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访中华名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钱汉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古窑遗址的田野考察报告,是前人尚未做过的工作。作者用三四年的业余时间,将中国古代名窑遗址实地考察一遍,并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一一记录下来。本书立足于学术,着眼于大众,紧扣于人文, 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视野比较开阔,不少作品有其独特的见解。它对于普及陶瓷知识,传承陶瓷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目录

题词序言

 陈香梅题词

 刘征题诗

 汪庆正序

 蒋星煜序

绪论

 上林湖问瓷

 寻访建窑

 话说龙泉古窑

 走马潮州百窑村

 冰清玉洁德化窑

 走进南宋老虎洞窑址

 寻找萧山春秋龙窑

 邛窑:蜀文化的骄傲

 成都青羊宫窑印象

 陶都宜兴寻古窑

 在西藏赏古陶

 感觉长沙窑遗址

 悲凉的淮北萧窑

 沉寂的岳州窑

 在青岛品龙山文化

 千古风流婺州窑

 德清窑的新发现

 中华名窑定窑探秘

 “滇南邹鲁”建水窑

 云南玉溪窑探访记

 魅力吉州窑

 茶圣评定洪州窑

 湖田古窑千年炉火

 中华瓷魁汝窑

 杜甫故里唐三彩窑

 神奇的石湾窑

 景德镇御窑瓷走天下

 国之瑰宝钧窑

 “黄色”的寿州窑

 耀州窑,耀我九州

 钧瓷之本鲁山窑

 荒野里的扒村窑

 交河故城觅古陶

 草原瓷都赤峰窑

 奇特的新疆彩陶

 苍凉的西夏灵武窑

 堆金积玉的广彩

 雁门关外浑源窑

 “小家碧玉”介休窑

 南北交汇的武昌窑

 “土建金字塔”福泉山赏陶

 探京畿龙泉务窑

 “失而复得”的霍窑

 南唐官瓷繁昌窑

 西施故里寻古陶

 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

 齐国故都淄博窑

 风雨千年磁州窑

 邢窑白瓷盛唐经典

附录

 台北故宫赏国宝

 把玩古瓷怡情养性

——读钱汉东的《人间瓷话》……伊人

 上下五千年行程十万里

——访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钱冶

 寻访中华名窑时间及陪同

 人员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杜甫故里唐三彩窑

盛唐气象虽经过干百年岁月的洗磨,依旧光彩照人,她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足以让我们及子孙受用无穷;她宏富而深沉,博大而辉煌,穿越了时空,让我们永远为之自豪和骄傲。说到盛唐,自然会联想到脍炙人口的唐三彩。暮春时节,我走访了黄冶唐三彩窑址。

恢宏灿烂的唐代文明不只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吴道子、颜真卿等少数天才所创造的,而是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代精英作为坚实基础的,他们不过是这个伟大时代孕育出彪炳千秋的文化巨人。唐代科技工艺制造水平同样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南青北白”制瓷业,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形式去表达、去寄托、去宣泄,去张扬自己高昂甚至亢奋的精神和情感,唐三彩正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魄。

        盛唐气象现巩义

唐三彩是人类陶瓷史上的一个亮点,我是怀着朝圣之情到黄河南岸巩义唐三彩窑址考察的。巩义市古代为巩县。窑址是离诗圣杜甫故里笔架山不远的黃冶村,驱车才l0分钟路程。这里为丘陵浅山地带,地表是一层厚厚的黄土,一条现已干涸的黄冶河婉蜒北上流向黄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和煤层。

我们沿着河道上下寻寻觅觅,找到了几块唐白瓷片及散落的窑具等,而我们渴望找到唐三彩瓷片一块没有见到。巩义白瓷久负盛名,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曾出土巩义窑的白瓷片,透光洁白,精美无比。可见这里应是唐代贡白瓷的产地,也就是俗称的“唐官窑”遗址了。

唐三彩之名不见唐代文献,它的发现纯属偶然。清末光绪年间,在修筑陇海铁路时,河南洛阳附近发现大批的唐墓,墓葬内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色彩绚丽的三彩器。无知的筑路人觉得这些陪葬品留着晦气,遂将其砸碎。清代以前的盗墓者只知道盗取墓中的金银玉器,而这些作为陪葬的陶器则被他们随意遗弃。古玩商则将出土的三彩器运往北京。这引起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的重视,一时洛阳唐二彩蜚声中外,外国商人纷至沓来,重金购买。唐三彩因此成为盛唐的象征,名列中华艺术瑰宝。

