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名医风范,品味中医真谛,领悟大医精诚,弘扬岐黄奥义!
本书是一本感悟名医业绩、解读名医风范的中医著作,内容涉及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从多侧面展示了古今名医的风范。在《医术》部分,从多方面揭示了名医高超的医术和卓著的疗效;《医德》部分,从多个角度弘扬了名医们博施济众、一心赴救、济世救国、同行相钦、见贤思齐等方面的道德品格;《才识》部分,集中展示了名医们广博的才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了他们在诗赋、书法、楹联、铭言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在读书、著述、藏书等方面所下的非同寻常的功夫。
本书适于广大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尤其是目前在读的中医院校学生。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启迪。
本书是一本感悟名医业绩、解读名医风范的中医著作。作者浏览了百余部医史典籍、名医传记、稗史笔记,收集有关名医的掌故传说,轶事奇案,内容涉及150多位古今名医,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作者将其最感人、最耀眼的嘉言懿行、奇案轶事选作题材,分成56个专题,以求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现古今名医的道德风采和学识文章,归纳为医术、医德、才识、其他等四部分,从而帮助读者领悟名医,品读名医。全书还附有古今名医的画像、照片、书画墨迹等108幅,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附录中选取书中所涉及的80几位名医,为其作了生平简介,以供读者参考。
旧毡帽、草帽作药引——转移意念。清初,山西有一李姓掌柜身患重病,头昏脑胀,目光呆滞,食欲下降,倦怠乏力。多方求医寻药,均不见效。病情渐重,形削骨立。这时,访得名医傅山求治。经望闻问切后认为病属劳心过度,损伤肝脾。病虽重犹有一线生机,“处方不难,只怕两昧药引难寻。一是人脑百个,二是盘龙草百条。”病人一听,露出惊讶神色。傅解释说:“人的头油是人脑之精,都渗在毡帽上,这浸透了头油的旧毡帽就是人脑;盘龙草则是戴过的旧草帽,由于它饱受汗精滋养,故能治病。这两味药引需要你亲自费心去找。”
从此,李掌柜每天早晨到城门口在挑担推车的人堆里去寻找药引。一天天过去,药引越找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好。一年后,病人带着药引到傅山处去求方,傅笑着对他说:“你排除杂念,一心寻药,如今身体已健,无需再开什么药方了。”此时,李掌柜方恍然大悟,寻找这奇怪的药引,是为了让他转移意念,活动筋骨,治疗怪病。
煮石为引——治疗心病。有一对恩爱夫妻,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其妻心中怏怏不乐,不吃不喝,以致卧床不起。丈夫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听完陈述后,随手拣起一块小石头,嘱其加水用文火煮软作药引,煮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得离开药壶。其夫盼妻子病愈心切,便通宵达旦地煮起石头来,眼睛熬红了,人累瘦了,仍无倦意。其妻见此,不觉转怒为喜,主动下床代夫看火煮石,并叫丈夫去问傅青主:“石头为何煮不软?”傅青主昕后笑日:“你回去吧,她病已愈。石头虽然煮不软,可你对她的一片至诚,已把她的心软化了。”
P33-34
品悟名医,解读名医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名医是中医的旗帜。可以说,一部中国医学史,就是名医的历史;一部中医学,就是名医学术和经验的总汇。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名医大家,在杏林上空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那么,名医具有怎样的大家风范、高超的医术和渊博的才识?这大概是众多医家乃至普通百姓都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名医一向是流传在群众的口碑里。笔者步入岐黄20载,诊余浏览医史典籍、名医传记、稗史笔记等,史海钩沉,含英咀华,随手作了一些札记,收集有关名医的掌故传说,轶事逸案,内容涉及大至道德文章,学识建树,小而人文修养,稗史轶闻,从多侧面展示了古今名医的风范,其成果就是这本《品读名医》。
展阅本书,从中可以感受历史的烟云,医道的奥妙,名医的风采。先请欣赏几个片段:
施今墨治愈汪精卫岳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反对中医,行政院长汪精卫为其铁杆分子,提出取消中医议案,举国大哗,中医同仁团结一致,奋力抗争。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泄泻不止,遍请西医,未见寸功,行将不起。有人建议汪请名医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只好同意试试。施氏凭脉辨证,每言必中,汪氏岳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孰料仅服数剂,病竞痊愈。汪精卫要送匾以示谢忱,施今墨说:“不要送匾了,你只要看看中医能否治好病。”至此,汪精卫总算受到教育,并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
马二琴一案保中医。“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切实考察中医疗效,伪民生部派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观察疗效。几经推荐,名医马二琴(1892一1969)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马到长春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日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不保吉凶。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日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双花120g,龙胆草15g,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后,竞1剂痛减,2剂痛止,3剂已愈,日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对日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可谓功不可没。
