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词语的个人历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莉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许多时候,语词帮助作者在一次次的冒险之中到达她想要到达的地方,按作者的话来说,“我常常无法想象它最初的存在,但它让我如此地执迷不悟,除了沿着为自己设定的语言的方向手续而谨慎地前进之外,我别无他求……”一部关于女性的书,让我们在文字中体会那种女性对于女性自己独特、敏感的领悟……

内容推荐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本书与八十年前的新感觉派并无瓜葛,而是以感觉锐敏的女性作家为创作主体,以长于表现感觉的散文作为艺术载体,来表达对女性的思考和理解。

目录

总序

潮湿

内敛

情欲

事件

期待

经典

质朴

倾诉

言说

品质

良知

神性

本能

疼痛

裸体

想念

气息

身体

窗扉

窥视

到达

伤害

缝隙

怀旧

时间

光芒

欲望

结局

等待

暧昧

死亡

痕迹

声音

道路

触摸

隐蔽

退潮

暗恋

阴影

河流

预言

试读章节

某一年的某一天,我在我母亲的抽屉里翻出了一大堆老照片,我惊讶于我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她穿着蓝色的束腰海军裙,上身的白色圆领灯笼袖衫与脚下的高勒儿皮鞋里的白丝袜显示了她生命的生长与柔和。我在母亲这张18岁的照片上看到了这样的目光——内敛的、含羞的、谦虚的目光。母亲,还有她的同时代人,她们那么年轻,她们是军队中年轻的护士和医生。她们的内敛的目光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中国解放初期——五十年代初期——人性还没有以被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扼杀。的确,我的母亲当年的目光充满了温柔美丽、诗意绵绵、温情脉脉的气息,那是她们那一代女性早期的面貌,在精神的深处被伦理道德所照耀过的挥之不去的内敛气息。

是文化大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在后来的所有人中——包括我的同代人以及晚生代人的照片中,无论这些人的日子过得多么安逸富裕,生活得多么时尚与休闲,但我再也没有看到那样的目光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伤害比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对文化的伤害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切都随之改变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革命,但那种目光——我母亲当年那种美丽温柔的——内敛的目光,却随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永远地消失了。

昨天,就在昨天,我从一本书中读到了一组照片,那是中国革命作家丁玲的照片——因为我要编一期林贤治先生写的关于她的评说文字。是这位革命作家的照片让我沉默了很久。照片一共是8幅,我仔细地比较了这8幅照片的先后变化:二十年代的她是女性的她,面部线条柔和,轮廓清丽,目光是内敛的,向下的,美丽的。而在三十年代,她的眼睛和目光开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包括她的体形的变化而变得直视和向上,目光厉色,眼里装满一种呐喊的火药与叱咤风云的豪情。她不再是一个温柔而内敛的女性,是你死我活的革命遮蔽了她的性别,是如火如荼的革命打开了她的心胸,革命让她放弃自我与个人的身体,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革掉统治阶级的人的命。是革命改变了她的目光和她的内心,作为一个女性,投身革命意味着牺牲,而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我十分尊敬她所写下的所有文字,但面对一个女性如此巨大的变化,我除了尊敬以外,真的是无话可说。

在革命中放弃自我包括革他人的性命,以及告别革命以后的当代物质主义的顾影自怜,这一切都是对人类生命尊严的强烈扼杀,因为生命是高贵的更是尊严的。人类一旦丧失了对自身灵魂的审视与拷问,就会变得虚假与渺小。人类啊,怎样才能够重新修复那被自己瓦解了的生命的实体?诗人啊,怎样才能够修复真正的诗歌的实体?

