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咀华与杂忆--李健吾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健吾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散文随笔选集收入了李健吾先生的文章六十余篇,有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如巴金、沈从文等的作品的评论;也有对中国戏剧名篇如《雷雨》、《单刀会》等的赏析;还有杂忆篇、漫游篇、世评篇以及学术研究等,是李健吾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目录

“盗火者文丛”序

1.咀华篇………………………………………………………1

 《爱情的三部曲》/3

——巴金先生作

 《边城》/19

——沈从文先生作

 《九十九度中》/26

——林徽音女士作

 《鱼目集》/29

——卞之琳先生作

 《画梦录》/44

——何其芳先生作

 《八月的乡村》/56

——萧军先生作

 叶紫的小说/73

 陆蠡的散文/88

 韩昌黎的《画记》/96

 曹雪芹的《哭花词》/101

 自我和风格/110

 情欲信/117

 关于鲁迅/132

 《恶之花》/137

 三本书/146

 《诗丛》和《诗刊》/151

 为“诗人节”/156

 维克多·雨果/161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战士

 重读《围城》/192

2.赏剧篇……………………………………………………195

 《雷雨》/197

 吝啬鬼/204

 关汉卿《单刀会》的前二折/210

 读《茶馆》/215

 诗情画意/218

——谈《钟馗嫁妹》

 《窦娥冤》/224

——悲剧性

 《陈州粜米》/227

——喜剧性

 古希腊悲剧一瞥/230

——热烈欢迎希腊国家剧院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237  

 祝贺法兰西喜剧院三百周年纪念/244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248

 为缪塞的戏剧“平反”/254

3.杂忆篇……………………………………………………259

 忆西安/261

 桃花源里出新境/265

 梦里家乡/268

 枣花香/272

 忆西谛/275

 丁西林和他的剧作/283

 纪念李广田/289

4.漫游篇……………………………………………………295

 曲阜游记/297

 雨中登泰山/303

 威尼斯/308

 佛罗伦萨/323

 罗马/331

 那不勒斯/347

5.世评篇……………………………………………………353

 送礼/355

 拿破仑第二/357  

 北平/361  

 ?原大旭/363  

 《罪案》/368  

 小蓝本子/371  

 乡土/377  

——听合唱乡歌《怎么办》

 说一叶知秋/380

 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383

 说帝王惑于朱紫/388

 切梦刀(代跋)/391

 希伯先生/395

 “牛皋”/398

 文明戏/402

 人生/406

 竹简精神/409

——一封公开信

6.学术研究代表作福楼拜评传(选)………………………411

 原序/413

 第一章福楼拜/420

 第二章包法利夫人/467

附录…………………………………………………………519

 李健吾小传/521

 李健吾自传/527

 李健吾著作与译作部分书目/533

后记…………………………………………………………535

试读章节

十九度中》

——林徽音女士作

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一件将军的铠甲只是铠甲,并不是将军:剥掉铠甲,将军照样呼吸。杀掉将军,铠甲依旧存在。这不是一个妥当的比喻。如若“陀斯妥夫斯基往往是被当做好像没穿制服的将军”,并不妨害陀氏之为伟大。①所以铠甲不是形式,而是辞藻。..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辞藻,用得其当,增加美丽;否则过犹不及,傅粉涂红,名日典雅,其实村俗。一个伟大的作家,企求的不是辞藻的效果,而是万象毕呈的完整的谐和。他或许失之于偏,但是他不是有意要“偏”,这只是他整个人格的存在。所以批评家惟恐冒昧,轻易不敢把这叫做“偏”,而另寻别的字样象征,例如有力,深刻,透辟等等。他的作品(由一个全人格产生出来的作品)根据着他全部的生活,而支配作品的方向的,多半是他先天的性情。一部作品和性情的谐和往往是完美的符志。

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驶。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一部文学作品之不同于另一部,不在故事,而在故事的运用;不在情节,而在情节的支配;不在辞藻,而在作者与作品一致。

因为思想或者背景的同异,读者可以否认某些材料的使用,然而绝对没有权利抹杀它们的存在。

一件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仅在材料(我们最好避免形式内容的字样),而大半在观察,选择和技巧。

这就是为什么在1935年,我却偏要介绍193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那篇发表在《学文》杂志第一期的《九十九度中》,林徽音女士的制作。我相信读者很少阅读这篇小说,即使阅读,很少加以相当注意。我亲耳听见一位国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向我承认他完全不懂这不到15000字的东西。他有的是学问,他缺乏的便是多用一点点想像。真正的创作,往往不是腐旧的公式可以限制得下。一部杰作的存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但是离开那些初步的条件,一部杰作必须有以立异。一个作家和一个作家已经形成人性上绝大的差异。根据各自的禀赋,他去观察;一种富有个性的观察,是全部身体灵魂的活动,不容一丝躲懒。从观察到选择,从选择到写作,这一长串的精神作用,完成一部想像的作品的产生,中间的经过是必然的,绝不是偶然的;惟其如此,一以贯之,我们绝难用形式内容解释一件作品,除非作品本身窳陋,呈有裂痕,可以和件制服一样,一字一字地?扯下来。

