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书精选了曾国藩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128篇,注释精确有据,译文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准确地领悟其思想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家书家训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曾国藩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书精选了曾国藩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128篇,注释精确有据,译文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准确地领悟其思想内涵。 内容推荐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的功过,历来评说不一。但对其家书,几乎为各界称许。曾国藩依照立德、立功、立言的做人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所建树。他的家书对后人自我修养、进行家教都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曾家五代皆有英才闻世,是与其严格的家风传承分不开的。本书精选了曾国藩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128篇,注释精确有据,译文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准确地领悟其思想内涵。 目录 第一章 修身养性 1.禀父母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2.致诸弟勿谓家有官,己能文,而侮人傲人 3.致澄植季弟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人皆敬重 4.致诸弟官宦之家,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5.致诸弟吾在外有权势,家中最易流于骄佚 6.致九弟将自家笃实本质,还我真面 7.致九弟做人不可长傲多言,待人不可讥讽蛮很 8.致九弟成就性功事功,不外敬恕二字 9.致沅季弟刚非暴虐,强矫而已;柔非卑弱,谦退而已 10.致澄弟地师方术不近情理之言,决不必信 11.致沅弟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12.致沅弟吾平生吃四大堑,不敢自诩有本领 13.致澄沅弟望两弟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第二章 健体养生 1.禀父亲优游涵养,谨守保身之道 2.禀父母南人体虚者,入京多患胁气疼痛 3.致澄植季弟祖大人体本好,因服补药太多而病 4.致九弟胸多抑郁,怨天尤人,肝。肾交受其害 5.致澄沅弟学射最足保养,起早是长寿金丹 6.致沅弟病以自养自医为主,不靠药力挽救 7.致澄沅弟失眠之症,总因用心太过,肝家受伤 8.致澄弟愿弟将五种养生之法立志行之 第三章 敬老治家 1.禀父母借钱四十千,付至家用 2.禀祖父母祖父母寿具必须年年加漆 3.致诸弟嫁女号泣,奠礼三献,丧事用乐,皆俗礼之失 4.致澄植季弟妯娌不甚相能,望诸弟修身型妻 5.致澄植季弟祖母葬后,风水大好,万万不可改葬 6.致澄植季弟我家气象兴衰,全系四弟一身 7.致诸弟望家中勿买田,略积钱,以备急需 8.致诸弟祖父丧事,不收赙仪,璧谢送银 9.致诸弟子侄要半耕半读,拾柴收粪,插田莳禾 10.致诸弟治家能守勤敬和,未有不兴 11.致诸弟军饷吾不敢妄取丝毫,家中要俭于自奉 12.致诸弟要使仕宦子弟一日不勤,则有饥寒之患 13.致诸弟欣慰家中妇女纺绩,子侄勤学 14.致澄沅季弟后辈要勤俭,用度力求节省 15.致澄沅季弟吾兄弟要和睦孝道勤俭,力挽家运 16.致澄沅季弟吾家吉凶同域,忧喜并时,殊不可解 17.致澄沅季弟改葬先人,不可存一丝求富贵之念 18.致澄沅季弟吾兄弟要勤慎谦和,雍睦习劳 19.致澄弟“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为治家八字诀 20.致沅季弟家富不要等天概人概,要设法自概 21.致澄弟要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 22.致欧阳夫人吾夫妇要劳苦谨慎,以为各房之榜样 23.致欧阳夫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第四章 友悌劝学 1.禀父母两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要力求业精 2.致诸弟求业之精,日专而已,不可兼营并骛 3.致诸弟立志应有民胞物与之气量 4.