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颜真卿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严杰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注意政治思想背景、重大政治变动、重要人物的活动等传主与时代的关系,并且力求加以动态的表现,展示宽广的历史舞台。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本书论述重点之一,展示了颜真卿赖以成长的文化家世和盛唐时代面貌,完整而生动地叙述其一生事迹,全面而公允地评论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诸方面活动。

内容推荐

颜真卿以政治家和书法家著称于后世。他忠烈刚正,与邪恶势力做坚决斗争,成为时代正气的代表。他继承书法传统而加以变化,楷书雄伟端庄,开创新的书风。本书展示了颜真卿赖以成长的文化家世和盛唐时代面貌,完整而生动地叙述其一生事迹,全面而公允地评论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诸方面活动,凸显其在政治活动中履行儒家道义的伟大人格,以及其在书法创作中通变创新的极高艺术品格。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1

第一章 家世与早年生活…………………………………1

一、文化家世…………………………………………1

二、早年生活…………………………………………10

第二章 壮伟人生…………………………………………29

一、仕途早期…………………………………………29

二、平原太守…………………………………………46

三、正色立朝…………………………………………62

四、外州一纪…………………………………………93

五、主持礼仪…………………………………………119

六、蔡州殉国…………………………………………128

第三章 时代思想背景……………………………………138

一、唐代的三教调和…………………………………138

二、恢复儒学的努力与儒学的衰微…………………144

第四章 忠君与恪守儒家道义……………………………149

一、士族家教的积极影响……………………………150

二、开元时期重视儒学的积极影响…………………155

三、忠孝观念转变时期的政治需要…………………159

四、竭诚直谏与恪守儒家道义的伟大人格…………165

第五章 热衷佛道而奉儒…………………………………174

一、服药与道教养生…………………………………175

二、接受佛教与家族传统……………………………181

三、结语………………………………………………183

四、附说与祆教的关系………………………………185

第六章 礼为政本…………………………………………187

一、礼治与开元礼……………………………………189

二、以礼仪增强朝廷权威……………………………192

三、以礼正俗…………………………………………197

四、以礼行教化…一…………………………………205

五、结语………………………………………………207

第七章 官员道德的思想与实践…………………………209

一、宽简惠民…………………………………………210

二、公正无私…………………………………………212

三、清廉律己…………………………………………213

四、尽职敬事…………………………………………215

第八章 通达的文学观念…………………………………218

一、湖州诗会与以文滑稽……………………………219

二、文质并重…………………………………………226

第九章 划时代的书法成就………………………………238

一、重视书法的时代…………………………………238

二、楷书登峰造极……………………………………241

三、行草书从心所欲…………………………………254

四、多方面的艺术渊源………………………………264

五、持续创新的创作阶段……………………………268

六、掣鲸碧海的雄浑美………………………………274

第十章 书法艺术的影晌…………………………………279

一、润泽唐五代书坛…………………………………279

二、宋人对书品人品的并行推崇……………………282

三、启发宋代书家的创新精神………………………284

四、促成明清书坛的繁荣……………………………288

索引…………………………………………………………293

人名索引………………………………………………293

词语索引………………………………………………309

文献索引………………………………………………313

附录…………………………………………………………320

颜真卿简谱……………………………………………320

颜真卿主要传世书法作品表…………………………326

参考书目………………………………………………329

后记…………………………………………………………338

试读章节

章 家世与早年生活

一、文化家世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在幼年执毛笔习字时,颜真卿这个名字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出现的;再以后,渐渐知道他的忠烈事迹,仰慕他的崇高人格。实际上,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颜真卿都有重大影响。

时代与家世,是造就历史人物的基本条件。颜真卿成长于繁荣昌盛的盛唐时代。在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英才辈出,而每个英才所经过的人生历程又各自不同,这种种不同起始于他们呱呱坠地时的家庭、家族。

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生于京城长安。颜氏祖籍琅琊临沂(治所在今山东临沂),西晋末举族随晋室南渡。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仕梁,梁亡于西魏军,乘隙奔北齐,北齐亡又入北周,定居京兆长安,至此已有一百三十多年。颜真卿后来为家族中人作碑文时,或称琅琊临沂人,或称京兆长安人,而称前者居多。琅琊临沂,这是颜氏郡望。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可谓士族政治的时代,世家大族地位尊崇,以门第、郡望相高。到了唐代,士族地位渐渐下降,但是社会上仍然重视郡望,因为这显示一个家族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有过大名鼎鼎的列祖列宗,有着数百年的政治、文化积累,声望显著,子孙引以为骄傲自豪,外人则羡慕尊敬。因此,旧土族中人必自称郡望,尊称他人郡望,有关宗族世系的谱学在唐代也长盛不衰。颜真卿晚年也作有颜氏家谱。

