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壶(图文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友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我们讲讲这个乌长安。

香港作家金庸说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邓友梅。邓友梅,当代作家,曾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成就表现在对老北京民俗的描写上,与陆文夫一北一南并为以小说写城市民俗的名家。

“烟壶”是上品。邓友梅的中国味就是通过这部作品喷薄而出的,乌衣子弟那五的小奸小滑落魄闲荡,无立身处世之技又讲究吃喝玩乐的酸腐味刻划得真是入骨三分。邓友梅当然对这部作品倾注了爱和欢喜。只要多说两句“烟壶”,那就等于让我们更多地更快地走近邓友梅。邓友梅风味就是北京味、民族味、中国味。

内容推荐

近年来由于大工业化的卷烟生产,使吸纸烟者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把闻鼻烟这一古老的生活享受硬是给挤兑没了。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从卫生的角度看,鼻烟比烟卷、雪茄可实在优越得多。闻鼻烟只不过嗅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并不点火冒烟,将毒雾深入肺腑熏染内脏。其次闻鼻烟时谁爱闻谁抹在自己鼻孔下边,自得其乐。不爱闻的人哪怕近在咫尺也呛不着熏不着,如果打喷嚏时再用手帕捂紧鼻口,那就毫无污染环境的弊端。鼻烟自从明朝万历九年被利玛窦带进中国,到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朝野上下皆嗜鼻烟。那时,不会闻鼻烟的人大概就像今天不会跳迪斯科那样要被人视作老憨。康熙皇帝到南京时,西洋传教士敬献多种方物,他全部回赏了洋人。只把“SNUFF”收了下来。有学问的人说这几个洋字码儿,就是“鼻烟”。看过乾隆庚辰本《过录脂评石头记》的人也会记得,晴雯感冒之后,头昏鼻塞,宝玉命麝月给她拿了西洋鼻烟来嗅过,痛打几个喷嚏,通了关窍,这才痊愈!纸烟也盛行了多年,它可曾有过鼻烟这样显贵的身份、光辉的业绩?

目录

闲话鼻烟壶

烟壶

拾壹

拾贰

拾叁

拾肆

拾伍

拾陆

拾柒

后话

压阵之宝

试读章节

近年来由于大工业化的卷烟生产,使吸纸烟者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把闻鼻烟这一古老的生活享受硬是给挤兑没了。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从卫生的角度看,鼻烟比烟卷、雪茄可实在优越得多。闻鼻烟只不过嗅其芬芳之气,借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并不点火冒烟,将毒雾深入肺腑熏染内脏。其次闻鼻烟时谁爱闻谁抹在自己鼻孔下边,自得其乐。不爱闻的人哪怕近在咫尺也呛不着熏不着,如果打喷嚏时再用手帕捂紧鼻口,那就毫无污染环境的弊端。鼻烟自从明朝万历九年被利玛窦带进中国,到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朝野上下皆嗜鼻烟。那时,不会闻界烟的人大概就像今天不会跳迪斯科那样要被人视作老憨。康熙皇帝到南京时,西洋传教士敬献多种方物,他全部回赏了洋人。只把“SNUFF”收了下来。有学问的人说这几个洋字码儿,就是“鼻烟”。看过乾隆庚辰本《过录脂评石头记》的人也会记得,晴雯感冒之后,头昏鼻塞,宝玉命麝月给她拿了西洋鼻烟来唤过,痛打几个喷嚏,通了关窍。这才痊愈!纸烟也盛行了多年,它可曾有过鼻烟这样显贵的身份、光辉的业绩?

