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既有其科学成分,也有其人文特色,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二者密不可分。本书是一部笔记式作品,全书共分为医史掌故、名医轶事、医德佳话、拍案称奇、偏方集萃、名方传奇、论医箴言、文苑医话、警世医鉴等10个专题,主要通过展示中医的人文特色这一侧面,让读者大众从文化角度来认识中医,感悟中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欣赏中医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张存悌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医是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既有其科学成分,也有其人文特色,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二者密不可分。本书是一部笔记式作品,全书共分为医史掌故、名医轶事、医德佳话、拍案称奇、偏方集萃、名方传奇、论医箴言、文苑医话、警世医鉴等10个专题,主要通过展示中医的人文特色这一侧面,让读者大众从文化角度来认识中医,感悟中医。 内容推荐 《欣赏中医》是一本辑录中医文化,展示国粹光彩的人文读物。作者从浩瀚的医学经卷、文史典籍、稗史笔记中摘录了一段段医史掌故、轶闻逸事、嘉言懿行,分为名人与中医、医史掌故、名医轶事、医德佳话、拍案称奇、偏方集萃、名方传奇、论医箴言、文苑医话、警世医鉴等10个专题,展现出一幅幅精致的中医文化图卷,读者可从轻松的浏览中了解中医的理念,感悟中医的奥妙,领略中医的真谛,进而更好的认识中医,享用中医,让中医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本书适合广大读者尤其中医爱好者和医务人员及在读的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启迪。 目录 感悟中医,弘扬国粹——序言 第一辑 名人与中医 洛克菲勒与中医的缘分 戴安娜求治中医 藿香正气丸与一辆奔驰车 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医的启示 美国首席预测专家的观点 孙中山赠匾裘吉生 孙中山召中医为儿子治病 张简斋治愈宋美龄 施今墨为张学良治病 陆仲安治愈胡适病 蒋介石:“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 冯玉祥等为中医说话 于右任等倡设中医管理机构 “功效十全”赞白药 蒋介石赠匾“医国手” 金针治愈袁世凯头风 袁世凯之兄治病奇闻 施今墨为中医争气 汪精卫也曾用中药 于右任:“我的病非看中医不可” 陈存仁巧治吴稚晖 大枣巧治班禅活佛 陈立夫盛赞云南白药 陈立夫关于中医的一封信 六神丸治愈冯玉祥 梁启超:割错腰子仍批中医 章太炎:我是医学第一 章太炎邀恽铁樵治病 章太炎较真“第三扁鹊” 茅盾外祖是名医 鲁迅与中医药 柏杨投奔中医记 盖叫天骨折,石筱山“救场” 开明士绅李鼎铭是名医 刘惠民为毛泽东治病 唐由之为毛泽东“拨障” 周总理与名医的交往 龟龄集助粟裕打淮海战役 聂荣臻服用龟龄集 叶剑英爱好中医 中药救治郭沫若 郭沫若与桑枝酒 玉泉散治愈谢觉哉 苏加诺:这是中医学的奇迹 岳美中妙治越南领导人 胡乔木与张伯臾 邓拓与中医药 罗炳辉高烧用大黄 唐生智物色名医 吴蕴初与怀山药 钟南山的中医悟性 中医治好斯琴高娃的股骨头坏死 中医救治刘海若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范仲淹重视医学 王安石拒收药贿 偏方治愈王安石 林则徐盛赞陈修园 林则徐与名医何书田 林则徐治病奇遇 荷叶神曲治愈光绪帝 萝卜籽治好慈禧的病 康熙皇帝也知医 溥仪嗜好中医药 第二辑 医史掌故 中医别称的起源 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古代名医纪念地 古代名医并称录 历史上的药材之乡 家传秘方用水传 世界“化学制药之祖” 第一部国家药典 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 