20世纪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演进中的标本。五四以降,陆冯两先生,与陈西滢和凌叔华,程千帆和沈祖芬等夫妇,都是中国新文学史璀璨群星中著名的双子星。五四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种种冲撞、断裂、沿续、流变,既是他们的人生时代与文化履历,也是他们的个人气质。曾经,他们是某些传统的激烈反抗者,并由此铺陈开他们比翼齐飞的学问人生。这种让后世学子们所景仰的作品创作、学术研究、人格修养、理想情操、生活趣味高度和谐的人生模式与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又恰可以视之为一种五四新文化成果。也因此,这些五四时期曾经对传统文化激扬文字的一代,遭遇到一个时代更大的破坏来临时,他们便转而成为了从根部保护传统的基石。也、许,对于他们,人生的内容,是与其学术理想、风骨人格、精神境界和谐一致地同步进行着。只有时代的风云变幻,像不断转换的舞台背景色,给他们的人生底子抹涂着斑驳陆离的光影。他们命运的色彩,被时代背景衬托着,最终,依然是飘零浮世的知识分子。

中国社会传统知识分子的沉重,不仅是来自职业,更有精神上的无数附加值,作用被无穷放大。他们往往身兼教育家、作家、诗人、思想家、哲学家、道德家等等数职,所谓教书育人,在他们不仅是一种日常工作方式,还是薪火相传的神圣而沉重的伟大精神象征。从这个角度,时不时就听到有人说,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一代不如一代”,倒也并非是无端的流言。不禁猜想,许志杰选择这样两位先生来著述,似乎,应该有些寻机向老一辈知识分子致敬的意思吧?而所致敬意,来自我们自身的现实缺失。

这无意中却提示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辉煌形象,在今天商业化社会里,可能已是遥遥地映在历史地平线上的夕阳斜晖了。但不必悲观,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进化:知识分子正逐渐从中晚期时代的中产阶级队伍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既是社会职能分工的,也是文化消费领域里的,接受知识系统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所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接近其职业本身,常常不再被当作功能广泛的社会公德代言人与形象大使。至少,传统意味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展示内秀的特殊机会,已经大大减少了。

因此,对寄生于现代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来说,许志杰对经典知识分子的记叙,可以看做是一种新型时尚知识分子的处世方式与内心秩序建设。在传统社会的“兼济天下”与经济时代的“独善其身”之间广阔的精神区域里,许志杰以一种现代职业对另一种传统职业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为混迹于真假白领与小资中的小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淑世的,温和的,率性的,随遇而安,又别有寄情的人生状态。

后记

在这本集子将要出版与读者见面的时候,我首先说明:这不是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传记,因为它不能系统地记录两位先生的生平,不能完整地表述他们的学术成就,不能从更深处了解两个人的灵魂世界。从本书的结构也可看出这点,每个篇章都是独立的。当然,我本人也没有资格和能力,为两位影响深远的学者做传。

我所能做到的仅仅如此:引用一些资料,采访一些了解两位先生的人,把其中的片段连接起来,转述于各位。

我想我只是做一点抛砖引玉的事,因为在此之前至少是我还没有看到一部较为完整的反映两位先生或学术或生平的书,有的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见于各种书报刊杂志的纪念性文章,作者多是他们的学生,影响面还不是十分宽广。这种状况与他们的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社会影响力,以及他们对学术、教育、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极不相符。

尽管他们的著作依然流行,像《中国诗史》已有多家出版社再版,印数屡创新高。一本初版于70多年以前的学术著作,至今依然活力十足。还有,《卷施》再版,《春痕》再版,《中古文学系年》再版,《陆侃如冯沅君全集》将出版。

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够如我所愿:更多的人知道陆侃如和冯沅君,更多的人热爱他们,更多的人追忆他们。

书中我大量地引用了陆侃如和冯沅君的原著原文,就是想让现在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人的原始思想状况,以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判断。

我只是一个转述者。

感谢任继愈先生、冯钟芸先生、黄裳先生、宗璞先生,他们不仅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信、照片供本书使用,还通过写信和电话的形式,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宗璞先生说,她欣赏姑姑和姑父的学问,出一本书纪念他们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值得去做的事情。遗憾的是,冯钟芸先生在2005年5月30日不幸去世,享年86岁。

北京的吴令华先生把自己精心珍藏多年的《清华研究院同学录》陆侃如页,复制给我,并提供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还有安庆师范学院宣传部长朱守良先生,在百忙中给我寄来了有关安徽大学校史的材料,弥补了这段历史。我的侄子许靖之和他的朋友沈洁女士,从法国巴黎寻来了一些资料,颇珍贵。

还要感谢山东省党史研究室的李肇年老师、山东省图书馆的李勇慧女士、山东省档案馆的朱瑞英女士、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叶允中老师,很多工作是他们替我做的,我坐享其成,于心不忍。

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06年1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