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名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存悌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彰显名医风范,品味中医真谛,领悟大医精诚,弘扬岐黄奥义!

本书是一本感悟名医业绩、解读名医风范的中医著作,内容涉及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从多侧面展示了古今名医的风范。在《医术》部分,从多方面揭示了名医高超的医术和卓著的疗效;《医德》部分,从多个角度弘扬了名医们博施济众、一心赴救、济世救国、同行相钦、见贤思齐等方面的道德品格;《才识》部分,集中展示了名医们广博的才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了他们在诗赋、书法、楹联、铭言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在读书、著述、藏书等方面所下的非同寻常的功夫。

本书适于广大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尤其是目前在读的中医院校学生。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启迪。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感悟名医业绩、解读名医风范的中医著作。作者浏览了百余部医史典籍、名医传记、稗史笔记,收集有关名医的掌故传说,轶事奇案,内容涉及150多位古今名医,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作者将其最感人、最耀眼的嘉言懿行、奇案轶事选作题材,分成56个专题,以求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现古今名医的道德风采和学识文章,归纳为医术、医德、才识、其他等四部分,从而帮助读者领悟名医,品读名医。全书还附有古今名医的画像、照片、书画墨迹等108幅,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附录中选取书中所涉及的80几位名医,为其作了生平简介,以供读者参考。

目录

品悟名医,解读名医

——序言

【医术】

1.持脉有道疑是仙

——名医脉诊奇闻

2.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名医精细辨证

3.中医首先要姓“中”

——名医的中医之根

4.名医的治病秘诀

——一人一方论

5.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名医治病求本旨趣

6.一味佐药费思量

——名医善用佐药

7.巧借药引藏玄机

——药引趣话

8.圆机活法信如神

——名医机巧治案

9.用意飘然思不群

——名医用意三境界

10.用药有方复有法

——名医用药巧法

11.再兼服药参机变

——名医借鉴药误

12.博采偏方治大病

——名医重视偏方

13.能用食平疴,可谓良工

14.病人所嗜者为良药

15.名医善治心头病

16.神用无方谓之圣

——不药而愈佳案

17.观物时常识化机

——名医悟道轶事

18.风云变幻显工夫

——几则历史关头的验案

19.用方简者,其术日精

——名医论轻简之剂

20.有制之师不在多

——名医论复方多法

21.一举成名非偶然

——名医成名趣话

22.不杀人不足为名医

——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23.临深履薄唯谨慎

——名医的谨慎作风

  【医德】

1.先发大慈恻隐心

——名医济困札记

2.一枝一叶总关情

——名医的人文情怀

3.一心赴救仗胆识

——名医担险救重症

4.布衣本色松风骨

——名医之高风亮节

5.金匾高悬传美名

——名医匾话

6.同行相钦见胸襟

——名医相处之道

7.一事长己必服膺

——名医求师事略

8.功业犹在岐黄外

——名医济世义举

9.人之有恒成良医

10.富贵于我如浮云

——名医与金钱

11.三折肱知为良医

——名医失手之后

12.信医不信巫

——名医与巫术斗争

13.医不贪色

14.徐郎不是池中物

——名医气节

【才识】

1.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

——名医的人文修养

2.耽嗜医经五十年

——名医饱学情境

3.功在万世为传业

——名医著书

4.腹有诗书气自华

——名医诗话

5.自撰佳联抒心怀

——名医联话

6.即论书法亦传人

——名医书法佳话

7.铭文座右寓精神

——名医铭言赏析

8.酿名取号含雅意

——名医字号趣谈

9.天下名医儒占多

10.妙用比喻释奥理

——名医巧释医理

11.架上书堆方是富

——名医藏书

12.秋水文章老始成

——名医晚年著述

13.千秋遗言耀后世

——名医遗言

【其他】

1.“难得之高士也”

——毛泽东与名医的交往

2.良相良医心相连

——周总理与名医的交往

3.十大名医当属谁

4.“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

——“三一七”抗争活动片段

5.草泽医有大智慧

6.丁济万与章次公两先生面面比较

附录:本书所涉部分名医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列)

