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同题材电视剧央势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故事, 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鲜活的人物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敦煌大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家达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同题材电视剧央势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故事, 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鲜活的人物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故事, 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鲜活的人物形象。 目录 序 不灭的精魂 开篇 深夜,我站在孤魂的身旁 第一章 王道士的“功德碑” 第二章 大千居士——当代玄奘第一人 第三章 敦煌的保护神——常书鸿和他的弟子们 第四章 为了敦煌学的回归 第五章 打不走的敦煌人 第六章 洋玄奘——平山郁夫和他的同胞 第七章 泪飞顿作倾盆雨 尾声 黎明时,我怀着对青年学者的深情祝福,悄然离开敦煌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朝圣的季节。 千万人的洪流,踩着滚烫的沙漠,向着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小绿洲——敦煌拥去。 朝圣的洪流来自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欧罗巴、亚美利加、印度次大陆、日本列岛、澳大利亚、埃及、南非、东南亚,来自罗马帝国的故乡,来自佛教诞生的天竺,来自遥远非洲的崇山峻岭,来自巴黎、纽约……这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文化朝圣者,不约而同地在这里聚会,向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圣地——莫高窟顶礼膜拜。 这是朝圣的季节。 来这里朝拜的,有皇帝、国王、总统、首相,有董事长、宗教家、改革家、美术家、文学家,有工人、农民、学生,有明星大腕、亿万富翁,还有一路讨要而来的乞丐…… 来到这里的每一个朝拜者,都会感受到中国历史跃动的脉搏,呼吸到华夏文明的清新之气。每一位朝拜者,在莫高窟至高无上的美神面前,都会热血奔涌,匍匐倒地,接受一次艺术的洗礼,心灵的洗礼,人生的洗礼。这里有着不灭的佛光——人类最圣洁的情感,最热烈的火焰,最辉煌的艺术,最壮阔的生命。 1994年烈日炎炎的盛夏,我随着这朝圣的队伍,来到了心中的圣地——敦煌莫高窟。那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正在播送常书鸿遗体告别仪式。我静静地注视着荧屏上常书鸿那如来涅檗般的面容。随着邢质斌抑扬有致的声调,我的思绪离开了荧屏,飞向1600多年前的西部荒原…… 公元366年,也就是前秦建元二年夏日的一天傍晚,一个名叫乐傅的和尚,杖锡西行,来到莫高山下。这时候,落日悬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晚霞映红了西天。已经有了一把年纪的乐傅——经历了千辛万苦、一心要到西方佛国取经的中原高僧,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便一屁股坐在咸水河边的树荫下,打算在此过夜了。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对面巍峨的三危山上,金光闪闪,佛光万道。乱石嶙峋的石英石山崖,变成了气象万千的极乐世界。宝台莲池,乐声悠悠。如来端坐中央,双目微睁,正在说法。倾心听讲的众多神佛,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有的念念有词,正襟危坐;有的合十微笑,默默诵经;有的怒目圆睁,足踏猛虎;有的垂臂袒肉,莞尔而笑。圣洁的光圈罩在他们的头上。远处,飞天在散花礼赞,奔马在仰天长啸,火焰在飞升,花草在浮动,天鹅在打旋…… 啊,好一幅宏伟神奇的千佛图! 这个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把乐傅和尚震慑了。他老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所起的光学作用,认定这就是他风尘露宿所要寻找的佛教圣地。于是他便遵照佛的启示,在此地安营扎寨,到处募捐,修建了第一个洞窟。今天,当我们对着这座绵延不绝的艺术神殿叹为观止的时候,还真应感谢这位虔诚的和尚。从那时至今,已经整整的1630年了。而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那时都还没有出现呢! 以后人们陆续修建,历经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层,长达好几公里。历代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里面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仅就现存四百多个洞窟的壁画而言,如果以一平方米为单位,连接起来可以成为长达25公里的世界最大的画廊。修建这些洞窟的,有王公贵族、大小官吏、将军骑士、胡汉商贾、寺院僧侣和平民百姓。