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因为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本书作者在收集的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对历代诗歌作品、散文笔记、历史故事以及新闻材料和研究报告等进行研究整理,按照溯源、河流、海塘围涂、港口航道、城市供水、整治排水、防讯赈灾等分类汇编成九章,介绍了上海的水文化发展史,这里面有动人心弦的美丽传说,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令人启迪的治水趣闻,也有鲜为人知的水务佳话。这是了解上海水历史的一本好书,也是一份进行科普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水史话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
作者 | 胡昌新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个“因为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本书作者在收集的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对历代诗歌作品、散文笔记、历史故事以及新闻材料和研究报告等进行研究整理,按照溯源、河流、海塘围涂、港口航道、城市供水、整治排水、防讯赈灾等分类汇编成九章,介绍了上海的水文化发展史,这里面有动人心弦的美丽传说,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令人启迪的治水趣闻,也有鲜为人知的水务佳话。这是了解上海水历史的一本好书,也是一份进行科普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广泛搜集史料,对历代诗歌作品、散文笔记、历史故事以及新闻材料和研究报告等进行研究整理,按照溯源、河流、海塘围涂、港口航道、城市供水、整治排水、防讯赈灾等分类汇编成九章,介绍了上海的水文化发展史,全书共有短文四十八篇,并配以黑白图画,堪称图文并茂。 目录 前言 1 沧海溯源 1.1 “沪渎”与“申江”探源 1.2 上海地区六千年来海面变化 1.3 沪渎浮海石佛在敦煌壁画中 1.4 金山缘何沦海为岛 相关链接(1) 海面变化 2 孕育上海的母亲河 2.1 吴淞江唐诗纪行 2.2 苏州河沧桑演变 2.3 “志丹苑”的元代水闸 2.4 叶宗人首创“以浦代淞” 2.5 海瑞疏浚吴淞江“故道” 2.6 黄浦江漫游记 相关链接(2) 开敞式档潮闸 3 贡献卓著的海塘围涂 3.1 围涂造地话《新沙》 3.2 开元海塘否定之否定一 3.3 走在防灾前面的吴及 3.4 李东阳诗与江南海塘 3.5 林则徐筹款修海塘 3.6 上海清代海塘建筑费剖析 3.7 崇明岛如何成长 相关链接(3)后备土地资源 4 得天独厚的港口航道 4.1 青龙镇繁华依稀 4.2 长江口最早的航海标志 4.3 百年功过话奈格(JDRyke) 4.4 旧报新读“上海改造商港会议” 4.5 从《实业计划》谈谈长江口深水航道 相关链接(4) 深水航道与深水港 5 深化改革的城市供水 5.1 从寒穴泉与沸井浜漫谈地下水 5.2 上海自来水的开端 5.3 李国豪与宝钢水库 5.4“饮水思源”的生命线工程 5.5 瓶装水,桶装水,分质供水 相关链接(5) 水源地 6 任重道远的整治排水 6.1 孙峻与《筑圩图说》 6.2 市政排水管的演变 6.3 “南京路积水”话今昔 6.4 浅谈水利分片综合治理 6.5 保护海洋陆域着手 相关链接(6)人工河道 7 常备不懈的防汛赈灾 7.1 乾隆与《孚惠全书》 7.2 民国时期的社会赈灾活动 7.3 为什么建立外滩信号台 7.4 紧急的浦东纳潮 7.5 太湖洪水与翁文波预测 相关链接(7)“千年一遇”标准 8 岂能忘却的水旱灾害 8.1 水利失修酿成悲剧 8.2 吴淞口外的水下城镇 8.3 17世纪上海灾情录 8.4 康熙年间的特大风暴潮 8.5 上海的地震海啸之谜 8.6 长江口百年罕见的咸潮入侵 8.7 上海的暴雨灾害 相关链接(8) 海啸、风暴潮 9 因地制宜的水乡变迁 9.1 吴江水兮鲈鱼肥一 9.2 《熬波图咏》与下砂盐场 9.3 徐光启为何著述《农政全书》 9.4 旧貌变新颜的青浦水乡 相关链接(9) 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编后 试读章节 1.2上海地区六千年来海面变化 据1996年8月11日《新民晚报》报道:“本市水利、气象、地矿等多学科专家历经三年完成‘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课题研究,发现濒江临海、地势低洼的申城受东海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双重因素影响,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预测值到2010年为15~25厘米,2030年为30~40厘米,2050年为45~55厘米。” 这个信息告诉人们,上海面临海面变化的影响,海面上升对上海城市安危和经济发展将带来严重影响。海面现在正在变,未来也要变,那么过去变不变呢? 根据上海地区历史文献、文物考古、地质勘探和历史地理等研究调查报告,对上海地区6 000年来海面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时代: 1)从古冈身贝壳堤推断距今6 000年。海面高出今海面2~4米 冈身,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自然海岸线。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冈身内缘相当于外冈、方泰、黄渡、蟠龙、马桥、邬桥、胡桥、漕泾一线,据碳一14同位素测定,形成时间距今约6 400年。 远古时代,长江口南岸沙嘴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最后与钱塘江北沙嘴相接。宋绍熙《云间志》(1193年)载:“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人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菽麦。”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称为的“冈身”,对它的位置、组成等较为具体的记载。贝壳砂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断续分布,宽200~300米,最厚可达2米,砂体埋深一般在地表以下1~2米,最深可达2.75米,浅者甚至露出地表(见图1—1贝壳砂带)。 历史文献所述的三冈,即沙冈、紫冈、竹冈等自西向东并列。至今尚存有一个沙墩,长40米,宽30米,露出地面1.5米,深入地表4.5米,白色蚌壳砂在表土30厘米以下。位于金山县漕泾乡沙积村沙港桥北100米处(已成为农民住房的基础),被金山县列为文物加以保护。 “冈身”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多在高潮附近堆积,故其底板往往与高潮面相当,而顶板则高于海面数米。