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入门性读物,其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人们在解释宗教时所采取的一些主要阐释角度。换言之,本书旨在探讨各种不同观察架构如何构造出种种差异极大的观察对象。更形象地说,本书探讨的是,当有些人发现一棵棵树的时候,别的人是如何发现一条条绳子或一堵堵墙的。一只大象在偷猎者、动物学家、马戏团经理或者另一只大象看来,并不是相同的东西。与此相似,“宗教”也会透过千差万别的兴趣体系的审视镜头而取得各种不同的形态和意义。例如,从社会学、心理学或比较学的视角看来,又或者从亚洲宗教的观点看来,同属圣经系统的宗教,就会显露出全然不同的相貌。
人们在解释宗教时一般采取了哪些阐释角度?各种不同的观察架构如何构造出种种差异极大的观察对象?等等,本书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主题并非一切都“只不过”是阐释,而是对种种阐释产生出的种种资料的阐释。
作者认为,他作为一个学者的任务是催生一个个观念策源地,以有助于对宗教的全球性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关于宗教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为跨文化的比较宗教研究建立一种方法论,为理解宗教方面泛人类、跨文化的延续性与文化特殊性的关系提供多种途径——本书正是作者为达到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
本书受到美国和世界上诸多大学的欢迎,成为这些大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籍。
因果与意义的对峙
有时,阐释与科学研究的因果解释相关,但在一般情形下,阐释涉及的是对意义的人文主义诠释。这是两种迥然而异的工作,有些人甚至希望把解释(explanation)这个词保留给科学,而把阐释(interpretation)这个词用于人文主义研究。
因果解释一般具有明确目的,即探求和揭示某一现象的产生根源或先行条件。科学精神的要旨是追寻原因:为什么行星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为什么这座桥而不是那座桥坍塌?与此相似,在宗教方面,也有些阐释流派要把宗教追溯到某些情感、社会状况、文化需要、盲目信仰等,其目的是揭示宗教的非宗教根源。
然而,如果说因果解释是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它在解释宗教这个题材方面是有其局限的。宗教里能够通过可证实的原因或条件得到客观解释的那些方面,往往是宗教中最无关紧要(也是最缺乏宗教性)的部分。一曲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从一种解释层次上看来是由马鬃弓在羊肠弦或金属弦上弹奏所“引起”的。某座大教堂是由石头和砖头的集合而“产生”的。一切人类行为的先决条件都是神经细胞的活动,一切宗教生活都会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但这些东西是全面解释了弦乐四重奏、大教堂、情爱或宗教经验,还是仅仅解释了这些现象的前提条件?如果说这样的解释在解释者的世界中也许会有某些意义,那么它们显然是一种另类解释,不同于试图揭示宗教对象对人或甚至对宗教本身的象征意义的那种解释。
因果解释只是阐释活动的一端;位于另一端的是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解释。对后者而言,真正的问题不是某一宗教表达方式源自何处,而是它象征着什么。事实上,在宗教中,阐释这个词历史上主要用于对经典文本的注疏(字面意义是“疏导或导出”)。伊甸园中的蛇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生命之树的意义是什么?基督的肉身意味着什么?甚至在提出“天上的云彩意味着什么?”这样的气象学问题时,我们也并不仅仅想知道云彩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想知道其指向什么,意谓什么。宗教符号或文本的“意义”,或者就此而言,一段不可思议的话语的“意义”,都属于这种情形。实际上,本书后面将要讨论的大多数阐释方法都是“意义”解释体系;它们都试图表明,宗教所表达的是某种实在秩序而非表面现象。
如果说解释与阐释这两个词在大众口语中常常被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的话,那么,在科学语境中,前者通常是以可检测的经验分析为依据.与此同时,关于能否为宗教建立一种严格的分析性理论这一问题目前正在讨论之中。
P12-P13
再版前言
阐释宗教的书籍有千种万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观察点。这些书所作的阐释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所描述的情形那样,抓住大象尾巴的人说它像条绳子,触到它身躯的人说它像一堵墙,抱住它腿的人说它像一棵树,各自都从明显片面的视角上探讨着宗教这一意蕴深广的主题。
然而,若非透过某个视点,我们是不能触及宗教的,就此而言,也就不能触及世界。我们认为“就在那儿”的东西,难免是我们的特定视野的结果。
《阐释神圣》是一本入门性读物,其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人们在解释宗教时所采取的一些主要阐释角度。换言之,本书旨在探讨各种不同观察架构如何构造出种种差异极大的观察对象。更形象地说,本书探讨的是,当有些人发现一棵棵树的时候,别的人是如何发现一条条绳子或一堵堵墙的。一只大象在偷猎者、动物学家、马戏团经理或者另一只大象看来,并不是相同的东西。与此相似,“宗教”也会透过千差万别的兴趣体系的审视镜头而取得各种不同的形态和意义。例如,从社会学、心理学或比较学的视角看来,又或者从亚洲宗教的观点看来,同属圣经系统的宗教,就会显露出全然不同的相貌。
解释架构决定解释视角,这一点适用于任何宗教理论,无论旧的还是新的、后现代的还是科学的、政治的还是神学的。取景镜头可以是广角镜头或显微镜头。它可以营造出一幅幅跨文化模式的全景画图.也可以聚焦于特定地域群落中大异其趣的社会行为。我们甚至还拥有一些旋转镜头,以便倒过来检视其他镜头。凭借这些旋转镜头我们可以对任何有关宗教的描述发出追问:这是谁描述的?如此描述预设了何种文化意图?谁的生活和历史被这些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图景排除在外?
一切阐释框架,无论是数学公式、私人日记还是中世纪的神学,都是以特定方式摄取世界图像;所有这些图像都是心灵以不同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这些图像各有其独特的视角,也各有其本身的局限。单凭其本身,它们都无法勾勒出世界的真实全貌。
柔顺多变的宇宙给人们提供的不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场所,而是多元视野的平台。它给人们带来思考的机会,让人寻思人类是如何构筑种种意义世界的;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契机,让我们考察到世界是如何通过我们用以感知它的种种语言,以千姿百态返回到我们中间来。
不同解释架构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它们反过来也构造了其所解释的世界。当代世界事件最突出地挑明了这一点。比如,宗教暴力就清楚地表明,阐释恰恰不是学术消遣。正如9·11的恐怖事件所表明的,对同一部圣典作出的不同阐释,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如果说什么样的阐释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那么,什么样的阐释也就在世界里造就出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人们不可以抽身事外而认定一切都“只不过”是阐释。世界的命运恰恰取决于我们如何阐释世界。
读者手中的这本书是此书的第二版。在修订过程中,我通读了原来的文本并作了一些小改动,以使全书的脉络更加清晰。但全书的章节和页码未变。在篇幅许可的范围内,本书后附的注释也有一部分得到更新或更换。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力图在某种程度上弥合学者与非专业读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专业人士的书只为专业人士而写,这种情形再常见不过了。但是,《阐释神圣》却试图以简明、概括的方式,把通常在庞杂的专业文献中讨论且只以专门术语表达的内容呈献给广大读者。本书发端于我在佛蒙特大学的教学经验。其要旨不在于为各种宗教理论作一综合解说,而在于揭示出几条重要的阐释途径,阐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以凸显阐释视角在宗教理论中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读者们也会发现,本书作者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