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小子马鸣加”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专为低年级学生创作的儿童生活故事,是一套新小学生题材作品系列,是“大头儿子”的升级版,是长大一点的“大头儿子”。作品选取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又贴近当下儿童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男生的形象,在以一份难得的童心充分体现童年时代纯粹快乐的同时,也以一份母亲的敏锐和爱心揭示了进入小学的儿童必须面临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种种成长中的“痛”。
本书是《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之一,是一组生动的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故事。作者抓住童年期孩子好奇心重、天真稚拙的特点,刻画了马鸣加天真可爱的性格,自然真实地呈现了马鸣加特具童心的独特世界。
本书包括《当过小老师以后》《二年纪的护旗手》《长力气的“神丸”》《一元钱》《想做地球》等十个故事。是有关男孩马鸣加的学校生活的系列故事。作家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马鸣加的学校生活和成长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理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思。故事富有情趣,充溢其中的更是一种真正的幽默和轻巧。
当过小老师以后
一上二年级,老师就会常常这么说:“你们已经是小哥哥、小姐姐了,要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做榜样……”
或者这么说:“你们已经是小哥哥、小姐姐了,要处处像哥哥姐姐的样子……”
马鸣加只要一听到这样的话,他在座位上就会立刻坐端正;他在操场上就会立刻抬起头。要是老师没说,马鸣加就会常常忘记自己已经是两年级的学生了,他还会像刚上学的时候那样在上课的时候随便站起来,在做操的时候东张西望。
老师为了让马鸣加牢牢记住自己是二年级的小哥哥,就派他和苏多一起去给一年级新生当小老师。
啊!太棒了!马鸣加高兴得又像一年级的时候那样站到了椅子上。老师狠狠看了他一眼,马鸣加慌忙跳下来坐好。还好老师没有说“不让马鸣加去当小老师了”。
第二天早晨,从来对穿衣服不讲究的马鸣加竟讲究起来:“妈妈,这件衣服不好看!…‘妈妈,这条裤子怎么这么短?”
妈妈说:“这套衣服没什么不好。还是看看你的牙齿有多黄吧!”
马鸣加赶紧对着镜子张大嘴巴,然后回到卫生间重新刷了一遍才齿。
“你看,现在还黄吗?”马鸣加龇牙咧嘴,像只布老虎。
妈妈看一眼说:“以后要天天这样刷才会干净。”
马鸣加“哼”一声就背起书包走了。
马鸣加打算就背着书包直接去新的一(1)班当小老师,可快到教室的时候他又觉得这样不好,因为从来没有哪个老师是背着书包进教室的,只有拿着笔和课本什么的。于是马鸣加决定要像真正的老师那样走进教室,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支笔和一个本子,然后将书包放在教室门外的地上,就严肃地走进了一(1)班。
这时候还没有上课呢,教室里乱哄哄的,男生们推来打去,女生们嘻嘻哈哈。马鸣加进去,也没人注意他,马鸣加就站在讲台旁边看这些一年级的新生,感觉他们的脸很好玩,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突然,一个个子又高又胖的男生闯进教室,他举着……啊!是马鸣加放在门口的书包大喊大叫:“失物招领暾!谁的书包哦!”
马鸣加急忙跑过去说:“是我的!是我放在门口的!”
胖男生看了一眼马鸣加,然后把身体一扭藏起书包说:“你冒充!你是哪儿来的?”
“我是你们班的小老师!”马鸣加骄傲地说。
“要么小人国的小老师吧!”胖男生根本不相信,举着马鸣加的书包朝自己的座位上跑去了。
“是我的书包川央还给我!”马鸣加追上去。
胖男生乐了,就举着马鸣加的书包在教室里绕起圈来,一边还回头看马鸣加有没有追上来。马鸣加气死了,就停下来大声说:“我的耐心是有限的!”
胖男生根本不理,他跟着站下以后居然将马鸣加的书包当做球往空中抛。
马鸣加愤怒地转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将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大大地写在黑板上:我的耐心是有线的!马鸣加要像老师那样写在黑板上,那样肯定就会有效果。
“哈哈哈哈……”
“嘻嘻嘻嘻……”
忽然有几个男生在大笑,有几个女生在偷笑。马鸣加奇怪地看看他们,再回头看看自己写在黑板上的那行大字,不知道他们笑什么。 “我的耐心是有线的!”他们看着黑板边读边笑,边用手指头在胸前画来画去,好像在学做祷告一样。
就在这时苏多来了,她看着黑板“扑哧”一声也笑起来,然后看了马鸣加一眼,就走过去把“线”字擦了,改成“限”。
马鸣加顿时只觉得一股强烈的热气从身体涌向脑袋,好象就要冲出去似的,他偷偷一摸自己的脸:哇!烫得好像刚刚煮熟的鸡蛋。
完了!这下彻底没有威信了!哪有小老师还写错别字的?
