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的实质,正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一次政治文化的“寻根”运动。它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寻根”大潮的汹涌澎湃,恰恰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力。《向往毛泽东》一书用图文并茂的精炼文字把“寻根”运动的精彩场面扫瞄出来,生龙活虎般地展现在中国和世界的读者面前,这是21世纪重建人民千秋大业的一个奠基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往毛泽东--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扫瞄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作者 | 卢之超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的实质,正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一次政治文化的“寻根”运动。它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寻根”大潮的汹涌澎湃,恰恰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力。《向往毛泽东》一书用图文并茂的精炼文字把“寻根”运动的精彩场面扫瞄出来,生龙活虎般地展现在中国和世界的读者面前,这是21世纪重建人民千秋大业的一个奠基礼。 内容推荐 本书以述为主,纪事纪人,录言录行,微微暖风,洋洋大观。文风新颖,故事感人;编排考究,装帧精美。全书320页,超大32开(按国旗比例缩开),21印张,约28万字,配彩照28帧,每册定价28元,多个“28”,寓意毛泽东的生命历程与“28”这个数字的神奇联系。封皮设计为为鲜红底色的长城造型,经特技制作,在110余块砖面上,凸印着一位位老革命家题写的“向往毛泽东”手迹,象征着捍卫伟大毛泽东事业的“铜墙铁壁”;正文图文并茂,每页地脚都有一道祖国大地风光实照,每页天头都有一挂毛主席书法手迹投影,页页出新,幅幅连缀,蔚为壮观;行文大字印刷,老少悦目。本书从形式到内容,创意多多。尤以2万6千余人签名关于法定“毛泽东日”的倡议书的详介,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向往工程”之开启篇章,其影响将延及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此书可资红色收藏、百姓收藏、世纪收藏。 目录 开篇语 第一章 深蕴于大地厚土的“毛泽东热” 第二章 升腾于网络浩空的“毛泽东热” 第三章 聚焦于韶山冲的“毛泽东热” 第四章 萦绕于纪念堂的“毛泽东热” 第五章 扎根于南街村的“毛泽东热” 第六章 弥漫于华人世界的“毛泽东热” 第七章 传播于出版界的“毛泽东热” 第八章 跃动于影视屏的“毛泽东热” 第九章 闪亮于展演台的“毛泽东热’’ 第十章 记录于报刊上的“毛泽东热” 后记 试读章节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共产党人就好比种子,人民就好比土地。我们来到每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战的光辉历程,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人民相结合,无时无刻不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的奋斗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智慧之光与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不断结合的完美史诗。 历史锻造了毛泽东,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如果历史无法改变,那么子子孙孙对于毛泽东的无限深情,就是用任何手段也抹不去的。 学者贾仕武在题为《二十一世纪人民解放的旗帜——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一文的开首写下的一段话被人们广泛传抄和引用: “人民不是在政治喧嚣、广告和化妆品的五颜六色里,而是在自己的心底,记着这个平凡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从农家的墙上、工人家庭照片的镜框、司机方向盘的旁边、知识分子的书桌,看着自己的党和国家,看着世界历史的起伏波澜,看着人民的苦难和欢乐、奋争和探索。” 诚哉如斯。在我们的国度里,面对新的世纪,毛泽东情结难以割舍,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伟大人民领袖的爱戴与向往。我们置身于思念的海洋,我们捕捉到的每一刻感动、每一曲心声、每一行泪水,都只是人民无尽怀念的浩瀚大海中清澈的一滴。
农民自发修建毛主席纪念室,寄托无限情思 共产党人只有植根于人民的大地厚土里才能茁壮成长、常青不衰。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新世纪的“毛泽东热”大潮,蓄之已久、奔腾涌起。在“毛泽东旗帜”网站举办的“纪念毛主席逝世28周年”大会上,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现任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的张全景同志一席讲话,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这股热流。 张全景同志说他退居二线后在全国各地调研过程中,看到一种现象,广大群众无限热爱毛主席,热爱毛泽东思想,无限崇敬毛主席的伟大品格。