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处世悬镜(经典珍藏版)/天下无谋文丛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南北朝)傅昭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目录 识之卷一 /7 鲁侯养鸟弄巧成拙·孙叔敖沉浮自如·邹忌勇于承认丑陋·王 吉和枣树的故事·刘秀用人不疑·吕不韦投资从政·老子与商容疾· 晋文公得意忘形·刘邦用陈平之长·刘秀与王霸的君臣之谊·庄子 妻死鼓盆而歌·富家女慧眼嫁夫君·曹参无为而治·蔺相如完璧归 赵·司马光·鄂千秋升官有道·封雍齿张良献策·田子春巧计报恩· 冯谖迂回助孟尝君·关羽夜走麦城·齐桓公信奸丧命·刘骜葬身温 柔之乡 ●事情都有其自然运行的法则,一旦超出了自然运行法则,其结局必定是背道而驰。 ●大收获的前提是真知灼见。 ●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 ●审时度势与厚积薄发一样,所需者是智慧和积累;而后摆正位置,成功就不远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突显自己,达到踏雪无痕的境界,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辨奸,不仅仅是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更主要的是要具备君子的情怀。
行之卷二 /63 毛遂自荐·出使奏捷·吞诱饵怀王受骗·姜太公渭水垂钓·尉迟 恭“和而不流”·董宣硬颈震京城·三个画师的故事·犯军令韩信斩 殷盖·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胡三省注《通鉴》三十年·得势苏秦感 人生·刘邦邙砀山起事·纸上谈兵酿大祸·柳公权戒骄练书法 ●一个人要想做成事情,首要的问题是自信。 ●兼听则明,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世上最便宜的事是他人的意见。 ●天下的事情再难做,最后还是有聪明人能够完成任务。成大事者首要的任务是寻找这个聪明的人。 ●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知止,是最易最难最有效的方法 ●做事情一定要务实,脚踏实地相当于成功。 止之卷三 /95 晏婴二桃杀三士·设圈套谋杀情敌·孔子论“过犹不及”·陈敬仲 饮酒适度·范蠡功成隐退·王秀之明哲保身·贪小利兵败长平·苏东 坡节俭自律·顾恺之计烧债券·晏子拒迁·曾国藩保身有术·孙权知 错认错 ●奋斗获取名利,“知止”保得恒远。 ●调养身心:“遇事不怒,饭后百步,基本吃素”。 ●赌博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做人处事,最难修炼的是保有平和之心。人为的痕迹太重,很容易事与愿违。 ●应该属于你的利益,别人是抢不去的,不该属于你的利益,即使你争夺来了,也不会长久。 ●“舍”就是“得”,养廉就是护身。 藏之卷四 /125 灵猴逞能遭祸殃·苏东坡显才遭贬·贺氏父子.徐达谨慎伴君 王·聪明反被聪明误·郭子仪敞门求安·沈万三秀夸富破产·张县令 智擒盗贼·青梅煮酒论英雄·召平原智救萧何·屈原固执遭放逐 ●虎行似困,鹰立似睡,强势者求形弱。 ●锋芒太露,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成熟的谷穗是下垂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向往的是平等。 ●装糊涂、不说破,是和平相处的要诀,一旦点破,大家就都很尴尬。 ●世上有很多大事小情,都是因为事前泄密而半途而废。 ●一个人当取得了显赫的功绩以后,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千万不要利令智昏,最好的办法是低调做人,力求少得,方可保平安。
忍之卷五 /157 将相亲和为利国·闵子骞感动后母·康熙坚忍灭鳌拜·曹操烧信 安众心·甄宇博士屈己待人·郭子仪捐弃前嫌·唐太宗息怒纳谏·下 邳桥密授兵书·三长史坏人坏己·郑板桥让墙息事宁人 ●时间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善忍者赢。 ●忍不是放弃,忍的最深含义是积蓄力量,待时而动。 ●只有宽恕,才能让对方从悔恨中找到重新做人的力量。 ●越不怕吃亏的人,往往吃亏的机会反倒少些,越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时间是善忍者的盟友。 ●怨恨之心伤己更甚伤人。