        见证厚葬之遗风

唐三彩与唐文化的世界性紧密相联,它既有深厚的底蕴,又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同时还以极大辐射力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沿着丝绸之路传人大唐的各种工艺技术、珍奇异物、宝相花纹都成为唐代艺术表现的对象。唐代统治者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也促使唐三彩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流行灵魂不灭的陈腐观念,加上礼仪孝道的广为传播,厚葬成为对死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手段。唐朝中央政府设“门下省”,下辖的“甄官署”专门负责皇亲国戚陵墓所需的明器。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可领取大小不等的唐三彩陪葬。唐代经济实力雄厚,不少人生前极其所欲,死后隆重厚葬,“事死事,如生事”,把生前拥有的财富都要带到阴间继续供自己享用。整个社会互相夸富、攀比、炫耀,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生产。直到“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困难,供给制消失,唐三彩也就自然走向衰败之地。

关于唐三彩的烧制年代,在有纪年的唐墓中,出土的实物标本可以证明:唐高宗时期的墓葬中没有三彩器出土,到了开元时期(713年一741年),三彩器的烧制达到了极盛,工艺精湛,色彩缤纷,保持了秦汉以来我国彩塑的写真传统。黄冶唐三彩窑大约在北宋“靖康之乱”后被迫停烧。……P134-136

序言

陶器的制作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应该是陶瓷工艺技术、陶瓷工艺美术和陶器经济的综合史。几十年来,中国古陶瓷学术界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对古代陶瓷窑址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发掘,成果累累。但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着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如何能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和接受,这在比较专业的学术研究者和人民大众之间似乎要有一座通达彼岸的便桥。

上海知名作家钱汉东君就是一位执著的瓷器爱好者、研究者。我看到了他在四年前出版的专著《人间瓷话》,写出了他自己对中国陶瓷的认识,语言通俗优美,图文并茂,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上海读书活动用书,影响较好。当时他告诉我计划花三四年时间,将中国古代名窑遗址实地考察一遍,并用散文或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反映中国陶瓷文化。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意义确实非同寻常。我听了颇感兴奋,从特定的角度看,我想可能是发现了一座通向彼岸的便桥。我当即对汉东君这一宏大计划表示坚决支持,并承诺此书写出的话,乐意写序。想不到过了三四年,这部厚厚的大作真的完成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钱汉东的名字早巳在报上熟知,他的文章生动活泼,内涵丰富,引起我的注意。6年前,他成为了上海博物馆之友,我们开始有了交往,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他为人坦诚热情,办事干练。3年前,在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开挖的报道过程中,汉东君先后六次深入现场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已为《新民晚报》写好了头版头条。但我们希望他在开完新闻发布会后再发表,他顾全大局,讲究信用,及时从版面上撤下了稿子。然后,他又写了一组很有分量的文章,对一些数据、事实特意前来馆里核实,工作作风仔细踏实。文章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还荣获了上海市新闻奖,此事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钱汉东诸事忙碌,非常敬业,笔头勤快。他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主编,这本刊物创刊才两年多,发行突破了17万册,被读者誉为“绿色放心读物”,很不容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编辑和作家,他完全可以过清闲自得的生活,可他自讨苦吃,硬是挤出时间,青灯黄卷,潜心研究古陶瓷;奔走祖国各地,寻访名窑遗址。长年累月,冒着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出入荒山野岭,旅途劳顿辛苦就不去说了,还会遇到各种不测的事件,如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没有为民族为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可见汉东君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汉东君在各地文博部门同仁的热情帮助支持下,终于大功告成,实感欣慰。

《寻访中华名窑》一书的内容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部分文章我都仔细阅读过,他立足于学术,着眼于大众,紧扣于人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视野比较开阔,不少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采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娓娓道来,情趣盎然,这对于普及陶瓷知识,传承陶瓷文化,实在是一件好事。我想青少年读者看了汉东君的文章,会引发对中国古陶瓷文化的兴趣,希望有人会继而走上学习研究中国古陶瓷之路,成为我们文博队伍中的新成员。

《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出版,值得庆贺。我相信广大古陶瓷爱好者会从中受益的。

                       汪庆正

                  2005年7月11日于上海博物馆

后记

十多年前,我在泰国见到僧侣赤脚修行,颇感好奇。后来听说他们赤脚行走在泥沙上,是为了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相通,与宇宙相通,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并逐渐达到澄明的境界。

这件事对我有启发。每个真诚而有信仰的劳动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方式,到达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我寻访中华名窑出于对中国古陶瓷的喜欢。市场上的古陶瓷真假难辨,“上当吃药”的人比比皆是,到窑址寻根溯源,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古陶瓷片,感觉就会不一样。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于是我萌发考察窑址的意愿,决心像泰国和尚那样用身心去感受古陶瓷。