这些笃佛的人们大概没有想到,他们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多么了不起的一笔财富!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内容极为丰富。在这里,一千多年间中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资料,形象地、生动地保留下来了。在这里,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彼此关联,交相辉映,如此和谐地、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它为研究我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的历史,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以壁画而言,历代杰出的艺术家们将人世间的亭台楼阁、乐池舞榭、回廊丽柱与佛国极乐世界的华树光环、莲花宝座融为一体,形象地搬上了墙壁,天上、地下、本生、人生与再生协调地汇合在一起,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步入石窟,犹如进入天堂佛国,庄严神圣之气扑面而来。那升腾飘舞的飞天,千姿百态的菩萨,美妙绝伦的反弹琵琶,那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张謇凿空图》、《帝王出行图》和《使者朝会图》,那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经变故事,那些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的古代人民的世俗生活场面……无不以其精湛的艺术风格,超凡脱俗的艺术手法,成为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无匹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件最珍贵的古典艺术礼品。世界上没有第二座艺术画廊可以与之比肩。 P2-3 序言 据我所知,此书的主要部分在《当代》发表并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后,已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发现,所推崇;继而,文学界人士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到了它并且备加称赏。大家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魅力的、激动人心的作品,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奉献精神的悲慨颂歌,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壮怀激烈。还有人认为,它把诗和散文的因素巧妙地揉进了报告文学,完成了一部诗化的报告,因而在文体上也颇有建树。这些看法我都是同意的,但我还想说,它不是一般地写知识分子,而是写了一群艺术上的殉道者,精神上的民族魂,它也不是一般地写他们如何吃苦耐劳,默默奉献,而是写出了一条条殉道者们滴血的人生道路。如果我们习惯于把出生入死的战士称之为英雄的话,那么这本书里终年埋首洞窟的人也是英雄——我们民族的文化英雄。 事实上,在这本书之前,关于敦煌艺术和献身于敦煌艺术的人的作品,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最有名的是六十年代初徐迟的《祁连山下》。其意境之深厚和文笔之优美,至今让人追慕不已。主人公尚达,显系常书鸿的代名,此作即以抗战时期常书鸿等人历经千辛万苦创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前后的史实为底本,来展开艺术描写的。它并不是孤立地写常书鸿(即尚达先生),既写他事业上的磨难,又写他婚姻上的突变。为了主题的丰富性,作品还展开了一条副线,写了玉门油矿的创建者、地质学家孙健初的形象,让艺术上的守护神与科学上的拓荒者惺惺相惜,交互辉映,共同在大漠绝塞演出爱国主义的传奇剧。现在看来,徐迟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率先写出《哥德巴赫猜想》,决非偶然,与他早在《祁连山下》中深思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有关。另一部以敦煌艺术为背景的重要作品当属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了。它用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和音乐语汇,讴歌了汉唐的开放精神和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且极其动人地表达了人民是敦煌艺术的真正创造者的思想。这部作品在中国舞剧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所谓“有中国特色”者,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性评价。 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虽然未必超越了上述作品,但是由于时间的帮助,它对敦煌艺术和敦煌学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于敦煌艺术的发掘者、研究者、保护者,也有了更系统、更完整的考察。出现在作者笔下的,不再是人们熟悉的常书鸿等几个人,而是一支前仆后继的敢死队,有如不绝的火种、不灭的精魂,奔走在通往敦煌艺术圣殿的路途上。