试读章节

旧毡帽、草帽作药引——转移意念。清初,山西有一李姓掌柜身患重病,头昏脑胀,目光呆滞,食欲下降,倦怠乏力。多方求医寻药,均不见效。病情渐重,形削骨立。这时,访得名医傅山求治。经望闻问切后认为病属劳心过度,损伤肝脾。病虽重犹有一线生机,“处方不难,只怕两昧药引难寻。一是人脑百个,二是盘龙草百条。”病人一听,露出惊讶神色。傅解释说:“人的头油是人脑之精,都渗在毡帽上,这浸透了头油的旧毡帽就是人脑;盘龙草则是戴过的旧草帽,由于它饱受汗精滋养,故能治病。这两味药引需要你亲自费心去找。”

从此,李掌柜每天早晨到城门口在挑担推车的人堆里去寻找药引。一天天过去,药引越找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好。一年后,病人带着药引到傅山处去求方,傅笑着对他说:“你排除杂念,一心寻药,如今身体已健,无需再开什么药方了。”此时,李掌柜方恍然大悟,寻找这奇怪的药引,是为了让他转移意念,活动筋骨,治疗怪病。

煮石为引——治疗心病。有一对恩爱夫妻,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其妻心中怏怏不乐,不吃不喝,以致卧床不起。丈夫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听完陈述后,随手拣起一块小石头,嘱其加水用文火煮软作药引,煮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得离开药壶。其夫盼妻子病愈心切,便通宵达旦地煮起石头来,眼睛熬红了,人累瘦了,仍无倦意。其妻见此,不觉转怒为喜,主动下床代夫看火煮石,并叫丈夫去问傅青主:“石头为何煮不软?”傅青主昕后笑日:“你回去吧,她病已愈。石头虽然煮不软,可你对她的一片至诚,已把她的心软化了。”

P33-34

序言

品悟名医,解读名医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名医是中医的旗帜。可以说,一部中国医学史,就是名医的历史;一部中医学,就是名医学术和经验的总汇。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名医大家,在杏林上空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那么,名医具有怎样的大家风范、高超的医术和渊博的才识?这大概是众多医家乃至普通百姓都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名医一向是流传在群众的口碑里。笔者步入岐黄20载,诊余浏览医史典籍、名医传记、稗史笔记等,史海钩沉,含英咀华,随手作了一些札记,收集有关名医的掌故传说,轶事逸案,内容涉及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从多侧面展示了古今名医的风范,其成果就是这本《品读名医》。

展阅本书,从中可以感受历史的烟云,医道的奥妙,名医的风采。先请欣赏几个片段:

施今墨治愈汪精卫岳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反对中医,行政院长汪精卫为其铁杆分子,提出取消中医议案,举国大哗,中医同仁团结一致,奋力抗争。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泄泻不止,遍请西医,未见寸功,行将不起。有人建议汪请名医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只好同意试试。施氏凭脉辨证,每言必中,汪氏岳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孰料仅服数剂,病竞痊愈。汪精卫要送匾以示谢忱,施今墨说:“不要送匾了,你只要看看中医能否治好病。”至此,汪精卫总算受到教育,并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

马二琴一案保中医。“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切实考察中医疗效,伪民生部派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观察疗效。几经推荐,名医马二琴(1892一1969)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马到长春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日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不保吉凶。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日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双花120g,龙胆草15g,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后,竞1剂痛减,2剂痛止,3剂已愈,日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对日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可谓功不可没。

张简斋贫富同等对待。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南京“首席名医”。张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历任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南京及重庆中医师公会理事长,誉满朝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当世医宗”一匾相赠。抗战时期在重庆行医,每天门诊要看百十人,从午后1点一直看到晚问10点,午饭就在医案上吃(他人则为晚餐)。晚10点许门诊完毕,略事休息,12时左右出诊,则多为达官贵人之家,以小轿车相迎,按路程远近排列次序。前车一开,后车如长龙尾随,极一时之盛。其中如有平民邀请,张路经其处必下车诊治,虽卑巷陋室亦不弃也。出诊毕则天已微明,常年如此。对贫困病者,免费诊视。遇特别贫困病人,还在处方上标明免费取药,由药店与张氏结账。1945年秋,蒋经国在重庆对部下训话时说:“人只怕没有真才实学,如有真本领,是不怕人家不知道的。譬如张简斋医生,你如果要坐黄包车去看病,只言到张某家,车夫自会把你拉到门口。”可见张的名声之大。其时一位美国驻重庆记者白修德在专访张氏后,曾言:“现在重庆最忙的人,不是TV宋(宋子文时任行政院长),也不是陈诚(时任军政部长),而是一个中医张简斋。”