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5.致诸弟从师久方可获益,择友关乎一生成败 6.致诸弟每日须看史温经,不必急急赴试 7.致诸弟自立,当务远大志向,不在科名之有无 8.致诸弟己不立志,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是枉然 9.致诸弟为学最要虚心,力除傲气 10.致澄沅弟为人与为学并进,家中风气日厚 11.致澄沅弟养生“六事”、为学“四字”,望诸侄力行之 第五章 从政治国 1.禀父母儿今年过年又借银五十两 2.禀祖父母江南与英夷议抚,又需二千一百万两 3.禀祖父母吾破格升授翰林院侍讲 4.致澄植季弟京官向例不送外官之银 5.致诸弟礼部忙冗,盼有人帮办寓中琐杂事 6.致诸弟做官发财,可耻,可羞,可恨 7.致诸弟进谏劝圣上兢业、绝自是,臣下戒脂韦唯阿 8.致沅弟吾忝窃高位,时时有颠坠之虞 9.致澄弟皖南人食人肉,每斤卖百二十文 10.致澄沅弟弟任富省之督抚,各款当谨慎节俭 11.致澄沅弟宦途险喊,能妥帖登岸者不易 第六章 练团治军 1.禀父母斩英夷三十二名,大快人心 2.致澄温沅弟靖港战败,移寓妙高峰 3.致诸弟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徐图 4.致澄沅季弟己不精明威猛,事事被人欺侮 5.致诸弟尽心竭力办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6.致澄弟在军中决不稍肥私橐,以示僚属 7.致沅弟与敌军相持日久,最忌浪战 8.致沅弟凡将才有四大端,末弁中未必无良才 9.致沅弟带勇当不好大,不欲速;打仗忌节太短,势太促 10.致沅弟官场载福之道,在一味含浑,永不发露 11.致沅弟停止抽厘劝捐,严禁兵勇扰民 12.致沅弟治军在能战、爱民、和协上下官绅 13.致沅季弟吾辈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 14.致沅季弟军事之败,巨室之败,皆非傲即惰 15.致沅弟待投诚者,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 16.致沅弟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 17.致沅弟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 18.致沅弟多用活兵轻兵,少用呆兵重兵 19.致沅弟沅弟克复金陵,功在社稷 20.致沅弟大局日坏,在任日日如坐针毡 21.致澄沅弟法国不服天津之事,派轮来搦战 第七章 处世交友 1.禀父亲求父亲为楚善叔谋一安居 2.禀祖父母在京同乡穷苦无依,接在家中居住 3.致诸弟待仆人当视如家人手足 4.禀父母付银千两至家,以四百两馈赠戚族 5.致温沅弟吾家正盛,不拯槁饿孰拯之 6.致诸弟宦家子女恃势骄奢作威,不可结亲 7.禀叔父母劝父亲莫去省城县城,莫干预公事 8.禀父母接管前门内教贫户子弟之义塾 9.致澄植季弟情愿人占我便益,断不我占人便益 10.致澄植季弟教官最为清苦,我家不可不体谅 11.致澄植季弟有告县官加赋者,我家不必入场 12.致诸弟吾自人官即思置义田,赡救贫民 13.致诸弟取社仓之法,我家捐谷救贫户 14.致诸弟我家万不可倡议帮钱垫官之亏空 15.致澄弟要藏身匿迹,关系衙门事切勿与闻 16.致沅弟济人须济急时无,不要沽名而泛施 17.致澄弟对父母官,不必力赞其贤,不可力诋其非 18.致沅弟处世应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19.致澄弟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可弥祸咎 第八章 训示儿女 1.示纪泽我居乡守旧样,不参半点官宦气习 2.示纪鸿尔切不可贪爱奢华,惯习懒惰 3.示纪泽新妇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 4.示纪泽尔若为克家之子,当雪我平生之三耻 5.示纪泽早起、有恒、厚重三者皆尔最要之务 6.示纪泽纪鸿长大不可以从军,不必做官,勤守“八本”、“三致祥” 7.示纪泽居家要崇俭戒奢,不多制衣,不过绚烂 8.示纪泽纪鸿欲求气质改变,须先立坚卓之志 9.示纪鸿世家子弟有寒士之风,可成大器 lO.示纪泽诗从怪奇可骇、诙谐可笑处用心,可长才力 11.示纪泽吾女果贫困,亦必周济而覆育之 12.示纪鸿嫁女当孝顺翁姑,勿恋母家富贵 13.示纪泽纪鸿贪恋外省,轻弃其乡,将来受累甚大 14.示纪泽纪鸿家务之事,大房唱,四房和,家风自厚 15.示纪泽纪鸿分析舆论,贵在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16.示纪泽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 17.示纪泽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18.示纪泽澄叔用财太奢,与我意大不相合 19.遗示二子赴天津处理教案,遗示二子 20.遗示二子遗嘱四条示三子 试读章节 我年衰多病,眼病日重,万难挽回。