还有一个证明鼻烟优越的实例,自明末以来,由于鼻烟的流行,我国匠人结合自己民族工艺传统,大大地发展了鼻烟壶的制造艺术。您别小看鼻烟壶这东西大不过把握,小则如拇指,装不得酒,盛不得饭。可是它把玉石琢磨、金丝镶嵌、雕漆、烧瓷、雕塑绘画、景泰蓝、古月轩各色工艺技术都集于一身,成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成了中国工艺技术一个浓缩的结晶。尽管经过上百年的流散、毁坏,很多珍品丧失了。今天我们若涉足到烟壶世界里观光,仍然会目不暇给,美不胜收。按原料来分,有金属壶、石器壶、玉器壶、料器壶、陶器壶、瓷器壶、竹器壶。木器壶、云母壶、觚器壶、象牙壶、虬角壶、椰壳壶、葫芦壶,此外还有珍珠、腰子、鲨鱼皮、鹤顶红……按其大类已是举不胜举了。若分细目,名色更加繁多。比如同是瓷壶,又分官窑、民窑、斗彩、粉彩、模刻、透雕、青花加紫、雨过天晴、珐琅、窑变……同是玉石壶,则分白玉、青玉、翡翠、珊瑚、玛瑙、水晶……而玛瑙壶中又要分玳瑁、藻草、缠丝、冰糖……若按造型来分,则又有鸡心、鱼篓、砖方、月圆、双连式、美人肩等等。只一个圆壶,也要分作扁圆、腰圆、桃圆、蛋圆等。一句话,烟壶虽小,却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艺水平和时代风貌。所以一些好烟壶在国际市场上常常标以连城之价。一九七六年德国拍卖行展出一只烟壶,几分钟内被人以二百万马克买了去。美国著名的烟壶学者司蒂文森先生去世后,他收藏的中国烟壶拍卖了一百四十万美元。这位司先生终生不娶,除去研究中国鼻烟壶几乎别无他好。他写的关于中国鼻烟壶的研究著作,在同行眼中,差不多等于原子能学者眼里居里夫人的论文。在西方有两个“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他们定期开会,宣读论文,出版期刊。会员人数年年有所增加。司蒂文森先生生前就是设在北美的那个学会的主席。我们说鼻烟推动人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这不算夸大吧。

成千上万的人一生没见过鼻烟壶,照样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这是事实。可您也别小瞧它。它能在国内外获得如此的重视,您得承认它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是闯出了成绩了。多少人精神和体力的劳动花在这玩意儿上,多少人的生命转移到了这物质上,使一堆死材料有了灵魂,有了精气神。您闻不闻鼻烟,用不用烟壶这没关系,可您得承认精美的鼻烟壶也是我们中国人勤劳才智的结晶,是我们对人类文化作出的一种贡献,是我们全体人民的一笔财富……我们似乎走了题。本来是说闻鼻烟与吸香烟的“比较卫生学”的,怎么一下岔到烟壶上来了?

听说西洋有一派写小说的,主张落笔之前不要有什么构思、预想。找个话题开始之后,一切随着意识的流动而流动,随着思绪的发展而发展。这主张很近似我们祖先在《三教指归》上说的“鞭心马而驰八极,油意车而戏九空”的境界。准此,咱们不必再把话题拉回到鼻烟上去,顺流而下往下讲烟壶吧。P34-37

序言

我写了篇以“烟壶”为名的小说,引出两个意外后果。一是有人由看小说产生了对鼻烟壶的兴趣,转而研究与收藏烟壶,因此而扩大了烟壶的销售量;二是有人误以为我真是古董或工艺品的内行,向我打听有关文物的知识。我说自己不懂,人家就认为我保守。对头一项,歪打正着,我感到欣然,第二项则哑巴吃黄连了。不懂就是不懂,想充里手也充不起来,只好由人家去误解。

关于烟壶,我倒也有几句话可说,不过都是属于烟壶以外的事,与烟壶本身关系不大。

海外有的朋友,近年想玩玩古董,收藏文物,不知从哪儿下手,我就劝他先玩鼻烟壶,因为烟壶便宜。玩古董总要先交学费,开头总要用大价钱买一堆膺品、次品、不值钱的破烂儿,钱花得差不多了,大头也当出名了,这才学到点真知识。假定要过手10件清代青花瓷器,才能鉴别其真伪、成色、年代,买10件大盘大碗什么价?买10个烟壶什么价?而在提高眼力上其作用是一样的。若为扩大知识面,并不想当专家,只想作个粗浅的杂家,从烟壶学起更合适。烟壶虽小,品类齐全,金属、玉器、陶瓷、象牙、木雕、匏器以至珊瑚、玳瑁、料器、珐琅……凡中国工艺技术所涉及的门类,它几乎都有。你不管想学哪门学问,在这儿都能找到入门的教材。