4年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行程超过lO万公里,考察了宁夏、西藏、河南、浙江、福建、新疆、安徽、云南、内蒙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处古窑遗址,历经风险。《寻访中华名窑》的创作计划始于1999年,经过三年的准备,于2002年春动笔。边考察,边学习,边写作,4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了50余篇,拍摄图片数千张,经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古窑遗址的田野考察报告,是前人尚未做过的工作。

望着眼前一叠厚厚的书稿,我无比欣慰。古窑遗址大部分地处偏远的山村角落,甚至人迹罕至之处。一路考察,经受的是奔波跋涉之劳,酷暑严寒之苦,甘愿自讨苦吃,这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在西藏往珠峰途中遭翻车差点丧命;在访定窑回沪途中,大雾弥漫被困守机场近2O小时,焦虑不堪;在宁夏访灵武窑时被一种白炭灼伤,脚上留下了疤痕;访建窑时遭遇狂风暴雨袭击,行程全被打乱,十分无奈;在新疆冒着47℃高温访交河故城陶窑,汗流浃背,差点中暑……在考察途中,几乎无人相信我是上海人,上海人怎么肯吃这种苦呢?其实这有失偏颇,上海不是出了壮士余纯顺吗?人有时需要犯傻,因为有些事情,有点傻劲的人才会去干。

窑址考察先驱者陈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八下龙泉,七上绍兴”,他那弘扬中华陶瓷文化的执著精神,让我无比敬佩。冯先铭先生也考察了众多窑址,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不少同好谈到这些先贤,心存感念。那时的交通、住宿条件的艰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为搞清楚中国核心文化之一的陶瓷器的来龙去脉,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地艰辛,但终于赢得了中国陶瓷中国人说了算的殊荣。

在寻访名窑的旅途中,我还会时常想到汉代三位贤者:司马迁、张骞、苏武。司马迁不满足宫廷内府的藏书档案,不畏艰险,在全国各地口间笔记,终于写出了千古名著《史记》我至今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还会头皮发麻,扪心自间,我们做得怎么样?张骞为开拓“丝绸之路”千辛万苦,那条路是怎样的荒凉和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勇气和智慧是无法走过的。苏武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坚持守节,北海牧羊……这些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相比之下,吾辈显得多么渺小。我想有志于历史研究和考古的人,应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实际,深入田野,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人活着总要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匹夫有志于社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帮了我的大忙,先进的交通工具使我有可能在短时间里完成这一项目。

陶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在全世界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世界各地都不曾跨越到瓷器,唯有在中国,创造了瓷器,China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陶瓷构建了华夏文明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中国政治文化史的缩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写作《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其实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现在不少古窑遗址已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留住中华名窑,也可说是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这是上海服务全国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寻访中华名窑》不只是一般地描述名窑遗址,更重要的是介绍名窑的历史价值,揭示其文化内涵,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启迪人们对中华名窑价值的新认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寻访中华名窑》追求理论的开创性、内容的原创性、文章的可读性。希望用更开阔的视野来诠释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首次尝试用人文审美理念将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时期、萌芽时期、建制时期、高峰时期、独秀时期等五个发展阶段。为此,我曾同不少圈内的专家进行过探讨,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在寻访名窑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指导,增长了知识,大大提高了对陶瓷器的鉴赏能力。寻访的日日夜夜,紧张,忙碌,可是陕乐得很,我想这种幸福别人是无法体会的。

“寻访中华名窑”被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称为是填补中国文化史空白的一项工程。他每次见到我,第一句话总要问寻访进行得如何?反复强调这是一项重要事业,务必坚持,抓紧做好。他还多次提醒我要注意资料的积累。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会慢慢凸显出来,此前还没有人遍访名窑,因此意义非同寻常。瓷器文化的考察研究,不光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上海的,是全国的,是中华民族的,是‘国’字号的。”

杰出的爱国者、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闻讯后非常高兴,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有人来做这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她说,中国瓷器在国际上地位非常高,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在百忙中她欣然为拙作题词:“祝福寻访中华名窑,再有更大收获。”这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去年金秋,我有幸邀请80高龄的著名学者、诗人刘征先生到寒舍鉴赏古陶瓷,想不到他回京后,写了四首绝句相赠,诗书俱佳,让我大为感动,古道热肠。这诗后来发表在《新民晚报》(2004年11月18日夜光杯)上,兹选其中的一首刊于扉页,作为纪念。

四年前,我拜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为师,学习研究古陶瓷的鉴赏,每次看望他总要与其促膝长谈。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得到他精心指导,他认为这是前人沒有做过的事情,意义确实非同寻常,并当即承诺此书写出的话,乐意写序。今年7月,汪老在病中还为拙作写序,竭尽为师之道。他认为,此书立足于学术,着眼于大众,紧扣于人文,对普及陶瓷知识、传承陶瓷文化都有积极作用。