最早的石刻古方 最早的宫廷处方集 最早的中医杂志 最早的铃医专著 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书 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局 传世最久的世医 坐堂行医的由来 “方法”的由来 王安石创设中药店 杭州嵇接骨桥 武当山道医的售药广告 傅青主的医疗广告 为慈禧治病的真实记录 “恩荣五召”陈莲舫 清代的医八股 太医须用“金鉴方” 唐时公益“路边方” “榜方通衢”的由来 曹仁伯带教日本弟子 中药里引出一个朝代 清代的戒烟记载 民国年间的药王庙会 胡庆余堂创办缘由 “三·一七”国医节的来历 “三·一七纪念笺” 马二琴一案保中医 百年药店的古老店训 自古名医登上寿 医家著书多在晚年 姜维借药传真情 第三辑 名医轶事 华佗轶事 孙思邈轶事 李东垣轶事 张子和轶事 朱丹溪轶事 李时珍轶事 张景岳轶事 陈实功轶事 喻嘉言轶事 程钟龄轶事 傅青主轶事 叶天士轶事 徐灵胎轶事 陈修园轶事 吴鞠通轶事 王清任轶事 王旭高轶事 王孟英轶事 何鸿舫轶事 顾尚之轶事 张锡纯轶事 张骧云轶事 丁甘仁轶事 曹颖甫轶事 范文甫轶事 恽铁樵轶事 丁福保轶事 金子久轶事 张简斋轶事 萧龙友轶事 施今墨轶事 裘吉生轶事 曹炳章轶事 冉雪峰轶事 徐小圃轶事 蒲辅周轶事 顾筱岩轶事 岳美中轶事 刘冕堂轶事 程门雪轶事 章次公轶事 陈存仁轶事 陈道隆轶事 季德胜轶事 马二琴轶事 魏长春轶事 干祖望轶事 “书淫”皇甫谧 山中宰相陶弘景 唐慎微集方著书 杨大均熟背《素问》、《千金》 刘完素、张元素轶事 周慎斋赏月悟医 程杏轩梅花治胀 胡宝书日间临诊夜省思 丁济万一蹴成名 陆士谔行医趣事 朱南山一案打开局面 汪逢春不挂匾额 陆渊雷:闲谈敬陪五分钟 余无言:不可一日无长进 朱良春:每日必有一得 老药工张瑞岩的绝活 第四辑 医德佳话 大医精诚——最早的医德专著 医家五戒十要——最早的医学道德法典 王绍隆:为医四当四不当 吴天士“兰丛十戒” 胡宝书先祖遗训 孙馥裳三条规矩 唐仁斋“六医铭” 郑守谦:医戒十条 张锐救死不为财 何澄不贪女色 逐走巫师,尽焚巫具 让皇后一目存誓 许国祯忠直谏言 盛寅宁死不苟且 范彬抗命救急症 医林状元龚廷贤 万全救人不记怨 罗炼:醉酒开方不能行医 赠药不问其值 救人并非图回报 陆养愚智救医友 赠银藏于药中 陈光远不近女色 刘松泉不计药资 陈徵退回约金 任二琦救济贫儿 临危不惧,不居己功 胡光汉抱病救人 姜天叙“功过格”与“看书格” 陈世美:“心常摇摇悬十处” 于省三借据一把烧掉 不为重金而“远众” 救路人如骨肉 非以此养家,而以利民 唐介庵赠银救病人 不贪钱财丧天良 徐雨荪救人不畏疫疠 王广运济贫救人 “兴半夜”——半夜方归 朱云亭以猪报鸡 祝附子“具结”救重症 第五辑 拍案称奇 生姜居然治喉痈 暴病细辨中毒因 姜豆治好头痛症 生姜不可或缺 脑瘤辨证的启示 痢疾治疗论得失 阴疽汤是怎样治病的? 泄泻的两种治法 大剂柴胡治鼻衄 补中益气汤治角膜溃疡 撒尿牙痛从肾治 从细节辨认高烧 溃疡病同病异治 大剂附子救治假热真寒证 必得其因而后治 四君子汤治中耳炎 生脉散治癫痫 妙用食饵治虫症 附子治疗目红肿 以凉治热,以热为引 寻常锯末治久病 一药巧治二症 病人所嗜者为良药 冷水退热奇案 以豆喻医论鼻血 淤泥诱蛭寓巧思 饭前服药治久泻 先解“药积”后治病 欲速不达需耐心 大黄之用见真知 大黄10斤治热毒 暗渡陈仓治腹胀 塞因塞用治尿闭 亲近水土治幼儿 诈言毒发治眼病 三百两银子买个《大登殿》 乱读文章治畏明 催生巧用梧桐叶 神奇脉诊察隐疾 半年犹以脉识人 脉测孕妇龙凤胎 产后诊脉犹有胎 脉测“鬼胎” 惊雷致病验脉知 鉴别诊断察真情 婴儿啼哭细察因 尿闭乃因香气熏 识辨胸水有眼力 高年泄泻亦可攻 久泻未必就属虚 中暑伏阳有假象 冬月亦可有暑病 暑痢求因用姜附 阴盛隔阳见假热 无腮鲤鱼中毒奇案 因时制宜察病情 巧辨小儿中酒毒 沉思良久辨蛔厥 假热真寒细问症 一药之加见功夫 “斩蛇丹”巧治心病 红线泻下肚中虫 借雨治病似诸葛 符水活人藏玄机 画符治病趣案 移心妙治左手疮 以恐胜喜 以喜胜怒 小儿亦有相思症 解除误解胜良药 巧治狂病 望而察知麻风病 用人参治其心 “心药”治心病 巧借药书治疑病 弯腰拾钱治难产 “达生草”助产 拜佛治病趣案 劳作治疗忧郁证 音乐疗病趣味多 观画巧治消渴病 欣赏画作治咳喘 以画治悲显奇功 第一例兔唇修补术 金针治疗白内障 破腹穿肠能活命 第六辑 偏方集粹 牛奶荜拨治太宗 马齿苋治愈恶疮 巧用毛笔治喉痈 “以龙补龙”治太祖 西瓜治愈宋高宗 莲藕治愈宋孝宗 遍身疼痛用元胡 薏米治愈颓疝 甜瓜蒂治哮喘 土牛膝治疗石淋 红花熏治血闷 甘麦大枣汤不可轻视 囚犯献出的止血方 桑叶止夜汗奇效 一味紫菀治便秘 冰片治舌肿 蚌粉治疗皇妃咳 生姜治面黑 荞麦面治泻 白芷解蛇毒 绿豆、黑豆解毒 芋梗疗治蜂螫 木瓜治腿肿趣案 李时珍大蒜治鼻血 一味黄芩治肺热 羊肉治疮口不敛 穿山甲治疗蚁漏 白萝卜籽利尿 童便、黄酒治外伤 甘草治愈太医病 隐士脉诊论虫病 绿豆熬汤治暑病 肉桂治口疮顽症 斑蝥鸡蛋治瘰疬 蜣螂虫治呕粪症 鸭涎妙治螺梗喉 鸡涎治疗虫咬伤 豆腐渣治肠肥腻 大学士校书得良方 粥皮妙治皮肤病 鹅血治疗噎膈 水蛭治疗鼠疫 药饼治疗偏头痛 食养治病是良方 偏方救治施今墨 松仁治疗心脏病 轿夫口含蛤蚧尾 甘遂甘草治肿核 蜈蚣救治季德胜 鹅蛋治蜈蚣入口 金樱子治好遗精病 苏叶治愈尿潴留 蜂房治尿床特效 妙用井泥降暑温 西瓜治愈暑症 第七辑 名方传奇 武侯行军散的由来 补肾良方青娥丸 歪打正着发现浮小麦 普济消毒饮的来历 冰糖葫芦的由来 王肯堂亲验资生丸 二至丸的传说 屡用屡效神仙粥 史可法与史国公酒 片仔癀传奇 六神丸的传说 梨膏糖史话 云南白药传奇 妇科良药“定坤丹” 御用圣药龟龄集 萃仙丸逸事 中风名药再造丸 “打老儿丸”趣事 “还少丹”轶事 马应龙眼药与马应龙痔疮膏 季德胜蛇药 王老吉凉茶历史 第八辑 论医箴言 陈存仁《医家座右铭》 孙思邈:“小大方圆”论良医 龚信“明医箴” 龚信“庸医箴” 龚廷贤“医家十要” 龚廷贤“病家十要” 傳山十六字格言 为医十贵 邓铁涛论“铁杆中医” 菩萨心肠与英雄肝胆 王正公论为医之道 论良医、时医与市医 叶天士:子孙慎毋轻言医 蒲辅周临终教子 李致重论医分三等 医有慧眼、慧心 中医工夫四句话 论读书与临证 读方与治病 思贵专一,学贵沉潜 杂学难精,专擅斯妙 章次公论读书要广博 秦伯未论学医先学文 徐灵胎:“撤牌读书”之训 范文甫赠徒座右铭 顾筱岩教徒重习字 不留医稿给子孙 误治者难医 医有上工下工之分 学医当学眼光 病同人异论 蒲辅周的治病秘诀 治病如开锁 论医道与兵法、棋艺、作文相通 非通权达变者不能医 切勿为病名所惑 蒲辅周论用方 用药六宜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知因而治,皆是良相 久病宜问明受病之因 施治贵乎精一 病源只在一处 善医者,先医其心 难治之人,须凭三寸不烂之舌 欲身无病,先正其心 论元气为本 岁时不同,不可执一 张锡纯论小青龙汤加石膏法 谢海洲谈因地制宜 孙思邈慎药论 勿轻以药尝试之 宁可因食而废药 用药必先审胃气 用方简者,其术日精 用药之道,宜小其制 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 用药之忌,在乎欲速 用药调理,如浇花木 用药反佐之道 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 经络与用药 著书教人,功在万世 治病有“四失”论 太史公论“六不治” 贵人治病有“四难” 孽由自作而不可活者有六种 方药中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 凌耀星提倡“四不”慎“批判” 干祖望谈国粹 全小林谈西瓜论中西医学 任继学:岁才是行医的开始 名医名联荟萃 第九辑 文苑医话 《红楼梦》脉案很严谨 《水浒传》中蒙汗药的启示 《西游记》论“四诊合参” 诸葛亮论治久病 刘禹锡《传信方》流传国外 柳宗元《柳州救三死方》 吃药不忌嘴,孟浩然致死 医药奇文《钱本草》 心病妙药有十味 车前子治愈欧阳修 欧阳修以琴疗病 秦少游“卧游”治病 朱熹追讨赠诗 陆游养生有学问 苏东坡:不以脉诊困医 圣散子方的是与非 《苏沈良方》流“方”百世 洪迈亲身验秘方 唐伯虎诗谜开方 俞樾:不能坚执废医论 袁枚为薛雪正名 袁枚以诗论辨证 顾炎武:庸医让人不死不活 郑板桥赠联治病 李渔:以情治病七妙方 《镜花缘》论治惊风最深刻 刘鹗医道很高明 蒲松龄以戏剧搞科普 纪晓岚改联讽庸医 理学害人论是非 “人参状元”翁同稣 翁同穌刊印医书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 患病读医而自救 第十辑 警世医鉴 刚愎自用误杀人 医须察人体质 丹药中毒有迹象 吾来助诸公哭丧 乘人之危勒索钱财 “本家兼施泻药” 卖卜者死于卜 医者孟浪自送命 不知辨证害自己 醉先生轶事 贪财伤身 贪色遭报 运去防风杀人,时来信石活命 出言轻率遭窘境 薛雪误诊 不知顾忌遭惊吓 庸医错诊遭剃须 以诚治骄医 忙中出错写差性别 书写潦草遭羞辱 股票行情竟入药 庸医造势耍心眼 运去桂枝丧命 讳疾瞒医终自误 “功同良将”是贬义 后记 试读章节 洛克菲勒与中医的缘分 在中国,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大概是名声最大的医院了,说起来。