陈道隆当表济贫。沪上名医陈道隆(1903一1973)经常仗义疏财,慷慨济困。他的案几上放着一块醒目的标牌“贫病不计”。每天留出30个名额,专门免费接待付不起诊费的穷困病人。有一次出诊到一个穷人家里,开方后方知这家根本无钱买药。陈在自己衣袋里摸了半天,发现分文未带,情急中他摸出怀里的金表,嘱咐病人快到当铺换钱买药,以免贻误病情。病家手捧金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第二天陈才叫司机去当铺赎回金表。

祝昧菊“具结”治重症。1929年秋,上海某巨贾患伤寒,遍请中西高手,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1884一1951)独具慧眼,认为是寒证,全力承揽,并“具结”担保。病家首肯,祝氏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医界为之而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胆识。名医章次公大为叹服:“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陆渊雷则称:“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感佩之情,溢于言表。祝氏此举并非一时意气用事,是其平素修练的结果。他曾谓:“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三十年。不畏艰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责治疗。所以然者,求安心而已,成败毁誉无所计也。”由是,许多名医摇首却步之重笃者,每能一手承揽,有时甚至“具结”治愈。

我们的想法,不是着眼于为名医立传,那样难免平铺直叙,而且已经有许多名医传记应世,再写也难有新意。也不着重在名医的学术,那样难免艰深乏味,况且也已经有许多学术专著面世。我们要重点弘扬的是名医的品德风范、人文精神。因此本书更象是一本人文著作,而不是专业著作,既使谈理论也寓于案例当中。在写法上,采取的是剪裁的方法,截取名医的一段掌故,一件轶事,一个逸案,哪怕吉光片羽,浑金璞玉,只拣最感人、最耀眼的嘉言懿行、奇案轶事作为题材,分成56个专题,归纳为医术、医德、才识、其他等四部分,力争多角度展现名医的风采,从而解读名医,领悟名医。

在《医术》部分,从多方面揭示了名医高超的医术和卓著的疗效,例如在辨证方面,介绍了他们神奇的脉诊工夫,纤毫勿失的精细作风,再兼服药参以机变的理念等。在治疗方面,弘扬了他们坚持中医特色和辨证论治的精神;因人制宜,治病求本,善于“用意”而圆机活法的灵活风格等等。在方药运用方面揭示了他们既精于轻方简药,也善于复方多法和投用峻剂;既重视辨证论治也不忽略偏方运用;既注重君药更善于佐药的配伍;既精于用药,也不忽略食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等多方面的独到经验。

在《医德》部分,从多个角度弘扬了名医们博施济众、一心赴救、济世救国、同行相钦、见贤思齐等方面的道德品格;彰显了他们保持布衣本色、轻财重德、不畏强权、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在《才识》部分,集中展示了名医们广博的才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了他们在诗赋、书法、楹联、铭言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在读书、著述、藏书等方面所下的非同寻常的功夫。总而言之,全书虽非系统的介绍名医的理论建树,却能给予读者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启迪。

作者阅读的医籍、方志、经文、稗史当在百部以上,涉及名医150余人,如古代的华佗、孙思邈、张景岳、张子和、朱丹溪、傅青主……近代的范文甫、丁甘仁、张简斋、谢利恒、祝味菊……现代的蒲辅周、秦伯未、程门雪、岳美中、章次公……等。钩沉吊往,作者觉得,越是名医大家,其学识越博大精深,其人文精神越丰富多彩,其轶闻奇案也就越多,读起来对名医的品悟也越深刻,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为了增加本书的史料性、资料性,作者尽力收集了一些名医的照片、画像和墨迹,其中许多都是难得一见者,总数在百幅以上,使得本书图文并茂,读起来更轻松一些,这也是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其中有些照片选自《中华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特意加了※号,谨此向该书著者表示谢意,同时也向其他被选用照片的著作权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另外,浙江嘉兴市著名中医张明权先生早年所写的“丁济万与章次公两先生面面比较”一文(原发表于1949年1月《华西医药杂志》),写得很好,很切本书题意,我们很喜爱,因此全文收入进来,谨此向张明权先生致谢。

时代需要名医,人民需要名医,中医的发展更需要名医。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名医经验的继承,名医精神的发扬和名医的培养工作,造就一代名医的工程正在启动。本书如果能为品悟名医作一点解读工作,为造就一代名医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为中华杏林留下几片绿叶,则吾愿足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