烟壶品种繁多,学习时总会有主有次,我自己受益最多的是瓷壶和内画壶。但从中学到的并不限于烟壶本身的知识。

烟壶出现甚晚,最早的瓷壶也不超过明末,而且多是由药瓶代用的,就是俗称“眼药瓶”的。体积不大,小口广腹,这证明我国传统的眼药多是药粉,也即是“散剂”,这一点和中药铺招牌上只写“丸散膏丹”不写药水药油可以互相印证,由此可见眼药水这玩意大概是从外洋传来的。这就提供我一个常识,如果小说中写到古人害了眼病绝不能写他点眼药水,以免贻笑大方。

正式烧制瓷烟壶,大约是康熙朝的事。康熙瓷壶以青花为主,主要是郎窑青花,哥窑开片,还有釉里红,青花加紫等。这时候大概还是烟壶的初创时期吧,形制很简单,大部分都是从眼药瓶转化来的“爆竹筒”,样子就像个二踢脚,间或有别样造型,为数也很少。绘图种类也不多,最出名的是“寒江独钓”和“骆驼山”。这两种画面都很有意趣,也提供不少民俗学方面的知识。“骆驼山”画的是脚夫牵一串骆驼,背景是山连山,前边是一城门,上写“西直门”三字,由此可知早在康熙时代,拉骆驼走“西直门”出入,已是常见的一景了。另一画面“寒江独钓”也有趣,内行人买这一画面的壶,必讲求是左手持竿还是右手持竿,以左手持竿者为贵。这风气由来已久了,为什么?这是当初画瓷工人一时失误画错的,烧出后一经发现,马上就改正了错误,因此左手持竿的烟壶为数很少。物以奇为珍,以稀为贵,就成了好奇者收藏家的爱物。这和目前集邮的朋友,把画面出了问题,卖了几张就禁售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当作珍品一样,是很可研究的社会心理。

烟壶创作的高潮,是乾嘉时期。乾隆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反映在烟壶的创作上,这时不仅品种多,而且工艺也精。以瓷制烟壶来说,不论形状、瓷质、釉彩、图画,都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灿烂景象。这时烟壶已摆脱了药瓶的形状,由圆形过渡到适于身带手把的扁形了,釉彩除了粉彩、斗彩等各种彩色釉及单色釉外,还由于对外开放带来了西方工艺,增加了新品种珐琅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古月轩,此外突破了光面平涂的装饰手法,创造了浮雕式瓷雕烟壶。绘画的题材更是丰富多彩。除了一般传统题材用到烟壶创作中,还有两个极富创造意义的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是画面上出现了以西方人为主题的“洋人”,所描绘的18世纪西方人物及其服饰,非常逼真准确,反映了乾隆时期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兴旺景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烟壶题诗,一面画图一面写字这种款式,就是从这时兴起的。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也是最好的这类作品,是乾隆官窑的烟壶,上边一面是仿文人画,一面是皇帝的御制诗,而且这一时期烟壶上的画,也已不是或主要不是工匠们画的装饰画了,各派风格的书画,尤其是书卷气很浓的文人画,被移植到了烟壶上。有的水平极高,绝非凡手可为。我以为,在为皇帝赏玩专制的烟壶上,至少其粉稿是高明画师起稿的。从此开创了烟壶由低向高、由俗转雅的风气。

人们习惯地把乾隆、嘉庆两朝并称为盛世,其实嘉庆朝只是乾隆盛世的尾声,并是由盛至衰的转折期,这在烟壶创作上也有充分的反映。嘉庆时的烟壶没有任何创新作品,开始只是延续乾隆的品种花样,随后就每况愈下,从此烟壶创作进入一个停滞期。