它的发展还与中医有着一段不解之缘。牵动这段缘分的竟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财阀老洛克菲勒。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在《投奔中医记》中记载了老洛克菲勒与中医结缘,以及由此接办协和医院的故事。 大约在民国初年,美国第一任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之子,前副总统洛克菲勒之父,我们称之为老洛克菲勒患了眼病,以他的银子,自然不必像柏老(柏杨自称)一样发愁进当铺,可是再多的银子也治不好尊眼,走遍了英、法、德、奥,最后垂头丧气的来到了中国,一位中医“就用一种不值几文钱的草药灌之,本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料不到竟灌得他重见天日,使他对这个古老国度的医药吓了一跳”,以至“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他忽发奇想,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医药”。1915年,他让属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医社接管了由英美两国五个教会团体等合办的“北平协和医学校”,改名为“协和医科大学”,亦即今天享誉九州的协和医院。现在,虽然我们无法考证当年给老洛克菲勒服用中药的医家是谁,但他的眼病被中药治愈乃至与中医结缘则是肯定的了,协和医院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戴安娜求治中医 1996年的一天,一位穿着普通,戴深色墨镜的英国女士驾车来到伦敦市甘顿大道101号。这是一家中国人开的针灸医药公司,见到老板梅万方后,她说:“我想在你们这里看病,听说针灸对神经衰弱症很见效,只是请你替我保密。”梅老板允诺。此后,该女士一直很认真地和医生配合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她觉得确实见效,精神松弛,面色红润,入睡安宁,为此她特意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中医知识书以备学习。这位患者是英国王妃戴安娜! 藿香正气丸与一辆奔驰车 1994年1月,世界闻名的亿万富翁——澳大利亚纽曼金矿的老板哈利先生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度假时,突然患上严重的消化不良,腹泻不止,病情危急,在当地医院吃药打针无效。恰逢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游客张先生,略谙中医之道,随身带有藿香正气丸,以备自己不时之需。他见哈利先生病情危急,便送了两瓶藿香正气丸以救急。哈利先生治病心切,将两瓶药一次服下。时间不长,奇迹出现:腹泻止住,稍事休息后康复如初。哈利先生盛赞此药的神奇疗效,为报答张先生救命之恩,当即决定赠其一辆奔驰轿车。回国后,哈利先生特意在《纽曼时报》上发表了“中药真灵”的文章,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广东华天宝药厂生产的藿香正气丸由每瓶2澳元狂涨到20澳元,仍被抢购一空。 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医的启示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德国医学家埃米尔·冯·贝林,他是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由于研制成功抗毒素血清,特别是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血清,对医学免疫学发展及破伤风和白喉的防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其实贝林是在中医“以毒攻毒”理论的启示下才获得这些成就的。 