你和诸侄辈,身体强壮的也少。古时的君子,修己治家,必先心安身强,而后才有振兴之象,必先使人悦神钦,而后才能出现民众万物和谐相处之吉祥局面。今写此四条,用来我老年自我儆戒,以弥补往年之过错,并令二子各自勉励,每夜以此四条为功课,月末以此四条进行检查;并希望诸侄都这样来做,以期他们也有所收获。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最难的是养心。心里既然知道人间有善有恶,却不能亲身去行善除恶,那就叫自己欺骗自己。是不是在欺骗自己,别人不会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之“诚意”篇两次说到慎独。如果喜爱善事能像喜爱美色一样,厌恶恶事能像厌恶恶臭一样,尽力摈除个人欲望,而保持天理人性,那么《大学》里所说的要“自慊”,《中庸》里所说的要“戒慎恐惧”,都能切实做到。曾子所说的“自反而缩”,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以及“养心莫善于寡欲”等俗语,也都不外乎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能慎独者,则内心无愧,对得起天地鬼神,绝不会因有不好的行为而心中不安。人无一点内疚之事,就会心地安然,常感平和快慰,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法,是保身的第一要务。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这个字,儒家用它教育人,春秋时读书做官之人也常说它,到宋代程(颢、颐)朱(熹)之时,则千言万语不离敬字。心思专静纯一,行为整齐严肃,这是敬字功夫;出门遇人如见贵宾一样有礼,支使百姓如祭神灵一样谦恭,这是敬字气象;修己以安定百姓,忠厚恭谨天下得以太平,这是敬字之效验。程子说官民上下如果都能恭敬,则天地自然运行,万物自然化育,气象无不和谐,麟、凤、龟、龙等祥瑞灵物都会出现,人们的聪明智慧都将充分发挥。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中祭拜天帝, “敬”字之旨意也就完美无缺了。 我认为敬字最贴近的功效,在于它能使人体肌肤、筋骨坚固结实。 庄敬能使人身体越来越健康,放荡会使人身体越来越瘦弱,这都是自然的应验。如能庄敬,即使已年老多病,每遇坛庙祭献或战势危急之时,也不会为之精神恐惧,反而会为之精神振奋。这足以说明“敬”能使人身体强劲。如果能在人不论多少、事不论大小的情况下,都处处恭敬,毫不懈怠,那么身体定能强健,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三曰求仁则人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得了天地之理养成了性,得了天地之气聚成了形。我和民众万物从根本上说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顾自己,而不懂得爱民众爱万物,是与本源相违背的。那些高居众人之上、享受高薪的大官,应该有拯救百姓困苦、饥饿的责任;读书学古、略知大义的人,则应有帮助后知后觉之人觉悟起来的责任。若只求自己知道,而不知道教养众多百姓,那就完全辜负了上天对自己的厚待。P276-277 序言 清代名臣曾国藩,历来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以笔者之管见,无论如何评价他,也抹不掉他平生的二重性:一者,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追剿捻军的“清廷走狗”。说他是“刽子手”,不是说他生性就爱杀人,而是他的忠君报恩思想使然。正如他给其弟的信中所说:“吾辈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但在另信中却又说:“余食禄有年,受国恩厚,自当尽心竭力办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二者,身处腐朽没落晚清时代的曾国藩,为挽救清朝的灭亡,他躬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那“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的自律名言,尤值得当今为官者所鉴戒。 本书不对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展开评论。鉴于曾国藩的家书百多年来影响颇大,受人关注,本书特选取能突出反映曾国藩思想的部分家书,加以注释、翻译,编成《曾国藩家书家训》一书,以与读者共赏析。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语言接近白话,杂以文言词语,稍悉古文,不难读懂。真正的障碍在于要了解书信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名物制度,否则就会闹出许多笑话。