很多农户至今还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2003年他去河南驻马店,当地同志告诉他,新蔡县有一农户的墙上长期挂着毛主席画像,大约有二三十年了。当要翻修房子暂时把画像揭下来时,墙上却留下了毛主席画像的清晰轮廓。户主以为吉祥,就把房子从外面加固,把主席映像保留下来了。这事传开了,很多人去看,有当地的,也有外省的。他的家,俨然成为群众的纪念场所。户主人说毛主席爱抽烟,他每天点几支烟放在毛主席像前。 谁都明白,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怀念并不是旧时代的迷信,而是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的深切认同与向往,对“非毛化”思潮自觉的抵制与唾弃。 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然而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人民群众自发兴建的毛主席纪念室不胜枚举。近几年,各地农村自发建设毛主席纪念室蔚然成风。据报道,仅在河北邯郸市的7个县中,就有至少10个很有影响的毛主席纪念室。建设纪念室有的是农民个人自费,有的是多户集资,有的是村集体出资。当地群众以纪念室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以及教育活动。 位于成安县道东堡村的毛主席纪念室,是河北南部农村第一个毛主席纪念室。1959年9月24日,毛主席曾到这个村视察棉花生产。1966年,当地县乡干部和群众集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室。近年来,他们又加以装修翻新。……P7-9 序言 向往毛泽东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称赞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从这里想起“向往”这个词。 向往,可能比纪念、崇敬等说法的意义更广泛、更积极一些。向往,意味着向往一个时代、一种信仰、一种前景。除了纪念和崇敬之外,还可以表示对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美好、光辉的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怀念和憧憬,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信仰和期盼,追寻和呼唤。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打垮内外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他领导下的中国,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国家很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不少内外阻力和挑战,充满种种困难和挫折、探索和失误,但那是一个方向正确、前途光明、意气风发、生气勃勃、成长向前、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和经验让人们深切向往毛泽东。 人们所怀念和憧憬的,至少包括:没有官僚、买办、资本家作威作福,而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崇洋媚外、奴颜媚骨,而是不I}白鬼、不信邪,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战斗的昂扬斗志和民族自豪;没有为一己私利,尔虞我诈、互相倾轧,而是为革命、为人民,进行劳动和创造的奋斗精神和改天换地、奋发图强的建设激情;没有物欲横流、腐败蔓延、乌烟瘴气,而是平等、友爱、公正、廉明,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尚…… 人们所期盼和追寻的,是认真学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全面回顾历史和总结历史经验,深刻研究、分析和理解毛泽东根据国内外经验作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大胆探索,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发展道路能够有科学明晰的的认识…… 人民所企望和呼唤的,是在中国的发展中,在寻找解决中国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出路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斗争中,把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宝贵遗产,伟大的中华民族潜藏着无限的这种可能性。 仅仅怀念和向往是不够的。对于我们来说,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和向往是学习他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他的理论和事业,学习着用他的思想观点和坚强毅力来观察和应对当前的各种问题。 后记 “毛泽东热”,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国内、国外谈论已久的话题,大概至少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期间又有若干起伏。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之际,伴随着人们对百年、千年历史的回顾与展望,“毛泽东热”的话题又翘然为举世鼎议。