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将此书放在床头作为最喜爱的书研读,书中的思想俨然成为现代人的做人哲学。
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显然,这种内外结合之道,是做人与做理的大智慧、大学问,非一般小打小闹之人生游戏。
人生的巧妙正在于合“内方”与“外圆”为一,即内心刚直,外表柔和,不张扬自己,夸大自己,而是求心中“咬定”目标。本书的核心就是分析“内方外圆”之道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新见不少,又非常实用。相信,一定能够点活你的做人与做事之道。
本书作者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百期成人培训,学员数十万人,其中有打工仔、业务员,还有厂长、经理、企业老板。许多人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一些大型企业、商场、协会请作者帮助培训员工,电台、电视台也邀请作者举办系列讲座,均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精心构思,耗时近六年,完成了本书。
那么本书对您有什么帮助呢?尽管它不能帮您由矮变高,但它能改善您的品质,影响您的气质,可能会帮助您由渺小而变伟大。本书也没有揭示什么人生秘诀,但它能帮助您更深刻地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本书甚至都没有深奥的理论,它只是将人的心理活动浅显地剖析出来,帮助您理解、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总之,本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修养、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宣传和广告的技巧。它的目的就是使您的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
一、激发成功欲望
我来到深圳,深圳人说我是内地来的;可回到内地,家里人又说我是深圳来的。弄得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算哪里人。但我始终喜欢深圳,为做深圳人而自豪。
记得首次来深圳的感觉:坐在广州到深圳的火车上。原本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旅行,粒米未沾,人早己饿得麻木。现在看着边上衣冠楚楚的乘客大嚼着炸得金黄的、飘溢着诱人香气的鸡腿,真想也买一只。但算着自己口袋里的钱,还计划在深圳求职待十多天呢,而且别人都说深圳的东西很贵,于是死劲地将口水咽进去,连鸡腿的价钱也未敢问。
这种感觉直到今天我都记忆犹新。从那天起,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做人就要响当当,永远不要做生活的乞丐。”
的确,在深圳,你天天会感受无形的压力,让你无法停止奋斗。同样是人,别人去高档的酒家、歌舞厅,而自己只能去低档的。国贸大厦动辄上万元的家具,它们也有人买。为什么别人能买,自己不能买呢?为什么别人能有高级的物质享受,自己只能享受低级的呢?
想想这些,不感到屈辱吗?同样做人就不要比别人差,即使拼命工作也要不落后于人。
我曾与内地来的一位友人一道登上国贸大厦旋转餐厅,鸟瞰着深圳市容。他突然问我:“看着深圳的繁华景象,有何感想?”
我说:“一言难尽!”
他说他的感想只有一句话:“想去抢银行!”
这虽是玩笑话,但的确深圳会让你无法停止奋斗,永远想去超越。
成功起源于强烈的企盼,孕育于痛苦的挣扎,是寻找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一种结果。人要成功,就要有一种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的强弱正取决于你成功欲望的大小,你必须将欲望之火激发到白炽状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天买菜为一毛钱、二毛钱讨价还价,每周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为买各种家用电器伤神费脑,这样的生活不令人窒息吗?何不去努力工作,奋力实现自身价值。做人就要做强者,永远不要比人差,这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现在,街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奔驰车驶过。现在我们不拥有,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不敢向往拥有。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梦想的消失。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梦想,也就预示着他人生的浪漫剧降下了帷幕。人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没有梦想,生命将会枯竭。P2-3
如果您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几分钟,看一下本书的前言,相信您一定会对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许您的生活道路从此将发生改变……
人生座右铭
您见过清朝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这是一位饱历人生风霜的老人在我怀抱着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临去深圳前送给我的人生座右铭。当时我不能理解。但现实生活让我跌尽跟头,在开始体味人生的艰辛,深感生活难以驾驭时,我又拿出了这枚古铜钱,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枚铜钱的道理,找到了生活中的光亮。原来我的失败、我的磨难都来源于没有像这枚铜钱所启示的那样去做人啊!