这部作品既写了敦煌艺术本身、敦煌学发展过程,更以浓烈的笔墨,写了几代敦煌学的研究者。关于敦煌艺术,作者采用了一种更科学更求实的看法:正是敦煌自身的地缘因素造成了产生敦煌艺术的沃土。魏晋文化传统、佛教前沿地区龟兹艺术及凉州文化,都从不同方面浇灌了敦煌艺术。北魏晚期开始的中原文化艺术,则以主要潮流影响了敦煌艺术,并使之最终完成了中原风格、西域风格和地方风格的融合。作者要着重告诉我们的是:就在漫天黄沙连年战火和帝国主义的探险家们即将一起把这些灿烂的洞窟毁灭时,一批中华民族的血性儿女、仁人志士、艺术圣徒站出来了,他们毅然来到死寂的大漠绝地,用热血和生命挽救了敦煌,保护了敦煌,研究了敦煌,发扬了敦煌,使莫高窟重放光华。从张大千、于右任到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李正宇、席臻贯,直到无数无名英雄,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震古烁今的敦煌恋歌。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献给祖国和整个人类的最圣洁的礼品。 此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人带史,通过七八个主要人物的曲折命运和求索过程,把近世以来敦煌莫高窟的变迁史映带出来。作者非常明确,他不是在写一部介绍敦煌艺术的书,也不是要写一部敦煌学的发展史,史的轮廓的显现,不过是作品的副产品;这部作品的重点在于写好敦煌人,写出他们的爱国情怀、审美精神和人格力量。读这部书你会强烈感到,这些艺术家各具特色的个性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或者说,作为人,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品。张大千的豪放不羁,常书鸿的九死不悔,段文杰的隐士风度,樊锦诗的苦行主义……无不令人望风怀想。作品写到:在莫高窟北区,有一大片低矮的仅能容身的洞子,那是历代画工的居所,那里掩埋着无数民间巨匠的尸骨,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默默守护着这世界上最大的艺术殿堂,我们能说,他们不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吗?应该说,这部书获得成功的最大秘密是,它不是把敦煌艺术与敦煌艺术的研究者、塑像与工匠、画中人与观画人割裂开来,而是紧紧地将之融为一体,以至这些呕心沥血的修复者、研究者们,也变成敦煌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敦煌艺术浇铸在一起了。离开了这些殉道者,敦煌的艺术精神真不知会逊色多少! 我以为,这本书之所以使我们由衷地感动,甚至有时沉醉在一种因牺牲而带来的美感境界中,是与它的不少章节中渗透着悲剧意识有关。这里所说的悲剧意识,是指那种个体的陨落换来了对整体、对生命、对永恒的肯定的意识,是指那种个人毁灭后融人大地,完成了美的升华的意识。作者曾多次写到《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是把它作为一种象征来写的:当萨垂那太子为了让母虎延续生命,毅然刺破血管,从高崖纵身一跳时,狂风怒号,海浪滔滔,大地为之震动,风云为之变色。常书鸿说:“于右任院长嘱我,到敦煌第一要看的就是这幅壁画,看来,他别有深意。对研究所的每位同仁来说,只有抱定舍身饲虎的决心,才能干一番事业。”这里的舍身饲虎精神,也就是用生命来殉艺术的精神,为人道和人类文明无私奉献的精神。作品中每个人的故事,似乎都是这句话的注脚,而席臻贯的悲壮陨落,则将这一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把全书推向了高潮。席臻贯是敦煌古谱的破译者,他解开了千古之谜,消除了困扰往昔破译者的许多难点,并将古乐成功地搬上了舞台,李瑞环赞之日:“千古绝唱,功不可没。”他为了这一切所付出的,决不亚于萨垂那太子的刺破血管,“短短几年里,席臻贯的头发全白了,大家每见他一次,他的头发就花一茬,脸庞就瘦一圈。等到《敦煌古乐》破译出来,原本年轻英俊、人称‘甘肃唐国强’的席臻贯,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小老头。”他终于一病不起,他才52岁,他挣扎到了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抱着极度衰竭之身亲眼观看了《敦煌古乐》的演出,默默流泪,然后,溘然长逝。作者不无浪漫精神地写到,席臻贯追悼会的那天,“一声霹雳,天欲倾,地欲裂,兰州历史上从没见过的大雨泼了下来”,“大雨三天不止。那飒飒雨声,分明是敦煌古乐的旋律,那热乎乎的雨珠,莫非是音乐家洒向大地的泪水?”慷慨悲壮,宁有是乎?诚如作者所言:“在中国敦煌,由一代又一代可敬的敦煌人所点燃的艺术圣火,将会和巍巍祁连滔滔黄河一样,与世并存。” 关于《敦煌之恋》的作者王家达,我认为也有向读者介绍的必要。他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我的同班同学中后来从事创作的还很不少,除了王家达,还有田中禾、王戈、王作人等。王家达原名王家大,五十年代末李季、闻捷下放甘肃时,发现了他,并推荐他的几个短篇在《人民文学》发表,这在当时的甘肃是了不起的大事,他因之闻名遐迩,被称为农民作家。大跃进后,许多极一时之盛的农民作家、工人作家都销声匿迹了,但王家达没有,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入了兰州艺术学院(后并入兰州大学)。我永远忘不了饥馑年代在落满尘埃的校图书馆里,王家达一本又一本苦读世界名著的情景。他完成了从当时所谓“农民作家”向真实意义上的作家的转变,这在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八九十年代来,他写出了《清凌凌的黄河水》、《铁流西进》、《天下第一鼓》等受到好评、获得奖励的作品和一批影视作品。