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纳甲筮法讲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大钧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爱好周易吗?你对周易占筮感兴趣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本书正好适合你阅读。本书是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介绍西汉人京房“纳甲”筮法的讲座记录,主要讲述“纳甲”筮法的占筮原理与方法。文字简洁,卦例精审,并附有作者许多关于“纳甲”筮法运算机制的独到见解和对前人经典卦例的批判与点评,这无疑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周易“纳甲”筮法的客观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介绍西汉人京房“纳甲”筮法的讲座记录,主要讲述“纳甲”筮法的占筮原理与方法。文字简洁,卦例精审,并附有作者许多关于“纳甲”筮法运算机制的独到见解和对前人经典卦例的批判与点评,这无疑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周易“纳甲”筮法的客观研究。

本书可供周易爱好者及对周易占筮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目录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纳甲筮法简介

第一讲 卦体干支排纳与“世”、“应”说

第二讲 “六亲”、“六神”及“元”、“用”、“忌”、“仇”四神

第三讲 “变”与“化”

第四讲 “生”、“旺”、“墓”、“绝”及“旺”、“相”、“休”、“囚”、“死”

第五讲 “岁君”、“月建”、“月破”及“日辰”之“暗动”、“日破”

第六讲 “旬空”

第七讲 “飞神”与“伏神”

第八讲 “三合”、“三刑”、“六冲”、“六合”

第九讲 “身法”、“间爻”、“进神”、“退神”

第十讲 “反吟”、“伏吟”、“独发”、“独静”、“用神两现”及“游魂”、“归魂”

纳甲古今筮例

第一讲 求财

第二讲 问病

第三讲 婚姻

第四讲 谋官

第五讲 工作、寻人寻物、诉讼

第六讲 今人筮例

小结

后记

试读章节

祖父、伯叔、姑姨、岳父母等,凡为我长辈以及师长,皆以“父母”爻为用神。

另外,前人以为占房屋、车辆、船舶、衣服及文书、文章、文契等,亦以“父母”爻为用神。总之,前人以为凡“一切庇护我身者”,皆以“父母”爻为用神。故今人凡升学考试,人们视之为考“文凭”、考“户口”,故有以“官鬼”为用神者,亦有以“父母”为用神者。

官鬼爻:如果占功名、占官运、占官司及妻占夫等,皆以“官鬼”爻为用神。总之,“一切拘我身者”,属“官鬼”爻。

如果占兄弟姐妹或族中兄弟姐妹、姐夫妹夫和结拜弟兄及同学等,皆以“兄弟”爻为用神;如果占财物,“兄弟”越多,分财越少,故为劫财之神;占找职业以“兄弟”爻为阻隔之神;占妻,则“兄弟”爻为刑伤克害之神。

占妻、占下属人等,凡受我约制领导者,皆以“妻财”爻为用神;占金钱、财物及贵重器皿,亦以“妻财”爻为用神。总之,凡占财,皆以“妻财”为用神。

占子孙、女婿、侄子、外甥及学生,凡在我子孙辈中者,皆以“子孙”为用神;有病占所服用之药见效否,亦以“子孙”为用神;占六畜饲养,亦以“子孙”为用神。有的筮书将下属归入“子孙”爻,愚以为将下属归人“子孙”爻较之于“妻财”爻更为近实。

占卦凡“子孙”旺者,诸事有利;唯问仕途名利,“子孙”旺不利。

总之,所占之事被归人“六亲”中的哪一类,则所归之类即为所占卦的用神。

P15

序言

“文化”一词,源于《彖传》释《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er,1884一1945)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提出的:人与其说是“社会的动物”、“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他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人则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自觉意义的符号,并以这些符号创造文化。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

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结晶的《周易》,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它正是通过“观天文,察时变”的手段,将无数信号浓缩转化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八卦符号,并以这些符号为中介,引发出勃勃生机的大易文化之流。而其中的术数之学,正是人们试图通过各种外显的八卦符号与内隐的五行生克机理,以便寻找出能够确切再现人类活动场面的动态公式,并依据这些公式,推断未来活动场面的吉凶。

不难看出,从春秋筮法到“纳甲”筮法,从著草演算到金钱演算,正是八卦象数符号所表达的对象,提供了它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力量。因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人不仅改造外部世界,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而且也不断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内容与生活境界,寻求认识世界和揭示世界的方式。《周易》筮法正是中国古代先贤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揭示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在中国,古代人的认识完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周易》筮法的完善过程。

故先儒常赞春秋筮法之古奥而斥“纳甲”筮法之浅陋,常敬著草演算之庄严而斥金钱玩占之浅薄,最终总不免有厚古薄今之叹,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今已非古矣!