86岁高龄的著名学者蒋星煜先生,在“文革”中因写有关“海瑞罢官”的文章而吃足了苫头。他对我研究古陶瓷十分关注,为拙作出点子提建议,非常热心。他说:“你写的鉴赏古陶瓷文章,开创考古新文风,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还有文采。你撰写《寻访中华名窑》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功德无量。现在有的考古学者认为自己的文章别人读不懂,说明学问高深。其实不然。考古学者应面向大众,并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蒋老告诫我,注意写文章所用的史料必须准确无误。蒋老在百忙中读完了我的原稿,欣然为拙作写序,令我感动、振奋。

为了确保质量,我先后将完成的文章,送请《咬文嚼字》编委姚以恩先生“咬”一遍,以避免差错和笔误。年近八旬的姚先生非常热心,不厌其烦,字斟句酌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我非常感谢。他像青年人一样充满活力,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用手机发短信,让我羡慕不已。

拙作的写作得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同仁的支持,张煦棠、丁法章、金福安、胡劲军、朱大建、吴芝麟、何建华、徐世平、徐炯等予以极大的关注。《新民晚报》资深编辑、著名乡情作家曾元沧兄对我帮助颇多,约请开专栏。我有时因忙于事务而忘记了交稿时间,他督促我写稿,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我的许多文章是被他逼出来的。著名作家、画家戴逸如兄,多次出题目约我写文章,认为此项目意义深远,为拙作出版出谋划策。《文汇报》资深编辑金晓东与我同好,他约我写稿,我们经常探索瓷艺,颇有收获。沈嘉禄为本书出了不少好点子。著名摄影家潘文龙几次来寒舍,精心拍摄瓷器,为拙作增光添彩。还有秦恒骥、潘树立、何锦新、徐春发、严建平、肖关鸿、陈小红、张晓然、杨展业、曹正文、徐坚忠、桂国强、张复兴、胡展奋、陆灏、周夏萍、朱金晨、马息壤、南妮、裴璐、黄嫒、徐春萍、管继平、丹长江、董之一、杨一心、张振雄、卓东东等同仁的支持。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朱伯谦多次同我长谈,向我传授鉴定瓷器的经验。朱伯谦大师还亲自陪同我考察婺州窑、南宋官窑等。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王莉英、袁南征对这一写作计划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传播陶瓷文化的好形式。各地文物界的朋友为我的考察工作提供了各种资料图片,给我的研究带来了便利。《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资深编辑刘敏君女士热情邀我开专栏,我诸事忙碌,未能坚持,心有愧意。《中国文物报》编辑钱冶、郭桂香热情地率先发表了拙作的部分文章。上海博物馆的专家陈燮君、宋建、陆明华、周丽丽、蒋道银、张尉、张东、郭青生、乔玮等也给了我不少帮助。

一些作家和收藏界等朋友对我写《寻访中华名窑》非常赞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人高洪波,中国作协创研室主任、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这件事情的文化内涵很深。去年,洪波史应邀来上海金山参加“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高峰论坛”,代表金炳华书记作书面发言,还送我一尊小彩陶以资鼓励。市新闻出版局领导顾行伟也是收藏家,每每见到我文章发表总会来电,予以肯定。三十年的好朋友、《解放日报》资深编辑伊人兄,更是尽力为拙作“鼓吹”,让我不安。收藏家叶福芳和我一同逛古玩市场,共同鉴定瓷器的真伪。收藏家梁志伟常与我探讨中国瓷器文化轨迹。邓伟志、叶辛、褚水敖、杜仁伟、于建明、寿光武、李然华、高定方、竹林、吴春荣、高克勤、吴旭民、周晓娥、倪培忠、胡绳梁、肖振华、张伟强、王琪森、杨天贵、陈逸民、张伟国、杨云棠、徐智强、钟盛奎、邓霖、蔡知良、范蓉、陈金海等也以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几位好友专程陪同我远足各地考察古窑遗址,他们是优秀企业家王文海先生、优秀民营企业家王文雄先生和收藏家王小敏先生,“三王”以自己特有的慧眼和财力支持了这项文化事业。

我的合作伙伴《新读写》杂志社的冷志坚和陈刚,给了我真诚的帮助,对我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十分理解。最后我要说说我的夫人陆惠芳女士,她是本书的第一读者,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对我长年累月在野外奔波考察理解并支持。我母亲生前多次教诲我:“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拙作虽说已写成,但离开这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我将一事无成。我从心底里感激所有帮助和理解支持过我的朋友,愿与朋友们分享此时此刻的快乐。

由于时间仓促,在选编集子时难免有所疏漏,竭诚期待广大读者指正。

                     钱汉东

                 2005年8月15日于无闲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