一件作品或者因为材料,或者因为技巧,或者兼而有之,必须有以自立。一个基本的起点,便是作者对于人生看法的不同。由于看法的不同,一件作品可以极其富有传统性,也可以极其富有现代性。

我绕了这许多弯子,只为证明《九十九度中》在我们过去短篇小说的制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事实的,然而却只有这样一篇,最富有现代性;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做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在这样溽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的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这是个人云亦云的通常的人生,一本原来的面目,在它全幅的活动之中,呈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用她狡猾而犀利的笔锋,作者引着我们,跟随饭庄的挑担,走进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有失恋的,有做爱的,有庆寿的,有成亲的,有享福的,有热死的,有索债的,有无聊的,……全那样亲切,却又那样平静——我简直要说透明;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个比照,而这比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她人类的同情。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纹一样轻轻地滑开。

奇怪的是,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时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我所要问的仅是,她承受了多少现代英国小说的影响。没有一件作品会破石而出,自成一个绝缘的系统。所以影响尽管影响,《九十九度中》仍是根据了一个特别的看法,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

1935年P26-28

序言

鲁迅曾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之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荣誉。

在此称谓中,其行为性质之有益、目的理想之崇高与行为方式之尴尬、之被侧目而视,虽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所具有的悲怆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以平常心观之,而不加拔高与崇高化的话,那么,应该说,这种悲怆性与其说是完全来自这种工作与事业本身的内在价值,不如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侧目而视的时代环境与条件所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说到“火”,“火”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远远并非“革命之火”、“斗争之火”、“造反之火”,并非我们曾亲身感受过其炽热度、其灼伤度、其毁灭性的那种“火”,而是人类从野蛮状况走向文明状况的第一个标志、第一个牵动力。对于人类而言,它首先意味着光亮,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熟食;它代表了文明,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工艺,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光明,代表了思想意识的飞跃,代表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与确确实实的社会进步。

以此观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条件下,这“火”,概而言之,就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就是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新方法。在泱泱古国里,这些东西有多少根基,有多少存货,我们无法妄论,但至少可以说是不够用的,于是,就有一个引进的需要。而引进者不过就是古丝绸道上的贩运者、驼队,就是在大江阻隔下的摆渡者而已。鲁迅所指不外如此,并无惊天动地之意,只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积习甚深,惯性甚大,反倒常常容易引起“侧目而视”,甚至阻力重重,引进者、摆渡者反倒成为“盗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论引进的通路是否崎岖,不论摆渡的航道是否曲折,这条道路上倒是络绎不绝的,完全堵塞的时日毕竟有限。在这条道路上前者呼,后者应,行者不绝于途,即使也有彻底被杜绝、被根除的时期,但“春风吹又生”,后继者仍踽踽前行不止。于是,一个世纪下来,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盗火者景观、摆渡者景观,这一景观就像古丝绸道上的行者与驼队的景观,值得后人念想,值得后世留存,哪怕只是若干浮光掠影、“断简残篇”。

这便是编选“盗火者文丛”的初衷与立意。

上个世纪,在中国,致力于研究、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并有突出业绩的人士,多如满天繁星,当然,其中更对跨学科文化有广泛兴趣,更对社会现实有人文关切,并常发而为文,产生了社会影响,形成了学者散文此一特定文化景观的才人,其数量相对会较小一点,即使如此,为数亦很可观。以这一景观为编选对象,本应是一项巨型的文化积累工程,然而,在物质功利主义大为膨胀的条件下,人文出版殊为不易,加以版权壁垒的限定更增加了难度。幸有中央编译出版社,特别是韩继海先生出于无私的人文热情,大力予以支持,得以出版目前的十种,权作为抛砖引玉,以对社会人文积累略作奉献,以其待更有希望的来日。

最后,对各集作者与作者家属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鸣九

2004年8月

后记

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随着生活的变动,父母带着我们五个子女不断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其间经历的抄家也是一次又一次。父亲的藏书多已散失,不知下落。父亲又总是重视他人胜于自己,谁向他索要图书资料,他就赠送,以至他自己的著作,家中也留存甚少。1982年,父亲因病突然过世——其实从“五七”干校回来,他的身体就完全垮了——靠父亲众多朋友的帮助和泡图书馆,我渐渐了解父亲的历史,陆续收集起父亲的一些文章,掌握了父亲的一些笔名。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许多著述因资料的散失或不知笔名而无处寻觅,无法收集。这里所附的“李健吾书目”仍有许多欠缺之处,只能有待以后补正。

父亲译的著作断断续续出版了几部,都是旁人热心相助而成。这部代表作能够问世同样得之于柳鸣九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作为女儿,我希望不久我能将搜集到的资料亲手编辑成本,以慰父母,并谢一切关心父亲事业的长辈与友人。

李维永

2004年8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