信之卷六 /187 朱晖不负前言·李世民真诚得爱将·阎敞守信见真情·生者守 约·死者守信·晏殊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解重围·孔子不懂不装懂· 鲍叔牙真情荐管仲·念真情破镜重圆·管仲为政,桓公霸·齐女忍痛 割爱·君子不掠人之美 ●寡信者获微失著,诚信者损微获著。信者,天下无敌。 ●真诚的价值在于可以置换。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而且账目越清楚,字据越明确,矛盾也就越少,合作的时间也就越长。 ●老实常在。做人处事还是本分老实为好。弄虚作假,有可能蒙混—时,但不能持久。 ●交朋友如果是为了利益的获取,友情是短暂的。 ●君子不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 曲之卷七 /225 不以百金伤先人·护太子四老出山·班超诫人勿求全责备·扯帽 带·庄王忍辱·王翦出征求封赏·陈子昂一举扬名·文王爱人埋枯 骨·袁子才撮合姻缘·苏秦助友不声张·首阳山夷齐毙命·通关节狱 吏献计·虚与委蛇·方圆并用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直谏”和强迫都不可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迂回,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要想让周围的人在短期内认识到你的能力及特长,最好的办法是干出一两件标新立异的事情来。 ●评价—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 ●直与固执往往等同于愚蠢。 ●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可随机应变,先保护自己以屈求伸。
厚之卷八 /255 庆封狠心害崔杼·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保己命刘邦弃子·雍正无 情六亲不认·马学士以毒攻毒·费无极计杀偌宛·武则天扼杀亲 女·李林甫口蜜腹剑·诸葛亮智赚荆州·空言万钱得娇妻 ●人之厚与剑之薄,为人生的一大境界。 ●软弱和犹豫都有可能失去战胜敌人的机会。 ●恶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善良人的软弱;如果敢于坚持正义同邪恶势力针锋相对奋战到底,一切邪恶的东西最终会被打败。 ●仁人之厚与利剑之薄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两条路径,亦贬亦颂,心似明镜。 ●“厚脸皮”不仅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资本。 ●“厚”为人存之道,“黑”为人赢之道,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舍之卷九 /281 为“打天下”舍弃“富家翁”·要离舍身刺庆忌·鲁仲连的先见之 明·谦恭礼让的杨士奇·智襄子贪心亡国·关羽义重如山·宝珠易饼 示道心·柳宗元幸灾乐祸·陶朱公的无奈·触龙说赵太后 ●伐欲者成,舍之者得。 ●如果什么都不想放弃,那么,最后就什么也得不到。 ●什么都不肯失去的人,永远不会更多的拥有。 ●不管是什么包袱,只要背在身上,就会成为一种思想负担。 ●宏大的志向,稍为不慎也有可能拜倒在享乐的脚下,有时候舍弃也是一种健心之术。 ●好事获得太多,就会招来别人的嫉恨;最好的办法是把到手的好事让一些给别人。 ●先舍后得,先平后安,人生如此。 试读章节 达节第十一 【原文】 柔之戒,弱也;刚之戒,强也。 【译文】 柔软的东西也要防备过于柔软,太刚烈的东西也要防止过于刚强。 【事典】屈原固执遭放逐 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着广大的长江流域。楚怀王时仍是“七雄”之一,大有与秦国抗衡之势。怀王去世,由他的长子继位,这就Pl52 是历史上的楚襄王。楚襄王终日沉湎于酒肉歌舞之中,不理朝政,一味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朝中有一个叫靳尚的臣子,为人奸诈,趋炎附势,却很受楚襄王的宠信。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三闾大夫屈原颇有雄才大略,而且为人勤勉清廉,以前也很受楚怀王的器重。但是,自从襄王继位以来,奸佞横行,屈原倍遭冷遇。眼看着楚国一天天地衰败下去,屈原心急如焚。他已经一连去了三次楚王宫,劝谏襄王,希望襄王斥退靳尚,变法图新,富国强兵。