张简斋贫富同等对待。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南京“首席名医”。张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历任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南京及重庆中医师公会理事长,誉满朝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当世医宗”一匾相赠。抗战时期在重庆行医,每天门诊要看百十人,从午后1点一直看到晚问10点,午饭就在医案上吃(他人则为晚餐)。晚10点许门诊完毕,略事休息,12时左右出诊,则多为达官贵人之家,以小轿车相迎,按路程远近排列次序。前车一开,后车如长龙尾随,极一时之盛。其中如有平民邀请,张路经其处必下车诊治,虽卑巷陋室亦不弃也。出诊毕则天已微明,常年如此。对贫困病者,免费诊视。遇特别贫困病人,还在处方上标明免费取药,由药店与张氏结账。1945年秋,蒋经国在重庆对部下训话时说:“人只怕没有真才实学,如有真本领,是不怕人家不知道的。譬如张简斋医生,你如果要坐黄包车去看病,只言到张某家,车夫自会把你拉到门口。”可见张的名声之大。其时一位美国驻重庆记者白修德在专访张氏后,曾言:“现在重庆最忙的人,不是TV宋(宋子文时任行政院长),也不是陈诚(时任军政部长),而是一个中医张简斋。”
陈道隆当表济贫。沪上名医陈道隆(1903一1973)经常仗义疏财,慷慨济困。他的案几上放着一块醒目的标牌“贫病不计”。每天留出30个名额,专门免费接待付不起诊费的穷困病人。有一次出诊到一个穷人家里,开方后方知这家根本无钱买药。陈在自己衣袋里摸了半天,发现分文未带,情急中他摸出怀里的金表,嘱咐病人快到当铺换钱买药,以免贻误病情。病家手捧金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第二天陈才叫司机去当铺赎回金表。
祝昧菊“具结”治重症。1929年秋,上海某巨贾患伤寒,遍请中西高手,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1884一1951)独具慧眼,认为是寒证,全力承揽,并“具结”担保。病家首肯,祝氏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医界为之而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胆识。名医章次公大为叹服:“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陆渊雷则称:“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感佩之情,溢于言表。祝氏此举并非一时意气用事,是其平素修练的结果。他曾谓:“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三十年。不畏艰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责治疗。所以然者,求安心而已,成败毁誉无所计也。”由是,许多名医摇首却步之重笃者,每能一手承揽,有时甚至“具结”治愈。
我们的想法,不是着眼于为名医立传,那样难免平铺直叙,而且已经有许多名医传记应世,再写也难有新意。也不着重在名医的学术,那样难免艰深乏味,况且也已经有许多学术专著面世。我们要重点弘扬的是名医的品德风范、人文精神。因此本书更象是一本人文著作,而不是专业著作,既使谈理论也寓于案例当中。在写法上,采取的是剪裁的方法,截取名医的一段掌故,一件轶事,一个逸案,哪怕吉光片羽,浑金璞玉,只拣最感人、最耀眼的嘉言懿行、奇案轶事作为题材,分成56个专题,归纳为医术、医德、才识、其他等四部分,力争多角度展现名医的风采,从而解读名医,领悟名医。
在《医术》部分,从多方面揭示了名医高超的医术和卓著的疗效,例如在辨证方面,介绍了他们神奇的脉诊工夫,纤毫勿失的精细作风,再兼服药参以机变的理念等。在治疗方面,弘扬了他们坚持中医特色和辨证论治的精神;因人制宜,治病求本,善于“用意”而圆机活法的灵活风格等等。在方药运用方面揭示了他们既精于轻方简药,也善于复方多法和投用峻剂;既重视辨证论治也不忽略偏方运用;既注重君药更善于佐药的配伍;既精于用药,也不忽略食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等多方面的独到经验。
在《医德》部分,从多个角度弘扬了名医们博施济众、一心赴救、济世救国、同行相钦、见贤思齐等方面的道德品格;彰显了他们保持布衣本色、轻财重德、不畏强权、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在《才识》部分,集中展示了名医们广博的才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了他们在诗赋、书法、楹联、铭言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在读书、著述、藏书等方面所下的非同寻常的功夫。总而言之,全书虽非系统的介绍名医的理论建树,却能给予读者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启迪。
作者阅读的医籍、方志、经文、稗史当在百部以上,涉及名医150余人,如古代的华佗、孙思邈、张景岳、张子和、朱丹溪、傅青主……近代的范文甫、丁甘仁、张简斋、谢利恒、祝味菊……现代的蒲辅周、秦伯未、程门雪、岳美中、章次公……等。钩沉吊往,作者觉得,越是名医大家,其学识越博大精深,其人文精神越丰富多彩,其轶闻奇案也就越多,读起来对名医的品悟也越深刻,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为了增加本书的史料性、资料性,作者尽力收集了一些名医的照片、画像和墨迹,其中许多都是难得一见者,总数在百幅以上,使得本书图文并茂,读起来更轻松一些,这也是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其中有些照片选自《中华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特意加了※号,谨此向该书著者表示谢意,同时也向其他被选用照片的著作权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另外,浙江嘉兴市著名中医张明权先生早年所写的“丁济万与章次公两先生面面比较”一文(原发表于1949年1月《华西医药杂志》),写得很好,很切本书题意,我们很喜爱,因此全文收入进来,谨此向张明权先生致谢。
时代需要名医,人民需要名医,中医的发展更需要名医。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名医经验的继承,名医精神的发扬和名医的培养工作,造就一代名医的工程正在启动。本书如果能为品悟名医作一点解读工作,为造就一代名医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为中华杏林留下几片绿叶,则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