许多年过去了。经过了许多的人与事,至今,我的童年,我无限迷恋着它,正如那只捕鼠的黑猫以其巨大的内敛的魅力,仍然让我感受并且回味什么是力量。是的,力量。

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以一个女性的目光渴望着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群的周围重新发现和找回那种目光——内敛的目光。内敛对生命本体是一种克制,而对他者则是一种给予。这样我们身体中的水与血将会使我们所有的人类惺惺相惜,目光充满着怜悯与热爱。

但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再也、看不见这样的目光了。我有些伤感。

P20-22

序言

女性散文写作是值得关注的。这里说“值得”,并非女性散文缺乏关注。相反,近些年,无论是媒体,还是批评界、出版界,对于女性散文的热情,异乎寻常地高涨。这一方面由于女性散文写作在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另外,也无可否认价值规律在其中的作用。市场经济原则,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多数媒体关注的只是进入时尚视野的女性散文,或者反过来,以女性散文为酵母来制造时尚。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时尚写作是女性散文的一个主要倾向。由此,也引发过一些争论。其实,从生存地位和话语指向来考察,女性散文本质上呈现出的往往是非时尚的、边缘化的状态,女作家的视角常常自然地倾向于个人的、非主流的层面,因而也就比较多地带有创新意味。当文学话语大量地重复着一个声音的时候,女性散文却可能异军突起,独领风骚。这当然需要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比较和考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刚刚萌起,当时的文学时尚或者说时代主题是伤痕文学,表现在散文写作上,则多着笔于缅怀“文革”中遭迫害故去的亲友,矛头指向和政治思想战线上对于“四人帮”的清算是一致的。而在一片同声共愤的檄文中,两篇出自女作家的散文却不落窠臼,不同凡响:张洁的《拣麦穗》(1979)和丁玲的《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1980)。两篇散文视角独特,个性鲜明,预示着散文的复苏不会重复原来的路数,完全附属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后的女性散文时有自己的声音发出,虽然微弱,总是能穿透强势话语的障蔽,长久地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也有论者认为,文学创作不应以作者性别不同区别论之,写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取舍,均系个人行为所致,与性别无关,否则就是男女不平等,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窃以为,男女不同,天造地设,强调区别,正是达到平等的前提。与其他事业一样,在文学写作上,男性与女性各有自己的优势,和而不同,优势互补,才适于平等发展,共同进步。

2002年,策划“后散文文丛”时,意在集中展示在语言意识和表现形式上,现代感较强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对作者性别并无规限。不料遴选下来,六位作者都系男性。当时以为,终是自己偏于一隅,视野窄狭,被视为重男轻女也是不冤的。后询之一位居京女作家,她说,在散文的创新意识上,女性和男性确有不同,男性作者多着眼于语言和结构的变化,女性作者多看重在日常生活的感觉上出新。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也如释重负。记得冰心先生在《(关于女人)后记》中,曾假托男性的口吻解读女人:“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不过她感觉得更锐敏,反应得更迅速,表现得也更活跃。因此,她比男人多些颜色,也多些声音。”冰心这里首先提到的也是女性“感觉更锐敏”!由此萌发了编辑“女性新感觉丛书”的念头。

“新感觉”一词,读者大约并不陌生。上世纪20年代中,日本文坛曾出现以横光利一为主将的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只存在了四五年,他们的艺术追求对于后来的文学,包括中国文坛,却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从世界范围论,着重表现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并未标以“新感觉派”名号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而相对于小说来说,诗歌和散文更长于此道。本丛书借用“新感觉”一词,和八十年前的新感觉派并无瓜葛。人的感觉是和外界接触时第一个鲜活的呈现,具有无比生动的活力和可塑性,实在是文学值得关注和开掘的富矿。感觉的产生可能是天然的,表现感觉却需要艺术的把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古诗既传达了一种感觉,也表现了感觉传达的困难。这种极欲表现又极难表现的两难情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恰切的艺术空间,应该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本丛书以感觉锐敏的女性作家为创作主体,以长于表现感觉的散文作为艺术载体,意在为这一类作家和作品搭建一个平台,日后有幸壮大,逐渐形成一个流派,也是说不定的。还要补充一句,正像时尚散文不是女性散文的全部,新感觉散文也并非女性散文的主体。对于各种有创新意义的女性散文,我们将继续关注。假以时日,也许还会有“女性新思维”、“女性新视点”等等丛书问世。请读者拭目以待。

                  谢大光

                  2003年7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