颜真卿在为亡父所作碑文中写道:“洪惟累祖之耿光丕业,有若子泉、弘都之德行,巴陵、记室之书翰,特进、黄门之文章,秘监、华州之学识,肇自鲁国,格于胜代。”这里充满对祖先的崇敬。

子泉,即子渊,颜回之字,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称子泉。颜回,鲁国曲阜人,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论语》中多有称赞。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最能显现其乐道忘忧。魏晋以来,凡祭奠孔子,以颜回配享,分别尊为先圣、先师。唐贞观起,尊崇一如前代。颜氏后人则尊颜回为远祖。P1-2

序言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人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在开始学术研究的时候,我编撰过一部二十几万字的年谱。从那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今人追寻古代名人遗踪时往往会产生的感情波动,得到叙述所敬仰的名人完整一生的乐趣,从而萌发他日尝试写古代名人传记的愿望。依据“传记”的广义,年谱也是传记的体裁之一,以编排考订已有材料为主,好的年谱可以显现撰者的学识,然而年谱一体给予撰者驰骋文字的空间并不大,对中文系的学者来说,这或许是令人遗憾的。光阴荏苒,此后我一直无暇考虑写名人传记的事情。2003年初,机缘来,临,我接受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撰写《颜真卿评传》的任务,得以稍偿夙愿。

评传与一般传记的写法有所不同。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这部评传应当遵循丛书的基本要求,即展现传主的思想活力和业绩,评述中将思想和业绩二者互相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撰写中,我也像这套丛书的大多数作者一样,把全书大致分成传和评两大块。评这一块涉及颜真卿的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诸方面活动,在学术界已开拓和未开拓的领域深入挖掘,力求全面、公允,采用写学术论文的通常笔调。传这一块则立足于事实,排除虚构,而展开联想,尽可能写得生动一些,在叙述颜真卿一生事迹中,显现他的人格和个性。

在全书撰写中,我非常注意传主与时代的关系,包括政治思想背景、重大政治变动、重要人物的活动等等,并且力求加以动态的表现,展示那宽广的历史舞台,这与前此出版的几种颜真卿传记有所不同。《歌德自传》的自序说:“时代给予当时的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真可以说,一个人只要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从他自己的教养和他对外界的影响看来,便变成完全另一个人了。”(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译本)这话是不需怀疑的。颜真卿这样的伟大人物,只能成长于强大、开放、生气勃勃的盛唐时代,而他同一家庭的兄弟们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高度,这就可能用得上歌德“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的话了。

如今提到颜真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是大书法家。因此,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必定是本书论述重点之一。惭愧的是,我和毛笔不沾边,连钢笔字也似春蚓秋蛇,此前从未想过会有一天来评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所以当我初闻有《颜真卿评传》这任务时甚感意外。但是,好在我一向对中国书法史、书法作品还有些兴趣,自忖不算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况且有古今大量的评论、研究可以参考借鉴,也就心安理得起来。于是,我赶快补充书法知识,提高素养,待到书稿的这一部分完成后,觉得还算有系统性,估计没有什么大错误。相传卫夫人所作《笔阵图》云:“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唐张怀罐云:“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备能,而后为评?”(《书断》卷下)又云:“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虽不能其事,而辄言其意。”(《书议》)我不能书,引古人之言,聊以解嘲。

一部著作得以问世,是应该感谢许多人的。这里谨向与本书完成有直接关系的师友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卞孝萱先生、周勋初先生的信任、支持和指教,感谢蒋广学先生、童强先生的悉心审阅和帮助,感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其中张伯伟先生、赵益先生曾热心提供有关资料,感谢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王宏生的细致校勘,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人员的积极努力。

同时,还要预先感谢读者的批评指正。

最后,因积习而成五律一首以自题书稿:

中华英烈谱,万古脊梁篇。

盛世昆仑壮,危时砥柱坚。

从容烽火后,刚鲠虎狼前。

翰墨开颜体,横空气势传。

严 杰

2004年12月于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