但是襄王充耳不闻,而且对屈原越来越冷淡,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屈原回到家中,茶饭不思,叹息不止。徒弟宋玉仰慕屈原的文才武略,通今博古,但他一直好道,为人清逸洒脱,心中不免时常觉得老师过于固执了。这时,他见屈原忧闷不堪,唉声叹气,便走上前,说道: “君子从来都是修养自身,而不责备别人的过失,隐晦自身而不着意让别人看到。时机来临,君王勤勉,就献计献策,治国安邦,但又从不考虑自己如何建立功勋。因此,就没有什么施恩,没有什么怨恨可言。现在楚王痴迷于小人的甜言蜜语,面对混乱的朝政而不知悔悟,楚国的人又都因靳尚的豪富显贵而拼命巴结他,而您独自一个人奔走宣讲忠信,谁又肯听呢?没有人听,国家就仍然得不到治理。您现在徒劳地在这儿分辨是非曲直,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只能招致仇恨和灾祸呀!再说……” 屈原不等宋玉讲完,就呵斥他住嘴,说道: “我听说君子如果做儿子,就一定要讲孝道;做官,就一定要忠信。如果这样,就虽死犹生;如果不这样,就虽生犹死。” 第四次,屈原又去进谏襄王。靳尚对屈原早已恨之入骨,便在襄王面前大进谗言。襄正本就昏昧,于是,就传旨将屈原远远地放逐在荒凉落后的汉北。 天阴风吼,宋玉送行屈原到了湘江岸边。屈原眺望湘江西岸,满目疮痍,不禁涕泪横流,高声吟赋《离骚》。一首《离骚》文采飞扬,一Pl53气呵成,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呼啸的江风,回荡在江中。 宋玉见屈原满面悲怆,便上前道: “以前您一个人在奸佞小人中间宣讲忠信,我很为先生您担心。这些话我以前也说过了,只是您不肯听从。既然这样,您现在又为什么悲伤呢?是因为留恋高官厚禄,还是因为思念祖国呢?” 屈原低沉地说: “都不是。我是因为人们不守忠信,楚国得不到治理而悲叹呀。” 宋玉不禁长叹一声,说道: “您既然肯为孝悌忠信而死,那又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美的、长的、强壮的东西就是美的、长的、强壮的,不能使它丑、短和软弱,反之亦然。该得的疾病不能避免,该死去的人也不能挽留。这是因为它们本性如此。今天的楚国,单凭您一个人是改变不了的。因此,Pl54 君子处世时,任其自然而无为,就能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功无罪。夏桀王、商纣王、盗跖虽然罪恶滔天,但是他们只要是无心而为,也算不上有罪;尧、舜、禹虽然功勋盖世,但是他们只要是有心而为,也算不上有功。而且,我听说处事分为达节、守节、失节三个层次。达节,就是排除欲念,不有意作为;守节,就是有一定的欲念,也分出是与非;失节,就是分出是非,又反过来为它悲伤,被它困扰。先生您分出忠信,又为它悲戚,不就是很不值得的失节吗?” 屈原沉默不语,乘船远去了。后来,屈原仍不能“达节”,竟然投泪罗江自尽了。 【释评】 生活五光十色,变化无穷。时有欢笑,时有泪水,时有热闹。时有P155孤寂,时有得意,时有失落。一句话,一个人生存环境或工作环境的优劣,不是个人随意选择的。诸葛亮只有跟刘备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才干,待刘备死后,换了后主刘禅,诸葛亮做事情就没有过去那样得心应手了,但不管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仍然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没有因为刘禅的白痴而自杀。相比之下,三闾大夫屈原的命运就很令人同情和惋惜。自从楚寰王继位后.倍受冷落,又不识好歹,多次进宫劝谏襄王,希望寰王远小人.近君子,变法图新,富国强兵,但襄王就是充耳不闻,而且越来越讨厌屈原,在奸臣靳尚的陷害下,最后被放逐在荒凉落后的汉北。屈原不肯受辱,最后投了汨罗江。实际上,面对昏庸的楚襄王。屈原真不该选择自杀去进行抗争,应该达观一些。襄王不听劝谏,你可以静下心来写诗待时,何必要那么认真呢?在这一点上,屈原远不如苏东坡旷达乐观,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官,放逐,可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生活,从来都能随遇而安。P156 序言 我有一位姓方的朋友,他是一家古旧书店的老板。我们从相识到朋友的过程很简单。那还是一九八八年的秋天,方先生在市里率先开了一家私营的古旧书店,而我又热衷于收购旧书和古籍资料,这样,人来书往,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多日不见就互相想念,见了面就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前不久,时值方先生七十大寿。