同治、光绪时期,就像九斤老太的口头语,是一代不如一代。大清国已濒于解体,而烟壶这行业此时却像打了一针兴奋剂,异常地兴盛起来,不论在品种上、造型上和工艺的精美方面,都达到了最兴盛的高峰。中国独有的内画艺术,就是这时创造出来的。

内画艺术的发展与兴衰,有一部曲折的历史,需专门有人去写它,我只想说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内画艺术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估计,不论从内画壶的品种风格还是从事内画工作的人数及其产量来说,大概都创历史最高纪录。像李克昌为代表的山东派,王习三为代表的河北派,刘守本为代表的北京派,他们的精品有的早已超过了前辈画师,成为世界各国收藏家和博物馆争藏的珍品。

我觉得,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我们更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忽视隐患。近年内画的从业者和产品太多太滥,良莠不齐,市场上水货过多,贱价竞销,使价值昂贵的真正艺术品反有身价衰落之虞。其次,内画过程是否适于公开表演,值得商榷,表演固然可以收到吸引顾客,扩大影响之功,但把艺术创作中应保守的秘密公之于众,以致连艺术欣赏中不可少的神秘感也丧失掉,长此以往,反而得不偿失。对内画艺术本身的特长与局限,我们还缺乏理论性的探讨,前人把内画仅用在小巧透明原料、做工朴实的鼻烟壶上,而不用在硕大壮观或镶金嵌玉做工复杂的器物上是有道理的。小而质朴的壶坯才有利于突出内画艺术纤巧精细及由此产生的神秘感,器物大了还有什么纤巧神秘可言?器物本身已经精美绝伦,还显得出内画的精彩吗?目前内画器物有往大里发展和往其他精美的作品上作附加装饰的趋向,我觉得应该研究。理论工作还有一个普及的任务,提高国内外爱好者对内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区分出艺术创作与商品画的不同,这才能既保障了工艺品市场的繁荣,又不使真正的艺术创作因水货鱼目混珠而遭到不公正的命运。为此多发表些带有普及作用的文章,对像我这样有兴趣而缺学问的爱好者来说,是十分需要的。

以上是一个外行人既无条理又无学问的闲话,斗胆发表,只是为向学者行家请教。外行人因无利害关系,有时也许会说出点有参考价值的话来,或者给同样的外行朋友看了反而有点可借鉴之处。若能如此,我就喜出望外了。

后记

朋友给我送来一部文稿,是写内画大师王习三的传记文学。

习三的人品和他在内画艺术上所作的贡献、所占的地位,早就该被立传,但不好写。一是写习三的文章已经不少,有的且是名篇。女作家李玲修写的报告文学《笼鹰志》就曾得过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再要写出新高度不易;二来习三为人谦虚、忠厚,从不肯自我炫耀和张扬,作深入了解,画出其精神面貌很难。

我和习三相交与合作十多年,从没正式作过采访,对他的了解是通过友谊交往、冷眼观察和旁听别人议论采集归纳而得来的。我曾有意把他作为我写《烟壶》续篇的人物原型之一,但怕失于浮浅和草率,有负于生活原型。用作品去影射、诋毁他人以泄私愤固为人所不耻,用作品重塑生活中的智者、高人却由于功力不足而使其变形离谱,也是大忌。所以迟迟没敢下笔。

习三不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但确实是个有坚强意志、修养深厚、令人可亲可敬的汉子。

我曾经哀叹过自己不幸的青年时代,抱怨过世道人心的不公,并为此常把自己事业上的无成,修养上的低俗诿过于客观而原谅自己:“谁让我正在起步尚未快跑的时候就被打成右派了呢?不成材料的责任不在我……”

