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思维定式,但凡提及国民党的将领一准是草包,而那些貌似强大的军队更是不堪一击。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公正,卫立煌就是一个特例。这位有着长胜将军美誉的国民党三星上将,不论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还是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都屡建功勋,被史迪威将军称为“百战百胜将军”。本书作者凭借父辈间的世交,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与将军有关的资料,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铁血硬汉的传奇人生、卓越战功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孙中山的忠诚卫士,国民党的三星上将,坚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统帅远征军所向披靡,叶落归根回到大陆……片段画面演绎卫立煌将军一生传奇色彩、战功勋迹和人格魅力。
卫立煌将军20世纪40年代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他不是“穿黄袍(黄埔)戴绿帽子(陆大)的将领,只能算是“嫡系中的杂牌”,却是军界人人敬仰的常胜将军。
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Time(《时代周刊》)均称卫立煌为“常胜将军”。
美国四星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女儿芭巴拉·特克曼在所著的回忆录中,也记载着史迪威将军曾把卫立煌称为“百战百胜将军”。
美国将军魏德迈称卫立煌为“卫立煌元帅”。因为在美国,“元帅”是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并说卫立煌是“一百零一胜将军”。意思是“百战百胜”都不足以表彰卫立煌将军的战功勋迹了。
卫立煌从孙中山先生卫队中普通一兵,当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三星上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官、陆军副总司令!
卫立煌将军一生最自豪的是——
没有进过学堂门却陆军大学毕业;
身经百战没有负过伤。
陈诚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将六门炮抬上炮兵阵地,组装起来,亲自试发一炮。这一炮并未校准,却歪打正着,炮弹正落在集结起来、准备向指挥部发动新一轮攻击的叛军中,来了个中心开花!炸死炸伤叛军几十人之多,余众哭爹喊娘,四散逃窜。
一炮打响,陈诚很兴奋,狂呼:“打响了!打响了!”又命各炮校准目标,一齐向叛军开炮!
六门炮同时吼叫起来,带着呼啸声的炮弹,朝叛军群飞去,炸得叛军四散逃跑。黄埔军和卫立煌团一齐杀出,转败为胜,斩获甚众。
大炮复又打响,出乎所有人意料。究竟什么原因?无人能说得清。蒋介石灵机一动,想到了柳湖之战那一天,正是3月12日——中山先生在北平辞世之日,就宣称这是“总理在天之灵保佑我们革命军”!
周恩来对此迷信之说并未驳斥,因为当时在人们头脑中,普遍残存迷信思想。“总理在天之灵保佑革命军”,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事后据分析,是炮的钢材质量问题。大炮经过一阵猛射,发热使钢材变软,炮的“撞针”撞不开炮弹的“底火”,所以打不响。经过卸开来抬回指挥部“休息”一阵,大炮已冷却,钢的硬度恢复,所以能打响。
正在得胜之时,在广州的代帅胡汉民给蒋介石来电,称杨希闵、刘震寰二贼企图攻打大元帅府,夺取政权,与陈炯明夹击革命军。蒋介石只好回师广州,消灭杨、刘二叛军。
中山先生北上,由胡汉民代任大元帅职权,称之为“代帅”。他听说杨、刘二人划地为营,盘剥百姓,就叫去斥责,此二贼根本不把“代帅”放在眼里,反说:
“代帅要限制我们,不妨派黄埔军来镇压我们。我们让黄埔军先攻打我们三天,我们再还手,如何?”
此二贼与陈炯明暗中勾结,只等陈炯明打垮黄埔军,就要夺取广州,所以十分嚣张。当时通讯条件差,他们尚不知陈炯明叛军已失败,更想不到黄埔军迅速回师。毫无准备,又是乌合之众,一战即溃。
P12
还是在少年时期,曾听家父(方靖,原国民党第七十九军中将军长兼四川省宜宾、泸州、内江、自流井四个专区警备司令)说起过,当年他在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部当机枪连长时,卫立煌是他的团长。1964年家父获得第五批“特赦”,回到家里,又曾告诉我,说卫立煌回国后,去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探视国民党在押战犯,点名看的第一个就是家父。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尔后家父又对我说了许多有关卫立煌将军的事迹。但终因从北伐以后,家父即进入了陈诚军事集团,再也没有追随过卫立煌将军,所以对卫将军的事迹,也只是“听说”。但仅这些“听说”的“故事”,也使我十分感佩卫将军的一身正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因此我曾阅过一些资料,仍不够完整。
我写了《陈诚传》后,就准备写一部《卫立煌将军传》,但苦于没有翔实资料,始终没有动笔(曾应《黄埔》杂志之约,写过《卫立煌将军》一个中篇)。
前几年在一次活动中,偶然与卫将军的三公子卫道然相识,因父辈的关系,两人一见如故。经过几年接触,成为莫逆之交了。在参加庆祝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活动时,我们都住在京西宾馆,当时习作《中国远征军》在解放军出版社再版,我送了一本书给道然兄,和他谈起要写一部《爱国将领卫立煌》,希望能得到支持,道然兄当即慨然允诺。
2005年9月下旬,《民革》北京市委组织滇西考察活动,我和道然兄有幸参加了。在十天滇西行的活动中,基本是按当年中国远征军作战至会师路线走的。每到一处,道然兄都要详细讲解当年中国远征军作战概况,因为当时他一直在卫将军身边,是亲眼所见的。
10月初回到北京,我即动笔写《爱国将领卫立煌》,蒙道然兄全力支持,提供大量翔实资料。在写作中有疑问,即通过电话向道然兄请教,道然兄也不厌其烦地详细指点。
过去,也有人写过《卫立煌将军》,因为时代环境的关系,事实出入极大,卫将军形象亦被扭曲。当然,在“当时”的“大气候”下,能出国民党将军传这样一本书,已经很不容易,一些偏颇,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动笔之前,我与道然兄曾长谈,都决心要实事求是地把卫将军一生经历写出来,还历史真实面貌。
在写作过程中,我每写完一章,即送请道然兄审阅。他十分认真地看过后,将意见写成小条,列在原稿中返回,我再根据他的指点进行修改。
现在终于脱稿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道然兄提供的翔实资料和指点,我是写不成这样一部绝对真实的传记的。本书实际是我与道然兄合作完成的。
方知今
2006年春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