19世纪末,全世界面临着破伤风和白喉两种疾病的威胁而束手无策。医学家都在为如何防治这两种疫病而探索。一天,贝林与同事、日本著名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在公园里散步,精通中医学的北里说:“中国古代医学有一条医理,叫作‘以毒攻毒’,我们能不能根据这条原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善于思考和联想的贝林不断地咏味着“以毒攻毒”,突然,他高兴地说:“对!以毒攻毒!病菌既然能产生毒素毒害人类,那么就一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 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研究和探寻“以毒攻毒”的抗毒素。经过千百次艰苦的实验,在1889年德国医学会年会上,他首次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并用以阐述中医“以毒攻毒”的原理,又经过三百多次试验研究,终于研制成功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血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贝林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疗法的奠基人。 美国首席预测专家的观点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21世纪医学的主流是中医药学”,大洋彼岸的美国首席预测专家费丝·波普科恩也提出了相似的预言。他在其名著《预约未来》中,预测未来流行的16种生活消费大趋势时,其中有一项是关于自然疗法——中医的认识:“我们将听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是自然疗法。”“古代疗法效果更好,——西医的做法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魔弹,杀死疾病——哪怕同时也杀死了病人,想想化疗就知道了。中医则更强调要支持人体天然杀手——免疫细胞,让身体内维持生命成长的机能不受损伤。”“自然疗法的出发点是用天然药物来加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改变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全部是为了帮助人体自行痊愈。” 孙中山赠匾裘吉生 1916年8月,孙中山赴绍兴视察时,专门约见名医裘吉生晤谈。此间,陪同前往的胡汉民先生患了痢疾,上吐下泻,一时颇急。裘吉生予以诊治,但胡汉民对中医不太信任,不想服中药。裘氏于是将中药煎好后装入玻璃瓶内,告之每次服一格,一天服3次,就像服用西药药水一样,胡汉民服之,一宿而愈。孙中山很高兴,手书“救民疾苦”四字相赠。绍兴文人刘大白就此事拟了一联相赠:“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横额“集腋成”。合在一起即缩去“裘吉生”三字,也是趣话一段。(裘诗庭《近代名医裘吉生医文集》) P1-4 序言 感悟中医,弘扬国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953年他在杭州小憩,有一次和几位同志打麻将,即席说了这样的话:“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张聿温:纪实文学《高饶事件》)京剧、国画和中医学是中国的三大国粹,这一点尽人皆知。由此,很多人对中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举例来说,人们起早摸黑的排队去挂名医的号,争先恐后买同仁堂的中药,乐此不疲地看中医书籍,甚或究根寻底的钻研专业著作,乃至一些中医读物竟然成为畅销书,这也许就是中医的魅力。