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皇权游戏(图文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上官云飞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写正史的态度,按时间顺序为读者呈现了清朝各位皇帝的不同面貌,包括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个性心理以及有关事件。内容真实、有趣味,引经据典,语言通俗,为读者营建了一座解读清史,研究清史,畅游清史,享受清史的宏伟殿堂。

目录

历史的沉重 华夏三百余年辉煌没落再现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并存

从弓马娴熟到愚昧无知

从开疆拓土到割地辱国

历史的重演 一朝登基谁知多少坎坷

    几代帝王难料世事风云

志存高远——努尔哈赤

乱世枭雄——皇太极

变化无常——清世祖顺治

千古一帝——清圣祖康熙

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命运多劫——清仁宗嘉庆

志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

荒淫无度——清穆宗同治

遗恨千古——清德宗光绪

末世悲歌——清逊帝宣统

历史的智慧 清风明月见证几多帝王术

    史官外传记载多少诡诈篇

皇太极运筹江山 

顺治帝的变化无常

康熙帝的刚柔并举

雍正帝的刁钻狠辣

乾隆帝的黑白手段

咸丰帝的权术计谋

历史的迷雾 悠悠史迹道不明疑团怪影

    众说纷纭理不清扑朔迷离

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

努尔哈赤死亡之谜

顺治帝继位之谜

顺治帝“下诏求言”为什么失败

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顺治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

康熙皇帝死因之谜

雍正身世传说种种

雍正即位之谜

雍正暴卒的历史疑案

乾隆身世传说迷离案

同治死因——天花?梅毒? 

光绪的直接死因 

历史的论坛 盖棺定论自有后人评说辞

    鉴古知今可了世事因缘果

名人评说

一家之言

后记 大清帝王的后宫生活

试读章节

有志不在年高,康熙帝年纪虽小,但是智谋突出,一上台就初露锋芒,机智果断地处理了鳌拜一伙。康熙捕捉鳌拜是一次幽默而戏剧性的行动。因为鳌拜人多势众,不能和他生拼硬撞,而必须以巧计智取之。

康熙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天真烂漫、不问政事而又贪于玩耍的孩童。每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龄相近的顽皮子弟,包括其中的卫士们,选择强壮有力的人,在一起摔跤打拳,久而成习,使鳌拜失去戒意。实际上这是暗中训练有素的捕捉鳌拜的卫队营,即善扑营。

一天,康熙以下棋为名召见索额图进宫,商量如何擒鳌拜。素额图是已故首席辅政大臣素尼的次子、康熙叔丈人,威望很高。他原任一等侍卫,康熙七年六月,改任吏部右侍郎,后复任一等侍卫身份重新回到皇帝身边,这意味着剪除鳌拜的时机已经到来。

行动之前,康熙首先分散其力,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使其孤立无援。包括他的胞弟内大臣巴哈、亲侄侍卫苏尔马、死党理藩院左侍郎绰克托、工部尚书都统济世等人,分别差往察哈尔、科尔沁、苏尼特、福建等地处理公务。一切安排就绪,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皇帝亲自向善扑营做动员,部署具体方案。他面问众人:你们都是朕的左右老臣,然而你们害怕皇上呢?还是畏惧鳌拜呢?众人齐声回答说:我们当然畏敬皇上。乘其不意,出其不备,康熙当众宣布鳌拜罪过,召鳌拜进宫,四壁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们、摔打能手一拥而上,鳌拜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立即束手被擒。P180

序言

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在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的时间约为其七分之一。大清王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鼎盛时期,是值得史家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上的皇帝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个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与国家的兴亡盛衰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快慢、前进和倒退。

爱新觉罗家族从天命元年(1616)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296年,历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称汗;太宗皇太极东征西讨,建立了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圣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祖孙三人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黯然如多情天子顺治皇帝,为爱妃董鄂氏伤情欲绝,弃国逃禅;一心要江山图治,重振山河,却被幽禁而终的苦命天子光绪皇帝;懵懂无知,尚在襁褓之中,却被推上帝位,又在权臣逼迫下黯然退位,一生被洋人与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末代皇帝溥仪……大清十二帝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想象。

现在的正史被逼无奈,敌不过“戏说”群狼似的撕咬,只能给自己贴上“正说”的防伪标签。但戏说固然有误人之处,可它吸引我们去关注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人,其娱乐化的面孔或许值得正史借鉴。学术气息重一向是这门国学面向大众的障碍之一。但如果能以吊胃口的悬念循循善诱,使更多的人发现史学乐趣所在,未尝不是获得更多拥趸的办法。

本书正是基于此种理念,以正史为基石,野史为砖瓦,艳史为窗棱,秘史为雕梁,将历史装扮一新,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笔触,还历史以真实,增历史以趣味。引经据典,用通俗的语言,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史实,公正的评判,为读者营建了一座解读清史,研究清史,畅游清史,享受清史的宏伟殿堂。

江山有代谢,一字写尽,大汗淋漓,心存未了情。然“放宽历史的眼界,更应当避免随便作道德的评议。因为道德是真理的最后环节,人世间最高的权威,一经提出,就再无商讨斟酌之余地,故事只好就此结束。”梁启超先生有句名言:“戴绿眼镜者所见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皆黄。”确认数百或几千年前某人的忠邪善恶并不是我们研究学习历史的主题,而认识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我们目的所在。唯善于研读历史者方能得文化浸掏滋养,方能增人生英明智慧。

谈国是,非我所愿。非不能,实不为也。何者?针砭时弊,必犯时忌。

祸从口出,凡读史者莫不了然于心。

纵然如此,心中之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至此一篇,以后当不再议,此论亦不做任何解释。

但愿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吧。

编者

2005年6月

后记

……选秀女制度

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后妃来源,清代皇帝与历代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

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3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

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嘉庆六年(1801)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秀女年满13岁称“及岁”,超过16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六年时,两广总督玛尔泰的女儿恒志,年已过17岁,但从未入选秀女,玛尔泰为此奏请皇帝为女完婚,结果遭到皇帝的斥责。

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5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选秀女由户部主办。3年一次的选秀女时间一到,由户部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直隶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将适龄备选女子呈报备案。每届入选日期,均由户部奏准,然后通知各旗,具备清册,准备入选引看之日,秀女们都在神武门下车,按顺序排列,由太监引入顺贞门,让帝后们选看。

  例证——光绪帝选妃

面貌俊朗的光绪是清代帝王中后妃最少的一位,只有一后二妃,这一后二妃的选出也不是光绪本人的意思。

1888年,光绪18岁。经过多次筛选剩下的5名秀女让光绪自己过目。这5名秀女是慈禧兄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慈禧太后上座,光绪站立一旁。前面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如意一柄,绣花包两对。按规定,选中皇后授予如意;选中妃子则授予荷包。一开始慈禧故作姿态,坚持让光绪自己选。于是,光绪慢慢走到德馨长女面前,正要把如意递到她手里,这时慈禧却大叫一声:“皇帝”,并用嘴暗示站在第一位的秀女。光绪无可奈何走到桂祥之女面前,把如意授予了她。

看到光绪中意的是德馨的女儿,想到她们一旦被选为妃嫔,也会有夺宠之忧。慈禧太后便不容光绪再选,命人把两对荷包交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桂祥之女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长叙的两个女儿就是后来的瑾妃、珍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3: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