人生古来稀,方先生特邀我参加他的七十寿诞。他在市里的知心朋友有限,除了几位同龄人之外,在晚辈朋友中,我是惟一的一位。 在酒宴上,方先生告诉我,他最近又从古旧书市中购得一部好书。我出于好奇,问是什么书,方先生很神秘地说,是一部有关做人处世的古书。我说,是不是《菜根谭》、《呻吟语》一类的语录体警世劝人类的书。方先生笑道,与其说它像《菜根谭》、《呻吟语》,还不如说〈菜根谭》、《呻吟语》像它。因为这部书比《菜根谭》、《呻吟语》要早问世一千多年。他说他仔细考订过,此书确为南北朝时期傅昭所著,但不知什么原因,只在元末明初有一种清乐草堂刻本,流传范围非常有限。《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在其杂记中曾经提到过此书,并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于世,其时作多浮泛清丽之辞,而少深沉博大之语,惟颜子推《颜氏家训》及傅昭《处世悬镜》令人耳目一新”。可见,洪应明是读过《处世悬镜》一书的。而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其著名的笔记《容斋随笔》中,也曾提及《处世悬镜》,其语云:“南北朝傅昭之《处世悬镜》,乃傅氏一生呕心之作,其练达圆方,实乃做人之根本,处世之明镜。” 由此可见,《处世悬镜》并非无用之闲书。方先生还说,他曾仔细研究过《处世悬镜》,觉得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修身、做人处世方面的奇书。老先生说,其作者傅昭,生于我国封建割据、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动荡时期,其父曾在朝为官,但因一大案而受株连被杀,此时傅昭年方六岁,此事对傅昭影响巨大。长大后,傅昭潜心研究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之虽身处繁乱之世,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响的名声,并在晚年把其人生阅历及处世经验提炼为“九字箴言”,即“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这“九字箴言”,可谓每一字均意蕴深远,博大精深。世人如能做到其中十之六七,可保心想事成、富贵荣华。如能修炼成其中十之二三,可保逢凶化吉、平安康泰。他还说,在中国古代,关于做人处世方面的论著,可谓是林林总总,最早见于诸子百家,到了明清时期,此类书的专著才相继出现,其中《菜根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但欲寻求此类著述的源流,傅昭的《处世悬镜》当为开先河之作。 在方老先生的极力荐举之下,我便把《处世悬镜》借回家中展卷细读。谁知,这一读,便再也放不下手。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慈祥而又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讲授着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其声音之悦耳,有如小桥流水;其人生体验之独到,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掩卷沉思,觉得这部书对世人仍有巨大的警醒作用。如今是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密切,竞争激烈,处世学这门实用而高深的学问,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获得更多更便捷的发展机遇。《处世悬镜》正是这样一部开启人们的心智的读物。我把读书的心得马上用电话告诉了方老先生,并征求他的意见,可否寻求出版机会,使这部未流行于世的书早日与世人见面,方老先生当即应允。 此后,我便日夜兼程,注译此书。现在此书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面世了,相信读者诸君看过此书之后,也会和此书的发现者、注译者及出版者一样,喜欢此书,并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受到教益,终生受用! 注译者200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