作为一个当代中医,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读物,让他们了解中医的理念,感悟中医的奥妙,领略中医的真谛,进而更好的认识中医,亲近中医,享用中医,让中医更好的造福中国,造福全人类。 本着这种认识,我们编著了这本辑录中医文化,展示国粹光彩的人文读物。这是作者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从浩瀚的医学经卷、文史典籍、稗史笔记中摘录的一段段医史掌故、轶闻逸事、嘉言懿行,稍许做些点评,如同我们在医林中采摘片片芳叶,在医海边捡拾颗颗珍珠,再以名人与中医、医史掌故、名医轶事、医德佳话、拍案称奇、偏方集萃、名方传奇、论医箴言、文苑医话、警世医鉴等10个专题作为线索,将它们联结成一幅幅精致的中医文化图卷,呈献于读者面前。 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医是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既有其科学成分,也有其人文特色,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二者密不可分。本书主要是通过展示中医的人文特色这一侧面,让读者大众从文化角度来认识中医,感悟中医,虽然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专业理论,主要却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具体的案例、稗史轶事来体现的,避免枯燥的说教,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吸取中医的养分。 就一个内行来说,相对专业技术而言,中医的人文修养应当是其“诗外工夫”。“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的这种思想适于很多行当,当然也适于中医专业。说此话的目的当然是鼓励中医专业人员也读一点这方面的书,可使其在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更加羽翼丰满,可以说是成就一个名医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思本书时,我们设定了这样几个原则,即理趣兼顾,雅俗共赏,文史交融,图文并茂。 所谓理趣兼顾,就是在选材时,既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它的趣味性,既要言之有物,以理悟人,还要读之有趣,以情感人。因为这是为大众提供的中医读物,要让它好看好玩,乐于阅读,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教益,传播中医的理念。比如,大家都知道西医讲治病,中医讲究治人,这治人理念是怎样体现的?我们选录了山东中医学院教授李克绍的一个案例,某青年患中耳炎,历时半年,服药近百剂,始终无效。李克绍接诊,见患者舌淡脉迟,耳流清水,不浓不臭,一派脾胃虚弱的表现,遂摒弃一切治疗中耳炎的套方套药,从补益脾胃着眼,投以补脾最常用的四君子汤加炮姜、白芷,一剂即效,3剂即痊愈。本案中耳炎服药近百剂无效,大概都是治疗中耳炎的常用方药,头痛医头,见病治病,没有看到患者脾胃虚弱的整体病理基础,李克绍教授只用了很平常的四君子汤,其中没有一味是治疗中耳炎的药。关键是从整体着眼,适应了病人的机体状况,故而收到速效,也就是说,他是通过调整机体内环境,通过治人而不是治疗中耳炎来达到治病目的的,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中医治人的理念。显然,这要比成篇大套的说教更容易使人理解。 所谓雅俗共赏,就是既要让内行看出门道,还要让外行看得明白,任何读者都能开卷有益。文化层次高的能读出趣味,平民大众能得到熏陶和提高。比较而言,我们更看重后者。因为这是一本人文读物,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口味和兴趣。为此,我们对素材中的文言文努力让其变得通俗些,使大家都能看得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东西,一般人难以理解者,不予收录,因为这不是一本中医专业书。 