铜钱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与这种人打交道呢?这种人自然也是人生的失败者。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外圆内方”的确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这也正是本书所努力奉献给您的。
一、“方”是做人之本
我们从小在家庭、学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纯真的梦想开始在现实无情的墙壁前碰得粉碎。于是我们犹疑、彷徨,怀疑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怀疑做人之方是不是一种傻气。
实质上,“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无不是具有“方”之灵魂。武打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本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宣扬技巧,而不激励人的品质,这本书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学习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我们不能为技巧而技巧,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
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他们与凡人并无多大差别,有差别的只是他们具备伟人的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最终会超越他的同类,环境、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取得生活快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实际上我们谁不向往品质优秀呢?我们都想气质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品质决定的。
但品质、气质、魅力都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都有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无从下手改进的感觉。本书在这里将努力使其具体化,让你看得见、摸得着,知道该如何努力,如何做。我甚至抱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你看完本书后,品质、气质即刻就有改观。
二、“圆”是处世之道
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回忆我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那些最有名、最有钱的,的确都是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而那些成绩一流的同学走上社会后却往往并不出众。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你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些成功的经理、厂长,甚至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师、律师、医生,他们的成功是否因为他们的专业技术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可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偏重干前面的百分之十五,而对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置之不理,实际上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对人而言更加重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对方一定会让你滚到一边去,“哼,要我给你卖体力。”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而人际关系技巧则正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是你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有力武器。本书正是想让您在“方”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圆”,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三、掌握人性乃万“圆”之源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得不与人交往,就不得不注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技巧正是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但人际关系技巧可以说千变万化,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那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娴熟地运用它呢?
我曾见一位小姐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心,大海里的针”。可奇怪的是有位先生却对我说:“女人的心,大海里的针”。人心真的这么难以捉摸吗?你去观察这个社会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那些成功的男人,成功的女人,他们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运用。
大家同来自于动物界,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生活,这就决定了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本性,即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正是千般技巧、万种方法的源泉。
人性是什么?休谟说:“人性就是自私。”但对于人性最权威、最系统的剖析,应该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动机,均来源于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顺序分为五大类:
a,生理需要(食物、睡眠、性生活等)
b,安全需要(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
c,归属和爱的需要(涉及给予爱和接受爱)
d,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e,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高级需要以低级需要为基础,当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会走向更高的层次,会因更高级的需要产生动力。由于社会环境与条件的改变,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占主导地位。这就是人性,也是本书所有技巧的心理学依据。
深刻地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为你服务会使你永立不败之地。
学习本书的方法
某次奥运会,美国游泳队取得了世界冠军,队员欣喜若狂,高高地将教练抛进了水池,结果却发现原来教练不会游泳。不会游泳的教练,可以培养出游泳世界冠军,因为队员下水刻苦训练。
你也可以让全世界最优秀的游泳教练来教你,但无论他的教授水平如何高超,你不下水,也就永远学不会游泳。人际关系的技巧也正是如此。有人说学人际关系读几年书还不如去做几个月推销员,这句话有几分道理,就是因为人际关系技巧的实践性强。学习本书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实践,在运用中学习、在运用中提高,最好今天看了明天就去试一下,力求将本书的内容变成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
我喜欢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杰斯的一句话:“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知识是没有谁能教会给你的,要真正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只能靠自己。教师的作用、书的作用只是将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旁,告诉你这个菜如何好吃,如何有营养。但吃不吃最终还在你自己。
没有登临泰山的人也知道泰山日出是一个胜境。但只有您自己真实地身临其境,您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与壮丽。我想本书也正是如此。
我从1989年主办人际关系训练班至今已5年有余了,其间不断总结成功人士的经验,吸取前辈的理论,以至于我敢这样说:任何一个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一定是本书中某一条或者是某几条做得很出色。这本书正是每一个渴望取得生活成功人士的有效指南。
也许有人会说:“你太狂妄了!”如果你不愿相信本书的理论,我也不能强求,但只希望你合上本书后能暂时试用三个月,如果没有效果,那就将它扔到垃圾堆去!如果确对你生活有所帮助,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就努力将它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吧!
曾经有位学员这样对我说:“老师,您今天教我应该如何如何,我觉得很有道理;明天又教我应该如何如何,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可您后天又教我应该如何如何,虽然也很有道理,但人如按您教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生活,岂不太累?而且应该如何如何,说来容易,做来却也真难。就如您领我发现了大海,也把我带到了大海之上,但我突然发现大海是这般辽阔无际.我反而更觉不知所措,对生活也更没信心了。”
老子说:道法自然。这个世界上最富吸引力的性格,是本身性格的自然流露;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交际技巧.也正是源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深刻认识人性,透彻地了解人,并怀着博爱之心,尽量在生活中做到随心所欲,充满做人的自信,有一种追求幸福的顽强不息的勇气,那么你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就一定是人际交往的高手,一个最高技巧的掌握者。
《方与圆》并不要求你改变自己.它只是通过剖析讲解帮助你更深刻认识人性,把握人性的弱点.帮助你树立信心,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一句话它只是帮助你发挥潜能,回复真正的你。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
《方与圆》犹如一根划着的火柴,如果您只打算看看而已,那么它至多只能带给您一时的感情激动或情绪冲动,在您的生活中这根火柴就会慢慢熄灭;但如果您内心有一种渴盼,正把它作为向渴盼迈进的工具,努力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付诸行动,那么这根小小的火柴便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了……
到这里本书就结束了。但我真心地希望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