为了挽回小老师的威信,马鸣加第二次去当小老师的时候,从家里带去了很多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抹茶糖。
“谁遵守纪律我就奖励谁!”马鸣加像老师那样背着双手在课桌之间走来走去。嗨!这一招果然有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个皮大王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看着马鸣加,希望引起马鸣加的注意。马鸣加停下看看大家,然后直接走到那个扔过他书包的大胖子面前,拿出一粒抹茶糖给他,不料他只看了一眼就把糖丢在桌子上大声说:“把家里吃剩的糖拿来哄我们啊?没门!”说完他就站到椅子上,把一个空水瓶朝远处一个男生扔过去,那个男生接住了又扔给另外一个小个子男生,教室里顿时又乱成一团。
这天晚上回家马鸣加对妈妈说:“真没有想到当小老师这么难!”
妈妈说:“这下你可以体会到当年你的小老师的心情了吧?”
马鸣加说:“所以我不怪他们。不过我也不想当小老师了。”
马鸣加还是当马鸣加。
不过后来许多老师都说:当过了小老师以后的马鸣加,上课纪律比以前好多了!
P1-8
“马鸣加”是长太以后的“大头儿子”
郑春华
我写“大头儿子”故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儿子刚好上小学;我写“马鸣加”故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儿子刚好要进中学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鸣加”是长大以后的“大头儿子”。因为儿子是我最最熟悉的人,我写大头儿子也好,我写马鸣加也好,不可能不受到他的影响,相反,正是因为伴随着儿子成长的道路,使我孕育出了“大头儿子”和“马鸣加”这两个故事人物。
记得儿子刚上小学那会儿,几乎天天回来要对我说这说那:
“怎么会有人用‘犬’起名字的?‘犬’不就是‘狗’的意思吗?”
“我给毛西文起了很多外号,毛病、毛手毛脚、毛驴……”
“今天还好我发现得早,要不这粒牙齿就找不到了!”
开始的时候,他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类调皮捣蛋的事情和兴奋好奇的事情,我能感受到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情感、情绪和内心世界。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不该给同学起外号,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它是没有恶意的,更不牵扯到品行问题,所以我只是 用嘲笑的方式说他欺负女生难为情。
后来渐渐地,儿子回家对我说的除了调皮捣蛋的事情以外,却开始有着越来越多的不愉快和不开心的事情:
“老师重女轻男,总是让男生抄课文抄得多!”
“我们在太阳下面做操表演,参观的老师却撑伞!”
“我将来长大一定要把制造《一课一练》《名牌小学试题》的工厂炸掉!”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以及他与这个社会越来越近距离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也越来越大,因为他不再是一个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孩子了,他逐渐地开始形成自己对外界的评判能力和批判能力。我开始感受到了儿子内心的不满情绪,也因此对他的内心特别地关注起来,因为如果我作为母亲不去积极地帮助他,他的这种不满情绪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最终将会影响到他整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儿子的不满情绪我没有采用轻视的态度,更不会采用批评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儿子不满情绪的产生是有他的理由的。我在表示对他体谅的同时,告诉他如何以最大的胸怀去谅解别人,告诉他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她除了是老师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身份,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无奈……
在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交谈中,我忽然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可它却往往被孩子表面的“上学了的喜悦”所蒙蔽,这种转折隐藏着很多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它太多地淤积在孩子的内心,就变成了一种“痛”,一种成长着的“痛”。
就是这个“痛”,促使我写起了“马鸣加”的故事,我想通过“马鸣加”的故事告诉痛着的孩子这是成长的必然和成长的代价,要勇敢地去面对它;我更想提醒已经离别童年久远的成人,不要忘记自己成长时的“痛”,要尽可能耐心、宽容、平和地对待今天自己身边正“痛”着的孩子!正成长着的孩子!
我觉得,郑春华是懂得小学低年级孩子“心思”的人。马鸣加系列里,也有她自己的“心思”融入其中。马鸣加的很多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意味。这种意味,与郑春华的“心思”有关。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郑春华作品故事的情节性其实并不是特别强。但妙的是这个情节性不是特别强的故事却能很容易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而且,重要的是作品并未因此而降低内在的文学品质。
——孙建江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马鸣加和我的同桌一样,虽然有点调皮,有点迷糊,甚至还有些恶作剧,但我还是喜欢他,因为他好奇、幽默,还有一颗大大的爱心,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奚榛晨 上海市童园实验小学五(6)班
我很喜欢马鸣加,他特别可爱,特别顽皮,还特别酷。大家都说我很像马鸣加,我觉得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还是我自己!
——雷清宇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培蕾小学三(1)班