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京味儿作品的读者们,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又推出新书啦!《再说人虫儿》给您又带来了十一条新“虫儿”,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内幕。轻松诙谐的笔调中咂摸历史的厚重,说古论今关注的是天子脚下的“街面众生”,说道的是所有“北京人”操心的大事小情,这就是刘一达作品的风格。本书已被改编电视连续剧《人虫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说人虫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一达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喜欢京味儿作品的读者们,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又推出新书啦!《再说人虫儿》给您又带来了十一条新“虫儿”,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内幕。轻松诙谐的笔调中咂摸历史的厚重,说古论今关注的是天子脚下的“街面众生”,说道的是所有“北京人”操心的大事小情,这就是刘一达作品的风格。本书已被改编电视连续剧《人虫儿》。 内容推荐 《再说人虫儿》是《人虫儿》的续集。书中收录了刘一达创作的十一个新“虫儿”。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内幕,描写了一些行怪诞又活灵活现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京城的爷儿们,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 本书文笔流畅,语言风趣幽默,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世态民情真实生动。雅俗共赏,可读性极强。 目录 第一章 “媒虫儿”乱点鸳鸯谱 “红娘”与“冬瓜汤” “婚介”的门朝哪儿开 “婚介”还是“荤介” “媒虫儿”玩婚 “媒托儿”的诱惑 放长线钓“金龟” 替色鬼找情人 为老外当“托儿” 婚介市场该给“媒虫儿”亮红牌 第二章 玩知识的“题虫儿” “题虫儿”与“题帮” 玩题的心气儿 热衷答题为哪般 “题帮”的门派 玩题也有规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憋着撞大运 玩的就是一乐儿 也是一种“缘分儿” 第三章 “鸟虫儿”闹市 北京人的鸟文化 玩得玩出品位来 鸟市骤然“鹦鹉热” 老北京的鸟市 鸟市热得邪乎 老北京人玩鸟听音儿 鹦鹉的种类知多少 “庄家”炒作鸟市 “庄家”走了 鸟市冷了 发烧后的冷思考 第四章 暗访京城“导游虫儿” 导游成了“香饽饽” 导游的专职与兼职 “导游虫儿”的道行 “导游虫儿”“扎点儿”的内幕 带“团”吃“票提” “小费”还是“大费” “虫儿”杀熟儿 捧着烫手甩了可惜 如何看“导游虫儿” 第五章 没缝下蛆的“饭虫儿” “饭虫儿”的嘴脸 “扎”大席面儿 “饭虫儿”炸单 作“秀”蹭桌 找缝儿“下蛆” 酒鬼闹“炸” 愣把酒楼吃“没”了 留神让“饭虫儿”咬着 第六章 车口儿“吃”店的“提虫儿” 从小费到“天提” 京城的“车口儿” 门儿里的规矩 “虫儿”与店主斗法 嘴皮子功夫 应不应该让他们生存 第七章 “电信虫儿”大喘气 手机市场变化快 “虫儿”闹“水” 让“虫儿”连咬三口 京城手机大战 降价酬宾的猫腻 “电信虫儿”“咬”人的三招 “三包”上玩哩哏愣儿 第八章 “油虫儿”大闹加油战 “油虫儿”玩油 洋油和“煤油庄” 中国的石油没牌子 炒“单子”吃油票 加油站还是“加油战” “主渠道”的尴尬 怎么会赔本赚吆喝 三张“王牌” 卖油还是卖水 花活实在太多 “吃”油票的老六 干脆印假油票了 一张“单子”就能发 玩油站还是玩火种 “吃”出了噎嗝 如何灭“油虫儿” 第九章 生命杀手“血虫儿” 鲜血与献血 血库告急 血站见闻录 上线与下线 谁喝谁的血 血患与血灾 “血患”的由来 扫除虫害要断根 第十章 “房虫儿”新传 “房虫儿”盯上了二手房 吃房屋中介这碗饭 打冷枪换地方 温柔的陷阱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跟您“转影壁”玩 撞到了枪口上 借危改拆迁下“蛋” 一套院子两头“吃” 抖机灵借鸡下蛋 玩的是偷梁换柱 “铁拐李”把眼挤 老“房虫儿”玩地 “房虫儿”有治吗 第十一章 有“爷味儿”的“车虫儿” 京城“车鬼子” 老车鬼子夏爷 张爷玩车标 玩车的活动圈儿 玩出了品位 第十二章 “车虫儿”安子的故事 老太爷留下一辆老车 宁愿去看自行车 跟老先生失之交臂 为辆自行车险些蹲大狱 父子车情 老车留下的伤痕 寻找老车座子 为了一个日本老人的遗愿 老车迷踪 试读章节 “红娘”与“冬瓜汤” 说媒,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王老五”或“小二黑”张罗婚姻大事,牵线搭桥,这是好事呀,怎么竟然成了“虫儿”?这不是糟改人吗?您先别急,往下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在早,咱中国的老百姓男婚女嫁可是一生中的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不能马虎,必得有媒人撮合。那会儿还不兴自由恋爱,娶亲成家讲究“天人契合”明媒正娶,“明媒”,就是得有媒人说合。 媒人,也叫“执柯人”。这个词是打《诗经》里来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礼记》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说法。 