所谓文史交融,则是突出本书的人文特色。很明显,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中医,与经史百家各门学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而使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色彩,可以做到以文悦人,以趣动人,因此更富于可读性和欣赏性。为此,我们专设了“文苑医话”一章,辑录了一些著名文人和文学作品中的医学话题,可以让人悟及在医学书籍中也难以领略的道理。在其他篇章中,也大量选录了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以文悦人,以趣动人。 所谓图文并茂,更是为了体现它的人文特色,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观赏一些图片,用一句流行的词汇来说,这叫“养眼”。当然,作者还有另一层用意,即尽量收集一些历史图片,名医的画像或照片,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方笺墨迹,对读者来说,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还可以感受一下历史的烟云,适合一种怀旧的情结。书中的很多历史图片都是难得一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无疑具有相当的资料性和史料价值。比如1929年中医抗争活动中印制的“三·一七纪念方笺”,许多名医的画像以及他们的处方墨迹,现在可以说是珍贵文物了。就作者眼界所及,在目前的同类书中,无论是图片的数量还是质量,本书均属上乘。 本书是一部笔记式作品,主要取材于中医典籍、经史百家、稗史笔记,我们追求古人那种笔记体风格,像《东坡志林》、《阅微草堂笔记》、《容斋随笔》、《夷坚志》等等,均是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笔记体作品。我们希求那种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风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则千八百字,短仅数十字。同时发掘要广,取材要精,必要时发一点议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本书涉猎之广,采掘之精堪称同类书中精品。比如,民国年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后为杨虎城将军、少帅张学良治病,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医的渊源,抗战时期南京“首席名医”张简斋治愈宋美龄的严重胃病,辽沈名医马二琴通过一例治案保住东北中医的故事等等,均系首次披露,资料翔实。 既然有些材料出自稗史笔记,内容与官书、正史自然不同,但它是反映群众意愿的民间史料,也许更具有人民性。有些医林传说,未必是史实真事,比如本书选录不少名医诊脉测病,断人生死寿夭的例子,似平玄虚一些,但它反映了民众的需求,当然亦应该是医家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应该向读者讲明白。例如,清·青城子《志异续编》载:叶天士的儿媳临产以后,交骨不合,投药不效。恰巧天士脚下踩着一物,弯腰拾之,乃是蛎壳,即令拿去煎汤,服之即愈,交骨已合。原来蛎蛤之类海物,其形皆是两片相合,其性喜合不喜开,用治交骨不合,取其性也。此案亦颇稀奇,用蛎壳治交骨不合,真的有效吗?这姑且不论,但中医讲究“医者意也”,一些中药的治疗作用都是从生活现象中感悟出来的,如蝉蜕的开音作用,鸡内金的消食作用,蜈蚣、水蛭类虫药的通络作用即是例子。由此看来蛎蛤贝壳之类治交骨不合亦似有理,至少它鼓励医家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有所创新,是医家努力的方向。 当然也有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其实真有那么回事,这就怨不得古人了,比如,宋·洪迈《夷坚志》载:有卫姓青年素好狎游,患病羸瘦如柴,众医皆以为痨瘵。