例如,有的版本的编者,把曾国藩写的“椿萱重庆”(意为“父母、祖父母都健在”)翻译为“客居重庆”;把“进学之人”(意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考中秀才,人府县学宫读书的人”)译为“考中进士的人”。如果能把“椿萱重庆”、“进学”这类词语稍加注释,就不会杜撰出上述笑话了。 曾国藩的家书,最初有两种版本。一是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为纪念曾国藩,颁诏下谕,由李瀚章、李鸿章两兄弟编校刻印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中的《家书》卷,辑刻家信1460余封。二是光绪五年(1879)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的《曾文正公家书家训》,辑刻家信900余封。 本书以“传忠书局”刻本为蓝本,参考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全集·家书》,精选128封加以整理、注释和翻译。 所谓精选,不仅是指从千余封家信中选出了百余封,而且是用节录的方法节取了每封信的主要内容。节录的原则是保证原信叙事思想的完整性,绝不断章取义。 所作注释,以注史实、名物和时政制度为主,次则为成语典故和较难词汇。至于人名、地名,因别名、简称太多,至今变易也大,且对理解家信并无大碍,故略。但为帮助读者明了曾国藩家信中频频提及的家庭成员,特据我们所见资料理列一份曾国藩子侄辈以上的“湘乡曾氏国藩支系家谱图”,附于目录前。 本书注释的词汇均依《辞海》,或《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词典》以及《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之释义为出处。一个词汇可能有多种释义义项,如“同年”一词,可以释为时间上的“同一年”,可以释为年龄上的“同岁”,又可以释为科举考试的“同榜登科者”,本书所注皆据前后文文意选定义项。其中许多注释定会给读者一些素不常闻但却很感兴趣的真实知识。 翻译的原则是,凡原信语句平实的,尽量保留原用的文字;语句含混的,则根据语意来由,意译充实。 原刻本有错别字的,在错别字后的方括号[]内正字;有遗漏字的,在尖括号()内补遗。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曾国藩信中有些用词,今天看来,似是不当,但我们不敢轻率改动。有的版本编者,把曾国藩信中的“九京”、“九原”用词,都改为“九泉”,意思虽近,但无疑是认为曾国藩笔误了,其实,曾国藩所用的“九京”、“九原”都是有史料根据的,并无差错。也有的编者,依据今天的汉字规范化,把曾国藩的“入敛”、“孤负”、“私橐”、“早世”、“便益”等用词改为“入殓”、“辜负”、“私囊”、“早逝”、“便宜”等,其实,如能细心查证一下有关资料,便知曾国藩的用词是无误的。 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编者参考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本和海南出版社1994年9月版本的体例,将每封信的历史纪年时间和公元纪年相比对,并注明发信地点。又为便于读者选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编者把全书分为八章,每章作一简单评析,每封信还扇缩语提要一件事情或一种理念作为信的标题。 编者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全力支持。尤其感谢原副社长、编审王文浩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 本书出版,由于编者选编注译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王润安 陈泓 2005年10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已。……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梁启超 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诤皎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世纪,造型不远,口碑犹存,景仰想像,尚属匪难。——蔡锷 曾国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书生,而能摧陷大敌,人奉其宗,其是无非足论,观其风度,无黍于英雄,其民又乐为之致死。——宋教仁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以民贼亦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章太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