认识习三后,知道面对困境也还有另一种态度,我感到惭愧了。

我刚学着写一两篇不像样的文章时就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组织的关怀,被送进文学讲习所拿着工薪进修;而习三在各门功课皆优,书法、绘画都显露出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甚至社会上承认的情况下,却因为“成份不好”被剥夺了升学机会,只得到工艺部门当学徒;但他没气馁没消极,竟然审时度势,以顽强的精神在这划定的白线中又重新起跑,终于又冒出了水平线,成了叶派内画优秀传人,不仅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鼓励,而且也受到国内外烟研究家、收藏家的赞赏。其声望正如日出东海,蒸蒸日上之际,“文化大革命”来了。那些“最最最”们又以他死去的父亲相信“一贯道”,开过佛堂为理由,“为保护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把他赶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戴上红领巾,在这里走进艺术殿堂的北京城,流放到他父亲的故乡河北农村,夺下他的画笔,在群众监督改造下,用那双巧夺天工的创造之手,挖河筑坝、抡镐扬锹,干一个工分不足一角钱的粗活。

在类似的遭遇下,我多半是带着绝望、无奈、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等心态度过,用痛苦和劳累来使自己麻木、迟钝,以抵制清醒时那强烈难忍的反叛情绪和弃世欲望。我相信这场灾难终会过去,但不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连活着都没兴致,还谈什么事业、理想与艺术追求?但习三却在那样非人的境遇里仍没放弃理想与信心。当造反派在北京抄他那可怜的家时,他顾不上抢生活所需的衣物,却在匆忙中冒险把两个烟壶坯子藏进了怀中。当村子里穷得要搞副业竟连买根绳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时,他冒着“犯罪”的危险偷着画了这两个壶拿到天津外贸出卖,卖了钱给队里做副业资金。壶画好了却不敢署名,还要谎称是村里一位老先生为队里画的,老先生不愿露面,所以派他来卖。外贸部门用较低的价钱买下,并给了他几个壶坯请“老先生”接着再画。画好的壶拿到香港,就被收藏家、鉴赏家们识别了出来。他们用便宜价钱买下壶后,才告诉外贸人员说:“这画只能出自王习三之手,是别人冒充不来的。”并跟店家打听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近况。消息带回天津,下次王习三再送壶去时一进门人们便笑着叫他:“骗子!”埋怨他不说实话使烟壶少卖了价钱。习三以大艺术家、名人冒充外行的普通农民,倒也创下了中国一绝!

王习三在破房陋室中用竹批、电线头做的笔画出内画壶,为村里带来了超常的收入,使工分由一角上升到七八角,他自己仍然只拿一份工分,照说也该对他抬抬手了,可是“两眼不揉沙子”的“最最最’,们却从这里发现了他的“大阴谋”,给他戴上“抗拒改造,企图复辟,非法谋权,腐蚀群众……”几大罪状,给予更严酷的批斗和处罚,使他在超强度的劳动中晕倒,在艰难的改造中负伤,连没出世的孩子都在母亲腹中受了伤害,带着残疾走进人世……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习三仍没放弃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对王习三来说,艺术与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到了只要一息尚存仍要为艺精进的地步。在那不可想象的困境中,他仍然执著地思考与钻研,在继承师传的前提下有所发展和创新,在挨斗与强力劳动的夹缝中创造新工具,试用新材料,开拓新题材。(王习三第一个打破了内画只用国画技法的限制,才巴西洋油画的技法和材料引进到了这门艺术中来。他在方寸之大的烟壶中摹画的《蒙娜丽莎》惟妙惟肖,被视为内画史上的奇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对艺术如痴如迷的追求,带来习三在艺术境界上的飞跃,待到邓小平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力挽狂澜,中国又玉宇澄清万里埃,日月重光时,王习三像一只火中再生的凤凰,以新的风格、新的面貌展翅腾飞,光彩夺目,不仅超越了他自己的过去,而且成了开一代新风、创一支新派的特级艺术大师。