他现在是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在西部享有较高声誉。我认为,王家达是最富于西部神韵的作家,他对秦腔和西北民间文艺极其熟悉,艺术感觉锐敏,才华横溢,他能写出《敦煌之恋》应属意料中事。我相信,《敦煌之恋》作为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品,将会长期留存。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大约是十多年前吧,《当代》编审刘茵女士约我写一部关于敦煌的报告文学。我很惭愧。身为甘肃人,居然没有去过敦煌,更没有想到过要写敦煌。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啊! 1994年夏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踏上了敦煌之旅。应该说,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到达高窟之后,我没有急于去参观那些密如蜂房的洞窟,而是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埋葬几代敦煌学者的坟地。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天是那样的蓝,月是那样的明,灿烂辉煌的银河整个儿地扣在了沙粱上。我无言地站在这些孤魂的身边,想起遍布中国大小城镇的酒吧舞厅灯红酒绿狂舞的情景,一股悲凉一股崇敬一种感悟一种向往油然而生。我把目光转向莫高窟北面的石崖上。那是创造了千古不灭的敦煌艺术的画工作栖身的小窟。数百个画工洞像一双双黑黝黝的眼睛,正在深情地注视着我。我知道,那是千年画工跳动的灵魂。这时,悬挂在莫高窟9层楼上的18只巨大的铁马风铃突然响了起来。阵阵风铃声中,我分明看到了前面沙路上一行行清晰的足迹。那是于右任和张大干的脚印。是常书鸿和董希文的脚印,是平山郁夫和井上靖的脚印。我仿佛还朦胧地看到了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刘开渠、吴冠中、梁思成、潘絮兹、黎雄才、王朝闻、袁运生他们留下的脚印……这里,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小小的绿洲上,有着我们民族的魂。 就在这一瞬之间,我忽然下定了决心,要为敦煌的千年孤魂写一本书,为那些依然坚守在大漠绝塞中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唱一首也许并不响亮的赞歌。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刘茵。她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写人为主,以人带史并写出敦煌艺术的价值和世界影响,那就肯定是一本好书。”这样我就留在敦煌了。在1994年那个炎热无比的夏季里,在莫高山的石窟里蛰伏了一个多月。先是收集资料,到处访问,然后便是伏案写作,念念有词,不知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千遍万遍地诅咒自己的笨拙。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从采访到写成,竟然花了整整两年的功夫。而我所知道的一些才高八斗的青年作家,洋洋数十万言的煌煌大作,只须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出手了。商品时代,老牛拉破车的写作方法活该只有挨饿的份儿。然而我并不后悔。当这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毕竟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为壮怀激烈的几代敦煌学者献上了自己的一份敬意和爱心。 作品发表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立即被翻译为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并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当代》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奖励。其中一节还选人高中语文课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向以推动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繁荣而闻名于世,值此敦煌热持续升温之时又再版此书,更是慧眼独具。 这次重版,除了对个别字句作了一些调整,对一些错漏之处作了订正之外,基本保持了初版的面貌。世事纷繁复杂,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和事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来不及采访补充,只好依袭旧貌,虽然读者看了不免有“隔阂”之感,但于作品整体面貌无碍。书名也遵照出版社的意思改为《敦煌大梦》。旧版序言在此照录。 无论是对于博大精深浩瀚无比的敦煌艺术来说,还是对于感人肺腑气贯长虹的敦煌人而言,这本书都是一炷虽短小却十分虔诚的心香!方兴未艾的敦煌热正在西部深处的沙漠绿洲上演进着,每年百万人的参拜大军留下了多少滚烫的脚印!如果您尚未去过敦煌而又对那个神秘佛国充满了向往,那就不妨先翻翻这部被外国人称为“敦煌之魂”的著作。在您为它抛洒热泪的同时,您或许也就了解了敦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