今天,我们只是先介绍“纳甲”筮法的一般运算方式及部分古今卦例,今后,我们将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入手,试着探索“纳甲”筮法及其在漫漫历史中形成的这套干支纳入卦体的八卦运算系统。我认为,这种力图再现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生存场面的干支卦体符号系统,所以能长期存在并代代相传,其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并不是凝固的、固态的符号公式,而是一种能积极表现人类活动能力的动态形式。它以“变动不居”的爻位及卦变,充分表达着事物的可变性与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及创造性。在“纳甲”的卦爻符号中,人不只是对其施加影响的主体,是这些卦体的摹写者,更是演卦过程中的创造性本源。它既有象征客观力量的“日”、“月”、“六神”,也有象征人事的“六亲”,它以“进神”、“退神”、“元神”、“忌神”等方式,显示出卦体与占卦人之间,“日”、“月”与“用神”、“世爻”之间主客体统一的趋向。以“岁君”、“月将”、“日辰”及“飞”、“伏”诸神的方式,体现出古人的不断求索。而这种求索认为:卦体是事物和人的行为在时间上的连续统一体,是人与神、主观与客观取得时限联系的渠道,是保障人的安全与吉祥的最佳咨询方式。我们不妨将这些卦体看作是折射占卦人个体心理的抽象物,它作为八卦符号信息系统,常常成为人们总结过去、改变现在、瞻视未来的动力。这些卦体的负荷量很大,包括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知识、风俗习惯及自我价值的表现等。总之,它揭示了人类文化内容的诸多层面,并成为这些层面的综合者、总结者。因此,“纳甲”卦体作为《周易》符号文化的体现者,既正面揭示了“人文化成”的本质,又对其诸层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了各自不同的概述——当然,这些概述的见仁见智,要通过解卦人来完成,因而也就为诡辩、迷信与妄说留下了广阔的驰骋余地。这些,我们将在后面古人的卦例中多有发现。

后记

最近几年,关心《周易》的人多起来了,但若说真正形成了《周易》的研究热,恐怕还远非如此。譬如,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看,对易学发展史和近代史的研究,对易学中某些专人、专著、专题的研究,对新出土的易学资料的研究及中外易学研究方法论的比较等,都还做得不够。有关这些方面真正有分量的书和文章,见到的很少。那么这种“热”又是从何说起呢?

首先,“热”的起点应该说始于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1987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了我们建国后的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大会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皆作了详细报道。那次大会的圆满成功,不仅体现在专家学者们充分交流讨论了易学研究的课题及方向,同时,由于对会议的广泛宣传,亦引起了国人对《周易》研究的关注与重视。可以说,正是那次大会拉开了近年来国内《周易》热的幕布。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出现了对易学进行严肃认真研究探讨的可喜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会议不久,利用人们注意《周易》研究的心理而宣称破译《周易》千古之谜的人出现了。先是自称“破译八卦千古之谜”者,继而是破译“河图”、“洛书”者,等等。

尔后,“热”的真正支点——“预测学”出现了。“预测学”实际上是讲的《周易》筮法,更具体地讲,乃指其“纳甲”筮法(其次还包括“梅花易术”、“四柱”命理等)。在先秦,《周易》确实是一部“卜筮之书”,正因为如此,当其他儒家经典在秦火余烬中找到自己梦床的时候,它却能逃过那场暴政与愚昧合燃的大火,而“传者不绝”。如《左传》、《国语》中曾记载了很多条《周易》的篮例,而且每条筮例似乎都得到了事实的验证。但到了西汉,人们把《周易》列入经典,成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甚至它的本名“周易”亦感到叫着不恭了,因而改称“易经”。可就在这一片恭敬抬举声中,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它的经文自身与其占筮功能被人们悄悄地分割开了。其经文的训释讲解之书被放在《汉书·艺文志》的“凡《易》十三家”中,排在五经榜首。而其谈筮法的内容却进了“蓍龟十五家”、“杂占十八家”,排在“历谱”、“五行”之后,地位大大下降!很显然,这是儒生们或出于文人相轻的恶习,或出于对当时方士的排斥与打击而做的手脚。然而,从西汉到明清,这种分法却一代代被沿袭下来。如清朝人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周易》的经文象数之著,放在“经”部《易》类,而其研究占筮之书,则进入“子”部“术数类”。故而直至今日,人们贬抑占筮,恐怕一则是出于对某些江湖术士借此骗人钱财的气愤,二则亦是这条历史长廊的回声,仍在人们的记忆中起着作用。