而在我们国内,恰逢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2001年)、特别是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2003年)和逝世28周年(2004年)(“28”是毛泽东人生历程中的奇特数字,有学者形容为毛泽东的“生命周期”——早年用过“二十八划生”作笔名,28岁时参与建党,又28年建国,领导新中国近28年,逝世至2004年又28年,虽属巧合,亦启人遐想),“毛泽东热”更是蒸腾涌荡,有如一股大潮席卷华夏大地。 作为以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旨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毛泽东的人民历史观”课题组、“毛泽东旗帜"网站、北京大地微微文化研究所三家团体,受众多老革命家、众多毛泽东思想研究者和众多信仰毛泽东思想的热心网友之吁请和鼓励,决意对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作一次历史描述,以供一切关注者、思考者进一步参悟、探寻,得出应有的启示和取向。于是有了我们奉呈给读者的这本书。 应当说明,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因素制约,这本书没有像原先预期和承诺的那样于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28周年之际出版发行,这有令人遗憾和需要致歉的话要说。从主观方面究其缘由,一则是此书主要是由一批志愿者初次集结、陆次集结而作,其间的磨合花费了较多时日;二则是面对这样一个纷纭浩繁的课题,编者感到把握驾驭的功力尚有欠缺,需要不断征询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指导,反复调整编著模式三是本书设定了开放式的编纂路径,试行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形式,因无前例,筚路蓝缕,也限制了这种结合的效率。 然而,如果辩证地看,这本书虽然没有按预期出版,又有值得欣慰的收获。因为历史也有我们不曾料到的情节层出不迭,使得此书能够收录到更多的“大潮”浪花。现在看来,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并没有因2003年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的度过而回落,而是在2004年持续处于潮峰状态。比如说,到韶山冲参观、寻访的人数,2003年是130万人次,2004年竞逼近140万人次;又比如说,作为国内最有影响的主流网站—民网——的强国论坛,讨论“毛泽东话题”的网帖从数量和质量上看,2004年都超过了2003年,而年终网站通过“海选”评选出的“十大网友”竟然清一色都是以“拥毛”、“反非毛”而著称的网友,可窥舆情演变之一斑;再比如说,以“毛泽东旗帜”命名的专题网站,上帖的数量和点击率都成数倍地增长,由该网站牵头联合30家网站和单位发起和主办的《关于将12月26日法定为国家纪念日“毛泽东日”——的倡议书》,网上签名的人数也由2003年底的11000人跃增至2@年底的26000余人。如此等等,说明“第一波大潮”仍在持续中。因为历史是漫长的。事物的发展又总是波浪式前进的,故而我们以“新世纪第一波”称之。本书显然不能将这“第一波”描述完结,但总算比原来设定的时段更丰实了些。这样说,或者可以抵销一些前述延迟的遗憾,可以获致一些热切读者的谅解。 本书如果能获得读者的某种程度的认可,首先要感谢众多老革命家和众多热心网友的指导、支持和参与。以李力安、何载、何静修为代表的本书110余名顾问中,大多是进入髦耋之年的老革命家,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廉贞、他们的浩然正气与远见卓识,令我们深感敬佩并深受教益。还有大批紧密联系基层工农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新锐学者、学子以及重视思想理论的实际工作者,为本书的策划、运作,也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努力和奉献,值得称赞。 河南南街村党委、河北周家庄乡党委、湖北洪林村党委、北京电子老科协、山西日报社离退休处、上海大江书社、北京乌有之乡书店、河南军经煤矿、中国通广电子公司等单位,陈玉明、周德铣、杨厚成、何军、麦农、韩旭东、艾山、何钊、李鸿江、田根生、景维维、纪励鸿、刘云、王均智、李永平、刘佐云、沈虎根、庞先芝、曹佩英、张春年、周之启、李玉美、王庆和、赵正英、黄春生、张连生、周世敬、孙焕臻、刘彦朝等同志,对本书的编纂出版给予了资金和实务方面的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像本书封面设计所表征的毛泽东的这句名言,使我们深信人民群众是捍卫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的毛泽东思想的决定性力量。从对深蕴于大地厚土的“毛泽东热”的观察,从本书群策群力编纂过程中的体验,我们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 本书的出版,还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同志、编辑同志,无论是他们本身的力作,还是对我们这本书的原则性指导,以及尊重多样化统一的和谐性学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以述为主,类似纪实作品,但“扫瞄"总是受主观视野所限,肯定会有许多更为典型的景致没有“瞄”到,相信会有更好的书籍出版,从多视角记录并解读方兴未艾的“毛泽东热”,为人民创造历史提供真切资讯。我们也希望热心读者对本书多加评点,包括批评、指正,包括补充创意,写信或上网反馈给本书编委会(联系电话:01O-65280998;通信地址:1O00O6,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南段华龙写字间5 11室;电子信箱:(maoflag@111aoflag.net),如果需要并可能,也许会有一个再版本予以更新。 编者 2005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