改革开放年代,他的成绩是数不胜数的。

他画的《清代帝后肖像》壶,被《纽约时报》称作“里程碑性的大作,无与伦比的瑰宝”,说他是“略胜古今名手一筹的内画巨人”。他画的《美国历代总统像》,被美国数十家报刊称颂评介,说这作品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中国艺术之结晶”,称王习三为“毋庸置疑的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中国送他一件王习三内画里根头像的烟壶。里根和南希回到美国后,给“中国鼻烟壶学会”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表示他们对这只壶的器重。英国女王要到香港,霍英东先生托王习三画了个女王像的烟壶,可惜在送给女王前,霍先生在向朋友们展示时,过于兴奋,掉在地上摔了条裂纹。霍先生不好再送,临时改送了别的礼品。女王知道后,坚持请霍先生拿烟壶来一阋。霍先生遵命取来,女王一见爱不释手,惊呼说:“这个艺术家才气过人,实在是艺术精品……”亚运会上,王习三捐献了一只画有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国王和亚运会会标的烟壶。法赫德国王在海湾战争中战死后,他儿子把它当作了最珍贵的纪念品珍重收藏……

我曾问过习三,在那种困难的境遇中他怎么还能保持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说他的艺术来自祖国培养、人民哺育,连他的生命也是在普通人民的保护下才存活下来的。他没权力放弃艺术,放弃生命。他要把来自人民的回报给人民,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王习三这话我很相信,因为不仅在逆境中得到了证实,也在顺境中受到了考验:王习三复出后,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中国人民的承认,得到世界艺坛的赞赏。国务院轻工部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并且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荣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烟壶学会荣誉会员,还当选为中国鼻烟壶学会第一任会长……荣誉像雪花一样劈头盖脸地笼罩了他的全身。他出国参加会议,人们因他的到会而感到荣幸;到外国访问,地方因他的造访而自豪。报纸上常宣传某人没有留恋国外优越生活而回国参加建设,若以此作标准,王习三被宣传十遍也不会重复。但王习三不仅没去外国当富豪,有关单位要调他回北京他都谢绝了,因为他忘不了苦难中给过他支持、援救、鼓舞的那块土地和人民。他要用他的艺术向他们做出回报。于是在河北一个小城里就出现了个“特种工艺厂内画车间”,于是在那片只产高粱、玉米和白酒的地方出现王冠宇、刘子毅、王百川、陈润璞等一代内画名家,在中国和世界上不仅有了“冀派”内画这个名词,而且成了与京派、鲁派、粤派平分秋色、共领风骚的内画界四根擎天玉柱之一。王习三献给河北人民的不是简单的资产,而是组建了一支大军,培植了一门艺术,他使名不见经传的衡水小县骤然成了国际知名的艺术名城。他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或可用数字统计,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功绩与影响却会传之永久而无法用数字表明……

时代变了,境遇变了,社会地位也变了,可是王习三还是那个老实忠厚的王习三,他仍然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不抢风头,不发狂语,对长辈恭,对朋友信,谦虚谨慎,重义轻利。我写《烟壶》向他去讨教,他放下工作陪我一聊就聊了几天(对他来说时间确实就是金钱哪!);李翰祥导演拍《八旗子弟》,请他粉墨上镜,权当一回演员,一位国际闻名的艺术大师竟为了朋友毫不含糊地当场剃了头发,并不把个人得失放在眼内。为公益、为友谊他慷慨大方,但自奉却仍然俭约。在政协会上,我和他一个小组,在拍片时我们又亲密合作,我冷眼观察,侧耳旁听,不论国内的同事还是国外的朋友,谈起习三来没有不为他的善良、谦虚、质朴而赞叹的。

这样一个人,如实写出他的内在品格、精神境界,怕没有“神侃派”大师们出活那么轻松,不拿出点勇气,不花费点力气,是难以实现的。幸好文学界并不人人都像我这样怯弱。与习三共事多年,身居衡水市文化局长的李清同志,在行政工作之余,经数年辛苦,居然完成了这本著作。材料真实,形象生动,立论准确,文风质朴,填补了早就该填补的传记文学中空缺的一页。在拜金之风颇有弥漫神州大地之势的今天,它使更多的人认识王习三,其功不可掩,我向作者祝贺,也为习三高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