媒人又叫“大冰”。这个词怎么来的呢?相传晋代令狐策做了一个梦,自己站在冰上,跟冰下的人说了一番话。后来他让人占此梦。占梦(解梦)的人告诉他:“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诗日:‘士如归妻,迨冰末泮,婚姻之事也。’君立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您瞧,这占梦的多能说呀,冰上冰下居然成了“两口子”。 因为有这么一段典故,所以后人把媒人叫做“冰上人”,俗称“大冰”。北京话又叫做“大宾”。说媒的说成了婚事,在婚礼上可不成了“大宾”吗?民间还把媒人叫做“月老”和“红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辈人结婚,用不着自己操多大的心,因为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好像手里握着您的结婚证。自然,爱张罗这事儿的多是上点岁数的妇女,要不怎么后来有媒婆一词呢? 老北京管媒婆叫跑媒的。敢情这媒人光用嘴说不灵,还得腿勤。撮合成一档子婚事不容易,得男方女方两头张罗。在老北京,一档子婚事,有一个媒人两头跑的,叫“单媒”,有俩媒人共同说合的,叫“双媒”。替男的这边说合的,叫“男媒”,给女的这边说合的,叫“女媒”。您说以前想成个家,有多热闹呀!当然,甭管是“单媒”,还是“双媒”,这想结婚的人总不能让人家白跑腿,白费嘴皮子,不让人家吃碗炖肉,临完也得给人家一口“冬瓜汤”喝。 “冬瓜汤”这个词儿,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几个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谁都晓得冬瓜汤有营养,大冷天,饭桌上,端上一碗热乎乎的冬瓜汤,喝进肚,很舒服。大概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北京人才把给说媒的谢仪叫做“冬瓜汤”。 既然是汤,所以也就没斤没两了。过去,男女婚事,没有保媒的,似乎不合俗礼。一般人的婚事,甭管是两小无猜,还是父母包办,婚礼的帖子上都要注上媒人的大名,有点像现在证婚人的意思。 当然,老年间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婚事,都是经过媒人说媒成婚的。说媒的虽然算不上正当职业,可是也有收入,因为说媒的知道自己不会白张罗,婚事说成了,男女双方的老家儿都要给说媒的一份谢礼。这份谢礼,也就是“冬瓜汤”,可多可少,视家里的贫富而定。 媒婆,是挺有“本事”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想,她能把各种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给撮合到一块,没两下子成吗? 从前,有一个相声段子,单说这媒婆的本事,这家有个少爷是个豁嘴子,也就是兔儿唇,找媒婆说个媳妇,媒婆就给他找了个近视眼的姑娘。姑娘眼神不好,瞅不准这位少爷嘴上的缺陷。赶到女方点了头,媒说成了,婚事办了,女方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就这么把这位少爷的婚事给解决了。 当然,媒婆的功夫都在嘴上,不过她也能揣摩人的心理。应该说,媒婆至少是半个心理学家。 解放以后,专门吃这饭的人没有了。年轻人都兴自己恋爱,婚姻自由了嘛。但生活中短不了喜欢给一些大男大女张罗对象的热心人。那会儿,人的热心花钱买不来。“成人一对婚,胜造七级浮屠”。这种积德行善的老理儿鼓舞着不少人当了业余“红娘”。当然,一般单位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也鼓励有人给年轻人当“红娘”。 老话说,“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嘛,男女青年难免在找对象时挑挑拣拣,寻找意中人。可是挑着挑着就会挑花了眼,小姑娘从豆蔻年华变成了大姑娘。小伙子从英俊小生,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大老爷儿们。 当然,甭管男的还是女的,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自有多种原因,人海茫茫,碰到如意的姻缘,确实不容易。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有单位,单位也总有一些热心肠的人,替青年男女在婚姻上“量活儿”。这些热心肠的人以女性为多。 碰上单位里有年轻人错过了恋爱的好时光,她们便会奉献热心,替人当 “红娘”。 当“红娘”不是丢人的事。那会儿的“红娘”羞于谈“谢礼,,二字。替人介绍成了,看着人家婚姻美满,讨声谢谢足矣。 说媒的成了正当的职业是现在的事。在把钱当回事儿的市场经济中,当媒人居然也成了挣钱的一条道儿。早先的“冬瓜汤”,变成了一手交钱、一手让您见人的买卖。 眼下,人们的思想开化了,婚姻观念比以前有着无法想像的宽松度。离婚由从前的“打”,变成了好说好散的“协议”。离了婚总得接茬儿再找意中人,加上丧偶的和一茬接一茬的大男大女,搞对象一时成了都市人挺费神的事儿。 据北京市民政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京城的求婚者约有80多万。求婚者也是五花八门,年轻的、年老的、有残疾的、外地的、外国的。论岁数,年纪最小的有19岁,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您说替这些人说媒,是多大的一个市场。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