治疗三年,其病愈甚。适逢名医刘大用路过其县,邀往视之,切其脉亦谓痨瘵。然用药月余,并无寸功。乃详问其致病之由,久之乃肯言说:曾于六月间饮酒于娼家,与娼喧争大醉,独卧于黑桌上,稍醒而渴,求水而不可得,看桌前有一菖蒲盆,水极清洁而饮之,从此而疾病发作。刘大用暗喜,遂令仆人掘取田间淤泥,以水沃满静置。取清汁两杯置其旁,令他随意而饮。病人素苦其疾,不以污秽为嫌,一饮而尽,须臾肠胃间攻转搅痛,久久始定。继而投以泻药百粒,随即大泄,下有水蛭六十余条,顿觉胸抱豁然。刘曰:此因盆中所藏水蛭入于腹中,借膏血滋养,繁育种类,每每黏着五脏,牢不可脱。思其所嗜好者,非淤泥不能集之也。病虽已去,然尪羸无力,另外施药调理,至八十日乃平复。此案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喝了藏有水蛭的水,难道真的就能“借膏血滋养,繁育种类?”但是据《中国食品报》2000年11月25日报道:“患者王某腹部疼痛已有三年多时间,最近经南京一家医院检查,发现其胆囊变大,为正常人的2倍。经进一步检查,发现王某的胆管内有许多蠕动的褐红色小虫,医生将小虫取出一看,竟是活生生的小蚂蟥,共四十多条。据王某介绍,他于三年前曾吃过大量田螺,可能是附在田螺上的蚂蟥未被煮死而进入体内,并在体内生息繁衍。”可见古人此案并非虚构,确有事实可证。 鲁迅先生就比较重视稗史笔记,他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它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因此,作为笔记体读物,本书也希望得到读者的包容。 中医充满魅力,发展需要动力。身为21世纪的中医,我们只能为中医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希望通过本书达到宣传中医,推动中医,弘扬国粹的目的,让中医药更好的造福人类。 最后说一点,本书参考、吸收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像,能找到出处者尽量注明,限于条件无法全部注明,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向百花文艺出版社表示诚挚的感谢,这样一本有关中医人文的书籍得以在该社出版,让我们深感荣幸。 后记 中学时代曾经做过文学梦,后来却当了郎中,这本中医人文著作也许算得上一种补偿吧。经历过“文革”、下乡、进工厂等复杂的岁月,让人增加了阅历,但是书生本色一直未变。1977年恢复高考,30岁时我考上了中医学院,至今业医已经三十年。在医言医,曰间临床夜读书,至今未辍,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那都是专业著作。在研读理论的同时,顺手收集了一些医史掌故、轶闻逸事,算是搂草捎带打兔子,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积累了。因为对此一直有兴趣,以为这是医家的“诗外功夫”,应该加以修炼。去年曾经出版一本《品读名医》,但那只是中医文化的一小部分,因此一直想编写一本展示中医文化全景的人文读物,但也并未着急,相信早晚会找到婆家出版,因为我坚信它是好东西,只是现在没心思整它。原因是近年来一直研究中医火神派,心思都放在那上面,已出版两本书,还想接着再写。恰在此时,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杨进刚主任找到了我,商谈出版一本展示中医文化的人文读物,因为早有此愿,且已有一定积累,因此决定接受这个选题,放下其他研究,全力编著此书,即这本《欣赏中医》。虽说早有积累,真要动手著书,还真是很辛苦,可谓废寝忘食了。前后读过的书不下百本,收集的剪报摞起来高逾尺许,这本书就是从这些资料中采掘出来的,而且我有一个选材标准,即一定要能打动我本人者,才能采用。因此说它涉猎广泛,采掘精深并不为过。至于效果如何,只有请读者评判了。 我的女婿张勇为本书成稿和电脑编排做了很多工作,同事杨凯宁、陈鼎、马彬和学生张策、王波等为本书收集了很多资料,在此一并致谢。不当之处,乞望指正。电子信箱:sy86236605@163.com。 张存悌于沈阳 2007年10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