占筮成为“预测学”之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有肯定者亦有否定者。有认为应从学术角度予以研究者。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给本人主持的1987年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时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的任继愈先生认为:“《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它的占卜方式很值得注意。我们可以把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或原始民族占卜活动的资料拿来,与《周易》的筮法进行比较,一定会比古人发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周易》筮法的特点,从而对《周易》研究有所突破。”(《周易研究》1992年第1期)

对筮法持否定态度者又分两派,一派干脆认定《周易》乃哲学典籍,其与占筮毫无关系;另一派则感到《汉书·艺文志》中已经讲到“易为卜筮之书”,不承认其与占筮的关系,似有不妥。于是认为占筮为糟粕,经文才是研究之正宗。

若依笔者蠡测之见,《周易》占筮作为《易》学象、数、理、占的四大内容之一,在民间有极强的影响力,因而它已经成为一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确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若一味进行贬抑,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故笔者不揣卑陋,就目前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纳甲”筮法,试着作一点浅薄的介绍与探讨,并就其运算机制,提出个人的看法。此文聊名之日“筮法漫话”。不料文章在《周易研究》发表后,反响强烈。广大读者纷纷来信表示:作为一份学术刊物,其内容虽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但也要“数…‘理”兼顾。这样,笔者只好连续写下去。因文中增加了过去讲授“纳甲”筮法时的一些教材,故改名为“纳甲筮法讲座”,在《周易研究》上连载。

笔者认为,我们研究筮法,绝对不能仅仅以一个明白占筮之道的术士标准要求自己,而要以一个“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的君子德风去探索其渊蕴,研究其人事之终始,并进而体验“生生之谓易”的伟大境界。我认为易学正是以其卦体的生生不已,而不是以万古不朽阐释了我们的世界,这就是它的眼睛为什么永远是警醒的缘故。如果我们时常想到它那警醒的眼睛,我们就能以老实客观的态度去仔细认真地研究易理,求索其占筮的运算机制,进而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发古人所未发的全新探讨——这是时代对我们的需求,也是学术良心对我们的要求。

由前人筮书看,几乎书中所有卦例都是百分之百的得到了验证。由此观之,自然是能算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现实中我们经常占而不验,显然可能在如下三个方面存在问题:

1,古人的这套运算机制,其本身就有不严密、不完备与不准确的地方。

2,演算者个人技术有问题。

3,来占者心存叵测。

据此,笔者以为:占之而时有不验是绝对的,占之而能得验只是相对的。故古今筮书中,凡宣称自己所占之卦皆百分之百得验者,基本上可不必置信。

拙文中所依据的资料与卦例,有一些是笔者20世纪60年代研习“纳甲”筮法时所作的笔记。因当时条件所限,笔记中部分资料未录下卦例的出处,致使今天拙文中部分卦例未能指明其出处,望读者见谅。

行笔至此,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又来到眼前: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小屋,我与大弟在唯一的方桌上读书或做功课,而小弟则在方桌下的小桌上写作业。母亲此时或忙于家务,或坐在床上构思着一幅幅望子成龙的美好图画。逝事如烟波,三十多年后之今日,老屋已被拆除,而慈母亦已永远离开了我们。

不孝但行三献礼

余哀何止六章诗

我悼念慈母的这首挽联,确切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当此慈母仙逝五周年之际,我愿以本书的付梓,作为对母亲的追思与纪念,亦是对其无私爱心的一点点慰藉。

刘大钧

1994年11月10日

于山东大学运乾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