据《中国东部20 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报告:“根据贝壳层、牡蛎壳层的生物组合所反映的当时水深,再参考这些地区的下沉的可能速率与沉积物的压缩性,可以推知距今6000~5000年时期的海面,可能要比现今海面高约2~4米左右。”按上海闵行区马桥一带贝壳堤(冈身)的高度,同理推算,在远古比现今海面高出2~4米的结论。 P8-9 序言 上海城市的崛起,晚于历史悠久的苏、杭,为什么能在短短百余年后,一跃成为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环境的变化,正是上海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上海,发展上海,本书以史话形式,介绍水与上海的历史变革,反映上海水环境的变化,使读者对上海的以往岁月有个梗概的认识。 上海有关水的史料比较丰富,除正史、通志、地方志等以外,散见于民间的散文、诗歌、传说等也不少,可弥补地方志记载上某些不足和疏漏。编著《上海水史话》的资料来源,着重取材于四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二是散文笔记;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报刊杂志等新闻材料,以及有关调查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等。 首先,从诗歌作品方面查得资料。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的诗集中,描述了唐代上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景观,尤以水利和农业方面内容居多,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仅在“沪渎”走马观花,能写出具有经济意识的《种鱼》诗吗?如果他们在海滩旅游观光,能写出围涂造地的《新沙》诗吗甲诗如其文,传递着光彩夺目的唐代水利的重要信息。 其次,从散文笔记中查找资料。例如,清代姚廷遴的《历年记》,董含的《三冈识咯》等,并不是专门记载上海水利,但是他们深入社会,记录着清代的实况,也留下水旱灾害的痕迹。“或得之邸报,或得之目击,或得之交游”,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由于各种笔记的来源不一,也需要“搜遗补谬”,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上海的特大风暴潮,有淹死万余人至十万余人等不同记载,在引用时须加注意。 再有,从历史故事来看亦隐藏着某些史料。例如《三国演义》中,“松江鲈鱼”的戏法,历时千年,流传甚广。历史小说绝对不等于历史,但是它透露了当时当地的信息,或反映深远的历史背景。又如《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中记载:“石佛浮游吴淞江”是则神话故事,神话不是历史,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史实交织在一起,说明吴淞江早已是良好的通海航道。由于这些故事情节比真实历史的内容引人入胜,丰富曲折,更能吸引人们。在不影响史实的前提下,引用小说故事,是有积极意义的。 还有,从报刊杂志等新闻报道中寻找资料。近期或当时发生的事件,有的可能仍在继续,有的内容相互矛盾。按“历史”含义要求时间间隔将在二十年或三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客观地进入历史记载,但本书不是“史稿”,仅近于“史话”,故在时限上,不作规定。因此,对近十年来上海地区的水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整治,亦应采纳介绍。 本书据各种不同来源的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和著作等,撰写时,力求生动活泼,在不离史实的前提下,对有些情节作了一些展开,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本书的大量插图,除图上署名外,采用《中国江河.上海篇》、《上海水利志》和《上海水资源公报(1999年至2002年)》等有关图片照片资料,在不影响原作的前提下,改制为黑白插图,以示区别。掠人之美,供读者增添一些观赏性图片,请原图作者谅解,特此致谢。 初稿完成后,在上海市水务局领导的关心下,得到了上海市水文总站主任胡福胜和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建国等的大力支持,并赞助出版。本书承宁祥葆(前上海市水利局副局长)、邵常坎(前上海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吴今明(上海市水务局科技处处长)、卢鼎元(前上海市水利局规划室总工程师)、霍美芬(《上海水利志》常务副主编)、窦正国(《上海市防汛手册》副主编)和乐嘉钻(交科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等专家,对全书或部分章节进行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编写注重材料真实,考证推理有据,以便读者对上海与水有关的安全问题、发展问题等有所了解。如有谬误或不周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著者 2005年9月 后记 《上海水史话》的编写,始于2002年春,经构思策划,制订提纲,立题取材,搜集资料等预备工作,然后进行写作。但时断时续,历时三载始告完成。 实际上书稿启动,可追溯到1993年,当时我被调入《上海水利志》编辑室,从事志书研究编纂工作。在资料的汇总过程中,遇到有些材料限于体例,有些内容还须考证,有些传说难以落实,许多材料往往不能入志。到1997年底《上海水利志》出版后,我的手头积累了一些材料,又不能人档,感到这些素材弃之十分可惜,留之可能有益。于是萌发整理编写“史话”计划,从上海与水的关系,以“水是城市的历史,是生机,是形象,是资源,是财富”为主题,可以不受“志书”的约束,作为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任务。 在书稿编制过程中,承蒙上海市水文总站副主任徐建成的关照;经金云、胡岚、郭晓星、任海鹰、陈雄芳、陈美君、俞汇、范玉国和郑秀明等同志热忱参与,进行初稿的打字、复印、编排和整理各项工作。最后请金云、胡岚、毛兴华和刘水芹等同志进行定稿的文字与图幅清样校对,使本书得以全面完成。 为使本书顺利出版,承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天蔚和总编辑韩正之热情指导,以及责任编辑的辛勤审稿,作了细致修订和必要增删,使本书质量精益求精。 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编著者 200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